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燜茶最早的記載是《紅樓夢》裡:「寶玉生日夜宴的前夕失眠,一夜沒睡並慌稱吃多了,林之孝家的向襲人等笑說,「該燜些普洱茶喝」。襲人晴雯二人忙說,燜了一茶缸女兒茶,已經喝過兩碗了。大娘也嘗一碗,都是現成的。」
紅樓夢成書於清朝,可見燜茶一法在當時已經存在。從文中我們可提煉出幾點 燜茶的知識。
一、燜茶法在清朝時已被廣泛使用。
《紅樓夢》是一部講述當時四大家族的興衰小說,主要描述四大家族內的日常生活和當時民間生活。林之孝家在文中只是普通大戶人家,但已經懂得燜茶,並已燜茶招待客人了。
二、燜茶法主要是針對普洱茶。
「該燜些普洱茶喝」林之孝家的這話語可以看出來,並且普洱茶在當時已經進入大戶人家的茶桌上了,至於燜的是生普還是熟普,那就無從考證,因為當時並沒有生熟之分。不過以當時的運輸條件,普洱茶從雲南運輸到京城所需時日應以年月計算,並且途中日曬雨淋在所難免,從這些客觀條件可以推斷,到達京城的普洱茶在一定意義上接近現代的熟茶了。
三、燜普洱茶喝能消食解膩,並且不會影響睡眠。
林之孝的一聽說寶玉是吃滯導致失眠,馬上建議其喝燜的普洱茶,襲人和晴雯兩位寶玉家的下人馬上回答已燜了一缸茶並喝了兩大碗。燜普洱茶能消食解滯這一作用已經街知巷聞了。而一個失眠的人也能喝,可見普洱熟茶不會導致失眠。
燜茶和煮茶是不一樣的處理茶葉的方法。
煮茶是把茶葉投進煮茶器具裡並加上水,然後把器具直接放火上煮。
(本公眾號有一文是詳細介紹煮茶的,有興趣的朋友們可去閱讀了解一下。直接點擊藍字可進入相關內容👉「煮茶能得真味」;「豐普六步煮茶法」)
而燜茶是把茶葉投進茶器具裡並立即倒入滾開水,然後用各種方法保持器具裡茶湯的溫度不變或減慢溫度的下降的速度。
燜,是為了令茶葉裡的內含物質徹底釋出在茶湯裡,從而達到口感的醇厚。燜茶比煮茶容易掌握火候,萬物得火之氣則性燥味苦,燜茶由於沒有經過薪火之氣,所以茶湯性溫,味不苦。
燜,說文解字中從火、悶聲。一種烹飪方法。意指緊蓋鍋蓋,用鍋內的蒸汽和溫度將食物蒸熱或蒸熟。字能釋意,古人燜茶大概就是用這種原理。茶燜好後,還能利用鍋的餘溫保存茶湯的溫度,有客人登門拜訪,就可以直接端茶接待客人。
保溫瓶出現後,現代人燜就變得更直接和簡便了。只需將適量茶葉放進保溫瓶裡,加入滾開水,蓋上蓋子,靜候半小時或以上,就能倒出來喝上醇化厚重的茶湯。
保溫瓶燜茶,操作簡單,即使初學者,只要把握好茶葉的投放量與保溫瓶容量的比例,是不是很簡單?
一隻好的保溫瓶,不僅能燜出一道好茶,還能長時間保存茶湯的溫度,無論出差或開會,都能隨時隨地喝上一杯溫暖的普洱熟茶。
一般情況下, 我們用保溫瓶裝冷水,這時材料是穩定的,但是在高溫60攝氏度,材料差的保溫瓶就能產生有害物質了。所以內膽是304不鏽鋼材質的保溫瓶是最好的。對於不鏽鋼保溫杯來說,很多生產廠家的材料是鋁。過多攝入鋁,會對人體健康造成比較大的危害,運動水壺(非保溫)內有塗層就是將壺內的水、果汁、牛奶、咖啡等飲品與鋁質壺體隔離開來。
另外雖然很多保溫瓶內塗層都會採用完全不會對人體產生任何傷害食用級pp材料,並有助於保溫,但有塗層的保溫瓶也是不適合燜茶的,因為茶湯會偏弱鹼性,難免會與內塗層發生化學反應,生產有害物質。
鶯歌陶坊竹編保溫瓶,內膽採用純304不鏽鋼無縫拋光打磨製作,不塗層。燜茶茶湯溫度不串味更不會產生有害物質;開口寬闊,投茶注水便利,清洗內膽容易。瓶身採用老竹片編織包裹,整體外形看上去古樸大氣,竹片冬暖夏涼,不僅能增強保溫效果,長時間盤玩,還能產生包漿效果,更能為增添觀賞樂趣。壺蓋上設計有自在勾,可掛可放,解放雙手。
上述保溫瓶已上線豐普茶業旗下網上商城-「大豐茶館」
豐粉們如需購買,可 去當地經銷商門店諮詢
品名:鶯歌陶坊竹編保溫瓶
材質:手工竹製
內膽:304不鏽鋼
高度:26.5cm
寬度:7cm
口徑:4.5cm
容量:580cm
專利號:ZL 2018 3001 1440.6
數量:單個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