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畢飛宇《小說課》:寫作源於精讀

2021-02-08 朵拉的詩與胡說

最近在讀畢飛宇的《小說課》,這是一本出版多年的舊書。還記得大一的時候,剛剛入學中文系,室友拿了一本畢飛宇的《推拿》給我看,說這真是一本特別好的小說。


一晃眼,這位室友也已經成為了孩子的媽媽。


一個好的作家,才華總是掩映不住的,開篇談蒲松齡的《促織》便讓人佩服不已,洋洋灑灑從小說的內容,談到小說的節奏,從文化談到人的命運。短短1700字的《促織》,被他讀出了人間百味,如果蒲松齡知道,一定會把他當成高山流水的知音。


我常常覺得,能讀透文言小說背後的美和內涵的人,都是十分幸運的人。文言小說有一道語言障礙,能夠讀通,並且品味語言背後的深邃,需要時間和苦功。


選擇讀中文系的人,也許有少部分人是早就想著要去做公務員的,但是大多數人都曾經有過那麼一陣子,想過要走學術道路。


最後能堅持下來的人,少之又少,做出自己的一片天地的人,更是鳳毛麟角。


最開始,我會覺得這是我們的自由意志決定的,我們沒有選擇學術,後來我發現,其實只是這門學問沒有選中了我們而已。高山總在那裡,往上走,空氣越稀薄,路途越艱險,能走到最後的人,是和學問兩情相悅的人。



寫作亦然。畢飛宇的這本《小說課》,再次提醒我們:一切偉大的寫作,都源於精讀。


而精讀的能力,說到底其實就是一種專注的能力,細細凝視一首詩,一篇文章,一本書,咂摸其中的百味。



短短的一篇《促織》,寫出了命運、人性還有廟堂與江湖之間的波雲詭譎,如果只是看個表面,看個熱鬧,就僅僅知道這是一個小孩變成小蟋蟀的魔幻故事,那就約等於沒有讀過。但像畢飛宇這樣的作家,從書中品出光怪陸離的世界,求思之深,而無不在焉,自然寫作的時候,也能造就一個漂浮於現實之上的世界。


雖說有些人嫌棄這本書是他的講稿集結,但是我覺得光是品《促織》這一篇,就值得。


作者:  畢飛宇
出版社: 人民文學出版社
出版年: 2017-2




不禁想到有些家長朋友總是說,自己的孩子很愛看書,但卻寫不好作文。說到底,還是缺少思考的緣故,我也見過他們口中很愛讀書的孩子看書,趴在地上,窩在角落裡,仿佛被書中的世界吸住,但是寫的時候,又總是欠缺深度和思考。說到底,他們也還是停留在「看書」而不是「讀書」。



真的開始讀書了,拼的不再是速度,而是深度,不是刷新數字的爆發力,而是沉浸其中的專注力。對於這些孩子來說,多看一些工具書,不失為打開自己讀書思路的方法,當你開始想要為讀書這件事情找些門法的時候,你就上道了。


生活在瞬息萬變的資訊時代,我常常覺得,如果一定要培養孩子一樣什麼能力,我想專注力,應該是最好的能力。因為笨鳥專注,勤能補拙,聰明人專注,事半功倍。


家長們常常想著「做些什麼」可以讓孩子變得更專注,除去少部分患有注意力缺陷的孩子外,其實有時候我覺得家長「不做什麼」,更重要。


生活在一線城市裡的孩子,從來不缺乏「廣」的機會,不重樣的興趣班,不重樣的課外閱讀……他們比我們小時候要活得豐富多了,精彩多了。


若干年前,我們還會有親子一起上課的時候,也因此得到一些機會觀察孩子們和爸爸媽媽的互動模式,其中有那麼一些瞬間,我時不時還會想起。


那是一個秋天的下午,在戶外課堂上,一個孩子正在聽著老師講某個展品,老師正講得起勁,而學生也剛剛開始跟上老師的節奏,進入課堂的情境。就在這個時候,一位家長突然對自己孩子說了一句:「小明(化名),你快看看,那裡有一隻螳螂!」


就這樣,這個孩子的注意力被轉移到這隻螳螂上,當然不可避免地,其他孩子也會受到影響。


生活中常常有這樣的情景,孩子正開始進入狀態,家長倒是那一個引入幹擾因素的人。其實專注力也像一塊肌肉,多練習就會變得強壯,常常被打斷,自然難以專注。


今年上半年,因為疫情,我們轉到線上上課,有時候孩子們也會打開鏡頭,我也得以窺見他們在家學習的實況一二。


那些在課堂上總是走神,難以專注的孩子,往往在客廳上課,而背後可能是在做家務的爺爺奶奶,或者是走來走去的弟弟妹妹。


我想,除非是天生專注力特別好,不然都容易被打擾。


那段時間,我也常常聽在學校工作的同學說,自己一個星期寫好幾次郵件給家長,勸他們不要讓孩子在客廳沙發上上課。


不過開心的是,新學期的讀書會學習也已經過半,鏡頭裡在客廳上課的孩子越來越少。


讀書會的舉辦形式多種多樣,有的一次課一本,有的一次課好幾本串講,但我還是偏愛這種一個月一本書的學習方式,給我們時間好好思考書中的主題,還有寫作技藝。


深入紮根,才能茁壯成長。





相關焦點

  • 畢飛宇知道答案——讀《小說課》
    讀到第二篇,我意識到那種興奮或許來自我跟畢飛宇太不同了,是普通人和大家的不同,也是「基礎體溫」(什麼是「基礎體溫」,答案在文末揭曉)的不同。 畢飛宇在書的結尾寫他喜歡李商隱,而林黛玉不喜歡李商隱,是因為林黛玉跟李商隱有點像。按照畢飛宇自己的邏輯,他跟李商隱不同。 李商隱是詩人。畢飛宇是小說家。
  • 畢飛宇《小說課》的閱讀魅力:好作家一定要有自己的腔調
    我正好相反,我的人生極度蒼白,我是依仗著閱讀和寫作才弄明白一些事情的。有時候我把小說看得很重,足可比擬生命。有時候我也會把小說看得非常輕,它就是玩具,一個手把件,我的重點不在看,而在摩挲,一遍又一遍。這段話出自畢飛宇《小說課》封面,看完全書內容,讀懂了這段話的含義。畢飛宇教授對經典小說的文章分析細膩入微,有自己獨特的講解視角。
  • 畢飛宇談怎樣讀小說
    畢飛宇說,有時候他把小說看得很重,足可比擬生命。有時候他也會把小說看得非常輕,它就是玩具,一個手把件兒,他的重點不在看,而在摩挲,一遍又一遍。和臺灣作家許榮哲直接傳授故事心法的《小說課》不同,畢飛宇的《小說課》是一本關於閱讀的書。
  • 畢飛宇:《小說課》|小說微妙的細節,隱藏於露出水面的冰山之下
    繼續分享來自畢飛宇《小說課》的一些小感悟:書中的內容,我會適當做少量筆記,但是,更多內容是寫作的技巧。感興趣的朋友,不妨看看這本書,也歡迎將你的感悟也分享給我。今天,我讀的是畢飛宇講解海明威的短篇小說《殺手》的內容。他分析得果然十分細緻!
  • 畢飛宇攜新書《小說課》與讀者聊閱讀:多讀書保持飢餓
    本月26日,著有《推拿》《哺乳期的女人》等著名作品的小說家畢飛宇攜新作《小說課》在南京新街口大眾書局舉行了主題為「愛人間,所以愛小說」的讀者見面會。《小說課》輯錄了畢飛宇在南京大學等高校課堂上與學生談小說的演講稿。
  • 小說課,會成為一種批評形態嗎?
    新世紀以來,隨著西方創意寫作理念的影響和作家駐校制度的形成,一批小說家如王安憶、格非、畢飛宇、張煒、閻連科、餘華、馬原等相繼進入高校,或者從事課堂教學,或者開展工作坊教學,或者公開演講,以此來傳授創作體會,反思創作經驗,有意識地從事文學批評,從而推動了小說課現象的形成。小說課到底在評價作品方面具有怎樣的獨特性?
  • 《小說課》:王熙鳳與秦可卿親如姐妹?實際上她比想像中冷酷無情
    不過,自從看了畢飛宇的《小說課》卻發現:原來小說裡還有如此之多的細節。即使薄薄的一本小說,如果它寫得足夠好,也值得你用心品讀很久很久。小說中有很多細節值得推敲,而一本好的小說作者都會在寫過過程中,不露聲色的通過敘述將各種細節逐漸展現給讀者。
  • 畢飛宇2020年書單:把《局外人》和《阿Q正傳》對照著讀
    △ 畢飛宇(右一)在讀書匯上  著名作家畢飛宇認為,讓南京成為文學之都的,不只是歷史積澱或本地的作家們這些 " 點 ",廣大市民的自覺閱讀才是起到決定性作用的 " 面 "。在讀書匯上,畢飛宇分享了自己堅持讀紙質書的 " 老派方式 ",指出現在的電子閱讀缺少深度和閱讀體驗。談到閱讀的體會,畢飛宇說:" 我可能讀不懂存在主義,但我能讀懂《局外人》中莫爾索靈魂的空虛。我通過一把文學的鑰匙走進了哲學,也許我走進的不是哲學的『客廳』,而是『廚房』或『衛生間』,但是『廚房』『衛生間』為什麼不可以呢?
  • 小說應該怎麼讀?故事應該怎麼講?
    凡能認字的人,想必都會讀小說,凡能講話的人,想必都會講故事。這兩項技能是人的基本技能,上過學的都會,有什麼高深的嗎?對教人如何讀小說和教人如何講故事的書,我最開始是不屑一顧的,但還是忍不住讀了畢飛宇的《小說課》和許榮哲的《故事課》,蠻有收穫的。畢飛宇的小說,我讀過《玉米》和《青衣》,都是中短篇,都是女人的故事,都比較壓抑。為什麼讀壓抑的故事呢?
  • 畢飛宇 | 對於寫作的人來說,鎮定比什麼都重要
    雖然聽起來真的很像是在推卸責任,我對這個觀點有保留,我也很喜歡讀到這樣子的作品,可是如果我們期待在這裡面得到救贖,那是不是一種貪小便宜,如果所有的東西都是在描繪一個美好的救贖的世界,會不會讓我們誤以為現實的世界就是這樣,我對這個其實是有所保留的。畢飛宇:文學的審美一定有標準,但它在模糊判斷裡。主持人:可不可以請你們談一下寫作的金線?
  • 讓學寫作的你意想不到——許榮哲《小說課》
    《小說課》上下兩冊01有不少初寫者,一看到「有問題的敘事者」,便直接聯想到精神疾病患者。事實上,過於合理的安排反而容易使得人物卡通化——謎底揭曉時,讀者只看到一條腸子通到底的裝神弄鬼,沒有一丁點深度。寫作是否可以教,歷來各有說法08有些秘密不能說,但有些秘密最好讓你的讀者知道,因為秘密會帶來折磨,時間一拉長,折磨就成了凌遲。
  • 每個勵志成為小說家的人必讀書目1-許榮哲《小說課》
    之前報了行動營和寫作課,嘗試寫幾篇微小說。而且寫日記的習慣是一直堅持的,儘管內容過於隨意。最近,為了正式開始小說「創作」(不好意思將創作一詞用在自己身上,所以打了引號),我準備了幾本理論書,磨刀霍霍。其中一本是師傅推薦的《小說寫作教程》。另外一本,是我自己看到牛人介紹的,臺灣許榮哲的《小說課》。今天隆重推薦的書,便是這本《小說課》。
  • 畢飛宇 | 我閱讀經典的時候,一個詞、一個字都不願意放過
    畢飛宇,生於江蘇興化,現為南京大學教授,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小說創作,代表作有短篇小說《哺乳期的女人》《地球上的王家莊》,中篇小說《青衣》《玉米》,長篇小說《平原》《推拿》,散文集《寫滿字的空間》,文學講稿《小說課》。
  • 畢飛宇 | 文學的故鄉,生命的密碼
    力求超越生活表象,以更為高遠更為本質化的形而上情懷,取代所謂血淋淋赤裸裸的原生態的真實觀,從而與玩世不恭的「後現代」寫作泥淖保持了自覺疏離。念及當下龐雜的文化語境,畢飛宇的擇善固執,誠可敬佩。這是一位批評家說的,我同意。
  • 《小說課》許榮哲帶你不再錯過精彩
    自己讀都覺得像一杯涼白開,毫無滋味可言,更別說拿發出去別人看了。太太說是因為描述毫無技巧,文筆差,推薦了這本書給我,說有可能對我會有所幫助。《小說課》作者叫許榮哲,1974出生,臺灣小說家、編劇、導演曾任《聯合文學》主編,現任走電人電影文化事業有限公司負責人,被譽為「六年級世代最會說故事的人」,小說家九把刀奉為偶像。
  • 《大家讀大家》叢書新作——第二輯八位大家作品出版
    2017年由江蘇明哲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策劃、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大家讀大家》第一輯有效促進了文學領域的「全民閱讀」。最早出版的畢飛宇《小說課》更是風生水起,讀者競相傳閱,產生了很好的文化效應和社會效應。隨後出版的李歐梵、張煒、馬原、蘇童、葉兆言、王家新等大家的作品與之相呼應,形成了這兩年內一道雅致的文化風景線。
  • 《小說課》——折磨讀者的秘密 講書稿
    自從他講解小說寫作方法的《小說課》火遍兩岸之後,越來越多的人把他稱為「故事教練」,羅輯思維創始人羅振宇也對他推崇備至,說他是「最適合中國人的故事入門教練」。【關於本書】這是一本關於寫作的秘籍,也是一本文學鑑賞之書。本書每套有兩冊,第一冊為《折磨讀者的秘密》,第二冊為《偷故事的人》。
  • 許榮哲給你上堂小說課
    他出生在一個充滿故事的地方:臺南縣下營鄉營前村;他學的是理工科,卻成了說故事的人;他曾任《聯合文學》雜誌主編、耕莘青年寫作會文藝總監、四也童書出版公司總編輯、臺灣文學創作者協會理事長、走電人電影文化事業有限公司負責人;他創作過第一部描寫「9·21」大地震的長篇小說《漂泊的湖》、以「美濃水庫」為背景的浪遊小說《寓言》;2000、2001兩年間,他斬獲12個大小文學獎,至今拿獎拿到手軟並享
  • 60後畢飛宇為新詞彙抓狂 看不懂「腐女」是什麼意思
    作為幾乎唯一從來不使用手機的作家,畢飛宇似乎一直和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保持著距離。今年年初他出版了新書《牙齒是檢驗真理的第二標準》,51歲的他用一本書梳理了自己前半生的文學創作,意在給自己做一個階段總結,在過程中他卻發現自己面對一個全新的問題,作為一位傳統作家,面對如今「信息爆炸」的社會顯得有些不知所措,寫作「會變得越來越力不從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