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伊士運河之戰,在三大巨頭的瓜分下,英國失去了海上霸主的地位

2021-01-08 法家之言

蘇伊士運河之戰,在三大巨頭的瓜分下,英國失去了海上霸主的地位

在二戰之後,以英法為首的歐洲國家對當時的蘇伊士運河進行了爭奪控制權的鬥爭,這次戰爭被稱之為第二次中東戰爭也叫蘇伊士運河之戰,這次戰爭的主要參與國有英國、法國以及以色列,這次戰爭的開啟源於對於利益的追求和欲望的膨脹,因此國際對於這次戰爭的發起進行了強烈的譴責。

在蘇伊士運河之戰中,三個參與這次戰爭的國家都得到了相應的利益,同時也遭受了一定的損失。損失最為慘重的應該就是英法兩國,從政治目的以及經濟利益方面來進行探討的話,三個國家之中英國的損失最為慘重,英國因為這次戰爭失去了海上霸主的地位,雖然戰爭的結果雖然是英國獲勝,但在其他國家的政治幹預之下,英國的實際既得利益等同於無。

蘇伊士運河的重要性

在二戰結束之後,一些殖民地國家幾乎都失去了自己除本國土地以外的其他殖民地,而當時英國駐紮在埃及的軍隊在二戰之後也有了撤兵的打算。不過根據當時歐洲的政治形勢,如果英國做出妥協,那麼它的利益就會得到損害,蘇伊士運河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戰略要地,英國在考慮撤兵的同時也想掌握這個地區的控制權。

根據《第二次中東戰爭》一文可知:「運河自開通以來,一直為英法所控制,1882年,英國派兵佔領埃及,在運河區建立了它在海外最大的軍事基地。1936年又籤定了英埃條約,肯定了英國在蘇伊士運河區的駐軍權。」二戰之後,埃及對當時的英國提出了全面撤軍的要求,在二戰戰況的影響之下,當時的英國本來打算在短時間內就撤離埃及地區,不過在進行撤兵的同時,雙方在對於蘇伊士運河的控制權上產生了矛盾。

根據《第二次中東戰爭》一文可知:「蘇伊士運河是埃及境內一條國際通航運河,全長175公裡,它溝通了地中海和紅海,縮短了歐亞兩洲的航程,是溝通歐、亞、非三洲的要道,戰略位置十分重要。」蘇伊士運河是連接地中海與紅海的唯一通道,如果不走蘇伊士運河這條航道而從非洲的好望角繞道而行的話,那麼就會比原道路多走七千千米的路程。所以蘇伊士運河這個重要的地理位置令當時的英國無法割捨,英國在埃及的其他地區撤兵完成之後,卻依舊霸佔著蘇伊士運河的控制權。

在當時的情景之下,掌握了蘇伊士運河的通航權等同於掌握了商業帝國的部分成本的控制權,據記載當時英法兩國的國內企業擁有蘇伊士運河的九成股權,一旦失去對這個地區的控制權,那麼英法兩國的利益就會受到較為嚴重的損失,而這也正是法國與英國同氣連枝的主要原因。

蘇伊士運河之戰

1.英、法、以三國入戰

在英國選擇霸佔蘇伊士運河之時,埃及就已經有了與之對抗的想法,在埃及選擇派兵駐紮相關海域地區之時,以色列這個早已對埃及虎視眈眈的國家與英法兩國開展了一個秘密合作。當時的埃及為了對抗英法兩國,曾經下令封鎖蘇伊士運河以及亞喀巴灣,這樣封鎖航道等同於斷絕了以色列在此地的通航權力,這也是促成以色列加入蘇伊士運河之戰的原因之一。

英國、法國和以色列在這次戰爭之中的利益需求具有相同之處,三者在巴黎進行會晤之後就開展了一次關於三方軍事合作的會議討論,三個國家在這次會議之中探討的主要內容就是如何採取相關的軍事行動一舉消滅埃及。

這次會議的討論內容是極高的軍事機密,因為二戰剛剛結束的原因,所以這個時候戰爭部署需要特別謹慎。且對於這三個國家來說,這次戰爭必須要瞞著其他的大國才能夠按照他們的想法順利地進行下去,於是,這個被稱之為第二次中東戰爭的戰役在三方的密謀之下被成功地打響了。

2.蘇伊士運河之戰的經過

據《第二次中東戰爭》一文記載可知:「以軍共有軍隊10萬人、坦克400輛、火炮150門、作戰飛機155架。而埃及總兵力約15萬人、坦克530輛、火炮500門、作戰飛機255架,但僅100餘架能完成作戰任務,當時,許多飛行員和坦克手還在蘇聯受訓,多數先進和重型裝備不能在實戰中發揮作用。」當時埃及的大部分軍隊都集中在了尼羅河三角洲地區以及運河地區,能夠參與這場戰爭的埃及軍隊大約有15萬,在這次戰爭之中,作為即將沒落的帝國英國甚至派出了航空母艦用以應對埃及軍隊。

在蘇伊士運河戰爭之中,參與戰爭的四個國家都是在為本國爭取更多的經濟利益,只是對於當時的國際人民來說,埃及是屬於正義的一方,所以埃及軍隊的反抗成為了佔據道德制高點的行為,反而是英國、法國以及以色列的進攻行為顯得侵略性十足。

在這次戰爭中,英法兩國想要利用自己宗主國的地位用強勢的軍事力量來鎮壓住埃及對於他們霸佔蘇伊士運河的反抗行為,出於國際範圍內的道義準則考慮,英法兩國選擇了以色列這個國家來擔當針對埃及的武器角色,自己則是隱於幕後以獲利。

在原有的計劃當中,英法兩國想要通過以色列進攻埃及的行為來獲取進駐蘇伊士運河的權力,並進一步達到控制蘇伊士運河的目的。在計劃的前半部分得以順利實施之後,埃及這方面的反應卻出乎其他三個國家的預料,在英法兩國要求雙方停止作戰之時,埃及方面選擇拒絕停火的要求。

因為埃及選擇繼續進行戰爭,所以這場戰爭的發起國即英國、法國也開始參與了進來,這兩個國家藉由埃及拒絕停火作為進攻理由,開始派遣大量的艦艇以及飛機甚至是航空母艦來到埃及的領空、海域範圍之內,三國之間的戰爭也從此刻開始日益激烈起來。

根據《國際關係史》一文記載可知:「11月5日, 英軍第三空降營的1,000多名傘兵在塞得港登陸,第42和第40皇家海軍陸戰隊的2.2萬名戰士則佔領了海灘,從而佔領了運河部分地區,塞得港遭到巨大損害。在西奈的埃及主力軍隊不得不後撤保衛運河,讓以色列乘虛而入,佔領整個西奈半島。」

戰爭進行到這一階段之時,埃及好似得到了一個慘敗的結局,其實不然,因為這次戰爭在世界範圍之內被廣泛知曉之後,其他的國家對英法以三個國家進行了強烈的譴責,就連三者的同盟國美國也對其表示了自己的不滿,看似得到勝利的三個國家成為了實際意義上損失慘重的一方,損失程度尤以英國最甚。

3.參與國在這次戰爭中的利益得失

在蘇伊士運河之戰結束之後,埃及看似成為了失敗的一方,但其實它的既得利益和原有權利並沒有得到損失,最明顯的一點就體現在蘇伊士運河的控制權並沒有被其敵對方奪走。而在這次戰爭中貢獻出絕大多數兵力的英國卻遭遇了巨大的損失,在這次戰爭之中,英國派遣了1000多名傘兵以及皇家海軍陸戰隊的兩萬多名士兵參與這場戰爭,這些士兵佔領了運河的部分重要地區,同時也遭遇了埃及最強烈的對抗,所以相比於其他兩國來說,英國的軍事損失更加嚴重一些。

這場戰爭在愈演愈烈之時,意外地得到了國際上其他國家的參與和反對,國際上的其他國家基於種種利益需求開始強烈要求英法以三國將已經到手的控制權力交出來。為了讓這三個國家把蘇伊士運河的控制權拿出來,當時的美蘇兩國甚至對其進行了政治軍事威脅。

除此之外,當時的國際大國也對這三個國家實行了經濟打擊手段,國際上的其他國家也要開始紛紛對三個國家的侵略行為提出抗議和譴責。在國際形勢的威逼之下,英法以三國不得不接受停火協議並把自己的全部軍隊撤出這片地區,這樣無法預料的國際形勢變化對英國的利益造成了極大的損害。

在蘇伊士運河之戰結束之後,英國完全失去了原有殖民體制的優勢,這個號稱日不落的帝國從原有的殖民大國地位跌落到了地區性的國家地位,殖民地的歸還以及經濟地位的下降終於還是讓英國失去了原有的海上霸主地位,在這次英國作為戰勝方的戰爭之中,它反而成為了損失最嚴重的國家。

總結

有時戰爭的勝利與否並不能作為衡量一個參戰國家利益得失的最終標準,在不同的國際形勢之中,戰爭的勝利成果也會體現出完全不同的特徵,有時獲勝的一方反而是利益損失方,就像是第二次中東戰爭中的英國一樣。作為這次戰爭中的獲勝方,英國不僅沒有得到應得的利益,反而因此遭受了巨大的損失,並失去了原有的大國地位,可謂勝的慘烈。

參考文獻:《第二次中東戰爭》、《國際關係史》

相關焦點

  • 英荷戰爭:海上霸主的換代之戰
    17世紀中期,英國與荷蘭是歐洲的兩大海上強國,雙方為了爭奪海洋與貿易,於1652年-1674期間爆發了三次大規模戰爭,史稱「英荷戰爭」。令人驚奇的是,雖然荷蘭海軍屢戰屢勝,但最終卻是英國成為了新的海上霸主。戰爭對世界歷史造成了哪些影響?第一,海上霸主荷蘭由盛轉衰。荷蘭在18世紀的衰落主要是由於愛國主義和進取心的喪失。
  • 雲計算開始瓜分世界 玩家齊聚 誰是未來霸主?
    雲計算開始瓜分世界 阿里騰訊華為百度齊聚 誰是未來霸主?隨著5G、人工智慧、大數據的發展,雲計算憑藉自身在敏捷性、可擴展性、成本等方面的優勢,正在成為企業進行 IT 轉型的優先選擇,巨頭紛紛全力殺入雲計算市場,抓住雲計算市場發展的紅利。
  • 奇幻家和你談FGO之海上魔王,金鹿號的霸主,弗朗西斯·德雷克
    奇幻家和你談FGO之海上魔王,金鹿號的霸主,弗朗西斯·德雷克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奇幻家」小編!想關注新動漫資訊,就關注奇幻家小編。今天為大家介紹的是fgo的老成員了,她被稱為16世紀航海史上的傳奇人物,也是作為如同加勒比海盜般出現的海上霸主——弗朗西斯·德雷克(Rider)作為fgo常駐五星servant是非常不錯的Rider,在沒出拉二之前這幾乎是人人必練的一個相對平民的角色。而正如她的名號一樣,霸氣的她也擁有一段傳奇的歷程。遊戲中儘管作為性轉出現,但仍不妨礙其在航海史上的聲名遠揚。
  • 米迦勒與惡龍——美國地緣戰略視角下的終末之戰
    在這一戰線,美國利用其在二戰後通過馬歇爾計劃在西歐各國中建立的盟主地位,以北約為戰略工具,以北約東進為戰略手段,以英國為看門狗,逼迫以德法聯盟為核心的老歐洲列強們與蘇聯解體後元氣大傷的俄羅斯相互威嚇制約。從科索沃危機到烏克蘭顏色革命,都是美國在這條戰線上的得意之作。(該問題此前已有專文《美俄實現「慕尼黑式」苟合的可能性探討》,歡迎翻閱)
  • 美國地位為什麼不會被動搖?專家:三大支柱在手,美國仍然是霸主
    這個評價當然不是美國自大的結果,而是國際社會公認的,法國外長曾經如此評價:「美國是一個在所有領域都享有支配地位的國家」。無論是軍事、科技、經濟還是服務業等民生領域都處於高度發達的狀態。冷戰時期,美國和蘇聯同步進行軍備競賽,最後解體的是蘇聯,美國不僅沒啥影響還繼續當了這麼多年「大哥」。這就能側面反映美國的實力。不過進入2020年,美國的日子就沒那麼好過了。
  • 成就了英國的女皇,開啟了海上霸主的徵程,終生不嫁之人
    各位關注時事的小夥伴們都知道,英國脫歐已經造成了他們所不能承擔的後果了。而英國也在各個專家的預測當中,2021將成為他們的轉折點,有可能英國將會發生解體的現象,而曾經的「日不落帝國」有可能就變成了「日不起帝國」,這實在是讓人唏噓不已。那麼英國為什麼在以前能夠被稱為日不落帝國?
  • 如果二戰不曾發生,美國地位如何?世界霸主又會是誰?
    美國還會有現在這樣高的地位嗎?英國曾被稱為是日不落帝國,而之所以有這樣的稱號,就是因為他們在世界各地都有殖民地,在英國的疆域範圍裡,不管何時都會有處於白晝的領土。而英國通過工業革命也成為了當時世界上的頂尖國家,但在二戰中,英國全力抵抗德國的進攻,這才使得英國的工業和經濟發展受到了很大損失。如果沒有發生二戰,英國的勢力可想而知,美國也不再擁有老大的地位。
  • 百度美拍能否撼動微信的霸主地位?
    百度美拍的橫空出世會撼動當下最火爆的霸主微信的地位嗎?首先我們從功能上分析下。無疑百度美拍也是基於即時拍照美化並通過聲音、文字上傳分享的社交工具,它與微信的基本社交功能是差不多的。歷數微信的口碑營銷,更多被草根屌絲們記住的就是它們的交友功能。
  • 美國的霸主地位將終止於此戰
    作為全球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憑藉自身強大的綜合實力稱霸全球,從二戰結束到現在,美國在世界霸主的位置上已經坐了75年,那麼美國還能繼續稱霸多久呢?對此,德國專家表示,美國的霸主地位將終止於此戰。也就是說,這場戰爭結束後,美國將被迫讓出世界霸主的寶座。
  • 英國首相放言:要恢復英國「歐洲第一海上強國」的地位建設「歐洲...
    (圖為英國的新航母伊莉莎白號,源自網絡) 援引英國媒體消息,英國首相詹森周三(11月18日)說,這是「一代人只有一次的現代化」,是擴大英國影響力所必需
  • 美國在十年之內會不會失去世界霸主地位?
    美國在十年之內會不會失去世界霸主地位?對於這個問題討論的肯定很多,隔壁的幾個老鄰居討論起這個問題也是爭得面紅耳赤。美國軍事很強大,但再強大的軍事也是靠經濟做支撐,沒有強大經濟做託底,再強大軍事也變成了紙老虎,前蘇聯就是因為經濟的拖垮導致這個超級大國解體。
  • 直擊英國「海上之神」海神號,揭秘1931年在中國黃海沉沒真相
    1972年,中國在黃海海域進行了一場秘密的打撈,一艘沉沒了40年的英國"海神"號新型潛艇,再次走進了公眾的視野中。 英國的潛艇為什麼會出現在中國黃海海域?這艘英國的潛艇究竟隱藏著怎樣的秘密?跟隨本文一起,直擊英國的"海上之神"海神號,揭秘1931年在中國黃海沉沒真相。
  • 海權與近代英國崛起的雙向互動
    綜合多位學者對於海權的界定,筆者認為,海權涵蓋的要素包括:海上軍事力量;海上商業及航運力量;海上航線及戰略要地的控制力。這三大要素緊密相連,共同構成海權的三大支柱。而這三大要素,直接受制於綜合國力中硬實力與軟實力中的多項因素。
  • 伊莉莎白一世如何利用英國海盜爭奪海上霸權
    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在財政緊張的前提下發展社會經濟成為一大難題。面對這一困難,女王採取了一種非常方法:支持原本成為一大禍患的英國海盜走出英吉利海峽,展開針對西班牙、葡萄牙等的海上掠奪活動,從而為英國發展積累大量財富,壯大了英國的對外殖民活動,更打擊了當時的海上霸主西班牙的力量。
  • 國際巨頭」換將「爭智慧型手機市場(圖)
    具本俊  9月20日的《環球時報》發表文章《業績遠遜蘋果黑莓行業地位受到動搖 國際巨頭」換將「爭智慧型手機市場》,原文如下:  繼全球第一大手機生產商諾基亞更換高層之後,本周末,全球第三大行動電話製造商韓國 LG電子公司近日宣布更換執行長。
  • 伯羅奔尼撒之戰的希臘霸主相爭,其實是民主政治與寡頭政治的對峙
    正如雅典與斯巴達的伯羅奔尼撒之戰,看似是希臘兩大城邦為了奪取霸主地位的權力以及利益之爭,實則是兩個城邦之間不同政治制度的衝突。雅典崇尚的是民主政治,但斯巴達奉行的是寡頭政治。也就意味著奉行多數人統治的雅典民主政治與奉行少數人統治的斯巴達寡頭政治從一開始就是相互對立的關係。而兩個城邦之所以有不同的政治制度,這與其城邦興盛的原因相關。
  • 英國的霸主之路上,怎能少得了茶
    英國如今雖已淪落到靠仰美國鼻息而度日,但它曾是世界霸主這點卻不可否認。在海上,它橫掃四合,席捲八方,開拓了諸多殖民地和商業航線;而在國內,圈地運動和工業革命等,也使得英國的綜合國力與各國逐漸拉開距離。 在許多英國學者眼中,茶葉也是英國崛起的助力者之一。
  • 海洋帝國的宿命:海權與世界霸主的轉移 | 青年維也納
    「英國是被迫登上霸主寶座的國家,隨著時移勢易,也最終無奈地離開了霸主的寶座,它失去了曾經的輝煌,但也從此不用再承擔皇冠之重。從這一點出發,就能明白為什麼在本書的開頭,威爾遜談到英國人總是喜歡在他們的古地圖裡把整個不列顛畫得支離破碎,把河口誇大成海峽,把河道誇張成海灣,把不列顛地圖畫得更像是一片彼此孤立的群島。風景帶給每個人以主觀印象,主觀印象又反過來誇大了風景。「島國之民」的感受由此潛移默化地成為英國邁向「海上霸主」的原動力。
  • 兩次世界大戰之中,英國這個曾經的世界霸主,角色有何變化?
    可以說,全世界任何角落都有英國的影子,或者說在英國影子下存在。但在兩次世界大戰的影響下,這個曾經被呼喚為日不落的大英帝國也有日落夕陽的時候。通俗的說,英國失去了對殖民地的這種控制。這些殖民國家表現出更加決絕的民族獨立意識,反英鬥爭拉開大幕,英國的霸權地位受到了衝擊。如果說印度在甘地領導下的絕食行為則是要求獨立的一個反抗行為,愛爾蘭的獨立徵兆了大英帝國解體的大幕。
  • 又一油氣巨頭來襲!直接購買全球最大海上風電場
    北極星風力發電網訊:日前,義大利油氣巨頭埃尼集團(Ente Nazionale ldrocarburi,簡稱Eni)已與挪威Equinor和蘇格蘭SSE Renewables達成協議,收購全球最大海上風電場Dogger Bank A和B的部分股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