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為什麼喜歡毛姆「二流一等」的小說《面紗》?

2020-09-14 騷客vlog

你為什麼喜歡毛姆「二流一等」的小說《面紗》?

文/騷客vlog

別揭開這層紗,它被活人稱為生活;

雖然上面的圖景接近虛幻。

只不過是隨意塗刷的色彩,

模擬讓我們信以為真的世界。

——雪萊

電影《面紗》海報

我是先聽了毛姆同名小說電影《面紗》的OST體味到一種深刻的悲哀,帶著音樂中的情緒閱讀了小說後才看電影的。這不能不說是很奇怪的閱讀體驗。

事實上電影《面紗》有至少三個理由去看:首先,愛德華諾頓靈性十足的演技與高顏值都是理由;其次,電影取景完全是在中國的廣西黃姚鎮,山清水秀,空氣朦朧像有層紗,典型的南方景色。影片和小說一樣極具東方情調;最後,不得不說電影比小說唯美。

你愛我時我不愛你,而當我愛時,你卻不在身邊。這就是狗血,但是我們都喜歡。

就電影來說無論是音樂還是一些長鏡頭的描寫都著重刻畫了男女主角的心理律動,非常的細膩,猶如中國南方的景色。

毛姆的小說《面紗》其名字是根據雪萊的十四行詩歌起的,故事靈感來自但丁《神曲-煉獄》,講的一個貴婦碧婭被其丈夫懷疑紅杏出牆,把她迫害至死。但丁意在表現背叛、忠貞這樣的情感。到了毛姆的小說中同樣也是探討了愛情的忠貞與背叛,只是沒那麼恐怖了而已,在極具東方情調中講述西方人對ZIYOU、勇氣與愛情的追求體悟。小說《面紗》描寫的大體是女性覺醒的心路歷程。主人公凱蒂是一個剩女,為了儘快把自己嫁出去,她選擇了「矜持、保守、冷漠、自製」的醫學博士、細菌專家瓦爾特。

她不愛他。很快婚後出軌,竟然被丈夫發現了。又羞又怒的瓦爾特決定到當時瘟疫肆虐湄潭鎮去工作。這不僅僅是ZISHA行為,因為瓦爾特決意帶上凱蒂一起去瘟疫前線,否則就以通姦罪申請離婚,凱蒂無奈跟隨了。他愛她至少在她出軌前是愛的。因此瓦爾特此行的目的很明顯:他要和她一起殉情!

電影《面紗》海報

於是瓦爾特在湄潭鎮拼命工作,於此同時凱蒂在修道院幫忙照看孩子,漸漸的愛情來了,他們也日漸親密。但造化弄人永遠比狗血還要狗血,瓦爾特身染瘟疫,最終客死他鄉。凱蒂帶著悲傷回到了倫敦。

小說的時空安排在20世紀20年代的中國神秘蠻荒的南方,這一切都讓他們對自己的命運有種把握不定的感覺。

在小說中瓦爾特臨死時說了句:「死的卻是那狗。」

淺薄的凱蒂當然不會不明白這句話的含義,駐紮湄潭的英國人韋丁頓告訴她,這是高爾-史密斯《輓歌》的末句,講的是一個好心人把狗領回來,起初相處融洽,最後狗瘋了,咬了主人,最後死的是狗。

按照我個人理解,毛姆的意思是讓瓦爾特表達了對凱蒂的歉意,這種歉意同樣是瓦爾特式的,委婉含蓄,在凱蒂看來瓦爾特臨死前也是怨恨她的,關於這段小說原文裡沒有明顯的文字表明瓦爾特仍怨恨凱蒂,瓦爾特也許已經原諒了凱蒂,也許瓦爾特自認為是那隻狗,凱蒂就是他的歸宿,可是他傷害了她,最後死的也是他。

小說中的凱蒂是自私自利的,在追求獨立的道路上而尚未覺醒的女性。有趣的是她在瓦爾特死亡時也不過是表現出常人的傷感而已,瓦爾特的死亡對她來說是如釋重負。她始終不曾愛過他。

毛姆是非常厲害的一個作家,他擅長寫一些平庸的小說,但是行文卻很無情、刻薄,在這部小說中他始終提醒讀者:人與人之間的那層「面紗」根本無法摘除,乃是命運之無盡嘲弄的意味。人生的面紗才是毛姆在小說裡真正想要表達的內容,它至今都在困擾著我們。我認為小說《面紗》憑藉在這個方向的探討,它並非是「二流一等」的,而應歸於一流。

相關焦點

  • 愛情、婚姻、出軌與女性覺醒——毛姆《面紗》
    毛姆的《面紗》,也是講了一個女人出軌的故事。大概是兩個人相互喜歡,聊得來,想要一起生活,並且在一起也不會膩。那麼,我們為什麼會愛上一個人呢?毛姆在小說裡有一段論述。如果你問一個人愛上對方的理由,也許他說不上來,也許他說的並不是他心中所想,也許他根本就不愛對方和他在一起另有目的,卻編出一個說服別人的理由。我很想問毛姆的就是——沃爾特為什麼會愛上凱蒂。在小說裡,沃爾特是一個聰明有禮、克製冷靜、有著高貴品質的真正紳士,然而他對凱蒂的愛卻讓我覺得莫名其妙。「我對你根本沒抱幻想。」
  • 毛姆的《面紗》:二流貨色的她實現自救
    「我知道你愚蠢、輕浮、頭腦空虛,可是我愛你!我知道你的目的和理想都很勢利、庸俗,可是我愛你!我知道你是二流貨色,可是我愛你!」這是毛姆《面紗》,女主人公基蒂在出軌後第一次與丈夫沃爾特攤牌時,沃爾特說出對基蒂的評價。
  • 《尋歡作樂》:看二流作家怎麼把三流故事,寫成一流小說
    你以為自己道德高尚,別人就能尋歡作樂了嗎?——莎士比亞《第十二夜》不要被這句話嚇到,其實莎翁在聊八卦,就像他的後輩毛姆的小說《尋歡作樂》,他們都把八卦聊成了經典!為什麼人們熱衷聊八卦?電影《面紗》《尋歡作樂》,看書名就知道,這是個八卦故事。
  • 毛姆的《面紗》,竟然證明了託爾斯泰關於婚姻的這句名言
    英國著名作家毛姆有一次到義大利旅行。他喜歡聽故事。有一天,房東家的女兒根據但丁《神曲·煉獄篇》中的一首詩歌,給他講了個故事。故事是這樣的:皮婭是錫耶納的一名貴婦。丈夫懷疑她有外遇,想殺了她。但又忌憚皮婭的家族背景,於是將她帶到一個瀰漫著有毒蒸汽地方。沒想到皮婭竟安然無恙。最終丈夫忍無可忍將皮婭扔出了窗外。毛姆對這個故事進行了改編。
  • 愛是對的,但卻愛錯了人,毛姆的《面紗》完成了妻子精神上的救贖
    根據在中國曆遊四個月的見聞經歷,毛姆寫出了三部作品,以香港及中國內地為背景的長篇小說《面紗》為觀眾所喜愛。這部小說的靈感得自於但丁《神曲·煉獄篇》中的詩句。一八九四年,毛姆還是醫學院的學生時,去佛羅倫斯度假,房東的女兒教他讀《神曲·煉獄篇》。
  • 《面紗》:多次改編成電影的經典之作,毛姆執筆,揭秘愛情與婚姻
    用《面紗》這本書,很清楚地告訴你,究竟什麼才是愛情該有的樣子。,她與自己不喜歡的人走到了一起。在他的筆下,所有的故事人物都有一種很鮮明的特點,再加上毛姆本身對人生有著不一樣的理解,所以從他的作品中你會有比較親切的感覺,因為生活中的描寫是小說最重要的一部分。無論是《月亮與六便士》、還是《刀鋒》、亦或是這本《面紗》,都有著很不錯的故事帶入感。
  • 「二流」作家憑小說賺1億英鎊:財富的奧秘,來源於對欲望的執著
    「二流」作家的童年1874年,毛姆開始出生,其實作為一個英國人,毛姆卻是生在了法國的一個巴黎大使館裡面,主要是因為他的父親就是當時英國駐法大使館的一位法律官。就依靠著這本書的出版,毛姆可以有機會去參加一個上流社會準備的沙龍,在這裡,毛姆遇見了一個老的公爵。面對著這個毛頭的小夥子,這個老公爵就從自己的口袋裡拿出來了一個雪茄,並且問毛姆是否喜歡吸雪茄。「我當然喜歡。」
  • 霍亂時期的恩典:電影《面紗》
    「八福」之名,來自基督耶穌在著名的「登山寶訓」中提及的「八福」——「虛心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哀慟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安慰」。但這部獲當年奧斯卡最佳導演提名的電影,卻莫名奇妙的把片名改成了《六福客棧》。 毛姆對中國的熱愛,如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他當年到中國拜見辜鴻銘,辜老夫子端起來的傲慢,至今仍令許多人心花怒放。
  • 《面紗》:毛姆關於女性精神覺醒的經典作品,三次被改編成電影
    愛情與婚姻是人類生活中不可避免的話題,激情、纏綿、嫉妒、背叛,這些元素交織在一起,拉起一張朦朧的面紗,讓我們難以看清其中的真相。我們總是受什麼蠱惑,又因何而絕望,毛姆的《面紗》將為你一一揭曉。閱讀毛姆的書就像是剝洋蔥一樣,一層層剝開,讓你看到生活的本質。
  • 《面紗》:電影唯美感人,小說卻不是那麼一回事
    喜歡就請點擊上方「小白的大白話」進行關注,謝謝!)前幾天溫習《金剛》,越發覺得娜奧米·沃茨好美,演技好好。回想起大學時曾經看過她的電影《面紗》,年輕的我被裡面悽美的愛情感動,買了原著書,想在書裡回味主人公的愛情故事,卻被同一個故事的另一面吸引,也意外喜歡上了作家毛姆。
  • 張愛玲偶像毛姆:棄醫從文,靠寫作賺十幾億,源於他對肉體的著迷
    張愛玲為什麼會把毛姆視作偶像?因為他們的共同點實在太多了:一樣的毒舌,一樣的愛錢,一樣的喜歡世俗,但又絕不沉迷其中。張愛玲偶像毛姆:棄醫從文,靠寫作賺十幾億,源於他對肉體的著迷「為什麼討人喜歡的女人總是嫁給蠢物啊?」 「因為有腦子的男人是不娶討人喜歡的女人的。」
  • 豆瓣9.0《面紗》:毛姆筆下的三種婚戀狀態,詮釋愛與救贖的真諦
    「啊,當你回返人間,於漫長的旅途後安歇;」第三個幽靈隨在第二個之說,「記住我吧,我就是比婀。錫耶納造了我,馬雷馬毀了我,訂婚後用他的戒指娶了我的人對此清清楚楚。」——但丁《神曲·煉獄》但丁的這幾句詩句,促成了一部偉大作品的產生,那便是被譽為「英國最會講故事的小說家」的毛姆所作的《面紗》。故事以中國香港和內陸為背景,曾三度被改編為電影,是毛姆重要的長篇小說代表作。
  • 毛姆:一個身份複雜的文學家,劇作家,情報員,旅行家和「同志」
    看到這句話你大概就猜得出出處,對外國文學稍感興趣的人都知道這部作品——《月亮與六便士》,作者是毛姆。然而,毛姆為人所熟知絕不僅限於這一部,還有《面紗》《阿金》《人生的枷鎖》《葉的震顫》等,美國小說家兼文學評論家西奧多·德萊塞卻對它讚譽有加,稱它為「天才之作」、「堪與貝多芬的交響曲相媲美」。可是,他讓人印象深刻的也絕不僅是小說,還有戲劇創作。
  • 英國知名大作家毛姆,為何會有「厭女症」?讀者:擱我也會這樣!
    尤其是在毛姆的小說《面紗》裡,採用的是當時古老中國為背景,而女主人公是一位叫凱蒂的矯情女,她曾在貴州湄潭縣住了一段時間,並且感觸良多的痛改前非,當自以為自己換了一個人後,殊不知剛回香港不久,就被浮躁的燈紅酒綠徵服,很快就被一個壞男人查理勾引了。可見在毛姆的刻畫了,女人是如此的放縱與不堪。
  • 《面紗》背後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上個世紀英國著名作家毛姆,曾經寫過一部優秀小說《面紗》,至今讀來發人深省。雖然是一部外國作品,但是卻讓我們從中領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的深刻含義。沃爾特是小說的男主人公,也是一位人人豎起大拇指稱讚的好人。然而,這個好人卻死於一場霍亂。臨死之前,他口齒清楚地對妻子說:「死的那個是瘋狗。」
  • ———《面紗》
    作為一個同性戀和厭女症患者,毛姆在他的作品中常常毫不掩飾地表達他對婦女的蔑視和反感,但是這段表白真的太打動我了,比多少言情小說經典對白都讓人感動!「我對你根本沒抱幻想。我知道你愚蠢、輕佻、頭腦空虛,然而我愛你。我知道你的企圖、你的理想,你勢利,庸俗,然而我愛你。
  • 20190125 電影《面紗》(The Painted Veil,2006)
    婚姻中的背叛、欺騙、怨恨和復仇,小說中二人的故事並不美好,人性中的醜陋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然而,在電影《面紗》改編過後,消解了毛姆小說中冰冷、殘酷的一面,用浪漫主義的手法將這個故事打造成為浪漫唯美、令人唏噓的愛情故事,打著永恆愛情的名義重新書寫了小說的故事。
  • 女人,別等他死了,你才懂得什麼叫作愛情!經典電影《面紗》
    毛姆覺得是茜瑞設下陷阱讓自己娶她的,他對茜瑞的恨伴隨了他的後半生。通過《面紗》中的人物設定與婚配組合,可以明顯看出毛姆對愛情持有懷疑與渴望的矛盾態度。凱蒂嫁給瓦爾特,是為了擺脫給妹妹做伴娘的尷尬處境;查理不離婚,是為了保住仕途前程;凱蒂的母親當年嫁給父親也只是看重他的律師身份。
  • 毛姆代表作《面紗》:瓦爾特的愛,既深情又自私,結局令人唏噓
    毛姆被譽為「最會講故事的作家」,也是極其「兇殘」的作家。因為他總能冷靜、殘酷地將美好撕得粉碎,將他筆下人物的面紗一層一層揭開,把人類的欲望、恐懼等,一一展現在讀者面前。讀毛姆的作品,總能讓人感覺悲傷,但同時也能跟隨主人公一起成長。讓我們領悟:人性是複雜的,並不是非黑即白,而是有許多灰色地帶。
  • 毛姆:從婦產科醫生到「故事聖手」不停的戀愛80歲依然對情愛痴迷
    1897年,毛姆的處女作《蘭貝斯的麗莎》出版,23歲的毛姆決定棄醫從文。隨後,毛姆寫了很多部小說,但都影響不大,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沒有一部能夠「使泰晤士河起火」。1919年,毛姆曾訪問中國,中國之行讓他寫出了三部作品:隨筆集《在中國屏風上》、劇作《蘇伊士之東》以及長篇小說《面紗》。毛姆的作品,寫一部火一部,而正因為如此,毛姆發了大財。有了錢,有了聲望,也讓毛姆的泡妞大業變得更加順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