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訊】國家藝術基金《中州派古琴製作技藝傳承人培養》項目開班儀式在我校舉行

2021-02-07 鄭州工程技術學院

4月4日下午,由鄭州正合古琴研究所主辦,鄭州工程技術學院文化遺產學院承辦的2019年國家藝術基金《中州派古琴製作技藝傳承人才培養》項目開班儀式在金河校區篤行樓演播廳舉行。鄭州工程技術學院副校長甘勇,國家藝術基金河南辦公室副主任明巧玲、河南省文聯副主席李仲黨、河南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院長王慶斌、鄭州大學音樂學院副院長陳豔、中國琴會會長楊青、鄭州市非遺保護中心主任李桂玲、鄭州高技能人才公共實訓管理服務中心主任郜炳軍、河南省工藝美術學會會長劉志鈞、我校文化遺產學院院長崔勇及管城區宣傳部領導出席儀式。開班儀式由鄭州工程技術學院文化遺產學院特崗教授、中州派古琴製作技藝傳承人王棟主持。 

甘校長為開班儀式致辭

鄭州工程技術學院副校長甘勇致辭。他說,2019年中州派古琴製作技藝傳承人才培養項目獲得國家藝術基金的資助,是我校自升本以來服務河南省和鄭州市經濟社會發展及「一二三四」工程為抓手統攬學校工作的成果,是文化遺產學院大師工作室模式融入教學,將產、學、研融為一體打造應用型本科院校的重要裡程碑。國家藝術基金的資助將有效提高教育質量,增強傳統文化與現代藝術間的融合,加大政、行、校、企協同辦學的力度,更好的搭建符合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高等教育平臺。

甘勇副校長說,此次培訓以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引,學習貫徹新時代社會主義文藝思想,牢牢把握文化遺產發展的重大機遇,壯大地方文化遺產人才隊伍,加強文化遺產的陣地建設,努力開創地方文化遺產的新風貌,開啟地方文化遺產的新徵程。希望通過此次培訓,能夠對中州派古琴人才整體理論水平和該地區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文化遺產學院特崗教授,中州派古琴製作技藝傳承人王棟主持開班儀式

本次國家藝術基金培訓特邀全國古琴行業知名專家與文化遺產學院特崗教授共同授課,遴選出來自全國的50名學員參與培訓。 

國家藝術基金項目的承辦得益於校黨委的大力支持,是我校探索政、行、校、企協同辦學的又一碩果,對於精準服務地方經濟,推動河南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強省轉變具有重要意義。

相關焦點

  • 國家藝術基金2017年度人才培養資助項目《中州派古琴藝術表演人才培養》到訪忘機琴堂!
    由國家藝術基金資助,洛陽師範學院音樂學院主辦的國家藝術基金2017年度人才培養資助項目《中州派古琴藝術表演人才培養》項目負責人劉英麗教授帶領全體學員於
  • 【消息】「中州派古琴藝術表演人才培養」課程進行中
    7月14日,來自全國各地的學員齊聚洛陽,開始了「中州派古琴藝術表演人才培養」項目的系列課程。
  • 國家藝術基金2017年度人才培養資助項目《中州派古琴藝術表演人才培養》第二十八至三十天課程圓滿結束
  • 渭南師範學院國家藝術基金《皮影戲藝術人才培養》培訓班開班
    2017年度《皮影戲藝術人才培養》項目開班儀式。為做好《皮影戲藝術人才培養》項目培訓工作,李院長從要認真學習、要深入思考、要學以致用等三個方面對參加培訓班的師生提出希望和要求。開班儀式結束後,與會領導、嘉賓,師生共同觀看由華州皮影劇團、同州皮影劇團和宏權皮影劇團表演的《賣雜貨》《桃園借水》《聞太師顯魂》等皮影戲經典劇目。據悉,渭南師範學院國家藝術基金《皮影戲藝術人才培養》項目培訓為期60天。
  • 古琴藝術省級非遺傳承人王笑天收徒儀式圓滿舉行
    111年前,古琴名家王心葵在風景秀麗的大明湖畔成立德音琴社,111年後,第六代傳人、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藝術代表性傳承人王笑天在古樸典雅的明湖居舉行收徒儀式
  • 龍人古琴研究院師資團隊
    、斫琴家謝建東擔任院長,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演奏技藝傳承人張錦冰擔任副院長。龍人古琴研究院在國家民政部登記註冊成立,是國家級古琴專業研究機構。匯集了當代優秀的琴家、學者,集眾家之所長,開展打譜創作、古琴製作、琴弦研製、琴學琴史研究、課程開發、古籍整理、編撰出版等工作。
  • 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中國戲曲歷史題材創作研究》在我校...
    10月30日上午,由我校伏滌修教授擔任首席專家、浙江傳媒學院作為責任單位的2020年度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中國戲曲歷史題材創作研究》開題論證會在下沙校區舉行。達昱岐指出,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是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研究中層次最高、資助力度最大、權威性最高的項目類別,主要資助我國文化藝術和旅遊發展中的重大理論問題和現實問題研究,資助對藝術科學發展起關鍵作用的重大基礎理論問題研究。
  • 教育部首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東南大學古琴基地正式揭牌!
    昨天東南大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揭牌儀式暨「古琴藝術的當代傳承」專題研討會在九龍湖校區舉行下面就請和小編一起去現場看看了解一下東大與古琴的故事和淵源吧!左惟在致辭中指出,古琴藝術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東南大學與古琴藝術的淵源頗深,學校著名的建築梅庵是梅庵琴派的發祥地。他強調,文化傳承創新是大學的重要責任和歷史使命,對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義。
  • 天津大學利安隆教育發展基金捐贈儀式舉行
    本站訊(通訊員 許珊 李蕊 攝影 唐蒙)5月9日下午,天津大學利安隆教育發展基金捐贈儀式在我校舉行。黨委書記李家俊、黨委副書記雷鳴會見了天津利安隆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海平、總經理孫春光一行;團委、校友與基金事務處、化工學院、材料學院、藥學院等負責同志出席儀式。捐贈儀式由校友與基金事務處潘峰主持。
  • 中國古箏藝術大家、山東派古箏國家級傳承人趙登山大師不幸辭世
    趙登山先生是當代山東箏派的代表人物,享譽海內外。他不但繼承發揚了山東箏樂,而且在箏曲創作、人才培養上碩果纍纍,為古箏藝術的傳承和發展,為中國古箏藝術走向世界,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傳世流芳《鐵馬吟》,殊勳茂績萬古存!他的不幸離去是中國箏界的重大損失,他為中國民族音樂所做出的貢獻,將永遠被世人銘記。趙登山先生遺體告別儀式將於2021年2月27日上午7:30在長春市殯儀館頤安苑B座153房間舉行。
  • 古琴教育家張子盛先生收徒——徐小穎拜師儀式在京舉行
    古琴教育家張子盛先生收徒——徐小穎拜師儀式在京舉行2020年10月24日,古琴教育家張子盛先生收徒——徐小穎拜師儀式在北京京瑞大廈舉行。張子盛先生是古琴演奏家、教育家,開蒙自津門九嶷派老琴家高仲鈞先生,後又求教於李允中先生、劉麗先生、吳文光先生、龔一先生、李祥霆先生等多位著名琴家。並請益於梅曰強、李允中等琴界前輩,在主攻九嶷派、虞山吳派的基礎上,逐漸形成運指華美、取音純淨、注重以心取韻、心韻合一的演奏風格。
  • 桃李滿天下 春暉遍四方——管派斫琴傳承人、斫琴聖手田雙琨從師60周年慶
    可以說這是古琴界雙喜臨門的好日子,也是古琴界的好事,大事。在這樣的日子裡,中國樂器協會民族器樂學會,北京樂器學會主辦了名為:「慶祝中國古琴藝術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十五周年暨管派斫琴傳承人田雙琨先生從師六十周年」的雅集慶典活動。
  • 上海交通大學2019級非全日制工程博士生開班儀式隆重舉行
    10月19日,上海交通大學2019級非全日制工程博士生開班儀式在閔行校區隆重舉行。學校黨委常委、副校長王偉明,研究生院院長王亞光、副院長楊升榮,科學技術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朱新遠,網絡信息中心主任管海兵,工程博士招生培養學院領導、校內外導師代表和2019級非全日制工程博士生等150餘人參加了本次開班儀式。
  • 中國古箏藝術大家、山東派古箏國家級傳承人趙登山大師記錄片(上、下集)
    趙登山先生藝術生涯趙登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山東箏樂傳承人,山東派古箏代表人物。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古箏專業委員會顧問、中國音樂家協會古箏協會顧問,國家一級演奏家,中國著名民族樂器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菏澤學院客座教授。
  • 我校舉行2018年度暨首屆「珍雲獎」頒獎儀式
    本網訊 3月23日,在楊珍雲先生生日這一天,我校舉行2018年度暨首屆「珍雲獎」頒獎儀式。
  • 國家級非遺項目-茶葉傳統技藝有多少?傳承人有哪些?
    註:現有多家單位在開展非遺傳承項目和傳承人推薦工作。本文僅記錄國家級非遺項目和傳承人—茶葉傳統技藝,由國家文化和旅遊部確定。 為了傳承體現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主管單位十多年前開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建設,對具有歷史、文學、藝術、科學價值的保護對象予以確認。此外,這也是履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
  • 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中華老字號·福州永和魚丸製作技藝項目啟動...
    12月19日,《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中華老字號·福州永和魚丸製作技藝》項目啟動儀式暨學術研討會在北京飯店召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展示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中華老字號·傳統技藝》項目負責人孫冬寧,中華老字號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劉小虹,福建老字號協會會長鄭禮水,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福建非遺》原編輯部主任劉如珍參加儀式並致辭,此次啟動儀式由中央電視臺著名主持人劉藝主持。
  • 德州華恆文化傳播古琴公益課程開班啦
    傳承非遺技藝 弘揚傳統文化 琴者
  • 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中華老字號·福州永和魚丸製作技藝項目啟動...
    12月19日,《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中華老字號·福州永和魚丸製作技藝》項目啟動儀式暨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召開。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展示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中華老字號·傳統技藝》項目負責人孫冬寧表示,本項目除了將福州永和魚丸作為地方名品的物質載體加以研究,更將它背後深藏的歷史、文化、民俗、技藝和傳承人作為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加以傳承、傳播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