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丈夫的權利,在我看來卻是一種恩惠。」———《面紗》

2020-12-24 歷史知心人

作為一個同性戀和厭女症患者,毛姆在他的作品中常常毫不掩飾地表達他對婦女的蔑視和反感,但是這段表白真的太打動我了,比多少言情小說經典對白都讓人感動!

「我對你根本沒抱幻想。我知道你愚蠢、輕佻、頭腦空虛,然而我愛你。我知道你的企圖、你的理想,你勢利,庸俗,然而我愛你。我知道你是個二流貨色,然而我愛你。為了欣賞你所熱衷的那些玩意我竭盡全力,為了向你展示我並非不是無知、庸俗、閒言碎語、愚蠢至極,我煞費苦心。我知道智慧將會令你大驚失色,所以處處謹小慎微,務必表現得和你交往的任何男人一樣像個傻瓜。我知道你僅僅為了一已之私跟我結婚。我愛你如此之深,這我毫不在意。據我所知,人們在愛上一個人卻得不到回報時,往往感到傷心失望,繼而變成憤怒尖刻。我不是那樣。我從未奢望你來愛我,我從未設想你會有理由愛我,我也從未認為我自己惹人愛慕。對我來說能被賜予機會愛你就應心懷感激了。每當我想到你跟我在一起是愉悅的,每當我從你的眼睛裡看到歡樂,我都狂喜不已。我盡力將我的愛維持在不讓你厭煩的限度,否則我清楚那個後果我承受不了。我時刻關注你的神色,但凡你的厭煩顯現出一點蛛絲馬跡,我便改變方式。所以處處謹小慎微,務必表現得和你交往的任何男人一樣像個傻瓜,我愛你如此之深,這我毫不在意 一個丈夫的權利,在我看來卻是一種恩惠。」————《面紗》

和很多讀者一樣,我第一次聽說毛姆這個名字,離不開風行大江南北的《月亮和六便士》,以及網絡上真偽難辨的毛姆語錄的影響。讀罷《月亮和六便士》,我的第一反應是:「這個作家真能扯。」於是繼續購買它的其他作品。於是,我讀到了《面紗》。

《面紗》是英國戲劇家毛姆的作品,題目中的「面紗」,是取自雪萊的詩作《別揭開這華麗的面紗》。

這華麗的面紗啊,人們就管這叫做生活,雖然它畫的沒有真相。

《面紗》講述了細菌學家瓦爾特,攜妻子凱蒂赴中國研究時,發現妻子與人發生婚外情後,夫妻二人來到了瘟疫肆虐的中國南方農村,然後瓦爾特染病去世的故事。

毛姆是一個關注人性的作家,在他的骨子裡,總有一種讓人捉摸不透的悲觀態度,仿佛一切對他來說,都是一場虛幻。而這份悲觀,或許和他父母早逝、寄人籬下、因口吃而產生的自卑感有關。所以,他才會缺乏安全感,甚至成為局外人。在這部作品中,毛姆也同樣給一個看似尋常老套的愛情故事,蒙上了一層悲劇的「面紗」,讓人還未掀開,就已先感受到了一絲涼意。

也許是愛得太卑微,也許是社會太現實,才造成了他們婚姻的悲劇,他們的不幸,其實是敗在了「無話可說」上。夫妻間因為「無話可說」,所以生疏;因為「無話可說」,所以寂寞。

說回毛姆。就像作家本人在《面紗》序言中寫下的話:「我想,這是我唯一一部由故事情節而不是人物形象為契機發展而成的小說。」由此看來,這本小說在毛姆心中多少是有特別的意味的。可這份特別的嘗試換來的評價是什麼?「最糟糕的一本小說」?我覺得不該如此。很難下這個結論。我不想說這本小說「揭露了人性」,這句話在當下能被評判者用到所有人中,包括最爛的書。他的敘事不露聲色,卻層層遞進,性格鮮明的男女主人公服務於蒼涼的故事情節,當悲劇襲來,我竟不像從前閱讀悲劇小說般,只是心疼一把書中角色。因此,我願意推薦這本小說。

小說有一段話令我印象深刻:

「希望是個女孩,我想把她養大,使她不會犯我曾經犯過的錯誤。當我回首我是個什麼樣的女孩時,我非常恨我自己,但是我無能為力。我要把女兒養大,讓她成為一個自由的自立的人。我把她帶到這個世界上來,愛她,養育她,不是為了讓她將來和那個男人睡覺,從此把這輩子依附於他。 我希望她是個無畏、坦率的人,是個自製的人,不會依賴別人。」

冷漠」作為推動小說情節發展的主題,成為了他們婚姻的毒瘤,折磨著彼此

凱蒂在25歲時,迫於種種原因,嫁給了她並不喜歡的瓦爾特。婚後,儘管凱蒂努力想更多地了解瓦爾特,但是瓦爾特總是對凱蒂有所隱瞞。所以,他們即便結了2年婚,凱蒂也仍然不了解自己的丈夫。

越不了解,就越憋悶;越憋悶,就越討厭;越討厭,就越無話可說。

與丈夫的無話可說,讓她婚後變得空虛、寂寞,所以當凱蒂認識了幽默風趣、身材壯碩的湯森時,便意亂情迷,毫無招架之力地掉進了「愛的陷阱」。

對凱蒂而言,湯森是迷人的,他們無話不談,相談甚歡。然而,這世上本就不存在秘密,瓦爾特很快就掌握了他們出軌的證據。

凱蒂害怕極了,她希望得到瓦爾特的原諒,但是瓦爾特卻並沒有藉此機會,拯救兩個人的「無話可說」,而是簡單粗暴地給了凱蒂兩個選項:要麼讓湯森離婚後娶她,要麼和自己一起去霍亂之地。

在等待的日子裡,他們依舊無話可說,因為瓦爾特自以為是的愛的表白,再一次刺痛了凱蒂的自尊心,當女人被男人揭穿自己的愚蠢、庸俗後,她便不再想與這位「高高在上」的男人多說,因為那樣只會讓自己顯得更愚蠢。

來到霍亂之地,當地人都和凱蒂誇獎她的丈夫,而凱蒂也慢慢對丈夫有了改觀。但是,他們卻還是無話可說,也許是因為不知道要說什麼,也許是因為瓦爾特從沒有真正放鬆過,所以才會給凱蒂一種很難接近的感覺。

所以,表面上看,凱蒂和瓦爾特的悲劇是「冷漠」造成的,其實卻是「無話可說」帶來的不幸。

因為無話可說,他們才會越來越不了解對方的需求,才會彼此相向而行。世上最遙遠的距離,就是兩個人明明在一起,卻無話可說。

瓦爾特愛凱蒂愛到了骨子裡,甚至願意為了凱蒂做任何的改變,但是唯獨不願意與凱蒂多說幾句,也就是因為他不願意多說幾句,所以才會親手推走了妻子,並親手結束了他們的緣分。

瓦爾特死後,凱蒂終於解開了那面紗,她看到了那份深厚的愛,可悲的是,這句話不止表達了這些,而是說,即使在最後,凱蒂受到了太多觸動,悲傷湧上心,卻最終也未愛上瓦爾特。

人類的情感太複雜了,一場婚姻究竟該如何算作完美,我不知道。即使瓦爾特完美證實了,一個善良深邃的男人並不代表會迎來女人的喜愛,也不代表這樣的人不好。

儘管凱蒂最終懂得欣賞瓦爾特那深沉的愛,但凱蒂依舊沒有愛上他,她越來越接近人生的真相,我才發現,這個故事遠遠不是描寫愛情,因為最終應該贏來的價值是自我的救贖,揭開的是被傲慢偏見充斥的面紗。

讀完這本小說,我一度心生一個怪誕的想法——人們對他人的情感需要看重後再看輕。因為看重情感是尊重我們人生中與生命其他角色的美妙相遇,看輕情感則代表著一種解脫與釋懷,明白很多東西不是生命的唯一。

現在想來,這個觀點,膚淺,但是有趣。

相關焦點

  • 樸恩惠離婚,與11年富豪丈夫情盡
    據韓媒報導稱,曾經是《大長今》中「連生」的扮演者樸恩惠,與丈夫協議離婚了。據悉,與企業家丈夫11年的婚姻留下的雙胞胎兒子由她撫養。
  • 《恩惠》:不是恩惠 而是輪盤賭
    作者: (美)託妮·莫裡森 譯者: 胡允桓 出版社: 南海出版公司初讀《恩惠》,其脈絡不清、條理不明的敘述方式,碎片化、斷裂化的故事情節,使人不由聯想起威廉·福克納的《我彌留之際》事實上,兩書確有許多相似處,除多聲部有限視角、大量使用意識流等敘述技巧,《恩惠》也兼具《我彌留之際》的故事架構和怪誕邪門的史詩風格:《我彌留之際》講述丈夫率全家將妻子的遺體運回家鄉安葬的苦難歷程,《恩惠》則講述女僕獨力承擔起全家的期望外出尋醫拯救垂死女主人的苦難歷程。
  • 韓星樸恩惠與丈夫離婚 曾出演《大長今》
    樸恩惠網易娛樂9月14日報導 據韓國媒體mydaily報導,韓國女藝人樸恩惠本月初與丈夫協議離婚,為兩人十一年的結婚生活劃上了句號。據爆料媒體稱,樸恩惠和她的丈夫在本月初籤下了離婚協議,離婚原因是雙方性格不合,離婚後兩個人的雙胞胎兒子將由樸恩惠撫養。樸恩惠在2008年4月27日與年長4歲的企業家金某結婚,在結婚三年後的2011年迎來了雙胞胎兒子的出生。
  • 《面紗》瓦爾特的語言裡,藏著愛的卑微,為「無話可說」埋下伏筆
    《面紗》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上個世紀二十年代,英國女子凱蒂,一位美麗而自傲,擅於玩弄感情的女人,由於家庭經濟狀況和母親的催促,答應了細菌學家費恩的求婚,並被後者帶到香港。我儘量不讓我的愛來煩擾你,我知道那會讓我承受不起,所以我一直察言觀色,留意我的愛,讓你厭煩的最初跡象。這一段是凱蒂出軌的事情,被瓦爾特發現後,瓦爾特怒火之下的「告白」。瓦爾特非常愛凱蒂,儘管他知道凱蒂和自己不是一種人,也還是對凱蒂一往情深。為了能討好凱蒂,瓦爾特甘願藏起真實的自己,變成一個「傻瓜」。
  • 婚姻中有的委曲求全不過是因為拿人恩惠
    很多女人在婚姻中面對過分的丈夫和刁蠻的婆婆,仍然選擇忍氣吞聲、委曲求全,任由他人欺負和踐踏。在外人看來是「怒其不幸、哀其不爭」,可是撥開表象看本質,會發現:她們之所以委曲求全,是因為拿了丈夫或婆家的恩惠,而她們自己需要這種恩惠,相比失去自尊、自由、自信,她們更害怕失去現有的生活,為了維持自己的某種需要,相應的就要交出話語權和獨立精神。
  • 電影《面紗》:愛在遙遠的附近
    Kitty原本生性活潑,喜歡看戲、跳舞、打網球, 而Walter生性靦腆拘謹,行事作風尖刻,對她所熱衷談論的人和事有一種鄙夷不屑的寬容,因而在Kitty看來他冷漠自製、缺乏魅力。比如Kitty的母親,早年把飛黃騰達的希望寄托在自己丈夫的身上,最終丈夫躊躇不前。後來又想通過讓女兒們喜結良緣,來彌補她此生缺憾。對丈夫和女兒咄咄逼人且工於心計的感情,很難說她的一生是幸福的真正愛過別人的。
  • 《面紗》:不是錢,就是性?那些沉迷婚外情的女人,究竟享受什麼
    「就算你是太陽一樣完美的正圓形,可是我心裡的缺口,或許恰恰是一個歪歪扭扭的鋸齒形,你填不了。」 ——《面紗》《面紗》是英國作家毛姆的長篇小說,書名引自英國詩人雪萊的詩作《別揭開這華麗的面紗》,「別揭開那華麗的面紗,它被人們叫做生活。
  • 老師的恩惠
    今天無意間在抖音刷到電影講解《老師的恩惠》 講述了7名曾經被老師深深傷害的學生對老師進行報復卻遭遇其他危險的故事。
  • 樸恩惠離異之後不缺異性緣
    張鑫龍、文 近日,出演過《大長今》的韓國女藝人樸恩惠本月初與丈夫協議離婚
  • 當你的恩惠被當作「理所應當」,果斷狠心,別讓對方有可乘之機
    這一生,遇到一個知心的人很難,可遇到懂得「感恩」的人更難。我們對別人的好,也許他們已然接受,可不見得會銘記於心。世事如水流般湯湯不停,很多人在此刻靜守在我們的身旁,與我們談天說地,可總有一天他們會離開,甚至走得有些無情。這種無情,並不是說分別時的果斷,而是說不懂得感激別人給予的「恩惠」。
  • 查考恩典、恩賜、恩慈、恩惠在聖經中的區別
    【恩賜】【哥林多前書 7:7】我願意眾人像我一樣;只是各人領受神的恩賜,一個是這樣,一個是那樣。【哥林多前書12:4】恩賜原有分別,聖靈卻是一位。【雅各書1:17】各樣美善的恩賜和各樣全備的賞賜都是從上頭來的,從眾光之父那裡降下來的;在他並沒有改變,也沒有轉動的影兒。
  • 樸恩惠離婚,十一年感情因價值觀不同宣告分手
    14日,據韓媒報導,演員樸恩惠在結婚11後,於近日與丈夫離婚了。根據記者的取材,離婚後兩個孩子將由樸恩惠撫養。
  • 豆瓣9.4,戳中上萬丈夫的痛點,做一個好丈夫真難!​
    聽過這樣一個新聞。在日本,有一個網站叫「丈夫去死」,一群家庭主婦無比熱切的盼望著自己的丈夫快點死。 羅伯:「我的寡婦。」生活在80年代的西蒙尼,是一個驕傲強勢的社交名媛。她不缺錢,也不缺名氣,在酒會裡儼然一個人生贏家,她為此很自滿:「我的人生就是很完美。」但沒有人喜歡無懈可擊的人,為此她也交惡不少。
  • 《面紗》——「死的那個是瘋狗」
    他對妻子說:「我知道你愚蠢、輕挑、頭腦空虛,然而,我愛你。我知道你的企圖、思想、勢利、庸俗,然而,我愛你。我知道你是二流貨色,然而,我愛你。我努力去喜歡那些你喜歡的東西,我把自己隱藏在你面前展示出我無知粗俗、愛嚼舌根、傻裡傻氣。知道你不會愛上我,只要我能你身邊默默愛著你就好。」這些話讓凱蒂感到震驚,因為結婚兩年了,她對自己的丈夫只了解一點點。
  • 《面紗》:情人背叛、丈夫離世,是什麼讓空虛迷茫的她重獲新生?
    可是,到達權利的頂峰、找到自己的真愛、獲得了財富之後,我們又該做些什麼才能證明自己的價值呢?不僅無法證明,反倒會更加失落、空虛,更加茫然無措,就像我的朋友。自我價值低正是很多人煩惱的根源。正如馬修麥凱博士所說:「認識不到自我價值,很多基本需求都無法得到滿足,生活自然苦不堪言。」
  • 新聞觀察|善終也是一種權利
    即便醫生已經宣布沒有搶救價值,家屬依然不肯放棄,其理由就是:「如果他死了,我就沒有這個親人了。」家屬把搶救生命視為「孝道」,醫生把救死扶傷視為天職。但是,兩者都忽視了病人的自主權利。事實上,徒勞的過度搶救,往往只是增加病人的痛苦。即便生命在延續,也是沒有尊嚴的。這種做法,無異於對親人的「凌遲」。著名文學家巴金曾插著呼吸機,在病床上熬了整整6年。巴金想放棄這種生不如死的治療,可是他沒有選擇的權利。
  • 你為什麼喜歡毛姆「二流一等」的小說《面紗》?
    ——雪萊電影《面紗》海報我是先聽了毛姆同名小說電影《面紗》的OST體味到一種深刻的悲哀事實上電影《面紗》有至少三個理由去看:首先,愛德華諾頓靈性十足的演技與高顏值都是理由;其次,電影取景完全是在中國的廣西黃姚鎮,山清水秀,空氣朦朧像有層紗,典型的南方景色。影片和小說一樣極具東方情調;最後,不得不說電影比小說唯美。你愛我時我不愛你,而當我愛時,你卻不在身邊。這就是狗血,但是我們都喜歡。
  • 【講章】不可忘記他的一切恩惠(三)
    (詩146:7-9)  為此,詩人向神禱告說:「神啊,你的恩惠是為困苦人預備的。」(詩68:10) 「因你已經為我伸冤,為我辨屈;你坐在寶座上,按公義審判。」(詩9:4)「惟耶和華坐著為王,直到永遠;他已經為審判設擺他的寶座。他要按公義審判世界,按正直判斷萬民。耶和華又要給受欺壓的人作高臺,在患難的時候作高臺。耶和華啊,認識你名的人要倚靠你,因你沒有離棄尋求你的人。」
  • 《面紗》是一部以中國為背景的電影?
    《面紗》是一部以中國為背景的電影,但故事的主題和中國沒有什麼關係,這是一部愛情電影,背景放在何處均可。電影的一句臺詞是「一個女人不會因為男人品德高尚就愛上他」。諾頓飾演的男主人公就可謂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他自願到中國霍亂災區救助無關的中國百姓,但他的妻子並不愛他,她為了逃避家庭的壓力嫁給了追求她的諾頓,婚婚後由於「Unhappy」和而別人偷情。諾頓是善良,木訥,無趣的,他愛他的妻子,但他卻不能讓她感到快樂,他的不善言辭讓妻子大受冷落。
  • 《面紗》背後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其實,這句話來源於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善良的人救了一隻狗,最後狗因為一己私慾咬傷了善人,所有人都譴責這隻狗瘋了,並認為善人會因為瘋狗而死,但最後善人痊癒了,而狗死了。沃爾特一直都認為自己是那個善人,而他的妻子出軌背叛了自己,因而妻子應當是那隻咬傷善人的瘋狗。但是,在生命終結那一刻,他卻承認:自己才是瘋狗,是那個惡的一方。這是為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