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海華聲車行:五羊本田
瓊海中原蓮塘村王仕國:椰胡製作技藝傳承人
蓮塘古屋旁 椰胡撩靈氣
王仕國在拉椰胡。
王仕國在組裝椰胡。
王仕國在切割椰殼。
王仕國製作的椰胡。
文\海南日報記者 張期望 圖\海南日報記者 袁琛
蓮塘、廊橋、古屋、栓馬柱,瓊海中原鎮的蓮塘村,一個人傑地靈的小村莊。
坐在蓮塘旁邊的老人,放下製作椰胡的工具,用馬尾弓拉動琴弦。低沉而悠揚的椰胡聲讓這個高鐵線旁邊的村莊,飄逸著古典的韻味。
拉椰胡的老人叫王仕國,今年已是85歲高齡。憑著高超的椰胡製作技藝,2010年,他被列入海南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名錄。儘管年歲已高,眼睛已經不太好使,但是耳朵聽力卻出奇得好。「『聽』了一輩子,鍛鍊出來的。」11月24日,對著來訪的記者,老人將「聽」字著重強調了一下,打趣地說。
聽覺敏銳 他把最難工序做到完美
一棟緊挨著當地有名的王家大屋的小平房,就立在蓮塘旁邊,面積不大,外牆已經發舊,王仕國在這裡住了一輩子。如果沒有村民帶路很難找到,但只要你走進他家大門,可以立即判斷自己沒走錯。
走進客廳,壁櫥特別惹眼,除了掛滿了大小不一的椰胡,壁櫥底部是一排證書。在客廳的桌子和椅子上,擺放著數把還未完工的椰胡。
「有點渾,不夠揚,孔還得開大一毫米。」王仕國坐在房子後面一棵榕樹下,搬來工具開始調試一把快要完工的椰胡。老友許丁勝坐在旁邊,陪著他一起聊天調音。許丁勝是瓊海一家瓊劇團的椰胡師,也是王仕國的老朋友。除了幫人從王仕國這裡定製椰胡,兩人沒事就喜歡在一起拉上一曲。
一把完整的椰胡製作,由琴頭、琴杆、琴軸、琴弦、琴弓、音箱(共鳴筒)、發音板、琴碼、底座組成。椰胡和二胡最大的不同,就是音箱、發音板材質不同。二胡的音箱、發音板由木頭和蟒蛇皮組成,而椰胡則由椰殼和桐木板組成。還有一點不同,椰胡的琴碼一般由貝殼做成,而二胡則由木質材料做成。
調音,是整個椰胡製作中最難的一道工序。由於椰殼大小不一,用它做音箱,要求製作人將所配的桐木面板大小、厚度,琴碼高低、音孔的大小組合成一道完美的工序,一把音質上乘的椰胡才能正式出品。這是一個高難度的技術活,不僅要求製作人有很好的樂感,還要有敏銳的聽覺,另外手要巧。
椰殼裡外打磨光滑後,將面板孔、琴杆孔開好,再扣上合適的面板音箱就基本完工。組裝好琴杆、底座等部件後,再根據經驗在椰殼背部戳開幾個發音孔後,將所有部件安裝好,就可以調音了。一邊拉,一邊調試發音孔大小,就是整個調音的過程。
「開發音孔的原則是能小不能大。」為了讓椰胡音質更好,老鐘錶匠出身的王仕國這時候開始發揮自己的特長了,邊拉邊聽,一毫米一毫米地戳,直至音質完好,一把椰胡才算完工。
「將一把椰胡製作好,大概需要5天的時間,調音就得花兩天。」王仕國說,所以音質的好壞,決定了椰胡的品質,調音那兩天,要慢慢聽、慢慢品,一點都不能毛躁,更要心情好。
以前修理鐘錶開蓋前,王仕國會將表貼在耳朵上聽,大致判斷鐘錶內部件損壞位置和程度。現在做椰胡,他同樣依靠敏銳的聽覺,將椰胡的音質調試到極致。
「別人做的椰胡,表演者只能拉出一至兩個手位,而他製作的椰胡拉到第四個手位的音質同樣好。」許丁勝說,「手位」是拉椰胡術語,根據握弦手位高低定四個位。作為一名椰胡樂師,許丁勝購買過很多椰胡,但只有王仕國製造的椰胡最被他看好,到第四個手位,音質照樣好。
晚年制椰胡 讓一個鐘錶匠意外出名
瓊海的蓮塘村,以一口蓮塘命名。當地人流傳,這個村曾出過不少人才。蓮塘就在王仕國的家門口,栓馬柱也保留在他家門口。可能是村裡人之前就愛讀書,所以保留了很多雅趣。王仕國祖輩中,多人是當地出名的樂師,都會拉椰胡和製作椰胡。
王仕國的一個堂哥,天生眼盲,卻是當地出了名的樂師,民間各種樂曲沒有他不會的。從小就跟著堂哥的王仕國,從堂哥那裡學會拉椰胡、敲揚琴,很小的時候就經常跟著堂哥在鄉村裡賣藝。
14歲那年,堂兄的一把椰胡壞了,希望王仕國幫他修理一下,或是重新製作一把。喜歡鑽研的王仕國,在堂兄的指導下很快製作好了第一把椰胡。儘管質量一般,但是堂兄憑藉高超的技藝,將這把椰胡的音質發揮到了極致。每當看到堂兄用他製作的椰胡表演時,王仕國說自豪感油然而生。
但此後多年,王仕國並沒有踏上製作椰胡的路。
高小畢業後,家裡窮,王仕國沒能繼續讀書,而是前往三亞當廚師。海南島解放後,王仕國返回老家,在中原鎮上跟著一個鐘錶匠當學徒。1956年,王仕國加入中原鎮小手工業合作社,成為了一名鐘錶匠。
在中原鎮墟上修理鐘錶閒暇,王仕國成為當地瓊劇票友,在一家瓊劇團敲揚琴或是拉椰胡,也就在這個時候,他和比自己小10來歲的許丁勝成為好友。
1997年,64歲的王仕國退休,老友許丁勝常來他家閒聊。在閒聊時,他從許丁勝那裡了解到島內很難買到好的椰胡。王仕國深知,一把好的椰胡對一個椰胡表演者的重要性。子女已長大成家,而自己和老伴生活也無憂,閒在家的王仕國坐不住了,決定好好製作幾把椰胡。
隨著製作的椰胡越來越多,他的技術也越來越好。在許丁勝的鼓勵和推廣下,王仕國的椰胡受到越來越多瓊劇團的歡迎,名氣也越來越大。
王仕國在兄弟中排行老二,村裡人喜歡喊他「二公」,他製作的椰胡也被很多人稱為「二公椰胡」。2010年,王仕國被列入海南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錄後,找他定製椰胡的人也越來越多。
現在,「二公椰胡」不僅在島內出名,很多新加坡的瓊劇團也紛紛到王仕國這裡來預定製椰胡。由於工藝精、音質好,一把「二公椰胡」價格相對一般的椰胡價格也高很多,但前來購買的人依舊絡繹不絕。年歲已高的他,為了不讓技藝失傳,動員樂感不錯的二兒子和一個孫子跟著學習製作椰胡。
相關連結
椰胡, 中國傳統擦奏弦鳴樂器。在潮州音樂中又稱冇(pa)弦。音色渾厚,用以合奏或伴奏。椰胡是黎族、漢族弓拉弦鳴樂器,流行於海南、廣東、福建等省。在廣東音樂、潮州音樂及福建、海南當地戲曲、曲藝的樂隊中使用。
椰胡的琴頭、琴杆用硬木製作,多使用紅木或花梨木。椰胡全長60釐米—70釐米。音箱用多半個椰殼製作而成,前口蒙以桐木薄板為面板,在背部半圓形的椰殼上,開有由五個小音孔組成的金錢眼狀音窗。頂端琴頭有平頂、彎月形或雕刻以龍頭為飾。琴杆上端橫置二軸,呈圓錐形或紡槌形,軸柄刻有直條瓣紋,裝置方向與琴筒平行。琴杆較長,多為圓柱形,也有半圓柱形(前平後圓),上粗下細,琴杆中部設絲弦千斤,下端裝入椰殼中並外露系弦。
瓊海視窗,商務合作電話:18117652225(微信同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