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撰文 信息時報記者 丘敏華
這一周又有一批名師在電視課堂授課啦!距「廣州電視課堂」開播已有半個月,一批又一批的優秀師資給全市中小學生開展了不少「腦洞大開」的創意線上課程。許多學生家長都好奇,這些課程是怎麼製作的?要準備多長時間?面對攝像機講課是什麼體驗?……記者為你「探班」揭秘幕後故事。
備課:反覆修改打磨,做夢都在背臺詞
在「廣州電視課堂」中,廣雅中學共承擔了高中階段5個學科(數學、化學、體育、美術、音樂)共120個課時的錄製任務,佔全市高中非畢業班錄製課時總數的1/3,有28位骨幹教師參與錄課。
高二數學備課組長賴淑明是全市首位「吃螃蟹」錄製電視課堂的老師,2月23日接到錄製通知後就開始馬不停蹄備課。一堂短短20分鐘的網課,賴淑明幾乎用三天的時間去打磨:課程內容、語言準備需要一天、PPT課件製作一天、預錄內部調整至少半天。查核課本,嚴格選題,交付備課組老師審閱、校長審閱,去電視臺錄製之前在學校預錄一遍,再發給同事們審閱,才算過關。
廣州市第二中學英語科的老師承擔了廣州市高一、高二年級英語所有課程的錄製任務。學校相關負責人介紹,「廣州電視課堂」面向廣州市乃至廣東省的學生,是「基礎」課程,需緊扣教材,儘可能符合大範圍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這與學校的校內線上教學存在一定差異。「每節課時間短、要求高,錄製還得精雕細琢,對每一名參與錄課的老師來說都是挑戰。」
顏錦宙是該校其中一名錄課老師,他表示,一堂20分鐘的課程要排練20個小時以上。「學生要反覆地看視頻來回顧知識,所以老師的每一句話都要百分百精準。」顏錦宙說,「每天都在緊張排練中,備課期間我有時做夢都在背臺詞」。
錄課:從衣著到微表情,細摳每一個細節
記者了解到,為了給廣大學子帶來最好的課堂體驗,在有限的時間裡傳授最多知識,從衣著、站姿、微表情到課件文字顏色等,錄課老師們不放過每一個細節,力求呈現最好的狀態。
賴淑明作為全市第一個試鏡老師,不停打磨燈光、站位、PPT課件效果、語速等細節,一堂20分鐘的複數網課,她錄了3.5小時。小到衣服顏色、花紋,大到老師PPT課件的每一頁第一二行要空出來,否則會被電視臺臺標擋住;PPT的呈現需要儘量多展示內容方便學生記錄;網課20分鐘,時間誤差必須在一分鐘之內,嚴格設計好節奏、語速……這些經驗都從賴淑明傳遞給後錄老師。
3月2日早上,來自協和中學的老師張徵給高一開啟了電視課堂第一課。在這節語文課中,他講授的是莊子的《逍遙遊》。「讀逍遙之文,識逍遙之人。說起莊子,你心中浮現出的是白髮蒼蒼的古代老人,還是一個名字聽起來『不明覺厲』,仔細想想又有曖昧不清的模糊印象?」張徵一手插兜,一手指著課件,介紹作者,並誦讀全文。時而嚴肅緊張、時而幽默風趣,這節18分鐘的課程尤為生動有趣。
「表面看著挺淡定,其實內心很緊張。」張徵笑著說,「錄製微課與課堂講課是相當不同的兩件事,需要做好很多細節。」他表示,在錄製過程中,面對的是四臺攝像機而非學生,「哪個攝像機燈亮,我的眼睛就要看向哪裡,有時會反應不過來。」從幻燈片的設計到教師的視線位置,以及課堂講授時長,張徵一一進行打磨。他克服種種不適應,一次性順利完成了5節視頻課的錄製。
現象:電視課堂受熱捧,小學生積極性最高
據悉,「廣州電視課堂」自3月2日開播以來,觀課人數穩步增加。截至3月13日,累計共10684.41萬人次觀看。學生家長對於廣州電視課堂的教學質量評價,比較滿意和非常滿意的比例超過88.8%。
從「新花城」App中的數據來看,小學生觀看人數最多,收看熱情最高。開播第一周,三年級的累計直播點擊和點讚量最高,顯示三年級小朋友課程活躍度比其他年級高。通過回放情況來看,年級越高,自主學習性越高。
課程方面,首周回放量最高的課程為3月10日的二年級英語課程《Let’s Play》,主講老師是番禺區市橋錦庭小學的何穎老師。每天回放量最高的課程前十名,科目分布範圍非常廣,除了語數英,還有藝術、科學、體育、道德與法治、綜合實踐等,幾乎是「全科上榜」。由此可見,學生對待線上教育非常認真,興趣愛好也十分廣泛。
3月17日下午14時30分,海珠區大元帥府小學六年級學生蘇雋粵準時打開「新花城」App,跟著電視課堂的老師上體育課。「同學們,可以先找幾雙襪子或軟物出來。」蘇雋粵拿出紙團放在地上,模仿老師「螞蟻搬家」,撐在地上把一個個紙團從一端「運」到另一端,以鍛鍊上肢力量。課程最後,聽著《我和我的祖國》,蘇雋粵和老師一起進行拉伸,放鬆身心。「這節課趣味性很強,老師以螞蟻為例講解示範動作,非常生動清晰。」蘇雋粵說,「已經上了一周多電視課堂,我覺得老師都講得很好,各個知識點細緻又清楚。」
海珠區曉港灣小學二年級家長張先生也跟著女兒一起上電視課堂,讓他印象最深刻的是3月10日的英語課《Let’s Play》。「老師用有趣的圖片、歌曲、小遊戲等進行講課,教孩子用英語表達交通工具,生動活潑,情感也十分飽滿豐富,孩子學得很開心。」張先生告訴記者,「電視課堂的內容和質量都比我想像中好很多,看得出老師準備非常充分。」
聲音:
線上教育倒逼技術
與教學深度融合
疫情讓師生直面網課,那包括電視課堂在內的這種線上教育會對未來教育生態產生什麼影響?「其實,我們一直有在不斷探索創新教學方式,在常態下可能會經歷比較長時間」,廣東省中小學校長聯合會常務副會長、廣雅中學校長葉麗琳說,「但疫情突如其來,這相當於一種倒逼,推進技術跟教學的深度融合」。
葉麗琳認為,隨著萬物互聯的快速發展和5G的到來,教育生態將發生很大變化,這次的疫情更是加速了新生態的形成。首先表現在,一個學習型的家庭會成為孩子成長中一個重要的滋養細胞。
其次,課堂方式一定會發生變化。學生返校後,他會不會更加懷念居家的學習?如果聽老師上了40分鐘課還不太明白,他會不會思念看了幾分鐘就非常明白的知識膠囊?或是線上的一些名師課程?她還提到,值得思考的是,如果線上課程資源很多,學校存在的價值是什麼?如果十幾個骨幹老師可以承攬所有的課程資源,其他老師該如何立足?
葉麗琳表示,今後的課堂除了把知識講清楚外,更主要的是引發學生思考和提出問題,這需要藉助技術的力量讓學生快速高效地學到知識,用工具做減法,然後在課堂上花更多時間去交互、去討論學生產生的問題,培養思維能力。「走向未來,除了學習力,思維力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