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重慶言子,ID:ffff023】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
每個出生在70、80、90後的重慶崽兒,他們的童年夏天,永遠少不了一把舊風扇、一盤冰鎮西瓜,和一群在壩子上瘋玩的小夥伴~
在那個電子產品不盛行的年代,70、80、90後的小時候,每天都在和小夥伴們玩些什麼?
這個遊戲叫冰糕,但和吃卻毫無關係。遊戲開始之前老規矩!先來幾輪「板板給我一板!」的黑白板划拳,從在場小夥伴中選出一個鬼。
鬼=「追逐者」,遊戲規則便是由這個鬼去抓其他小夥伴,被抓的人臨到被捉的時候可以大喊一句「冰糕!」,鬼就不可以再追自己,等鬼走了之後,大喊一聲「化了!」,才可以動身逃跑。
就這樣循環,反應力稍微弱一點的或者忘記喊口號的就成了輸家~
這個遊戲沒有什麼難度,玩的就是那種追逐與被追逐的驚險刺激感,鬼是最累的,一直抓人,而被追的人腦子裡什麼都不用想,只要記得「冰糕」就夠了,化不化的就先歇會,專心點,就能成為遊戲冠軍!
玩粉筆是很多重慶小崽兒的樂趣,平時看到學校裡老師在黑板上塗塗畫畫,放學後就會偷偷拿一支斷粉筆回家,在院壩裡,用白色粉筆畫一棟「方房子」,這就是跳房子遊戲。
每排格子數不一樣,但決定了你用單腳還是雙腳跳。格子被標上數字,玩的人要在起點處拋個石子兒扔在任意一個格子裡,然後從起點開始,跳到那個位置去撿起石子兒再原路返回,中途腳不能超出格子範圍。覺得難度不夠再用粉筆多畫一些,加大難度,一玩便是一整天。
這個遊戲考驗的就是平衡感,單腳跳對於有的人來說像是天生的平衡感,玩起來輕鬆無壓力,但對於一些稍微胖點的孩子來說,單腳跳幾下就能全身出汗!減肥人士可以安排懷舊運動一下~
對於有競技心理的小崽兒來說,不管是踢沙包還是扔沙包都是一項非常熱血的運動。沙包一般是一塊厚實的布裡面包裹著玉米粒,用針線縫合而成。小時候喜歡踢沙包,為此踢髒了好多雙白腕鞋!
而扔沙包,就是一場團體競技活動。一般舉行在放學後,院壩頭的小娃兒聚一堆,選出一個人來扔沙包,剩餘的人站成一排,扔沙包的人把沙包朝他們扔過去,接到了算贏,沒接到又扔回來。
耍一趟下來,一身都是汗水,又髒又累,回家後無一例外還會面對把衣服弄髒的責罵!
抓石子是一項相對方便的遊戲,哪裡都可以玩,隨時都可以和小夥伴battle一把。
遊戲規則是先從周圍的地上,找到五顆相對圓滑一點的石子兒,大小不限。只要一隻手握得住就行,然後選出其中一顆代表石子兒,把它朝空中扔去——
在這顆石子兒滯留空中的瞬間,迅速把地上的石頭一下抓進手心,同時接住掉下來的這顆代表石子兒!這是第一關,隨後每次代表石子兒的數量都要增加,和小夥伴battle誰先沒接住,誰就是輸家。
這個遊戲考驗的就是你的反應力和肢體協調能力,有時候眼睛看到石頭要落了是一回事,手有沒有去抓剩下的石子兒又是另一回事。說起來這個遊戲,還算是益智遊戲哦~
跳皮筋是小時候女孩子最愛玩的遊戲了,既能展現女孩子優美身段,又有一定的技巧性在裡邊,不會弄髒衣服,又能起到運動的目的,一款在哪裡都可以跳的遊戲。
一般是三人及以上才能玩得起,拿兩個人在橡皮筋的一頭一尾用雙腳套住皮筋,另一個先玩的人就在中間開始跳繩,跳的過程中腳滑了、順序錯了就會立刻叫停,換下一個人!玩起來是沒完沒了,每個人都躍躍欲試。
這也是很多學校的課間活動,但後來因為一玩就容易沉迷,甚至因為先玩的人一直沒輸,自己沒排得上輪子,無限拖延時間,這項活動逐漸被班主任「取締」了!
老鷹捉小雞的開始一般是哄小孩子的,但後來逐漸演變成一種鍛鍊體能的遊戲!
一個人當老鷹,一群人當小雞,選一個當雞媽媽站在最前面。這個遊戲人要越多才越好玩!遊戲一開始,老鷹就瘋狂的捉小雞,小雞隻能躲在雞媽媽身後,並且依次拽著前一個人的衣角。這個遊戲考的就是反應力,一旦老鷹轉方向,雞群們一定要快速反應閃躲,最後只剩下雞媽媽的話,遊戲便結束了。
小時候玩這個遊戲的時候,最喜歡當雞媽媽,又不用擔心被老鷹抓,又能體驗護著身後一群孩子的成就感!就是十分耗費體力,一不小心可能還會被一群雞娃扯翻。
這個遊戲是很多男孩子小時候最愛的遊戲,由於重慶很多坡,鐵環就成了一個很考驗平衡力,並且具有挑戰性的遊戲。
鐵環在地上滾圈,玩的人拿著一把倒鉤鐵棍,輕輕勾著鐵環,讓鐵環自由滾動的同時又被鐵棍控制住不歪倒。隨時都可以玩,追著鐵環跑,也隨時可以結束~
家住在小巷子的,會對這種滾鐵環的聲音特別敏感,叮鈴哐啷的,伴隨著一陣急促的腳步聲,還有孩子追逐的笑聲,這些屬於童年的聲音,即使是長大後聽到也會回想到當年童真的樣子。
彈珠子可以說是每個有小孩的家長最害怕孩子玩的遊戲。
玩這個遊戲,意味著你要在地上輾轉無數個角度,過程中與凹凸不平的地面摩擦數次,你才能找到一個最佳的彈珠子方向,一招制敵!
而這樣幾回合下來,不管是自己還是「敵方」,衣服褲子無一例外,不是髒東西就是被摩擦破洞,回到家後很容易引發家長的「暴打」屬性!
不管是扇卡還是砸卡,在婧戈看來都是一項把勝負交給大自然的遊戲。扇卡要靠風助力,砸卡要靠地面助力,是一項成敗不一定由自己的遊戲。但這個小遊戲一出現就成了熱門,卡片也由一開始的撲克牌,演變成了各種聯名當下熱門電視劇、動畫片的人物卡片,這樣一來,到處都有蹲在地上扇卡砸卡的小朋友咯~
這個遊戲其實有點「氪金」的苗頭,一出了新卡片就會想購入囊中,小時候為數不多的零花錢,好多都投入進了卡牌競爭當中了!
陀螺是個歷史很悠久的遊戲了,到現在都還有不少人喜歡在寬大的廣場上肆無忌憚的玩耍,並且不同於小時候看到的小陀螺,現在的陀螺是越打越大!
小時候玩陀螺,最喜歡和小夥伴比賽,看誰的先停下來,陀螺看起來很簡單,其實想保持平衡和旋轉力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每一個初學陀螺的人一定被繩子打傷過自己無數次!
愛玩是重慶小崽兒的天性,不管哪個年代都是如此,只是玩的東西不一樣了。
如今的10後、00後,生下來就伴隨著電子產品,以及各種為孩子建造的遊樂設施。而出生在80、90年代的我們,並沒有現在這麼多遊戲可以玩耍,除了學習,也只能在院子裡、壩壩兒上,和小夥伴們一起瘋跑,開發各種打發時間又有趣的小遊戲。
那時候的快樂很簡單,交朋友也很容易,每個人多少都有所謂的「青梅竹馬」,是陪伴自己在那個年代製造快樂的好夥伴。如今雖然回不去當年,但這段記憶或長或短,都會在某個想起童年的午後被重新拾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