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經常說,小說上的腰封就好像妖風,通常都是各種媒體或名人誇大其詞的推薦,但有時候真的會被這陣妖風吹倒。購買被稱為「世紀三部曲」的第一部《巨人的隕落》就是因為看到了腰封上的「全球每三秒賣出一本」、「全球讀者平均三個通宵讀完」。我沒有能花三個通宵讀完,不知道是因為年紀大了還是什麼,回想我自己能夠通宵去讀的書,只有初、高中時看的瓊瑤的愛情小說,古龍、金庸、梁羽生、溫瑞安的武俠小說,還有當年有一本叫《人猿泰山》的,此外,好像再沒有通宵去看的了。但看完第一部《巨人的隕落》總體還不錯,於是只好把後面兩部《世界的凜冬》、《永恆的邊緣》也買回來一起看了。
近兩百萬字、橫跨一個世紀(從1911年一直寫到1989年,最後以2008年收尾)的三部曲始終圍繞著美國、德國、蘇聯、英國和威爾斯五大家族迥然不同卻又糾葛不清的命運展開,採用真實人物,真實歷史事件和虛構人物,虛構的小說情節結合的方式,用不同人物命運,不同國家命運的交叉描寫方式,多角度、生動的展現了波瀾壯闊、起伏跌宕的歷史畫卷,其中還穿插了無數的愛情和情愛,有很好的可讀性。
第一部《巨人的隕落》寫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從威爾斯的礦工少年、剛失戀的美國法律系大學生、窮困潦倒的俄國兄弟、富有英俊的英格蘭伯爵,以及痴情的德國特工、外交官……從充滿灰塵和危險的煤礦到閃閃發光的皇室宮殿,從代表著權力的走廊到愛恨糾纏的臥室,五個家族的命運逐漸揭曉。你會看到,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硝煙中,每一個邁向死亡的生命都在熱烈地生長。
序 成人禮
Part1 天地失色
Part 2 巨人之戰
Part 3 世界重生
第二部《世界的凜冬》記錄的是二戰。希特勒上臺、愛德華八世退位、原子彈在廣島和長崎爆炸……世界劇烈改變,我該怎麼辦?來自五大家族、正處於人生黃金時代的少男少女,他們父輩的命運因一戰而徹底改變。如今,世界再次破碎,甚至更加暴烈和殘酷。然而,這就是他們的時代!在時間的永恆流動中,每個人都在創造歷史。
Part1 另一張面孔
Part 2 流血的季節
Part 3 冰冷的和平
當我看完前兩部時,我就在猜想寫完了一戰、二戰,第三部《永恆的邊緣》會寫什麼呢?作家落到了思想的大戰,他認為這才是真正殘酷和激烈的世界大戰,所以這部書特別註明「獻給所有自由鬥士」。東西德分裂、柏林圍牆、蘇聯秘密警察、刺殺甘迺迪兄弟、美國的民權運動、越戰、水門事件、古巴的飛彈危機、入侵黎巴嫩、彈劾尼克森、布拉格之春、蘇聯解體、東歐劇變……此外,第三代生活中還有搖滾、嬉皮士、跨種族婚戀、性解放,以及對過去的誤會與和解。說到底,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
Part1 高牆,1961年
Part 2 缺陷,1961—1962年
Part 3 孤島,1962年
Part 4 槍聲,1963年
Part 5 高歌,1963—1967年
Part 6 花朵,1968年
Part 7 監聽,1972—1974年
Part 8 圍牆,1976—1983年
Part 9 爆炸,1984—1987年
Part 10 牆,1988—1989年
尾聲 2008年11月4日
總體來講,這三部書還是很好看的。如果說《巨人的隕落》是祖輩的傳奇,《世界的凜冬》是父輩的人生,那麼,《永恆的邊緣》就是新一代的奮鬥。有一個統計數據說,近年來在中國圖書市場上,步入百萬銷量殿堂的暢銷小說的平均頁數是331.4頁,其中最厚的一本是538頁的《白夜行》(2013年精裝本)。歐美乃至全球的暢銷書厚度也大致相仿,無論是2014年上市的《消失的愛人》(422頁),還是2003年出版的《達文西密碼》(454頁),都沒有超過500頁——這幾乎成了出版業的一條鐵律。但是,總頁數1168頁的《巨人的隕落》打破了這道銅牆鐵壁,在美國, 首次出版就登上了《紐約時報》暢銷榜第1名、再版依然還是第1名。
實際上,上市之前,這本大書(還不敢隨便稱之為巨著)就已經得到了諸多專業人士的認可。在它僅僅只有一個書名和千餘字故事梗概的時候,就於2007年在法蘭克福書展上僅以一個書名和千字梗概賣出了5000萬美元。為了爭奪「世紀三部曲」的版權,歐美各大出版商展開了激烈的競爭,最終成交的版權預付金是史無前例的5000萬美元,折合人民幣約3.2億餘元。
因此接下來必須說說這部大書的作家肯•福萊特(Ken Follett),他被稱為現象級暢銷小說大師(我不清楚什麼叫現象級小說,於是去查了一下,解釋是非常完美,具有傳奇色彩,受到許多人喜愛的小說。又說現象級指的是非常著名、造成了一定的轟動現象的級別的意思),是愛倫坡終身大師獎得主。據說他又20部小說被譯成33國語言,累計總銷量超1.5億冊。在歐美出版界,肯•福萊特這個名字就是暢銷的保證。1978年,出版了處女作《風暴島》,並於次年獲得愛倫坡獎,聲名鵲起,專職寫作。2010年,榮登全球作家富豪榜上第5名。2013年,獲得愛倫坡終身大師獎。
他為什麼能成為暢銷小說作家?寫出來的書為什麼能賣得這麼好?下面這段話倒真是蠻值得思考的!他說:「很多作家只寫能取悅他們自己的東西,並模模糊糊地希望這也能取悅別人。但我每寫一頁都在清醒地思考:讀者會怎麼想?讀者覺得這真的會發生嗎?讀者關心這些嗎?讀者想要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嗎?我敬佩那些用文字和新奇結構進行文學實驗的作家,但我從不這麼玩。」
寫書如此,做產品又何嘗不是如此?有出版人曾指出,肯•福萊特「沒有一個飽受折磨的靈魂」,他愉快地承認了,「大家都在寫內心的痛苦,可我總是覺得很開心」。
他寫的雖然是歷史小說,但在小說出版前,他都會請歷史學家審讀書稿,絕不容許出現任何史實錯誤。有讀者問他如何劃分歷史與虛構之間的界限?這他是這樣回答的:「在某些情況下,比如愛德華·格雷爵士對下議院發表演講時,我虛構的人物見證了真正發生的事件。這部小說中愛德華爵士的話符合議會的記錄,我只是稍微縮短了他的講話,希望並未丟失其重要的內涵。有時,真實的人物出現在了虛構場景中,比如書中出現溫斯頓·邱吉爾造訪泰一格溫的情節。在這種情況下,我已認定對他來說,造訪鄉村宅邸並非罕見之事,在具體的時期內完全可能發生。當真實人物與我虛構的人物對話時,他們通常說的都是實際上說過的話。勞埃德·喬治向菲茨解釋為什麼他不打算驅逐列夫·加米涅夫那段話,是基於勞埃德·喬治所寫的一段備忘錄,彼得·羅蘭的傳記中引用過。」
他說他的原則是:「要麼某一場景真實發生過,或者有可能發生;要麼某些話真正說過,或者有可能說。如果我發現有某種原因讓某種場景不可能真正發生,或不可能說出某些話——例如某個人物當時處在另一個國家,我便將其略去。」因此,總體來講,他對歷史的記錄雖然是通過小說來表達和展現,但依然是真實、可信的。
同時,在閱讀這套書的過程中,也和我之前看過的一些相關的書籍無論在史實還是細節方面都在相互印證,如英國作家尤金•羅根的《奧斯曼帝國的衰亡•一戰中東,1914-1920》、英國作家彼得•弗蘭科潘德的《絲綢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美國作家科尼利厄斯•瑞恩的《最後一役•1945柏林戰役》。最後要說的是,這套書的翻譯非常流暢,五嶽散人也說:「寫的好,翻譯到位。我好久沒看過這種繼承了經典文學傳統的好作品了,像是在讀《飄》那個級別的東西。」
在全書的結尾處,作家引用了莎士比亞的《魯克瑞斯受辱記》的段落作為結束,非常確切:
帝王息爭,乃時光之風採。
將謊言揭穿,讓真相大白。
將歲月印記,給往事封印。
將黑夜守望,喚黎明醒來。
將惡人懲治,直至其悔改。
將傲然大廈以光陰蝕毀,
塵封它們那金色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