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為什麼喜歡毛姆「二流一等」的小說《面紗》?
文/騷客vlog
別揭開這層紗,它被活人稱為生活;
雖然上面的圖景接近虛幻。
只不過是隨意塗刷的色彩,
模擬讓我們信以為真的世界。
——雪萊
電影《面紗》海報
我是先聽了毛姆同名小說電影《面紗》的OST體味到一種深刻的悲哀,帶著音樂中的情緒閱讀了小說後才看電影的。這不能不說是很奇怪的閱讀體驗。
事實上電影《面紗》有至少三個理由去看:首先,愛德華諾頓靈性十足的演技與高顏值都是理由;其次,電影取景完全是在中國的廣西黃姚鎮,山清水秀,空氣朦朧像有層紗,典型的南方景色。影片和小說一樣極具東方情調;最後,不得不說電影比小說唯美。
你愛我時我不愛你,而當我愛時,你卻不在身邊。這就是狗血,但是我們都喜歡。
就電影來說無論是音樂還是一些長鏡頭的描寫都著重刻畫了男女主角的心理律動,非常的細膩,猶如中國南方的景色。
毛姆的小說《面紗》其名字是根據雪萊的十四行詩歌起的,故事靈感來自但丁《神曲-煉獄》,講的一個貴婦碧婭被其丈夫懷疑紅杏出牆,把她迫害至死。但丁意在表現背叛、忠貞這樣的情感。到了毛姆的小說中同樣也是探討了愛情的忠貞與背叛,只是沒那麼恐怖了而已,在極具東方情調中講述西方人對ZIYOU、勇氣與愛情的追求體悟。小說《面紗》描寫的大體是女性覺醒的心路歷程。主人公凱蒂是一個剩女,為了儘快把自己嫁出去,她選擇了「矜持、保守、冷漠、自製」的醫學博士、細菌專家瓦爾特。
她不愛他。很快婚後出軌,竟然被丈夫發現了。又羞又怒的瓦爾特決定到當時瘟疫肆虐湄潭鎮去工作。這不僅僅是ZISHA行為,因為瓦爾特決意帶上凱蒂一起去瘟疫前線,否則就以通姦罪申請離婚,凱蒂無奈跟隨了。他愛她至少在她出軌前是愛的。因此瓦爾特此行的目的很明顯:他要和她一起殉情!
電影《面紗》海報
於是瓦爾特在湄潭鎮拼命工作,於此同時凱蒂在修道院幫忙照看孩子,漸漸的愛情來了,他們也日漸親密。但造化弄人永遠比狗血還要狗血,瓦爾特身染瘟疫,最終客死他鄉。凱蒂帶著悲傷回到了倫敦。
小說的時空安排在20世紀20年代的中國神秘蠻荒的南方,這一切都讓他們對自己的命運有種把握不定的感覺。
在小說中瓦爾特臨死時說了句:「死的卻是那狗。」
淺薄的凱蒂當然不會不明白這句話的含義,駐紮湄潭的英國人韋丁頓告訴她,這是高爾-史密斯《輓歌》的末句,講的是一個好心人把狗領回來,起初相處融洽,最後狗瘋了,咬了主人,最後死的是狗。
按照我個人理解,毛姆的意思是讓瓦爾特表達了對凱蒂的歉意,這種歉意同樣是瓦爾特式的,委婉含蓄,在凱蒂看來瓦爾特臨死前也是怨恨她的,關於這段小說原文裡沒有明顯的文字表明瓦爾特仍怨恨凱蒂,瓦爾特也許已經原諒了凱蒂,也許瓦爾特自認為是那隻狗,凱蒂就是他的歸宿,可是他傷害了她,最後死的也是他。
小說中的凱蒂是自私自利的,在追求獨立的道路上而尚未覺醒的女性。有趣的是她在瓦爾特死亡時也不過是表現出常人的傷感而已,瓦爾特的死亡對她來說是如釋重負。她始終不曾愛過他。
毛姆是非常厲害的一個作家,他擅長寫一些平庸的小說,但是行文卻很無情、刻薄,在這部小說中他始終提醒讀者:人與人之間的那層「面紗」根本無法摘除,乃是命運之無盡嘲弄的意味。人生的面紗才是毛姆在小說裡真正想要表達的內容,它至今都在困擾著我們。我認為小說《面紗》憑藉在這個方向的探討,它並非是「二流一等」的,而應歸於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