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如今雖已淪落到靠仰美國鼻息而度日,但它曾是世界霸主這點卻不可否認。在海上,它橫掃四合,席捲八方,開拓了諸多殖民地和商業航線;而在國內,圈地運動和工業革命等,也使得英國的綜合國力與各國逐漸拉開距離。
在許多英國學者眼中,茶葉也是英國崛起的助力者之一。從這個角度來說,或許我們不難理解英國人對茶的痴迷。
18世紀的英國通過了一部充滿暴力的法案,叫做《公有圈地法》。法案的霸道之處在於政府公開支持驅逐農民並將農民的土地吞併據為私有的行為。圈地運動使得大批英國農民失去土地,淪為了無產者。迫於生計,他們不得不湧入城市謀生,從而為英國的工業化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
對這些被迫成為工人的農民來說,他們的待遇實際上未降反升。當時,英國農民每周的收入大約在6-8先令,一個普通工人每周的收入卻可達8-10先令,有技術的手藝工人則可高達十來先令。
收入雖有所增加,無奈農村與城市消費水平有差,勞工的生活也著實不易。英國長達四個月的冬季寒冷乾燥,工人們的日常餐飲多為乾麵包和奶酪,營養單一不說,還乾冷難以入口。對於每日做著枯燥工作的工人來說,在繁重的工作中,他們最想要的就是一口溫暖的熱食。於是,一杯熱茶成了他們最好的選擇。
茶葉初入英國時,由於路途遙遠,稅收極高,喝茶還只能是貴族炫耀攀比的奢侈品。後來,隨著東印度公司的強勢運作,再加上茶葉稅收的大幅削減,到18世紀末,喝茶已成了尋常百姓的日常生活習慣。
不少英國學者都認為,喝茶有助於工人提高工作效率。他們發現,茶葉的營養價值並不比其它食物低。倫那博士認為它是「改變神經系統功能最重要的生活必需品之一」。J.P.凱博士也認為「茶葉可以節省食物,從一定程度上代替食物,同時又可以安慰身體和活躍思維。」
一開始喝茶,工人們不過為效仿貴族,表達內心對階級平等的一種渴求。當茶葉在英國逐漸成為普通勞工的日常飲品時,他們卻發現,這種飲品除了好喝有營養,還可在冬日帶給他們足夠的熱量,緩解身體疲勞,便深深迷上了茶飲。
當工廠老闆發現喝茶與工作效率之間的關係後,便開始在工作之餘設置「茶歇時間」,讓工人們在長達14個小時的繁重勞作中可以有片刻時間專用於喝茶,以放鬆精神,補充體力。這不單提高了工人的工作效率,還減少了因單調繁重的工作所導致的情緒和健康問題。
當初,當眾多失去土地的農民開始大批量湧入城市時,若無適當措施,對於經常發生疫病的歐洲城市來說,壓力是非常大的。而燒開的水正好可以殺菌,茶葉又可以抑菌防病、增強體質。因此,大批工人在擁擠的工廠勞作卻並未引起災難性疫情,茶葉可謂是功不可沒。
正如某些學者所言:「茶葉在英國的作用,如同蒸汽機一樣重要。是它幫助英國人度過了危機並創造了一個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