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上方藍字關注世界名著每日讀,陪你有品位閱讀
1、桃園三結義
史書上沒有記載劉關張三人曾經在桃園結義過,但是劉備、關羽和張飛三人的兄弟感情是真的。
例如史書上說關羽比張飛年長几歲,所以張飛「兄事之」,意思就是把關羽當作哥哥一樣對待。而且說到劉關張三人的感情有提到「恩若兄弟」。
大概到了宋元時期,開始有作品將三人的感情編成故事,慢慢就有了「桃園結義」的情節出現。而後人也一直將劉關張三人桃園三結義的故事當作異性兄弟親如骨肉的典範。
關羽在被曹操捉住的時候,曹操勸他投降,關羽就對曹操說,劉備對他恩如親人,不忍背棄。後來不論曹操怎麼送關羽金銀絹布,高官厚祿,關羽始終都不為所動,他一直把劉備當做親生兄長對待。所以一得到劉備的消息,關羽不惜掛印封金,過五關斬六將也要和劉備相聚。
而劉備對關羽和張飛的感情也非常深厚。有一次張飛因為貪杯誤事,把劉備的家小陷落在徐州城裡。關羽怒責張飛,張飛羞憤之下想要拔刀自盡,劉備一把拉住張飛的手說道:「女人如衣服,兄弟如手足,衣服破,尚可補,手足斷,安再續。」
2、溫酒斬華雄
實華雄死於江東猛虎孫堅刀下,三演反把孫堅寫成是華雄的手下敗將,這對孫堅太不公平了。
3、三英戰呂布
三國演義中三英戰呂布,是在虎牢關前。三國的史書多把虎牢關成為成皋。成皋這個地方,確實發生過一場戰鬥,但是戰鬥的雙方不是呂布和劉關張,而是董卓大將徐榮和曹操,最後把曹操打敗了。這個戰鬥在《三國志·魏書·武帝紀》中有明確記載。原文是:「遂引兵西,將據成皋。邈遣將衛茲分兵隨太祖到滎陽汴水,遇卓將徐榮,與戰不利,士卒死傷甚多。太祖為流矢所中,所乘馬被創,從弟洪以馬與太祖,得夜遁去。
4、關公斬顏良,誅文丑
斬顏良確有其事,誅文丑的卻是曹操的部下所為。
5、過五關斬六將
《三國演義》第二十七回所寫的「過五關斬六將」,是書中流傳最廣的故事之一。它說的是關羽掛印封金,辭別曹操之後,保著甘、麋二夫人,往河北(黃河以北)投奔劉備,先後經過五個關隘;因未向曹操討取通關證,沿途受到阻撓,不得已斬了六員曹將。
而據《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記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公(指曹操)與袁紹相拒於官渡,汝南黃巾劉闢等叛曹公應紹。紹遣先主將兵與闢等略許下。關羽亡歸先主。」這就是說,在關羽離開曹操之前,劉備已奉袁紹之命到了許都南面的汝南郡,與劉闢等領兵攻打許都附近地區,擾亂曹操的後方。關羽得到劉備的消息後,自然只能由許都南下以歸故主,而絕不可能北上河北去尋找劉備。因此,他根本不會去「過五關」,也就不會「斬六將」了。
6、火燒博望坡
歷史上博望坡之戰的導演是劉備而不是諸葛亮。這場戰爭發生在建安七年(公元202年),此時諸葛亮尚未出山(諸葛亮時年21歲)。這場戰爭的起因是劉表企圖趁曹操北上攻擊袁尚的契機,襲取許都,他派遣劉備領軍出擊。劉備與曹操夏侯惇軍在博望遭遇,開啟了戰端。不是曹操已平定河北,南徵劉備而是劉備北伐曹操,曹操派軍抵禦。這是場小的戰役,並不是如小說所言,夏侯惇軍有十萬之眾。夏侯惇軍死傷並不慘重,曹軍的李典早已料到劉備會使出伏兵計策,故指揮自軍人馬前往攻擊劉備,救出了夏侯惇。之後兩軍撤退,戰爭結束,劉備只是小勝。
7、長板坡七進七出
這個情節是虛構的。《三國志·趙雲傳》:及先主為曹公所追於當陽長阪,棄妻子南走,雲身抱弱子,即後主也,保護甘夫人,即後主母也,皆得免難。遷為牙門將軍。
8、舌戰群儒
「諸葛亮舌戰群儒」的故事出現在《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話說諸葛亮為聯吳抗曹而出使江東,在謁見孫權之前,與江東文武二十餘人會於外堂。其中張昭等多數文臣主張降曹,知諸葛亮來意,故意挑起論爭,欲使諸葛亮知難而卻。誰知諸葛亮從容不迫,對答如流,採用先守後攻、各個擊破的策略,憑藉自己三寸不爛之舌,駁得張昭「並無一言回答」,虞翻「不能對」,步騭「默然無語」,薛綜「滿面羞慚」,陸績「語塞」,嚴唆「低頭喪氣」,程德樞亦「不能對」,使東吳主張降曹者理屈詞窮,盡皆失色。這一場舌戰群儒之後,孫權堅定了聯劉抗曹的信心和意念,直接促成了後來的赤壁大戰。
關於諸葛亮出使東吳,聯吳抗曹之事,史籍記載甚詳,據《三國志》諸葛亮、魯肅本傳記載可知:劉備當陽大敗,勢單力薄,無地依存,面臨覆亡之災。諸葛亮奉命「求救於孫將軍(孫權)」。諸葛亮一到孫昊,因孫權當時擁兵在柴桑,「觀望成敗」,急於了解曹操方面的情況,立即接見了諸葛亮。
諸葛亮首先勸孫權放棄「觀望」態度,說曹操大軍壓境,若能以昊、越之眾與之抗衡,就當早早與之斷絕關係;若不能與之抗衡,何不按兵束甲,早早投降。諸葛亮認為,現在孫權「外託服從之名,而內懷猶豫之計,事急而不斷禍至無日矣!」不但如此,諸葛亮還用「激將法」告訴孫權:劉備是不會拜倒在曹操腳下的。孫權聽罷,果然不甘示弱,決心抗曹,遂向諸葛亮問計。諸葛亮給孫權分析了曹車的弱點、孫劉雙方的優點,對戰爭前景作了樂觀的估計。據《三國志·魯肅傳》和《資治通鑑》所記,赤壁之戰前夕,東吳統治集團內部對曹操是戰還是和,是有意見分歧的。以重臣張昭為首的一些人認為,曹軍銳不可當,「皆勸(孫)權迎之」。最初孫權也抱觀望態度,戰和猶豫不決。但諸葛亮對形勢的分析和對前途的樂觀預測,極大地鼓舞了孫權,堅定了抗曹信心。加之周瑜、魯肅等人勸說,遂決定「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聯劉抗曹。接下來,便發生了歷史上著名的赤壁大戰。
9、孫夫人投江
據野史記載,在章武三年(223),也就是訛傳劉備駕崩的那一年,孫尚香聞訊傷心不已,望著西邊痛哭流涕,最後投江而死。後人為了紀念她的貞烈,為她立了一座廟,名曰「梟姬祠」。京劇、漢劇、蒲劇、川劇、徽劇、秦腔、晉劇、河北梆子等劇種,都有《別宮祭江》一劇,劇中孫尚香訛聞劉備死於伐吳兵敗之役,痛不欲生,乃入宮辭別其母,赴江邊望西哭奠,祭罷投江而死。另有一種說法是孫尚香回吳國後,另嫁了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吳國的輔國大將陸遜。
▼點「閱讀原文」聽讀喜愛的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