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同性戀和厭女症患者,毛姆在他的作品中常常毫不掩飾地表達他對婦女的蔑視和反感,但是這段表白真的太打動我了,比多少言情小說經典對白都讓人感動!
「我對你根本沒抱幻想。我知道你愚蠢、輕佻、頭腦空虛,然而我愛你。我知道你的企圖、你的理想,你勢利,庸俗,然而我愛你。我知道你是個二流貨色,然而我愛你。為了欣賞你所熱衷的那些玩意我竭盡全力,為了向你展示我並非不是無知、庸俗、閒言碎語、愚蠢至極,我煞費苦心。我知道智慧將會令你大驚失色,所以處處謹小慎微,務必表現得和你交往的任何男人一樣像個傻瓜。我知道你僅僅為了一已之私跟我結婚。我愛你如此之深,這我毫不在意。據我所知,人們在愛上一個人卻得不到回報時,往往感到傷心失望,繼而變成憤怒尖刻。我不是那樣。我從未奢望你來愛我,我從未設想你會有理由愛我,我也從未認為我自己惹人愛慕。對我來說能被賜予機會愛你就應心懷感激了。每當我想到你跟我在一起是愉悅的,每當我從你的眼睛裡看到歡樂,我都狂喜不已。我盡力將我的愛維持在不讓你厭煩的限度,否則我清楚那個後果我承受不了。我時刻關注你的神色,但凡你的厭煩顯現出一點蛛絲馬跡,我便改變方式。所以處處謹小慎微,務必表現得和你交往的任何男人一樣像個傻瓜,我愛你如此之深,這我毫不在意 一個丈夫的權利,在我看來卻是一種恩惠。」————《面紗》
和很多讀者一樣,我第一次聽說毛姆這個名字,離不開風行大江南北的《月亮和六便士》,以及網絡上真偽難辨的毛姆語錄的影響。讀罷《月亮和六便士》,我的第一反應是:「這個作家真能扯。」於是繼續購買它的其他作品。於是,我讀到了《面紗》。
《面紗》是英國戲劇家毛姆的作品,題目中的「面紗」,是取自雪萊的詩作《別揭開這華麗的面紗》。
這華麗的面紗啊,人們就管這叫做生活,雖然它畫的沒有真相。
《面紗》講述了細菌學家瓦爾特,攜妻子凱蒂赴中國研究時,發現妻子與人發生婚外情後,夫妻二人來到了瘟疫肆虐的中國南方農村,然後瓦爾特染病去世的故事。
毛姆是一個關注人性的作家,在他的骨子裡,總有一種讓人捉摸不透的悲觀態度,仿佛一切對他來說,都是一場虛幻。而這份悲觀,或許和他父母早逝、寄人籬下、因口吃而產生的自卑感有關。所以,他才會缺乏安全感,甚至成為局外人。在這部作品中,毛姆也同樣給一個看似尋常老套的愛情故事,蒙上了一層悲劇的「面紗」,讓人還未掀開,就已先感受到了一絲涼意。
也許是愛得太卑微,也許是社會太現實,才造成了他們婚姻的悲劇,他們的不幸,其實是敗在了「無話可說」上。夫妻間因為「無話可說」,所以生疏;因為「無話可說」,所以寂寞。
說回毛姆。就像作家本人在《面紗》序言中寫下的話:「我想,這是我唯一一部由故事情節而不是人物形象為契機發展而成的小說。」由此看來,這本小說在毛姆心中多少是有特別的意味的。可這份特別的嘗試換來的評價是什麼?「最糟糕的一本小說」?我覺得不該如此。很難下這個結論。我不想說這本小說「揭露了人性」,這句話在當下能被評判者用到所有人中,包括最爛的書。他的敘事不露聲色,卻層層遞進,性格鮮明的男女主人公服務於蒼涼的故事情節,當悲劇襲來,我竟不像從前閱讀悲劇小說般,只是心疼一把書中角色。因此,我願意推薦這本小說。
小說有一段話令我印象深刻:
「希望是個女孩,我想把她養大,使她不會犯我曾經犯過的錯誤。當我回首我是個什麼樣的女孩時,我非常恨我自己,但是我無能為力。我要把女兒養大,讓她成為一個自由的自立的人。我把她帶到這個世界上來,愛她,養育她,不是為了讓她將來和那個男人睡覺,從此把這輩子依附於他。 我希望她是個無畏、坦率的人,是個自製的人,不會依賴別人。」
冷漠」作為推動小說情節發展的主題,成為了他們婚姻的毒瘤,折磨著彼此
凱蒂在25歲時,迫於種種原因,嫁給了她並不喜歡的瓦爾特。婚後,儘管凱蒂努力想更多地了解瓦爾特,但是瓦爾特總是對凱蒂有所隱瞞。所以,他們即便結了2年婚,凱蒂也仍然不了解自己的丈夫。
越不了解,就越憋悶;越憋悶,就越討厭;越討厭,就越無話可說。
與丈夫的無話可說,讓她婚後變得空虛、寂寞,所以當凱蒂認識了幽默風趣、身材壯碩的湯森時,便意亂情迷,毫無招架之力地掉進了「愛的陷阱」。
對凱蒂而言,湯森是迷人的,他們無話不談,相談甚歡。然而,這世上本就不存在秘密,瓦爾特很快就掌握了他們出軌的證據。
凱蒂害怕極了,她希望得到瓦爾特的原諒,但是瓦爾特卻並沒有藉此機會,拯救兩個人的「無話可說」,而是簡單粗暴地給了凱蒂兩個選項:要麼讓湯森離婚後娶她,要麼和自己一起去霍亂之地。
在等待的日子裡,他們依舊無話可說,因為瓦爾特自以為是的愛的表白,再一次刺痛了凱蒂的自尊心,當女人被男人揭穿自己的愚蠢、庸俗後,她便不再想與這位「高高在上」的男人多說,因為那樣只會讓自己顯得更愚蠢。
來到霍亂之地,當地人都和凱蒂誇獎她的丈夫,而凱蒂也慢慢對丈夫有了改觀。但是,他們卻還是無話可說,也許是因為不知道要說什麼,也許是因為瓦爾特從沒有真正放鬆過,所以才會給凱蒂一種很難接近的感覺。
所以,表面上看,凱蒂和瓦爾特的悲劇是「冷漠」造成的,其實卻是「無話可說」帶來的不幸。
因為無話可說,他們才會越來越不了解對方的需求,才會彼此相向而行。世上最遙遠的距離,就是兩個人明明在一起,卻無話可說。
瓦爾特愛凱蒂愛到了骨子裡,甚至願意為了凱蒂做任何的改變,但是唯獨不願意與凱蒂多說幾句,也就是因為他不願意多說幾句,所以才會親手推走了妻子,並親手結束了他們的緣分。
瓦爾特死後,凱蒂終於解開了那面紗,她看到了那份深厚的愛,可悲的是,這句話不止表達了這些,而是說,即使在最後,凱蒂受到了太多觸動,悲傷湧上心,卻最終也未愛上瓦爾特。
人類的情感太複雜了,一場婚姻究竟該如何算作完美,我不知道。即使瓦爾特完美證實了,一個善良深邃的男人並不代表會迎來女人的喜愛,也不代表這樣的人不好。
儘管凱蒂最終懂得欣賞瓦爾特那深沉的愛,但凱蒂依舊沒有愛上他,她越來越接近人生的真相,我才發現,這個故事遠遠不是描寫愛情,因為最終應該贏來的價值是自我的救贖,揭開的是被傲慢偏見充斥的面紗。
讀完這本小說,我一度心生一個怪誕的想法——人們對他人的情感需要看重後再看輕。因為看重情感是尊重我們人生中與生命其他角色的美妙相遇,看輕情感則代表著一種解脫與釋懷,明白很多東西不是生命的唯一。
現在想來,這個觀點,膚淺,但是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