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海椰胡製作技藝傳承人王仕國的故事...

2021-02-08 瓊海視窗

瓊海華聲車行:五羊本田

 

  瓊海中原蓮塘村王仕國:椰胡製作技藝傳承人

  蓮塘古屋旁 椰胡撩靈氣

  

 王仕國在拉椰胡。

王仕國在組裝椰胡。

 王仕國在切割椰殼。

 王仕國製作的椰胡。

  文\海南日報記者 張期望 圖\海南日報記者 袁琛

  蓮塘、廊橋、古屋、栓馬柱,瓊海中原鎮的蓮塘村,一個人傑地靈的小村莊。

  坐在蓮塘旁邊的老人,放下製作椰胡的工具,用馬尾弓拉動琴弦。低沉而悠揚的椰胡聲讓這個高鐵線旁邊的村莊,飄逸著古典的韻味。

  拉椰胡的老人叫王仕國,今年已是85歲高齡。憑著高超的椰胡製作技藝,2010年,他被列入海南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名錄。儘管年歲已高,眼睛已經不太好使,但是耳朵聽力卻出奇得好。「『聽』了一輩子,鍛鍊出來的。」11月24日,對著來訪的記者,老人將「聽」字著重強調了一下,打趣地說。

  聽覺敏銳 他把最難工序做到完美

  一棟緊挨著當地有名的王家大屋的小平房,就立在蓮塘旁邊,面積不大,外牆已經發舊,王仕國在這裡住了一輩子。如果沒有村民帶路很難找到,但只要你走進他家大門,可以立即判斷自己沒走錯。

  走進客廳,壁櫥特別惹眼,除了掛滿了大小不一的椰胡,壁櫥底部是一排證書。在客廳的桌子和椅子上,擺放著數把還未完工的椰胡。

  「有點渾,不夠揚,孔還得開大一毫米。」王仕國坐在房子後面一棵榕樹下,搬來工具開始調試一把快要完工的椰胡。老友許丁勝坐在旁邊,陪著他一起聊天調音。許丁勝是瓊海一家瓊劇團的椰胡師,也是王仕國的老朋友。除了幫人從王仕國這裡定製椰胡,兩人沒事就喜歡在一起拉上一曲。

  一把完整的椰胡製作,由琴頭、琴杆、琴軸、琴弦、琴弓、音箱(共鳴筒)、發音板、琴碼、底座組成。椰胡和二胡最大的不同,就是音箱、發音板材質不同。二胡的音箱、發音板由木頭和蟒蛇皮組成,而椰胡則由椰殼和桐木板組成。還有一點不同,椰胡的琴碼一般由貝殼做成,而二胡則由木質材料做成。

  調音,是整個椰胡製作中最難的一道工序。由於椰殼大小不一,用它做音箱,要求製作人將所配的桐木面板大小、厚度,琴碼高低、音孔的大小組合成一道完美的工序,一把音質上乘的椰胡才能正式出品。這是一個高難度的技術活,不僅要求製作人有很好的樂感,還要有敏銳的聽覺,另外手要巧。

  椰殼裡外打磨光滑後,將面板孔、琴杆孔開好,再扣上合適的面板音箱就基本完工。組裝好琴杆、底座等部件後,再根據經驗在椰殼背部戳開幾個發音孔後,將所有部件安裝好,就可以調音了。一邊拉,一邊調試發音孔大小,就是整個調音的過程。

  「開發音孔的原則是能小不能大。」為了讓椰胡音質更好,老鐘錶匠出身的王仕國這時候開始發揮自己的特長了,邊拉邊聽,一毫米一毫米地戳,直至音質完好,一把椰胡才算完工。

  「將一把椰胡製作好,大概需要5天的時間,調音就得花兩天。」王仕國說,所以音質的好壞,決定了椰胡的品質,調音那兩天,要慢慢聽、慢慢品,一點都不能毛躁,更要心情好。

  以前修理鐘錶開蓋前,王仕國會將表貼在耳朵上聽,大致判斷鐘錶內部件損壞位置和程度。現在做椰胡,他同樣依靠敏銳的聽覺,將椰胡的音質調試到極致。

  「別人做的椰胡,表演者只能拉出一至兩個手位,而他製作的椰胡拉到第四個手位的音質同樣好。」許丁勝說,「手位」是拉椰胡術語,根據握弦手位高低定四個位。作為一名椰胡樂師,許丁勝購買過很多椰胡,但只有王仕國製造的椰胡最被他看好,到第四個手位,音質照樣好。

  晚年制椰胡 讓一個鐘錶匠意外出名

  瓊海的蓮塘村,以一口蓮塘命名。當地人流傳,這個村曾出過不少人才。蓮塘就在王仕國的家門口,栓馬柱也保留在他家門口。可能是村裡人之前就愛讀書,所以保留了很多雅趣。王仕國祖輩中,多人是當地出名的樂師,都會拉椰胡和製作椰胡。

  王仕國的一個堂哥,天生眼盲,卻是當地出了名的樂師,民間各種樂曲沒有他不會的。從小就跟著堂哥的王仕國,從堂哥那裡學會拉椰胡、敲揚琴,很小的時候就經常跟著堂哥在鄉村裡賣藝。

  14歲那年,堂兄的一把椰胡壞了,希望王仕國幫他修理一下,或是重新製作一把。喜歡鑽研的王仕國,在堂兄的指導下很快製作好了第一把椰胡。儘管質量一般,但是堂兄憑藉高超的技藝,將這把椰胡的音質發揮到了極致。每當看到堂兄用他製作的椰胡表演時,王仕國說自豪感油然而生。

  但此後多年,王仕國並沒有踏上製作椰胡的路。

  高小畢業後,家裡窮,王仕國沒能繼續讀書,而是前往三亞當廚師。海南島解放後,王仕國返回老家,在中原鎮上跟著一個鐘錶匠當學徒。1956年,王仕國加入中原鎮小手工業合作社,成為了一名鐘錶匠。

  在中原鎮墟上修理鐘錶閒暇,王仕國成為當地瓊劇票友,在一家瓊劇團敲揚琴或是拉椰胡,也就在這個時候,他和比自己小10來歲的許丁勝成為好友。

  1997年,64歲的王仕國退休,老友許丁勝常來他家閒聊。在閒聊時,他從許丁勝那裡了解到島內很難買到好的椰胡。王仕國深知,一把好的椰胡對一個椰胡表演者的重要性。子女已長大成家,而自己和老伴生活也無憂,閒在家的王仕國坐不住了,決定好好製作幾把椰胡。

  隨著製作的椰胡越來越多,他的技術也越來越好。在許丁勝的鼓勵和推廣下,王仕國的椰胡受到越來越多瓊劇團的歡迎,名氣也越來越大。

  王仕國在兄弟中排行老二,村裡人喜歡喊他「二公」,他製作的椰胡也被很多人稱為「二公椰胡」。2010年,王仕國被列入海南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錄後,找他定製椰胡的人也越來越多。

  現在,「二公椰胡」不僅在島內出名,很多新加坡的瓊劇團也紛紛到王仕國這裡來預定製椰胡。由於工藝精、音質好,一把「二公椰胡」價格相對一般的椰胡價格也高很多,但前來購買的人依舊絡繹不絕。年歲已高的他,為了不讓技藝失傳,動員樂感不錯的二兒子和一個孫子跟著學習製作椰胡。

  相關連結

  椰胡, 中國傳統擦奏弦鳴樂器。在潮州音樂中又稱冇(pa)弦。音色渾厚,用以合奏或伴奏。椰胡是黎族、漢族弓拉弦鳴樂器,流行於海南、廣東、福建等省。在廣東音樂、潮州音樂及福建、海南當地戲曲、曲藝的樂隊中使用。

  椰胡的琴頭、琴杆用硬木製作,多使用紅木或花梨木。椰胡全長60釐米—70釐米。音箱用多半個椰殼製作而成,前口蒙以桐木薄板為面板,在背部半圓形的椰殼上,開有由五個小音孔組成的金錢眼狀音窗。頂端琴頭有平頂、彎月形或雕刻以龍頭為飾。琴杆上端橫置二軸,呈圓錐形或紡槌形,軸柄刻有直條瓣紋,裝置方向與琴筒平行。琴杆較長,多為圓柱形,也有半圓柱形(前平後圓),上粗下細,琴杆中部設絲弦千斤,下端裝入椰殼中並外露系弦。

瓊海視窗,商務合作電話:18117652225(微信同號)

相關焦點

  • 點讚| 椰胡的美妙旋律你聽過嗎?阿公傾囊相授傳「絕技」,椰胡手藝代代傳!
    王仕國回憶,他有個堂兄雙目失明,但卻是當地出了名的樂師,從小就跟在堂兄身邊的他,不僅學會了多種樂器的演奏,還學會了椰胡的製作,因為椰胡的製作是祖輩留下來的手藝,對王仕國來說有著很特別的意義,所以他很想要好好的去繼承,就在他卯足了勁要去好好的學習和製作,傳承下這門手藝的時候,特殊年代,不允許他做任何與文化和藝術相關的行為。王仕國就被迫放棄了椰胡技藝的學習。
  • 拉薩布制面具製作技藝傳承人的致富故事
    (新華社/格桑邊覺 攝)西洛的致富故事在西藏拉薩市達孜區的一處寧靜的藏式庭院裡,面具工匠西洛的學徒們手裡拿著小刀、畫筆等工具,正聚精會神地製作傳統藏戲面具。46歲的西洛是達孜區雪鄉扎西崗村的村民,是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拉薩布制面具製作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據西洛介紹,面具製作起源於公元7世紀,在傳統的藏戲演出和雪頓節等場合都有著廣泛使用。「小時候,家裡共有8個兄弟姐妹,日子過得很艱難。」
  • 電城炒米餅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易茂才的故事
    相傳炒米餅是冼夫人軍中的軍糧,經過上千年的流傳已發展成當地特產,炒米餅的製作技藝也成為了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作為電城炒米餅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廣東琪昌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琪昌公司)董事長易茂才始終不忘初心,堅持以原鄉風味為基礎,帶領公司致力傳承冼夫人軍糧千年文化遺產,為維護好「嶺南餅祖,千年軍糧」的品牌和聲譽不斷努力。
  • 【非遺之美】領略民俗之美 傳承文化之根——茶食製作技藝傳承人...
    【非遺之美】領略民俗之美 傳承文化之根——茶食製作技藝傳承人楊愛萍 2020-07-05 21: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漳浦大廣弦製作技藝傳承人林旺國20年如一日:打磨樂器 弦音不輟
    漳浦大廣弦製作技藝傳承人林旺國二十幾年如一日,只為——打磨樂器 弦音不輟林旺國用鉛筆反覆比對,在琴杆上測量出精確的琴軸位置臺海網9月16日訊 據福建日報報導 近日,漳浦大廣弦製作技藝入選了第八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 草編技藝傳承人楊振國:割捨不掉的老手藝
    草編技藝傳承人楊振國:割捨不掉的老手藝 2020-08-04 10:29:00來源:新華網
  • 技藝超群,寶安新增3名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賀虹(賀氏剪紙)、陳群妹(喜嫁禮餅「合成號」製作技藝),目前,寶安區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已達到14名。據悉,此次入選的代表性傳承人都能熟練掌握該項目的全套內容及技藝,並以身作則積極傳承,在項目流傳的區域內具有代表性和影響力,有利於該區非遺項目的保護和傳承。作為「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的福永街道,自清代嘉慶年間,就有舞獅活動,至今已有200多年歷史。
  • 國家級非遺項目-茶葉傳統技藝有多少?傳承人有哪些?
    註:現有多家單位在開展非遺傳承項目和傳承人推薦工作。本文僅記錄國家級非遺項目和傳承人—茶葉傳統技藝,由國家文化和旅遊部確定。其中,綠茶傳統技藝排在首位,分別是西湖龍井、婺州舉巖、黃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 此外,普洱茶傳統技藝僅在第二批次入圍,分別是雲南省寧洱縣申報的貢茶製作技藝和雲南省勐海縣申報的大益茶製作技藝。
  • 傳統技藝傳承人獲獎!
    之前小虹為大家介紹了放棄高薪外企高管職務的虹口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蠟染技藝傳承人楊寧>>>了解詳情最近我區「傳統蠟染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楊寧的「鳳舞申城」非遺蠟染筆袋榮獲商品類優秀紀念商品獎(三等獎)。
  • 胡琴製作技藝非遺傳承人念和平:痴迷做二胡 只送不賣
    在福清市海口鎮海口村的巷子裡,住著一位福清市胡琴製作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念和平。他製作的二胡,工藝精湛、音色圓潤,頗受歡迎,但只送不賣。  念和平今年69歲,將胡琴製作技藝傳承下去成了他最大的期望。他說,手工製作二胡成本高、工序繁瑣,鮮有年輕人願意學習。他正打算將他的技藝申報福州市級和福建省級非遺名錄,讓更多的人領略傳統樂器的魅力。
  • 德州英翔眼鏡手工製作技藝第五代傳承人張鵬:「工匠精神」讓行業更...
    英翔眼鏡手工製作技藝第五代傳承人張鵬說。回顧過去的五年,「工匠精神」的興起似乎為他所從事的行業注入了一針強心劑,越來越多的專業人才加入,帶來的不僅是行業的愈加規範化,也讓更多像他一樣的青年從業者走上更廣闊的舞臺。 從事眼視光行業16年,張鵬覺得這是一個需要嚴格謹慎的行業,專業方面每一個數據都有嚴格的標準和意義。
  • 【時訊】國家藝術基金《中州派古琴製作技藝傳承人培養》項目開班儀式在我校舉行
    4月4日下午,由鄭州正合古琴研究所主辦,鄭州工程技術學院文化遺產學院承辦的2019年國家藝術基金《中州派古琴製作技藝傳承人才培養》項目開班儀式在金河校區篤行樓演播廳舉行。甘校長為開班儀式致辭鄭州工程技術學院副校長甘勇致辭。
  • 我的那些年——李英傑【六神丸製作技藝】
    直到1984年,李英傑協助徐志超製作的六神丸獲得了國家優質產品質量金獎,這多少讓這個年輕人生出了些許成就感;1989年,李英傑主要負責製作的六神丸再次囊括國家金質獎殊榮,這再一次激勵他堅持了下來。「很欣慰,感覺所有的付出都有了回報。」李英傑說。80年代後期~90年代中期雷允上六神丸包裝2008年,六神丸製作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綠茶製作技藝(恩施玉露製作技藝)
    綠茶,是中國的主要茶類之一,是指採取茶樹的新葉或芽,未經發酵,經殺青、整形、烘乾等工藝而製作的飲品。恩施玉露是我國現存唯一的蒸青針形綠茶,主要產於恩施市芭蕉侗族鄉和恩施市舞陽壩街道辦事處五峰山一帶。
  • 玲瓏香包迎端午 非遺傳承人現場教你製作過程
    今天中午11點,  鄭州新聞廣播《百姓陽光熱線》  邀請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香包技藝傳承人張豔老師  為大家講述端午節的來歷和故事   △ 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香包技藝傳承人張豔老師(中)  △鄭州新聞廣播嶽翔、副總監馬如瀟、汪昆明現場學習香包製作過程,聽眾通過視頻直播全程觀看了製作過程
  • 時代記憶:穿越千年的時光——傣族慢輪制陶技藝非遺傳承人巖罕滇
    編者按: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本期非遺傳承匠人:時代記憶·非遺地圖」平臺合作匠人——巖罕滇巖罕滇,西雙版納傣族慢輪制陶技藝傳承人,1951年6月生於西雙版納州景洪市允景洪鎮曼閣村,1999 年被雲南省文化廳授予「雲南省民族民間美術師」稱號,並榮獲雲南省2016年「十大最具影響力手工藝老年傳承人」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