嫌疑人坦白「拋屍」,卻無法定他罪

2021-02-08 中國經濟網

小鑫出事前的照片。

陳秀英夫婦和兒子小鑫(右二)合影。

5齡童「遭車撞被拋屍」,儘管嫌疑人潛逃兩年被抓後供認不諱,但因為孩子屍體一直未被找到,案件發生21年來始終懸而未決。

嫌疑人一直未得到應有的懲罰,兒子又生不見人死不見屍,山東濰坊農婦陳秀英這些年來一直奔走在尋找孩子下落和討說法的路上,心力交瘁,日前在接受紫牛新聞記者採訪時,她幾近暈厥。

1999年6月30日事發

兒子被車撞倒

車上人把孩子抱上車帶走

時間退回到1999年6月30日上午9點多,山東濰坊寒亭區朱裡鎮上港路的一個路口,幾名男童正在玩耍,陳秀英5周歲的兒子小鑫(化名)也在其中。突然,一部紅色車輛路過時,將小鑫撞倒在地。兩位路過的婦女目擊了事件的經過。事後她們告訴陳秀英,孩子在地上滾了一圈,口中有白沫,從車上下來一個人,把孩子抱上車,車子就快速開走了。

直到那天中午,陳秀英做好飯等兒子回家吃飯時,兒子的一個小夥伴在姐姐的帶領下,跑來告訴她,小鑫出事了,被車撞了。陳秀英趕到事發地點,只看到兒子的一隻鞋子。有人告訴陳秀英,肇事的車往昌邑方向跑了。陳秀英喊上家人往昌邑方向追去,沿路的草叢、橋洞都查看了一番。考慮到司機可能會把孩子送到醫院,一行人把往昌邑方向路過的醫院和昌邑的醫院都問了,結果一無所獲。在昌邑醫院的病人提醒下,陳秀英家人才打110報了警。這時已經下午一點多了。

為了尋找孩子的下落和肇事者,陳秀英一家在寒亭和昌邑兩家電視臺登了尋人啟事,連登了3天沒有得到線索。根據交警隊的提議,尋人啟事增加了懸賞5千元徵求案件重要線索的內容。三天後,交警隊告訴陳秀英,接到舉報線索了,警方組織對肇事者張某某實施抓捕,但在抓捕過程中,張某某畏罪潛逃。1999年8月18日,寒亭警方以故意殺人在網上登記了追逃信息。

2001年刑事審判

落網肇事者交代:孩子死了,丟在一處暗渠

孩子遭遇不幸,活不見人死不見屍。陳秀英一家的生活陷入混亂。孩子奶奶覺得自己未看管好孫子,一直心懷內疚,幾年後因病離開了人世;孩子父親因為承受不了打擊,不久後精神失常;而陳秀英則天天以淚洗面,還時常去路口的馬路邊張望,期待著孩子還能回來。

2000年2月,親友們實在看不過去,將陳秀英夫婦送去新疆的親戚處打工,希望能減輕他們的痛苦。雖然遠離了熟悉的環境,但孩子的事始終縈繞在陳秀英的腦海中。

事情在2001年4月出現轉機,陳秀英接到家人的電話,得知張某某在黑龍江被警方抓獲歸案。得知消息後,陳秀英獨自一人坐了4天火車,從新疆趕回老家。

從警方處,陳秀英得知,張某某被抓後對犯罪事實供認不諱。他交代說,把孩子抱上汽車,原本是準備去交警大隊投案的,但考慮後還是將車開走了。第二天,張某某發現孩子死亡,於是就將屍體拋至高密市一個村莊的暗渠內,然後畏罪潛逃。

距離事情發生已經過去兩年,公安部門按照張某某所說的拋屍地點去尋找,沒能找到屍體。陳秀英也多次與家人趕到拋屍地點尋找,也一無所獲。附近村民告訴她,該溝渠位置比較高,早已廢棄,如果真有屍體,一般也不會被水衝走,村裡人也從沒發現過屍體。

張某某提供的拋屍地點距離案發地點有100多公裡,多次尋找未果後,陳秀英對張某某的供述產生了懷疑,她本想只要能找到孩子的遺體也就死心了,但偏偏事與願違。

 孩子屍體沒找到,嫌疑人一直未定罪

2001年7月,寒亭區人民檢察院以交通肇事罪將張某某起訴至法院。起訴書中稱:被告人張某某違反交通法規,事故發生後,被告人不積極搶救傷員,且將受害人拋屍滅跡,情節惡劣。

2001年9月5日,寒亭區人民法院開庭審理此案。庭審中,張某某對自己撞人並拋屍的行為供認不諱,但因為始終沒有找到孩子屍體,法院認為缺失重要證據,於是將案件退回補充偵查。

開庭時,因在新疆的丈夫精神病嚴重發作,陳秀英只好趕去照顧丈夫,未能參加開庭,沒能見到肇事者張某某。

2001年9月25日,檢察院撤回起訴,張某某被取保候審。由於孩子屍體一直無法找到,案件審理程序也無法繼續進行下去。

陳秀英告訴紫牛新聞記者,兒子生死不明,嫌疑人也未得到應有的懲罰,這讓他們一家接受不了。此後十多年,她始終奔走在公安局、檢察院和法院之間,但始終得不到結果。根據地址,陳秀英也曾多次去張某某所在的村莊尋找他,希望能通過感化對方說出當年的真相,獲知自己兒子的拋屍地點,但對方已經搬了家,找到兒子下落的願望無法實現。

2019年民事賠償

法院判賠47萬餘元,只拿到11萬元

多年尋找未果,案件又無法進展下去。陳秀英告訴紫牛新聞記者,公安部門在得知她的家庭情況後,建議她先將民事賠償部分處理掉。「他們(公安部門)告訴我,查詢後發現張某某還有賠償能力,就建議我先起訴要求民事賠償,並幫我安排了法律援助律師。」

紫牛新聞記者從裁判文書網查詢到了該案民事一審判決書。判決書顯示:2018年10月9日,陳秀英夫婦向濰坊市寒亭區人民法院申請宣告兒子劉某死亡,法院於2019年2月26日作出(2018)魯0703民特302號民事判決:宣告劉某死亡。

2019年1月8日,陳秀英夫婦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以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事由,請求法院判令張某某賠償相關損失。

被告張某某委託兩名法律工作者作為其訴訟代理人出庭。

案件的焦點在於,原告提起訴訟是否已超過訴訟時效以及原告的損失如何確認。

2019年7月8日,濰坊市寒亭區人民法院作出一審判決。法院認為,本案所涉事故發生於1999年,自事故發生之後,原告一直向包括公安機關在內的有關機關要求懲治肇事者,並要求賠償損失,是行使自己權利的一種行為,能夠產生訴訟時效中斷的法律效果,且法院作出宣告劉某死亡的判決時間為2019年2月26日,因此,兩原告於2019年1月8日起訴要求被告賠償因該事故造成的損失,並未超過訴訟時效。

最終,法院判決被告張某某賠償原告劉國濤、陳秀英死亡賠償金、誤工費、精神損害撫慰金共計475940元,限於本判決生效後十日內付清。

陳秀英告訴紫牛新聞記者,目前只收到賠償款11萬元。

 律師說法

刑事案件僅憑被告人供述不能定罪

紫牛新聞記者發現交警部門作出的事故責任認定書中顯示的肇事車輛是無牌號小型貨車,法院民事一審判決書中也對此事實作了認定,但檢察院的起訴書中卻載明是紅色的計程車;肇事車輛到底該以哪個為準呢?另外,一般刑事案件通常遵循先刑事後民事原則,此案為何民事部分會先行解決?帶著這些疑問,紫牛新聞記者通過電話採訪濰坊市寒亭區公、檢、法部門,但經過多次聯繫,暫未得到回應。

北京富力律師事務所殷清利律師表示,對於證據不足的案件是「從有」還是「從無」,在司法上有著一定的演化與發展。開始的從「有」,利在打擊犯罪,但有可能冤枉無辜;後期從「無」,則利在保障人權,弊在可能放縱了犯罪。

依據《刑事訴訟法》規定,定罪量刑的證據必須做到確實充分。刑事案件判處都要重證據,不輕信口供。只有被告人供述,沒有其他證據的,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

殷清利律師認為,在此案中,因為缺失孩子屍體這個重要證據,所以法院確實無法作出有罪判決,不管是警方追逃中的「故意殺人」還是檢方起訴的「交通肇事罪」都無法追究。「疑罪從無」、「程序正義」等原則應當堅持。

另外,關於該案的民事部分判決也並不一定要建立在刑事判決的基礎之上,刑事和民事案件的證據規則不同,刑事案件證據要達到「確實、充分」的程度,排除一切可疑性。而民事案件證據卻沒有這麼嚴格,當事人自認也就可以了,所以此案中不一定要適用先刑事後民事的一般規則。

紫牛新聞記者 楊志敏 陳勇

來源:紫牛新聞

相關焦點

  • 大同警方抓獲潛逃29年拋屍案嫌犯! 嫌疑人已認罪為何被取保候審?
    1990年12月4日,一個雪後的清晨,他9歲的女兒小吳(化名)在上學路上失蹤。前29年,他一直相信孩子是被拐賣,「只要活著,還有找到的希望,甚至希望孩子被賣到了一個好人家。」吳建說。可2019年,犯罪嫌疑人被大同警方抓獲,吳建一家才知道,孩子當年是被殺害並拋屍的。「本以為嫌犯被抓進了牢,也是種安慰了。」
  • 兒子被撞後消失,母親尋兒屍體21年未果,嫌疑人至今未受罰
    1999年6月30日,6歲的兒子鑫鑫在家門口玩耍被撞,隨後被嫌疑人抱走拋屍。此後21年裡,陳秀英見縫插針尋找兒子下落,均沒有找到。讓陳秀英覺得不公平的是,2001年嫌疑人對拋屍供認不諱,因找不到孩子這個重要證據,法院未能對嫌疑人進行判決,這21年裡,嫌疑人結婚生子做生意,反觀自己,丈夫精神失常,婆婆一病不起,一個家千瘡百孔……「活不見人死不見屍,這21年,我太苦了,這世道太不公平。」
  • 女紀委書記被殺害後拋屍黃河,嫌疑人落網
    11月26日,河南中牟縣公安局發布一則警情通報稱,11月3日,中牟縣發生一起刑事案件,鄧某(女,37歲,原陽縣人)被殺害後拋屍黃河。偵查發現原陽縣李某濤有重大作案嫌疑,經公安機關全力工作,於2020年11月17日將犯罪嫌疑人抓獲。
  • 刑法中法定的一罪
    一、法定的一罪,指數個獨立的犯罪行為依據刑法的規定作為一罪定罪處罰的情況。主要有結合犯、集合犯。二、結合犯指兩個以上各自獨立成罪的犯罪行為,根據刑法的明文規定,結合成另一個獨立的新罪的犯罪形態。數個獨立的犯罪,是指數個各自具有自己罪名的犯罪;新罪是指區別於被結合之罪、具有自己的獨立犯罪構成要件的犯罪。數個獨立的犯罪結合成一個新罪的方式是,甲罪+乙罪=丙罪(或甲乙罪)3、數個獨立的犯罪結合成為一個新罪,是根據刑法的明文規定。
  • 【關注】女紀委書記被殺害拋屍黃河,嫌疑人已被抓
    所分享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僅供讀者學習參考,不代表本號觀點 2020年11月3日,河南鄭州中牟縣發生一起刑事案件,鄧某(女,37歲,原陽縣人)被殺害後拋屍黃河。偵查發現原陽縣李某濤有重大作案嫌疑,經公安機關全力工作,於2020年11月17日將犯罪嫌疑人抓獲。李某濤到案後,對其殺人拋屍的犯罪事實供認不諱。
  • 湖北「帆布袋拋屍案」:年輕女子愛上「大叔」,慘遭殺害橫屍荒野
    當時還有朋友開玩笑說,這很像一個拋屍現場。警方判斷,李某有重大犯下罪嫌疑,很快便將其捉拿歸案。面對審訊,李某對自己殺人拋屍的犯罪事實供認不諱。而死者,正是和自己已經交往兩年的孫某。慘案背後的「大叔戀」這對年齡相差二十歲的「情人」為什麼會釀成如此惡果?根據李某的交代以及種種線索,辦案民警得知了慘案背後的真相。
  • 37歲女紀委書記被殺害後拋屍黃河,警方通報:嫌疑人是村支書
    據中牟縣公安局官方公眾號「平安中牟」11月26日消息,2020年11月3日,中牟縣發生一起刑事案件,鄧某(女,37歲,原陽縣人)被殺害後拋屍黃河。偵查發現原陽縣李某濤有重大作案嫌疑,經公安機關全力工作,於2020年11月17日將犯罪嫌疑人抓獲。李某濤到案後,對其殺人拋屍的犯罪事實供認不諱。目前,李某濤(男,45歲,原陽縣人)已被我局依法採取刑事強制措施,案件正在進一步偵辦中。
  • 通遼警方偵破23年前「白骨案」:嫌疑人將情人殺害拋屍掩埋
    本文轉自【平安通遼微信公眾號】;2020年5月28日,通遼市霍林郭勒市公安局在黑龍江省加格達奇將23年前故意殺人案犯罪嫌疑人陳某輝、宋某霞抓捕歸案。 2002年5月20日,在霍林河發電廠籌備處院內西牆內側一自然坑內發現一具白骨化的屍體。
  • 從拒不認罪到主動交代 南京這家檢察院超九成刑事案件嫌疑人認罪認罰
    高淳區檢察院黨組書記、代檢察長席晨表示,認罪認罰從寬機制在檢察機關推行以來,高淳檢察院不僅在刑事檢察辦案中全面推進,讓認罪認罰的每一名犯罪嫌疑人從心底息訴服判,而且力爭最大限度保護當事人的權益,消除因案件帶來的社會矛盾,努力將認罪認罰從寬機制的社會效果最大化。「我就是一個網管,怎麼變成開設賭場的犯罪嫌疑人了?這罪我當然不認!」
  • 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都是壞人嗎?
    面對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可能是被害人,可能是與案件無關的人,總會有人說:「他們都該死,你不應該為他們辯護。」我以為,這句話是很有水平的,一次性地涵蓋刑法和刑事訴訟法的內容。死,即刑法裡的死刑;辯護,即刑事訴訟法裡的辯護權。
  • 民警人性化執法 嫌疑人主動退贓
    4月8日,烏魯木齊市公安局沙依巴克區分局刑偵大隊四中隊同時收到一起詐騙案的受害人和犯罪嫌疑人送來的錦旗和感謝信,這對從警11年的中隊長邱渢來說,還是頭一次碰到。4月1日,沙區某海鮮市場商戶周某前來報警,稱自己被騙近萬元。
  • 庭審時才交待犯罪前科可否認定為坦白
    【分歧】  劉某在偵查及審查起訴期間如實供述自己的主要犯罪事實,但未供述自己的前科情況,可否認定劉某構成坦白。  第一種意見認為,劉某已經如實供述了自己此次故意傷害的犯罪事實,應認定其構成坦白。  第二種意見認為,劉某雖如實供述了此次故意傷害的犯罪事實,但隱瞞自己曾因犯盜竊罪被判處有期徒刑的前科情況,不能認定劉某構成坦白。
  • 計程車夫婦夜晚被害拋屍,滿身都是傷口!26年後3名兇手終於伏法
    圖:視覺中國引導偵查讓沉睡數十年的證據「開口說話」雖然闞某某等人被抓獲後作了有罪供述,但不可否認的是,由於當年客觀條件的限制,本案的證據體系存在先天的缺陷。關鍵證據來源如果不明,無疑將動搖整個案件的合法性根基;而對於命案,又要堅持最嚴格的證據標準,僅有犯罪嫌疑人的供述,達不到證據確實、充分的標準。
  • 低齡未成年人犯以下罪,要負刑事責任!
    低齡未成年人犯以下罪,要負刑事責任!刑法修正案(十一)對此作出重大修改,對法定最低刑事責任年齡作個別下調。規定12周歲以上低齡未成年人實施以下犯罪行為,應當負刑事責任。 在這些案件中,嫌疑人年齡雖低,犯罪手段卻極其殘忍,案件性質極為惡劣。但最終,他們均因未滿14周歲,未被追究刑事責任。這引發了社會爭議:明明是《未成年人保護法》,怎麼就成了壞孩子的「保護傘」呢?同樣是未成年人的受害者,他們的權益如何保護?刑法修正案草案的最新規定,可以看作是對社會討論的及時回應。
  • 地鐵拋屍引出塵封的迷案,《沉默的真相》背後究竟掩藏著什麼?
    十年後,江陽的身體抱恙,便跟李靜、張超(寧理飾)、朱偉(趙陽飾)、陳明章(田小潔飾)、張曉倩(黃堯飾)策劃了一場地鐵拋屍案,引出刑警嚴良(廖凡飾)參與此案調查。隨著「九宮格」照片信的集齊,十年前的案件真相逐漸浮出水面。
  • 《坦白》地獄空蕩蕩,惡魔在人間
    《坦白》 由真實事件改編, 圍繞一起失蹤案展開。22歲的普通少女希安徹夜不歸,生死未卜,引起全民關注。在這部劇裡,他飾演的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偵探史蒂夫。《坦白》的敘述風格比較平淡,為了營造紀實感,影片大部分用的都是手持攝像。比起電視劇,風格更接近一部紀錄片。由於是根據真實案件改編,史蒂夫作為普通的探員,除了經驗豐富外,其實跟普通人並沒有什麼區別...但也因此,我們才能體會到這部劇在平靜之下的真實驚悚感。
  • 如何處理法定不起訴案件
    法定不起訴,是指人民檢察院對於監察機關或者公安機關移送審查起訴的案件,發現犯罪嫌疑人沒有犯罪事實、犯罪事實並非犯罪嫌疑人所為或者依法不應當追究刑事責任,在審查起訴階段作出不將案件移送人民法院審判而終止訴訟的決定。
  • 現實比屍體更冰冷|《坦白》 & 《都柏林兇案》
    說實話我以前不太喜歡他的演技,包括神探夏洛克、冰血暴,總覺得像個小品演員,過分誇張的表情和語言,有種「為了蠢而蠢」的做作感;但《坦白》裡的他,不苟言笑,隱忍、沉默、臉上每一根皺紋和褶子都訴說著角色面臨的壓力和無奈。
  • 罪輕辯護:強調被害人過錯
    《刑法》的這一規定,可以理解為以被害人過錯決定行為人行為性質、責任有無、責任輕重的法律和理論根據。《刑法》分則中的有些罪名,也根據被害人過錯有無及大小來決定行為人罪責輕重。1999年最高人民法院《全國法院維護農村穩定刑事審判工作座談會會議紀要》提出:在故意殺人、故意傷害案件中,「對於被害人一方有明顯過錯或對矛盾激化有直接責任,或者被告人有法定從輕處罰情節的,一般不應判處死刑立即執行」。這是我國第一次以司法文件形式將「被害人過錯」情節規定下來,而且與法定從輕處罰情節並列於同一語句中,表明對「被害人過錯」情節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