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年之後,每每面對一整片茶園,我都會回想起,我父親給我泡茶的那個遙遠的下午。
父親端坐在茶桌前,茶葉和沸水都靜靜地,直至壺口中流出一碗溫潤的茶湯。小時候我也不知茶的珍貴,等父親剛倒出茶水,只囫圇一口當作解渴,便又跑去玩了。
時過境遷,對於茶水向來不敏感的我,早就成了咖啡館的常客。數十年來,我心中茶與咖啡的博弈,一直是咖啡佔據上風。
直至那個午後,偶然的緣分讓我遇見青竺,我心中的天平回歸了原位。
不知道喝過了多少杯茶水,可到現在我才發現,茶永遠要「求甚解」。
遇見青竺,也算是一種巧合。
在景區裡打轉,看見「立馬回頭」公交站甚是有趣。這是傳聞中被乾隆爺嫌棄的小山坳,也是前往靈隱禮佛的必經之處。
古怪的名字卻引人深思。
佛說,苦海無涯,回頭是岸。
不知乾隆爺是否是在不遠處的靈隱鐘聲中,偶然悟得了此道呢?
突如其來的詫異使人們不由自主地駐足,幸而如此,這一片茶田才不至於成為人們旅程中的匆忙一瞥。
我望著這一片茶田,試圖復刻青竺的主理人偶遇這一片茶田時的心情。
是什麼讓他想要在這裡建一家茶舍,在那偶然駐足的片刻中,在這一刻與下一刻的空寂中,他都想了些什麼?
「這是一場與茶有關的修行」
這是青竺的Slogen,
也是他們從一而終踐行的主旨。
在來到青竺之前,我從未想過,喝茶也需要這麼多的儀式感。從踏進青竺庭院,聽到悠遠的禪意的那一刻起,就已經算是喝茶儀式的第一步了。
除了一整片茂密的茶田,其間或著的幾株形態各異的松柏,也是整個禪意空間決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青竺擁有一種與生俱來的結界感。踏入這裡的那一刻起,一步之遙的馬路上的車水馬龍,瞬間被周身的環境抹殺。
遍地苔蘚上,年代久遠的石亭有一種剝離的歲月感
站在它前面,仿佛是被時間俯瞰的世間渺小
午間陽光光斑稀疏,我少有地被這種枯寂的光影所吸引,想來,便是青竺的魔力吧。
白牆黛瓦、木質溫潤,這是我對青竺茶食建築的第一印象。踏上簷廊的木板,不知怎的有種去到廟堂的莊嚴和靜穆感。
美的陳列,
更多是源於對自然與生活的理解。
店內的空餘處出售著很多器物,據店員所說,大都是是主理人的收藏,整個空間就像是一個茶道具的小型美術館。
一樓是三間榻榻米茶室,每個茶席之間間距比較大,如果坐滿了人,茶席與茶席之間也不會因為講話而竄音,在一定的空間,保持著這恰到好處安靜。
緣側創造出了連接建築物內外的曖昧空間。往裡是安寧的茶室,往外就是一方枯山水庭院。
松尾芭蕉曾有一句著名的俳句,說:「寺庭幽靜深,滲入巖石是蟬鳴」。當表象散去之後,無機質的沙石也突然迸發出了生的活力,草木無情,卻也有情。
端著一杯茶,踱步於緣側,近忘枯山水,凝神吐息之間,這是一場靈與肉的感知對話。
可容納15人的包廂「滿足」,270度的環繞窗景美到無處躲藏。光影的存在,留出了空間的間隙。窗格中的山景,只採最好的一面,茂盛而翠綠。
包廂內還有一張弘一法師晚年的真跡,簡、淡、空靈。我忽然看到這幅字背後簡單素美的深處,蘊藏著枯淡的清寂之美。
為茶而生的空間,
保留著傳統茶室的肅穆潔淨。
療愈感是青竺空間的主題,就連溫潤的茶具,也是青竺遠赴景德鎮,以特製的草木灰燒出的典雅釉色。
茶事是青竺每日最重要的儀式。穿著素雅古意的事茶姑娘,一舉一動都散發出溫潤沉穩的氣質。
等賓客落座完畢,茶姑娘會斟上一杯迎客茶,喝下這杯茶,是一個充滿療愈感儀式的開始。
茶品選擇豐富,多而不雜、一目了然,若遇上不懂的地方,茶姑娘也會稍作講解。泡茶講究靜心清欲,每一個動作,都有條不紊,沉穩大方。
茶葉和水互相浸潤,一杯好茶,從壺中倒到杯中,再流入心裡。無論杯中盛來的茶色或濃或淺,將浮生裡的煩惱濾盡。
之前曾聽人說,若有什麼煩心事,就為自己泡一壺茶。
負能量的消散,
有時就在靜下心來的那一刻。
茶葉的選用也是青竺不得不提的一點。
杭州是龍井的產茶地,茶室青竺也自然離不開對於龍井的一番研究。品茶前,事茶姑娘向我們介紹,青竺的龍井選用的皆是一級龍井,源於龍井的中心產茶區。
有了這樣的期待,品茶時的內心活動則更是心懷喜悅。一口茶入喉,味蕾醒了,昏寐散去,心神清明。
龍井已是甚好,但青竺出品的桂花龍井更是一道限定必殺。可如今不在桂花季,未能如願品到事茶姑娘口中「茶香幽然,花香點綴」、「極具杭州風味」的桂花龍井,頗有遺憾。
對於茶食,青竺的目標,就是中國版的「懷石料理」。
懷著熱切而感懷的心來烹飪是懷石料理對食材的敬重,而青竺也將這一種心境帶入了中式食材中去。
菜品會一道一道呈現於客人面前,賞味要慢。細嚼慢咽,感受食材在最佳狀態下的滋味。樸實略帶拙的器皿,是為了不喧賓奪主。
跑遍全國上下,只為一口地道風味。
主人在準備茶食的那一刻,就將食材至於首位。如東海黃魚、雲南火腿、臨安冬筍...皆取自原產地。並非什麼山珍海味,但用心的講究更為迷人。
和審美情趣一脈相承,青竺的餐食也是一貫的「減法設計」。烹飪以清蒸為主,少油、少添加。多道美食取山泉水熬煮,入口如清風化雨。
茶食,不僅「美」,更在於食材如茶一般鮮靈生動、烹飪如泡茶一般精準得當、環境同茶室一般優雅自然。
在《履園叢話》裡,錢泳講道,「園亭不在寬廣,不在華麗,總視主人以傳。」
青竺茶書房最終的氣度,
亦在於主人的修為。
如茶器需要養護,茶室也將在往來者的活動與時間的沉澱中,愈加溫厚,最終形成一方精神空間。
坐在簷廊下,靈隱的鐘聲從遠處而來。茶空間體驗的更多的是一種剝離身外之物的寧靜。
縱使物質匱乏,
心靈仍然富足。
這樣的心態,激發著我們與茶、與器物的共鳴變得更加容易。讓我們「從物質中得到快樂」與「從不受物質拘束中得到快樂」兩者之間得到一種平衡。
從青竹到青竺,
是一場蛻變,更是一場修行。
將茶之品味賦予食之新意,青竺的探索重塑了美食之於「美」的道理。藉由對茶和內心的探索,還原一種生活美學,重塑一處精神家園。
現在想來,甚是懷念當年。在青竺,突然也明白了茶於我的意義。
無論是靜坐著的父親,
還是貪玩的我,
那一口沒有細細品嘗的茶竟成了一種遺憾。
在杭州終日混沌的空氣中,在能見度不夠高的日子裡,遠處的山巒總是泛著霧蒙蒙的青色。
而近處的這片茶田卻是青蔥鮮亮,看得真切。在陽光的照耀下,墨綠色的茶樹葉泛著油亮的光澤。一點一點的芽兒生長在枝丫末端,是和底下的葉片不同的嫩綠色。
看著這一番光景,似乎有那麼一點點理解了主理人當時偶遇這一片茶田的心境。
美好的事物總是吸引著人們靠近,
讓人想要做些什麼,才不至於辜負自然的饋贈。
茶盞微涼,日薄西山,臨走時發現青竺門邊掛著一個空著的鳥籠。不知怎的,我忽然想起了青竺主理人的名字——鳥兒自然該鳴於山野,而不是受困籠中。
本期福利
由 青竺茶食 提供的
到店品茶可免一小時包廂費
(價值¥280,僅限非節假日使用,需提前預約)
共三份
參與方式
① 關注本公眾號
② 轉發此推送至朋友圈(不接受分組)
並保留至開獎
③ 添加武林十二時辰官方微信號
進群參與抽獎
↓↓↓
LOCATION
- 青竺茶食 -
西湖區雙峰路立馬回頭公交站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