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風流人物諸葛亮:篇一】
諸葛亮,字孔明,人稱臥龍。漢代明相,為報劉備三顧之恩,嘔心瀝血,鞠躬盡瘁,呈表後主,出師北伐,六出無果。死於軍帳之中,後主詣忠武侯,後稱諸葛武武侯。
後有詩讚曰:「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盡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陸遊也曾曰過:「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諸葛亮以成為智慧的化身,才略的象徵,修身之典範。「三顧」之前,隱居隆中,躬根隴畝,未出茅廬已知天下三分,為劉備制定了戰略目標,勾畫了政治藍圖。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掏盡英雄。是非成敗轉空頭,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歷史滄桑,一個個人物演繹著不同的故事。
此人是千年萬年難得的千古以向,是千古難逢的將相之才,是人臣的楷模。
及其受六尺之孤,攝一國之證,事凡庸之君,專政而不失理,行君事而國人不疑,如此即以君臣百姓之所戴之矣。
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失敗後,地主階級加重剝削農民,政治異常昏暗。豪傑並起,武裝割據,互相吞併,天下大亂。而劉氏集團接連失利,「得賢傑天下治,失賢傑天下亂。」正是這是,諸葛亮的出山,為劉氏集團力挽狂瀾終成三分。
諸葛亮是家喻戶曉的人物,他的智慧、才幹和品質,至今仍為人所樂道。「諸葛亮一生謹慎。」但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諸葛亮在用人的方面略有缺憾,再加上留後主的無能,連年的徵戰,以及「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的局面,使得諸葛亮功虧一簣,劉氏集團最終沒能逃過被曹氏集團吞併的惡運。無我想這是諸葛亮最不願看到的,最不願知道的,最不能想到的!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千古風流人物諸葛亮:篇二】
中華民族擁有五千年的歷史,千年的時光在這片黃土地上留下了段段佳話。
回首古代歷史長河,那一聲仰天質問「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陳勝帶領農民揭竿而起;那一番千古奇策「未出茅廬就知天下三分」使諸葛亮流芳百世;那一笑「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李白笑出了風流;那一嘆「老驥伏櫪,志在千裡」道出了曹操心中的宏圖。他們是忠肝義膽的英雄,他們是聰明過人的智者,他們是才華橫溢的文人。
我敬佩他們,但要說得上崇拜,還是孔明當之無愧。三顧茅廬,使諸葛亮現身風起雲湧的亂世,捲入了這場「江湖風波」。
諸葛亮的博學智慧令我驚嘆。周公瑾精心巧計的給曹孟德上演一場痛打黃蓋的戲碼,可只被孔明一眼識破。七日之內早出三千箭,本想為難孔明的周公瑾,卻不想孔明的智慧遠勝自己。三天之內就輕而易舉的從孟德處騙到三千箭弩;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周公瑾急的積勞成疾,可孔明卻一語道破天機,巧借天時「借」來東風;「既生瑜,何生亮?」周公瑾被孔明三氣吐血身亡,臨死之前仰天質問。
孔明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的才智足以遠勝任何一位君王,可為報劉玄德的知遇之恩,他把一生都服務於興復漢室之中。
他,為人公正嚴明。大意失街亭,孔明揮淚斬馬謖,陳壽的父親也因此連坐。可陳壽卻對諸葛亮依舊高度評價:「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
他,是忠臣的楷模。「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道出了孔明的忠心耿耿。不僅如此,自擔任丞相,他凡事親力親為,直至最後在出軍途中,病死五丈原。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對他一生的真實寫照。
忠臣的楷模,智慧的化身。諸葛亮,你,當之無愧。
【千古風流人物諸葛亮:篇三】
諸葛亮——上天的寵兒,他似乎擁有揮不盡的才華和無盡的智慧,以至於劉備三顧先生於草廬之中,赤壁之戰,他舌戰群儒,分析戰事,以少勝多,逼得曹操敗走華容道。公元223年劉備內憂無患,憂忿成疾死後,他又效忠於劉禪,前後六次出師北伐曹魏,最終死於軍中。
一曲高亢的《出師表》,牽動了多少人的心,這篇表文寫於蜀漢建興(後主劉禪年號)五年(227年)第一次出師伐魏之前,他寫這篇表文的目的,是希望國內政治修明,有一個穩定的戰略後方,使他「北定中原」的計劃得以實現,對於後主,諸葛亮既是忠貞不一的臣子又是受託孤之重任的長輩。表文中「興國安邦」之理既要講的透,語氣又不可用重;既要循循善透的開導,又要不失臣下尊上的分寸。諸葛亮以形勢」使對方震動;以情感使對方感動;並且以「措施」教之,告知治國理政的具體辦法……
如果說,天空的湛藍離不開雲的陪襯,那麼,蜀漢地興盛必然離不開諸葛亮的智慧;如果說,魚兒的暢流離不開水的滋潤,那麼,赤壁的勝敗必然離不開諸葛亮的策劃……
【千古風流人物諸葛亮:篇四】
他,是智慧的化身,「草船借箭」、「火燒赤壁」、「空城計」這些神話般的故事和他一起在歷史長河裡閃著耀眼的光芒。他是成功的象徵,「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但他偏偏遇上了一位扶不起的阿鬥,給後人留下無盡的慨嘆和唏噓。
他原本只是個隱士,他念著「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躬耕於南陽,一心只想過著「儉以養德,靜以修身」的生活。可是,他這樣的智者,歷史是不會讓他如蜉蝣一般消失,於是演繹了「三顧茅廬」的佳話。
他足智多謀。初出茅廬就火燒新野,即使是曹操手下「八虎騎」之首的夏侯惇也落得狼狽而逃。他巧借大霧,草船借箭,不費吹灰之力,就讓周瑜陷害他的美夢破滅,同時還大大挫傷了曹軍的銳氣。他六出歧山,屢戰屢勝,使魏軍中首出一指的司馬懿也聞風喪膽。
他大智大勇。面對兵臨城下的15萬大軍,依然笑容滿面地在一座空城上悠閒地彈琴。為了孫劉聯盟,他泰然入吳,雖然他知道那裡有周瑜的百般刁難,甚至是生命危險。萌葭關下,為了劉備的事業,他毅然 決定冒刀光劍影,前去說服馬超投降。雖然最後去的不是他,但我仍然不得不佩服他勇氣可嘉。
但他畢竟是人,而不是神,他也有犯錯的時候。一個馬謖,一個魏延。前者言過其實,他卻委以重用,只因為馬謖讀了一肚子的兵書,談論起來滔滔不絕;後者是難得的將才,他卻固執地認為「延腦後有反骨」,總是不能用人不疑。恐怕在這一點上,比起劉備和曹操,他要稍遜了一籌。他太謹慎,偏偏他又遇到了那位「安樂公」,縱然他是「兩朝開濟老臣心」,仍不免使天下英雄常有「淚滿襟」的慨嘆。
這就是我眼中的諸葛亮——一個無奈的隱士,一個有超人膽略和傑出軍事才能的英雄,一個不免留有遺憾的悲壯之士。
【千古風流人物諸葛亮:篇五】
我最喜歡看一種書是介紹歷史的小說,當然了《三國演義》是最了解最多的書。裡面的關公、劉備和張飛三兄弟情意可謂是義薄雲天,但是我最崇拜的是諸葛孔明。
是因為他為劉備父子出謀劃策,讓劉備創造蜀漢,與曹魏、孫吳三足鼎立。不止是這樣,他革新過「連弩」,製作過「木牛流馬」,還發明了「孔明燈」,並且推演兵法,成「八陣圖」。
當然諸葛亮就這樣被後世的人們當成了智慧的化身,他的傳奇性為世人傳頌。
我曾看過易中天對諸葛亮的評價:
做能臣不容易。第一要忠,第二要能。忠而無能曰庸,能而不忠曰奸,都不是能臣。但,光是又忠又能,還不夠,還得大家都承認。這第三條最難。因為嫉妒別人的能,是官場的通病;懷疑臣下的忠,是帝王的通病。所以歷史上的能臣,好下場的不多。不是生前被貶,便是死後挨罵,能做到生前生後都沒有什麼人說閒話的,大約也就是諸葛亮。
而我對諸葛亮的評價是他不但忠心耿耿為劉備父子打天下,還為劉備父子贏來了千世美名。「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為他一生的寫照。我還對他和撫夷越表示讚嘆,因為這是在三國中最好的民族政策。就是因為這樣,我才崇拜諸葛亮。
【千古風流人物諸葛亮:篇六】
我暑假看完了四大名著的三國演義,其中,我最欣賞的是諸葛亮,那就一起來聽聽關於諸葛亮的小故事吧。
孫權的手下周瑜很妒忌諸葛亮的才華,所以故意跟他說:「我可以在一天之內殺死曹操的兩名大將。但你必須要在十天內造出十萬支箭。」諸葛亮笑著說:「我不用十天,只要三天就行了。」大家都不知道諸葛亮葫蘆裡賣的什麼藥。程昱問諸葛亮:「需要什麼嗎?」諸葛亮說:「不用幹什麼,只要叫士兵做一些草人和船就行了。」到了第三天,霧氣很大,諸葛亮叫士兵把做好的草人和船放出來然後自己在裡面坐享其成,霧很大,曹操聽到外面敲鑼打鼓的聲音,所以以為外面的是真人,所以命令士兵放箭。放完箭後,諸葛亮和士兵齊喊:「謝曹丞相送箭。」大家終於知道諸葛亮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藥了。當然,周瑜也用計殺死了蔡瑁、張允兩名大將。諸葛亮早就料到了周瑜會殺死曹操的兩名大將,還料到了周瑜會把成就告訴諸葛亮呢!
有一次,諸葛亮由於疲勞過度、積累成疾,他預料到自己會在軍營裡過世時,臨終前對蜀國大軍說:「你們找一個跟我長得差不多的人來假裝我,然後裝著很平靜的樣子來保守蜀國。」跟蜀國大軍說完的時候。他對找來自己的兒子說:「我死後,你們其中必有一個會惹來殺身之禍,在這個軍營裡,有一個用紅紙包裝起來的紙條你可以用他來解除你的殺身之禍。」魏國的司馬懿知道了諸葛亮死後,異常開心!當他信心十足的來攻打蜀國的時候了,發現有兩個諸葛亮,三個趙雲,司馬懿嚇得趕緊退兵,然後,很快的逃回魏國,其實,兩個諸葛亮和三個趙雲都是別人假扮的,所以贏得了死孔明嚇死活仲達這句俗語的由來。司馬炎立國不久後,看到了諸葛亮僥倖生存下來的後代,他怕諸葛亮的兒子日後會和諸葛亮一樣聰明,所以找個藉口把他殺了,殺之前,他問諸葛亮對他講過什麼,他很老實把諸葛亮臨終說的話一五一十的告訴了他,司馬炎把蜀國軍營拆了他發現有一個紅包著一張紙條,上面寫著:「來訪者後退三步。」他後退了三步。還沒站穩,就有一陣轟隆隆的響聲嚇得司馬炎連紙條都掉到地上了,原來是一塊磚掉到了地上,當他再拿起紙條後背後寫著:「我救你一命,請你饒我後代一命。」不殺諸葛亮的後代了並且把他封為大將軍,大家心裡都暗暗佩服諸葛亮的才智。
我覺得諸葛亮是一個智勇雙全、顧全大局的人,我也很欣賞他。你們覺得諸葛亮是怎麼樣的人呢?
【千古風流人物諸葛亮:篇七】
諸葛亮為了蜀國鞠躬盡瘁,僅僅是因為劉備對你的尊重和他那三天的苦苦等待。為了輔佐劉備,諸葛亮將自己的智謀才華都奉獻給了他……
千古以來,諸葛亮深受人們的愛戴,身上有著無數美麗的光環。
「未出茅廬,已知天下三分。」毫無疑問,這是對諸葛亮才華的側面概括。集超人智慧與謀略於一身的諸葛亮,被善於招攬人才的劉備重用,蜀國在諸葛亮的全力以赴下,終成就了大業。
我喜歡諸葛亮遇事鎮定自若,深謀遠慮。在「空城計」中,智慧的他毫不畏懼司馬懿的逼迫,從容布置,從而使對方退兵,西城得以轉危為安。我喜歡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料事如神。在「草船借箭」中,妒賢嫉能的周瑜設計陷害諸葛亮,而諸葛亮將計就計,趁大霧天扎草人攻打曹營,從而借來十萬支箭,為赤壁之戰準備了足夠的箭支,也保全了自己。我還喜歡諸葛亮的智勇超群與忠貞不渝。諸葛亮為了求得南方的長治久安,聽從馬謖的建議,採用「攻心為上」的計謀,在與孟獲的戰鬥中七擒七縱,最後使孟獲心悅誠服地歸順了劉備,成為蜀漢南方的屏障……這些世人耳熟能詳的故事無不閃耀著諸葛亮知識與智慧的光芒。
我喜歡諸葛亮一生淡泊名利、志存高遠的品質。他是一個「滴水之恩,必將湧泉相報」的人。他的一片丹心以求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因為受到劉備三顧茅廬之恩,諸葛亮只求安心生活,「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因為受到劉備三顧茅廬之恩,白帝城託孤之重任,為了漢室之興竭忠盡智,至死不渝,他是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為了江山社稷,忠貞不二,嘔心瀝血,直到臨死之前,還念念不忘江山社稷大業,為的就是報先帝的知遇之恩,實在可歌可泣!
諸葛亮,靈與肉雖然已經化作清風明月,但他的精神品質卻在歷史的天幕上鑲嵌起耀眼的恆星,為世人永遠展現出他那聖潔的光輝!
【千古風流人物諸葛亮:篇八】
說起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相信大家讀很熟悉吧!那你最喜歡裡面的什麼人物呢?是求賢若渴的劉備還是過五關斬六將的關羽……我最喜歡的是那個足智多謀的諸葛亮。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蜀漢丞相,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發明家、軍事家。
《三國演義》中有許多關於諸葛亮足智多謀的故事,下面我就給大家分享《空城計》的故事。諸葛亮錯用馬謖,失去街亭後,只有2500名軍士駐守西城縣。忽然,哨兵飛馬來報:「司馬懿引大軍15萬往西城蜂擁而至。」此時,諸葛亮身邊無一員武將,只有一班文官,眾官員聽到此消息,個個大驚失色。諸葛亮登上城頭,果然塵土沖天,魏軍分路往西城縣殺來。諸葛亮當即傳令下去:「將旌旗全部藏起來,軍士們各守衛在城上巡哨的崗棚, 如有隨便出入城門及高聲講話的, 殺! 大開四個城門, 每個城門用20個軍兵, 扮作百姓, 打掃街道。魏兵到時, 不可亂動, 我自有計謀對付。」 傳令下去後, 諸葛亮披鶴氅, 戴綸巾, 引兩個少年攜帶一張琴, 來到城頭上, 憑欄而坐, 焚香操琴演奏。魏兵的前哨急忙將這個情況報告司馬懿。司馬懿立刻命令軍隊停止前進, 自己飛馬向前觀望。果然見諸葛亮在城樓上, 笑容可掬, 焚香彈琴, 左面一個少年, 手捧寶劍, 右面也有一個少年, 手執麈尾。城門內外, 僅有二十餘名百姓, 低頭打掃, 旁若無人。司馬懿看後懷疑城中有重兵, 連忙指揮部隊撤退。
從以上一個小小故事中,我多麼佩服諸葛亮:在危難之中,臨危不亂,鎮靜自若,才使魏軍害怕中埋伏而撤軍。我們長大也要學習諸葛亮臨危不亂、鎮靜自若的精神,用計謀解決問題,用智慧戰勝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