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城兮,城四方,城有君兮,仁以長」,隨著童音的朗誦,電視劇《清平樂》緩緩拉開序幕。更新的前兩集,節奏極快,前朝後宮出場人物巨多,明線暗線無數,矛盾重重。究竟這部劇能不能成為爆款,還要看接下來的劇情。但是從現有的預告和片花來看,《清平樂》的服化道可以稱之為上乘,不少物件在歷史上都能找得到原型,難怪看起來有一種撲面而來的「高級感」。
筆者在看預告的時候便被江疏影的大婚造型所吸引到了。雖然她的頭飾和面飾要素不少,但是層層堆疊起來並顯得雜亂,反而凸顯了皇后這個角色的華貴。她的這個造型其實是來自臺北故宮博物館收藏的《宋仁宗皇后像》。
褘衣是皇后受冊,祭奠和參加朝會等大型事務時的禮服,用深青色衣料織成,織以翟鳥花紋。為了展現皇后的地位,便用龍紋鑲邊。在歷史上從周代一直到明代,中國后妃禮服中最隆重的禮服上的典型紋飾一直是翟翬雉紋。明亡後,朝鮮王國的王妃們繼續使用翟鳥紋禮服。有時候韓國穿著禮服向世界展示「文化」,內心就會有些不平。因為這是屬於我們的文化。
我們一直以來都覺得宋代服飾的關鍵詞應該「雅」,平淡而雅芝。其實從王公貴族到下層庶士,都瀰漫著一股奢靡之風,特別是女子不僅要穿得好看,還要穿得別致。更不用說皇后的禮服,每一處的用料都是有講究的。青絹作裡,蔽膝隨裳色,大帶隨衣色等。在《清平樂》中,我們可以看到皇后的禮服也是大致還原了畫像上的樣子。
九龍四鳳冠是皇后受冊、謁廟、朝會時候所佩戴的禮冠。皇后的鳳冠首飾花十二株,大花如小花之數。並且在宋代,會隨著品級升高花株越多。雖然好看,但是累啊。主體用龍鳳點綴,鏤空造型極富立體感。博鬢左右各三扇,再加上浩浩蕩蕩的王母仙人隊,場面宏大壯觀 。
珠翠面花是皇后貼在臉部的飾物,大珍珠貼於額部;二件貼於兩靨,各嵌一顆大珠;二件分別貼在左右眉梢末端靠近髮際處。
珍珠靨,用魚鰾製成的膠粘在臉上,除了珍珠外,金箔、雲母等材料也很流行,普通老百姓也會用榆錢當作花鈿使用,無不體現了宋朝女子在妝容上的別具匠心。珠排環是皇后的耳飾
皂羅額子(音同皂)就是俗稱抹額,戴在額部,圖片中鳳冠底部露出的珍珠,就是皂羅額子。
除了皇后的造型以外,《清平樂》中人物的造型大多都是符合史實的。比如皇帝紅色朝服以及方心曲領子,太后的造型這是參照昭獻太后杜氏畫像,七品以上著綠三品以上著紫的規制等等。甚至劇中的一些小物件也是以文物為原型,比如太后吃飯用的瓷碗是宋代成阿健的汝窯蓮花碗,在臺北故宮博物館就有一隻。才剛剛播出兩集,《清平樂》中的驚喜就太多了。
喜歡請關注,如果你還想讓我解說劇中那些有關宋代服飾知識,可以在評論區留言。你的支持是我最的動力,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