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東去 浪淘盡 千古風流人物 .
明月幾時有 把酒問青天.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妝濃抹總相宜.
大家周末好哇
今天蘭風和大家聊一聊我最喜歡的東坡先生
——千年蘇軾,他在到處之間
大江東去 浪淘盡 千古風流人物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寫下這闋《念奴嬌.赤壁懷古》的蘇軾或許不曾想到,已過千年,他非但沒有被歷史的巨浪淹沒,反而日益閃耀著耀眼的光彩。宋 佚名《赤壁圖》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蘇軾亦善書,書法「尚意」為「宋四家」之首,引領一代風氣;工於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縱然歷史上曾有千萬人讚賞月亮,每到月圓或中秋我們都會想起那句「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現今很多人以為這是思念愛人的一首詞,實際我們也是將此比喻人間最美好的愛情,戀人分離彼此思念,卻不得見的一種無奈和美好祝願。實際上東坡先生在中秋之夜思念其胞弟蘇轍(蘇子由)所寫。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宋] 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是兄弟 也是知已
蘇軾與弟弟蘇轍,兄弟二人感情一直很好,蘭風以為不是兼懷,而是真的很想念遠在他鄉的弟弟(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二十歲那次科考後,蘇軾被任命為鳳翔府通判。這是兄弟倆第一次分離,弟弟送哥哥送了好遠,不舍分別。
蘇轍返迴路上,經過一個叫澠池的地方,他想到以前和哥哥進京時路過此處,便給蘇軾寄了一首《澠池懷舊》,蘇軾回信《和子由澠池懷舊》。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人生就是不斷漂泊,每個地方留下的痕跡,就像鴻雁在雪地留下的腳印。鴻雁會繼續前飛,哪裡會計較這些腳印呢。 往前走,不要傷感過去,這是哥哥對弟弟的鼓勵! 蘇軾也很愛弟弟。烏臺詩案最嚴重的時候,他給弟弟寫了封信,說,我們今生是兄弟,來世我們要繼續今生的緣分,還做兄弟。先生對子由的深情確是非比尋常,他寫信給好友:嗟餘寡兄弟,四海一子由。
蘇軾一生真性情,對兄弟如此,對朋友磊落,對百姓愛護,對陪伴自己生命中三位女性也是如此。先生少時娶書香門第的王弗為妻,「幕後聽言」的故事家喻戶曉。先生性格耿直,而王弗溫婉如水。在她的陪伴下,先生度過了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可紅顏薄命,王弗27歲過世。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宋] 蘇軾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千裡孤墳,無處話悽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王弗逝後,先生續弦王閏之(王弗的堂妹,她比蘇軾小11歲,自小對蘇軾崇拜有加)如果說王弗是海,那王閏之就是涓涓溪水。在宦海沉浮中,與先生同甘苦。在王閏之陪伴的25年裡,先生寫出大量的驚世之作(前後赤壁賦等)。蘇軾手抄楷書《赤壁賦》(局部)
在王閏之生日之際,蘇軾放生魚為她祈福,並作《蝶戀花》紀事。朝雲是先生的侍妾,聰穎靈慧。少年朝雲仰慕先生的才華,便追隨身。 「學士一肚皮不入時宜」就出自於她。先生在被貶之時,散去身邊的侍妾,唯朝雲不離不棄。她心思細膩敏感,在先生寫下《蝶戀花》後,鬱郁而去。
《蝶戀花 春景》
[宋] 蘇軾
花褪殘紅青杏小
世人稱蘇東坡先生是「詩書畫三絕」。除了詩詞,東坡先生書法、繪畫也有很高的造詣。蘇東坡先生的書法,取法對象是王羲之、顏真卿和五代的楊凝式。先生自少年起,就抄經史練字,始終是勤進的。謫居在黃州時,仍以抄書為日課。經由師法各家之體,才寫出獨具一格的「石壓蛤蟆」體。蘇軾所臨的王羲之《講堂貼》的拓本局部
唐代的書法森嚴,象徵帝國的氣象,宋代的「尚意」,就源於先生,更多是文人的自信與自覺。關於此中的「意」,先生說過:「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意思是,我的字是我此刻的表達,不存在什麼定法,點畫信手而來,不著意推敲求索。先生的「無法」,正如他的「意」,不是憑空而來,分明也筆筆皆有來處。樹梢掛蛇與石壓蛤蟆
小故事:一次蘇軾與黃庭堅共坐論書,兩人彼此調侃,蘇軾說黃庭堅的字有時筆勢過瘦,好似「樹梢掛蛇」,黃庭堅則回說,他的字,倒像是「石壓蛤蟆」,說完,兩人放聲大笑起來。《黃州寒食帖》通篇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氣勢奔放而無荒率之筆。此帖在書法史上影響巨大,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黃州寒食帖》蘇東坡墨跡素箋本
現藏臺灣故宮博物院
寒食帖
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已白
小屋如漁舟,蒙蒙水雲裡
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
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裡
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
先生被貶至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那天不能生火吃熱飯,天氣又冷,心酸和苦楚交織下,他提筆寫詩了。詩意,筆墨,還有當時的東坡,融通為一,情緒既而傾注落成了《寒食帖》。「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溼葦」,可想先生當時生活之窘迫。自那後,每位看到《寒食帖》的觀者,心中是否都能感同身受而鼻酸,為彼時先生所遭遇的困境而淚目呢?也許正是此景此境,先生才會潑墨寫出真正意蘊豐厚的書法意象吧。那才是真正盡其「意」!
黃庭堅在此詩後所跋:
此書兼顏魯公,揚少師,李西臺筆意,試試東坡復為之,未必及此。先生所作竹石皆造型古怪扭曲,此畫《枯木怪石圖》畫面上的枯木狀如鹿角,怪石狀如蝸牛。用筆簡單草率,不求形似,筆墨靈動,頗具神採。《漁村小雪圖》局部 宋 王詵
王詵(字晉卿)是當朝的駙馬,東坡的老友。一向慷慨,蘇軾潦倒時,向王詵借錢,從未猶豫過。「烏臺詩案」案發時,他向蘇軾通風報信,又曾有過文字往來,結果同樣落得貶謫的下場。
得知王詵被貶先生很是愧疚,給王詵寫信,開篇便說,「晉卿為僕所累」,是我連累了。黃州 惠州 儋州
回想這一生,蘇東坡最放在心上的,不是高居廟堂的榮光,反而是三次貶謫時候的流離歲月。不沉溺於傷感,也慨然面對眼下,花開時看花,月亮高掛時看月,也不虧待每一餐,吃得好滋味。寫詩作文,於他從來是自然而然,如同瓜熟蒂落。是面對世間無常時,不會減損的創造力和熱情,以及那顆拳拳赤子心。
《 東坡笠屐圖》 明 朱之蕃
蘇軾晚年被貶海南時,曾在訪友途中遇雨,他向農人借來鬥笠和木屐,農人爭相笑看,而蘇軾卻不以為意。披蓑戴笠,負瓢行呤的笠屐像,身處逆境而安之若素,因而成為後世在描繪蘇軾形象時的一種經典範式。[宋] 蘇軾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
惟願深自愛重
順遂生活裡的好興易得,失意時的深自愛重不易得。
就如好的教養,非在春風得意時的錦上添花,而是在失意時如何面對考驗,樂觀豁達、不放棄、不氣餒、不自怨自艾,積極面對人生中的一切苦難,笑看風雲。
小故事:先生因烏臺詩案被貶,也牽連了好友王鞏(字慶國),王鞏在被貶途中寫信寬慰先生,:…恐從者不由此過,故專遣人致區區。惟願定國深自愛重,仍以戒我者自戒而已。
先生已遠去,而他的天賦才情和面對苦難樂觀豁達的精神,依舊溫暖著後人。就讓我們在定風波的歌聲中結束此篇分享吧!
願現代的我們,雖生活在這凡塵中,總免不了俗世的紛紛擾擾,那不如像先生一樣坦然樂觀面對接受。
努力工作,盡力就好!好好生活,善待生命就好!
傳播東方經典文化,
你我一起欣賞藝術之美!
蒙養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