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伊士運河之戰,在三大巨頭的瓜分下,英國失去了海上霸主的地位
在二戰之後,以英法為首的歐洲國家對當時的蘇伊士運河進行了爭奪控制權的鬥爭,這次戰爭被稱之為第二次中東戰爭也叫蘇伊士運河之戰,這次戰爭的主要參與國有英國、法國以及以色列,這次戰爭的開啟源於對於利益的追求和欲望的膨脹,因此國際對於這次戰爭的發起進行了強烈的譴責。
在蘇伊士運河之戰中,三個參與這次戰爭的國家都得到了相應的利益,同時也遭受了一定的損失。損失最為慘重的應該就是英法兩國,從政治目的以及經濟利益方面來進行探討的話,三個國家之中英國的損失最為慘重,英國因為這次戰爭失去了海上霸主的地位,雖然戰爭的結果雖然是英國獲勝,但在其他國家的政治幹預之下,英國的實際既得利益等同於無。
蘇伊士運河的重要性
在二戰結束之後,一些殖民地國家幾乎都失去了自己除本國土地以外的其他殖民地,而當時英國駐紮在埃及的軍隊在二戰之後也有了撤兵的打算。不過根據當時歐洲的政治形勢,如果英國做出妥協,那麼它的利益就會得到損害,蘇伊士運河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戰略要地,英國在考慮撤兵的同時也想掌握這個地區的控制權。
根據《第二次中東戰爭》一文可知:「運河自開通以來,一直為英法所控制,1882年,英國派兵佔領埃及,在運河區建立了它在海外最大的軍事基地。1936年又籤定了英埃條約,肯定了英國在蘇伊士運河區的駐軍權。」二戰之後,埃及對當時的英國提出了全面撤軍的要求,在二戰戰況的影響之下,當時的英國本來打算在短時間內就撤離埃及地區,不過在進行撤兵的同時,雙方在對於蘇伊士運河的控制權上產生了矛盾。
根據《第二次中東戰爭》一文可知:「蘇伊士運河是埃及境內一條國際通航運河,全長175公裡,它溝通了地中海和紅海,縮短了歐亞兩洲的航程,是溝通歐、亞、非三洲的要道,戰略位置十分重要。」蘇伊士運河是連接地中海與紅海的唯一通道,如果不走蘇伊士運河這條航道而從非洲的好望角繞道而行的話,那麼就會比原道路多走七千千米的路程。所以蘇伊士運河這個重要的地理位置令當時的英國無法割捨,英國在埃及的其他地區撤兵完成之後,卻依舊霸佔著蘇伊士運河的控制權。
在當時的情景之下,掌握了蘇伊士運河的通航權等同於掌握了商業帝國的部分成本的控制權,據記載當時英法兩國的國內企業擁有蘇伊士運河的九成股權,一旦失去對這個地區的控制權,那麼英法兩國的利益就會受到較為嚴重的損失,而這也正是法國與英國同氣連枝的主要原因。
蘇伊士運河之戰
1.英、法、以三國入戰
在英國選擇霸佔蘇伊士運河之時,埃及就已經有了與之對抗的想法,在埃及選擇派兵駐紮相關海域地區之時,以色列這個早已對埃及虎視眈眈的國家與英法兩國開展了一個秘密合作。當時的埃及為了對抗英法兩國,曾經下令封鎖蘇伊士運河以及亞喀巴灣,這樣封鎖航道等同於斷絕了以色列在此地的通航權力,這也是促成以色列加入蘇伊士運河之戰的原因之一。
英國、法國和以色列在這次戰爭之中的利益需求具有相同之處,三者在巴黎進行會晤之後就開展了一次關於三方軍事合作的會議討論,三個國家在這次會議之中探討的主要內容就是如何採取相關的軍事行動一舉消滅埃及。
這次會議的討論內容是極高的軍事機密,因為二戰剛剛結束的原因,所以這個時候戰爭部署需要特別謹慎。且對於這三個國家來說,這次戰爭必須要瞞著其他的大國才能夠按照他們的想法順利地進行下去,於是,這個被稱之為第二次中東戰爭的戰役在三方的密謀之下被成功地打響了。
2.蘇伊士運河之戰的經過
據《第二次中東戰爭》一文記載可知:「以軍共有軍隊10萬人、坦克400輛、火炮150門、作戰飛機155架。而埃及總兵力約15萬人、坦克530輛、火炮500門、作戰飛機255架,但僅100餘架能完成作戰任務,當時,許多飛行員和坦克手還在蘇聯受訓,多數先進和重型裝備不能在實戰中發揮作用。」當時埃及的大部分軍隊都集中在了尼羅河三角洲地區以及運河地區,能夠參與這場戰爭的埃及軍隊大約有15萬,在這次戰爭之中,作為即將沒落的帝國英國甚至派出了航空母艦用以應對埃及軍隊。
在蘇伊士運河戰爭之中,參與戰爭的四個國家都是在為本國爭取更多的經濟利益,只是對於當時的國際人民來說,埃及是屬於正義的一方,所以埃及軍隊的反抗成為了佔據道德制高點的行為,反而是英國、法國以及以色列的進攻行為顯得侵略性十足。
在這次戰爭中,英法兩國想要利用自己宗主國的地位用強勢的軍事力量來鎮壓住埃及對於他們霸佔蘇伊士運河的反抗行為,出於國際範圍內的道義準則考慮,英法兩國選擇了以色列這個國家來擔當針對埃及的武器角色,自己則是隱於幕後以獲利。
在原有的計劃當中,英法兩國想要通過以色列進攻埃及的行為來獲取進駐蘇伊士運河的權力,並進一步達到控制蘇伊士運河的目的。在計劃的前半部分得以順利實施之後,埃及這方面的反應卻出乎其他三個國家的預料,在英法兩國要求雙方停止作戰之時,埃及方面選擇拒絕停火的要求。
因為埃及選擇繼續進行戰爭,所以這場戰爭的發起國即英國、法國也開始參與了進來,這兩個國家藉由埃及拒絕停火作為進攻理由,開始派遣大量的艦艇以及飛機甚至是航空母艦來到埃及的領空、海域範圍之內,三國之間的戰爭也從此刻開始日益激烈起來。
根據《國際關係史》一文記載可知:「11月5日, 英軍第三空降營的1,000多名傘兵在塞得港登陸,第42和第40皇家海軍陸戰隊的2.2萬名戰士則佔領了海灘,從而佔領了運河部分地區,塞得港遭到巨大損害。在西奈的埃及主力軍隊不得不後撤保衛運河,讓以色列乘虛而入,佔領整個西奈半島。」
戰爭進行到這一階段之時,埃及好似得到了一個慘敗的結局,其實不然,因為這次戰爭在世界範圍之內被廣泛知曉之後,其他的國家對英法以三個國家進行了強烈的譴責,就連三者的同盟國美國也對其表示了自己的不滿,看似得到勝利的三個國家成為了實際意義上損失慘重的一方,損失程度尤以英國最甚。
3.參與國在這次戰爭中的利益得失
在蘇伊士運河之戰結束之後,埃及看似成為了失敗的一方,但其實它的既得利益和原有權利並沒有得到損失,最明顯的一點就體現在蘇伊士運河的控制權並沒有被其敵對方奪走。而在這次戰爭中貢獻出絕大多數兵力的英國卻遭遇了巨大的損失,在這次戰爭之中,英國派遣了1000多名傘兵以及皇家海軍陸戰隊的兩萬多名士兵參與這場戰爭,這些士兵佔領了運河的部分重要地區,同時也遭遇了埃及最強烈的對抗,所以相比於其他兩國來說,英國的軍事損失更加嚴重一些。
這場戰爭在愈演愈烈之時,意外地得到了國際上其他國家的參與和反對,國際上的其他國家基於種種利益需求開始強烈要求英法以三國將已經到手的控制權力交出來。為了讓這三個國家把蘇伊士運河的控制權拿出來,當時的美蘇兩國甚至對其進行了政治軍事威脅。
除此之外,當時的國際大國也對這三個國家實行了經濟打擊手段,國際上的其他國家也要開始紛紛對三個國家的侵略行為提出抗議和譴責。在國際形勢的威逼之下,英法以三國不得不接受停火協議並把自己的全部軍隊撤出這片地區,這樣無法預料的國際形勢變化對英國的利益造成了極大的損害。
在蘇伊士運河之戰結束之後,英國完全失去了原有殖民體制的優勢,這個號稱日不落的帝國從原有的殖民大國地位跌落到了地區性的國家地位,殖民地的歸還以及經濟地位的下降終於還是讓英國失去了原有的海上霸主地位,在這次英國作為戰勝方的戰爭之中,它反而成為了損失最嚴重的國家。
總結
有時戰爭的勝利與否並不能作為衡量一個參戰國家利益得失的最終標準,在不同的國際形勢之中,戰爭的勝利成果也會體現出完全不同的特徵,有時獲勝的一方反而是利益損失方,就像是第二次中東戰爭中的英國一樣。作為這次戰爭中的獲勝方,英國不僅沒有得到應得的利益,反而因此遭受了巨大的損失,並失去了原有的大國地位,可謂勝的慘烈。
參考文獻:《第二次中東戰爭》、《國際關係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