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曾有個熱榜問題:哪些能力很重要,卻是大多數人沒有的?
點讚最多的一個回答是:抗挫折能力。
對於孩子,也是一樣的。
為什麼同樣經歷了磨難和痛苦,有的孩子沒有被打垮,變得更頑強和優秀。
而有的孩子卻因此選擇逃避,失去自信?
陝西西安有位9歲女孩,給家人留下了兩份遺書後,跳樓自殺。
這件事的導火索,是因為老師通過語音給孩子們留了一篇作文,要求寫一頁半,而女孩只寫出了一頁加一行,距離交作業的時間只剩25分鐘,家人鼓勵她,讓她再努力完成一下,結果孩子就留下了這樣的句子,離開了人世。
作家餘華曾說:「中國的年輕人裡面,優秀的很多,但很少能扛得了事兒的人!」
這句話所說「扛得了事兒」,就是指抗挫折的能力,一個人再優秀,抗挫折能力差,在社會的競爭中,也是走不遠的。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認識挫折,怎樣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呢?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1.到底什麼是挫折呢?
下面這些場景熟悉麼?
孩子在成長中會遇到兩類挫折:
一類是個人探索活動的挫折,比如拼不出積木、作業不會做、走路的時候摔跟頭;
另一類是社會活動的挫折,比如被別人誤解、比賽失敗。
挫折對不同的孩子來說定義也不盡相同。
挫折與孩子和家長的社會認知水平有關。
要求得不到滿足、被批評就不高興、承受不了失敗、遇到問題就退縮、家長一說就哭、推卸責任……
孩子們面對挫折的表現,與其如何處理逆境中的困難有關。
對於抗挫力強的孩子來說,並不是所有逆境都被看成是挫折,對於抗挫力弱的孩子,即便微小的困難,也是一種巨大的打擊。
2. 人為什麼害怕挫折
挫折會讓人產生焦慮情緒,因為挫折意味著危險。
這是和人類的進化有關係的,人類的生理本能,就是要躲避危險的。
人們在遭受挫折時,會有兩種反應,要麼是具有攻擊性,要麼是膽小退卻,這些都是一種面對挫折的本能反應。
人會害怕挫折,還因為必須承擔一定的後果,尤其是小孩子,如果犯了錯誤,接下來聽到的,可能就是來自家長的批評指責。
所以,當孩子預感到可能會遇到挫折,為了免受批評,會主動放棄正在做的事。孩子想的是,不做就不會犯錯,不犯錯就不會挨批評。
3. 影響抗挫力的因素
抗挫折能力,又稱為「逆商」,是美國職業培訓師保羅·斯託茨提出的概念。它是指人們面對逆境時的反應方式,即面對挫折、擺脫困境和超越困難的能力。
保羅·斯託茨,因為提出逆商理論,而名聲大噪
這種能力,首先與生理因素有關。
有些孩子生來就有敢於冒險的性格,登山摔斷了腿也阻止不了下一次繼續攀登;
有些孩子卻過於敏感,遇到危險的時候會選擇逃避而不是積極應對。
其次,抗挫力與自信心有關。
自信心來源於對自己能力的評估、自我評價和安全感。
自信的孩子就算失敗也可以重整旗鼓。
第三,抗挫力還與情緒管理能力和社會認知能力有關。
對未知的恐懼、誇大的不良情緒,以及與人交往時,被區別對待的陰影,都會扭曲孩子的判斷力,進而影響孩子的抗挫力。
4. 如何培養孩子的抗挫能力?
有四個要點需要掌握,在孩子遇到挫折時:
第一,提供情感支持;
第二,幫他理性分析;
第三,幫他解決問題。
第四,樹立價值導向
第一,提供情感支持。
你要讓孩子知道你是站在他這邊的。
因為孩子在遇到挫折的時候是最需要父母的愛的,你千萬不能反而在這個時候撤回你的愛,批評他,打擊他,比如批評一下就哭啦,怎麼這麼脆弱?
這個時候,你需要的是認可他的情緒,提供情感支持。
比如你可以說,你現在是不是挺生氣的哦?我看你有點難受。
我很理解你的心情,我知道你很難受。
大家不要以為抗挫力是一種很男子漢氣概的東西,要的是毅力堅強、咬牙忍受,跟情感啊、愛呀沒有關係。
甚至有人會覺得,如果我給孩子太多愛,他將來是不是就受不了挫折了?
美國北卡大學的芭芭拉·弗雷傑克森,他的研究表明,恰恰相反,正是那些情感儲蓄比較好的孩子,有更好的抗挫力。
他就發現情感調節能力越強,抗挫力越強。
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因為積極情緒幫你建構了更高的抗挫力,而抗挫力更高的人對生活就更滿意。
第二,我們也要在理性上引導孩子。
就是當他遇到挫折的時候,不要讓他以為他本質上有問題,而要幫他看到希望。
幫孩子把挫折看成是暫時的,特定情況下發生的,而且不是由於你的本質引起的。
第三,我們就得著手幫他解決問題。
具體的問題具體分析,幫助孩子一起解決。
第四,要有意識的樹立孩子抗挫折的價值導向。
通過紀錄片、書籍中的內容,給孩子鼓勵。
孩子喜歡的紀錄片、書籍中的人物,都能給予孩子莫大的鼓舞。
如果我們發現孩子某些方面缺乏勇氣和信心,可以尋找相關題材的內容給孩子看。
平時我們可以和孩子玩角色扮演的遊戲,通過孩子喜歡的角色說的話,激勵孩子,效果會更加倍。
5. 要避免的培養挫折力的幾個誤區
首先,我們要明確,挫折教育≠人為製造挫折。
現在常見的一種論調認為,如今孩子們的生活太幸福、太富足,沒有挫折體驗,因此才過於脆弱。所以,他們很少表揚孩子,而一旦孩子犯了錯,就嚴厲地批評。
實際上,孩子反覆經受打擊,不僅不會心智堅強,反而會形成「我不行」、「我很失敗」的認知,對自己喪失信心。
第二點,我們要避免對孩子的事務過度包辦。
我們就要儘量放手,讓孩自己應對生活中的事情,儘管會遇到困難,不能一蹴而就,但這會讓他對自己的生活有掌控感,從而對自己產生信心。
孩子遇到困難時所產生的無力感和不知所措,很多時候是源於我們的過度代勞。
孩子繫鞋帶總是系錯,比起慢慢教他方法,更習慣直接幫他繫上了事;讓孩子幫忙搬一瓶醬油,總是一路看著他擔心打碎瓶子,甚至提前上手接過來......
這些生活中的小事,其實都是讓孩子嘗試掌控和建立自信的機遇。
我們不可能永遠做孩子的保護傘。
早一天給 TA 應對挫折的能力,是最好的禮物。
來教育三合星,少一點教育的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