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家庭,應該是夫妻一起承擔所有事,才能讓這個家庭和諧美滿。請各位爸爸們多多參與家務和教育孩子,給妻子分擔一些勞累,也給孩子帶來一些美好的陪伴。
不管孩子的父親,可以甩賣掉嗎?
最近,看到這樣一則新聞:「揚州主婦1元包郵甩賣老公」。
只見在某二手物品轉賣APP上,突然出現了一張活人照片,下面標價一元,商品描述是「老公一元清倉甩賣,會賺錢,不著家!」
居然會有人低價賤賣老公!真是天下奇聞,這年頭買賣人口可是違法的!
可是等深入了解後我們才知道,原來這位主婦只是為了和自己的丈夫賭氣,只因「不堪忍受喪偶式婚姻」!瞧瞧這暴脾氣!
揚州這位主婦說自己常年一個人帶孩子、做家務,不堪忍受,最近看電視劇,劇裡女主和她有同樣的遭遇,也是「喪偶式婚姻」,於是入戲太深,氣不過才做了如此舉動。
這個新聞引發熱議,有對此表示理解的,也有指責這位女士過於衝動的。
"至於嗎?不就是老公沒管孩子嗎?至於這麼暴躁直接把老公甩賣掉嗎?」
暴躁?這句評論真是站著說話不腰疼。
請問在指責家庭主婦過於暴躁的時候,有沒有想過她為什麼會這麼暴躁?
那是因為每一個脾氣暴躁的媽媽背後,都有一個缺席的爸爸!
「喪偶式婚姻」正在摧毀著女性
揚州這位主婦說的電視劇,就是劉濤和楊爍主演的電視劇《我們都要好好的》,最近頻頻登上熱搜,圍繞的話題就是劉濤飾演的女主,因為「喪偶式婚姻」,最終爆發抑鬱症,兩人婚姻關係走向破裂,從而引發了熱議。
劇裡,劉濤飾演的女主尋找,生於書香門第,不顧家人反對嫁給了貧寒子弟向前,而向前也奮發向上,擺脫了自己的貧寒出身,一躍成為金融界青年才俊。
尋找一直喜歡舞臺藝術,但結婚後的她,不得不放棄工作成為家庭主婦,一心一意照看孩子好漢。
而一直在外打拼的向前,工作繁忙、應酬頗多,幾乎不著家,三百六十五天,三百天都在酒店或者辦公室度過。
尋找向自己的好友哭訴,向前在婚後已經越來越和自己沒話說了,心裡只有工作:
而自己呢,自己放棄了工作和大好前程,放棄了外面的美麗世界,每天埋頭扎在家裡的一畝三分地裡,除了帶兒子,就是做家務,沒人和她說話,也沒人在乎她的情緒,她覺得自己被孤立,被遺忘:
而這已經為時7年的家庭主婦生活,讓尋找終於脫離了社會,慢慢的她離社會越來越遠、開始失去同事,再然後是朋友,最後是自己。
最終尋找在這種喪偶式婚姻裡,爆發了嚴重的抑鬱症,故事的開頭就是情緒崩潰的尋找準備自殺,她在萬念俱灰之前,還想求救一把,向自己的老公向前,指望他把自己從深淵裡打撈出來。
只是電話接通後,向前卻趕著回公司開會:
這部劇把中國常年存在卻一直被忽略的「喪偶式婚姻」描述的淋漓盡致,入木三分。
很多人的觀念還停留在男耕女織、男主內女主外上,認為女性回歸家庭,照顧孩子是應該的,這部劇裡的楊爍也不是例外,他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孩子上幼兒園的大小班,更不懂得照顧孩子了。
面對孩子的哭鬧,耐心全失,無計可施,唯有對著孩子面目猙獰的大吼:「別喊了!」
就這麼短短幾分鐘都無法忍耐,那有沒有想過媽媽常年一個人在家面對幼子時,會有多崩潰呢?
而這崩潰換來的還是老公的不理解和婆婆的刁難,很多人站在道德高地為媽媽戴上必須服務於家庭的道德枷鎖,卻沒人看看這枷鎖下,是媽媽們多少的血淚與汗。
這種情況,為什麼媽媽連暴躁的權利也沒有?還要因為情緒崩潰而接受指責呢?
媽媽真的是鋼鐵打造,百毒不侵的超人嗎?
媽媽不是超人,只是被逼無奈
張娜拉曾經拍過一部電視劇,叫《媽媽的日常》。
主要講的就是媽媽獨自一人帶孩子的日常,每天兵荒馬亂,處於崩潰邊緣是常事,而她在手忙腳亂照顧孩子時,想給老公打個電話,老公卻在ktv歡聲笑語,應顧不暇。
沒辦法的她,只能化身成一個有三頭六臂的超人。
而現實生活中的媽媽,每天都是超人。
早上要叫孩子起床、給孩子做早飯、送孩子上學、自己再飛奔著去上班、下班後還要接孩子回家,急急忙忙的買菜做飯,吃完飯輔導孩子寫作業,督促孩子早睡,周末還要給孩子洗衣服,直到精疲力盡。
只怕是三頭六臂都不夠,每天的時間恨不得48個小時。
而爸爸呢,多數在一旁翹著二郎腿玩手機。
相信看了的母親,都會感同身受。
也許很多人會說,爸爸也是在為生活打拼,如果不賺錢,誰來養這個家?
可現實是,現在的女性不僅要帶孩子,還要出去工作,不然會被嫌棄不獨立、沒有經濟來源。女性好像天生被賦予了生孩子、養孩子的責任,而父親則可以撒手不管。
父親工作不帶孩子會被辯解:是為了賺錢、為了生活。
而母親工作不帶孩子就會被指責:沒有起到母親的責任,不配做媽媽!
為什麼社會環境對媽媽這麼苛刻,卻沒有人來問一句:爸爸在哪兒?
爸爸在哪兒?再不陪我就要長大了!
爸爸在哪兒?
橡皮丟了。媽,我橡皮呢?
衣服髒了。媽,我衣服髒了?
餓的時候。媽,我餓了!
媽媽不見的時候。爸,我媽呢!
這看似一笑了之的笑話,卻深深反應了,在孩子們的眼裡,什麼事只要找媽媽就好了,而爸爸似乎可有可無,而爸爸到底是可有可無,還是主動缺席呢?
調侃笑之後,我們來看看缺席的爸爸,是不是真的可有可無。
有兩篇小學生作文爆紅網絡,名字叫《我的爸爸》。
兩篇作文裡一位爸爸是程式設計師忙著上班,一位爸爸是警察忙著抓壞人。
而兩位小學生不約而同的在作文結尾寫道:爸爸,再不陪我,我就長大了!
所以可見,孩子並不是真的不需要爸爸,而是長期的缺席讓他們習慣了,卻還是忍不住在作文裡悄悄哭訴,爸爸,我需要你陪!
爸爸不再缺席,媽媽才能不再暴躁
有爸爸媽媽,才是完整的家。
相信沒有哪個男性願意被打上「缺席的父親」、「死去的丈夫」這樣的雙重標籤。
當你們指責為什麼結婚前溫柔如水的妻子,在結了婚後就脾氣越發暴躁的時候,想想自己有沒有盡到丈夫和父親的責任。
只有當父愛不再缺席、對妻子的關愛不再缺席時,你的老婆可能才會變成結婚前那個天真爛漫的女孩子,而不是你眼裡日日抱怨的「黃臉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