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茶事|山中無日月,共赴一場關於茶的修行.

2021-02-17 武林十二時辰

許多年之後,每每面對一整片茶園,我都會回想起,我父親給我泡茶的那個遙遠的下午。

父親端坐在茶桌前,茶葉和沸水都靜靜地,直至壺口中流出一碗溫潤的茶湯。小時候我也不知茶的珍貴,等父親剛倒出茶水,只囫圇一口當作解渴,便又跑去玩了。

時過境遷,對於茶水向來不敏感的我,早就成了咖啡館的常客。數十年來,我心中茶與咖啡的博弈,一直是咖啡佔據上風。

直至那個午後,偶然的緣分讓我遇見青竺,我心中的天平回歸了原位。

不知道喝過了多少杯茶水,可到現在我才發現,茶永遠要「求甚解」。

遇見青竺,也算是一種巧合。

在景區裡打轉,看見「立馬回頭」公交站甚是有趣。這是傳聞中被乾隆爺嫌棄的小山坳,也是前往靈隱禮佛的必經之處。

古怪的名字卻引人深思。

佛說,苦海無涯,回頭是岸。

不知乾隆爺是否是在不遠處的靈隱鐘聲中,偶然悟得了此道呢?

突如其來的詫異使人們不由自主地駐足,幸而如此,這一片茶田才不至於成為人們旅程中的匆忙一瞥。

我望著這一片茶田,試圖復刻青竺的主理人偶遇這一片茶田時的心情。

是什麼讓他想要在這裡建一家茶舍,在那偶然駐足的片刻中,在這一刻與下一刻的空寂中,他都想了些什麼?

「這是一場與茶有關的修行」

這是青竺的Slogen,

也是他們從一而終踐行的主旨。

在來到青竺之前,我從未想過,喝茶也需要這麼多的儀式感。從踏進青竺庭院,聽到悠遠的禪意的那一刻起,就已經算是喝茶儀式的第一步了。

除了一整片茂密的茶田,其間或著的幾株形態各異的松柏,也是整個禪意空間決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青竺擁有一種與生俱來的結界感。踏入這裡的那一刻起,一步之遙的馬路上的車水馬龍,瞬間被周身的環境抹殺。

遍地苔蘚上,年代久遠的石亭有一種剝離的歲月感

站在它前面,仿佛是被時間俯瞰的世間渺小

午間陽光光斑稀疏,我少有地被這種枯寂的光影所吸引,想來,便是青竺的魔力吧。

白牆黛瓦、木質溫潤,這是我對青竺茶食建築的第一印象。踏上簷廊的木板,不知怎的有種去到廟堂的莊嚴和靜穆感。

美的陳列,

更多是源於對自然與生活的理解。

店內的空餘處出售著很多器物,據店員所說,大都是是主理人的收藏,整個空間就像是一個茶道具的小型美術館。

一樓是三間榻榻米茶室,每個茶席之間間距比較大,如果坐滿了人,茶席與茶席之間也不會因為講話而竄音,在一定的空間,保持著這恰到好處安靜。

緣側創造出了連接建築物內外的曖昧空間。往裡是安寧的茶室,往外就是一方枯山水庭院。

松尾芭蕉曾有一句著名的俳句,說:「寺庭幽靜深,滲入巖石是蟬鳴」。當表象散去之後,無機質的沙石也突然迸發出了生的活力,草木無情,卻也有情。

端著一杯茶,踱步於緣側,近忘枯山水,凝神吐息之間,這是一場靈與肉的感知對話。

可容納15人的包廂「滿足」,270度的環繞窗景美到無處躲藏。光影的存在,留出了空間的間隙。窗格中的山景,只採最好的一面,茂盛而翠綠。

包廂內還有一張弘一法師晚年的真跡,簡、淡、空靈。我忽然看到這幅字背後簡單素美的深處,蘊藏著枯淡的清寂之美。

為茶而生的空間,

保留著傳統茶室的肅穆潔淨。

療愈感是青竺空間的主題,就連溫潤的茶具,也是青竺遠赴景德鎮,以特製的草木灰燒出的典雅釉色。

茶事是青竺每日最重要的儀式。穿著素雅古意的事茶姑娘,一舉一動都散發出溫潤沉穩的氣質。

等賓客落座完畢,茶姑娘會斟上一杯迎客茶,喝下這杯茶,是一個充滿療愈感儀式的開始。

茶品選擇豐富,多而不雜、一目了然,若遇上不懂的地方,茶姑娘也會稍作講解。泡茶講究靜心清欲,每一個動作,都有條不紊,沉穩大方。

茶葉和水互相浸潤,一杯好茶,從壺中倒到杯中,再流入心裡。無論杯中盛來的茶色或濃或淺,將浮生裡的煩惱濾盡。

之前曾聽人說,若有什麼煩心事,就為自己泡一壺茶。

負能量的消散,

有時就在靜下心來的那一刻。


茶葉的選用也是青竺不得不提的一點。

杭州是龍井的產茶地,茶室青竺也自然離不開對於龍井的一番研究。品茶前,事茶姑娘向我們介紹,青竺的龍井選用的皆是一級龍井,源於龍井的中心產茶區。


有了這樣的期待,品茶時的內心活動則更是心懷喜悅。一口茶入喉,味蕾醒了,昏寐散去,心神清明。

龍井已是甚好,但青竺出品的桂花龍井更是一道限定必殺。可如今不在桂花季,未能如願品到事茶姑娘口中「茶香幽然,花香點綴」、「極具杭州風味」的桂花龍井,頗有遺憾。

對於茶食,青竺的目標,就是中國版的「懷石料理」。

懷著熱切而感懷的心來烹飪是懷石料理對食材的敬重,而青竺也將這一種心境帶入了中式食材中去。

菜品會一道一道呈現於客人面前,賞味要慢。細嚼慢咽,感受食材在最佳狀態下的滋味。樸實略帶拙的器皿,是為了不喧賓奪主。

跑遍全國上下,只為一口地道風味。

主人在準備茶食的那一刻,就將食材至於首位。如東海黃魚、雲南火腿、臨安冬筍...皆取自原產地。並非什麼山珍海味,但用心的講究更為迷人。

和審美情趣一脈相承,青竺的餐食也是一貫的「減法設計」。烹飪以清蒸為主,少油、少添加。多道美食取山泉水熬煮,入口如清風化雨。

茶食,不僅「美」,更在於食材如茶一般鮮靈生動、烹飪如泡茶一般精準得當、環境同茶室一般優雅自然。

在《履園叢話》裡,錢泳講道,「園亭不在寬廣,不在華麗,總視主人以傳。」

青竺茶書房最終的氣度,

亦在於主人的修為。

如茶器需要養護,茶室也將在往來者的活動與時間的沉澱中,愈加溫厚,最終形成一方精神空間。

坐在簷廊下,靈隱的鐘聲從遠處而來。茶空間體驗的更多的是一種剝離身外之物的寧靜。

縱使物質匱乏,

心靈仍然富足。

這樣的心態,激發著我們與茶、與器物的共鳴變得更加容易。讓我們「從物質中得到快樂」與「從不受物質拘束中得到快樂」兩者之間得到一種平衡。

從青竹到青竺,

是一場蛻變,更是一場修行。

將茶之品味賦予食之新意,青竺的探索重塑了美食之於「美」的道理。藉由對茶和內心的探索,還原一種生活美學,重塑一處精神家園。

現在想來,甚是懷念當年。在青竺,突然也明白了茶於我的意義。

無論是靜坐著的父親,

還是貪玩的我,

那一口沒有細細品嘗的茶竟成了一種遺憾。

在杭州終日混沌的空氣中,在能見度不夠高的日子裡,遠處的山巒總是泛著霧蒙蒙的青色。

而近處的這片茶田卻是青蔥鮮亮,看得真切。在陽光的照耀下,墨綠色的茶樹葉泛著油亮的光澤。一點一點的芽兒生長在枝丫末端,是和底下的葉片不同的嫩綠色。

看著這一番光景,似乎有那麼一點點理解了主理人當時偶遇這一片茶田的心境。

美好的事物總是吸引著人們靠近,

讓人想要做些什麼,才不至於辜負自然的饋贈。

茶盞微涼,日薄西山,臨走時發現青竺門邊掛著一個空著的鳥籠。不知怎的,我忽然想起了青竺主理人的名字——鳥兒自然該鳴於山野,而不是受困籠中。

 本期福利 

青竺茶食 提供的

到店品茶可免一小時包廂費

(價值¥280,僅限非節假日使用,需提前預約)

共三份

 參與方式 

① 關注本公眾號

② 轉發此推送至朋友圈(不接受分組)

保留至開獎

③ 添加武林十二時辰官方微信號

進群參與抽獎

↓↓↓

 LOCATION 

- 青竺茶食 -

西湖區雙峰路立馬回頭公交站旁

相關焦點

  • 錢盤德 | 築泥拈砂 共赴茶事
    希望紫砂壺能作為每一個做壺師傅的思想的載體,一直流傳下去,願君隨我共赴茶事一場。點擊「在看」為錢盤德老師點讚!
  • 2020北京國際茶業展 | 共赴茶香之約,鳳牌紅茶與您共品好茶
    北京國際茶業展作為茶產業內的品牌精品展會,此次會通過組織最強大的參展陣容、絢麗的茶藝表演、高端的世界茗茶品鑑會、精美茶席設計、經典的茶葉茶具展示、具有活力的傳播互動及精彩的茶事活動,為廣大茶企及茶葉愛好者帶來一場茶業視覺盛宴。
  • 茶之仙異:陸羽《茶經》中的玄怪故事
    到唐代陸羽寫《茶經》作為總述的面面俱到,再到明清以來無數文士對它的延伸,諸如《茶譜》《茶說》《茶錄》《茶話》《茶約》《茶考》《茗芨》《茗林》《水品》《水辨》……關於茶的典籍,真是三天三夜也說不完,在滿足果腹、饑渴之欲外,再沒有一種食物比茶離中國人的距離更近了。
  • 冬夜,宜茶
    遇到這樣的夜晚,最好的消遣就是約三五個好友,湊陣來一場簡陋的酒局。年輕人喝得面紅耳赤,豪情萬丈,然後在冬夜的寒風中做鳥獸散。經年的大話早已忘卻,曾經的酒友也散落天涯,而今面對這寂寂寒夜,只一壺釅釅的熱茶,便是對自己最好的慰藉。
  • 東湖畔,兩位大咖共赴茶宴,小樓敘誼茶幽香
    近日,一場風雅別致、充滿驚喜的「明月.印蓮」茶宴在小樓蓮花茶空間開席。 東湖畔,白牆紅瓦的小樓蓮花亭亭玉立。秋日午後,賓客光臨,風搖竹影婆娑、嫋嫋茶香湧動,親水露臺更是被湖光映得金光閃閃,這便是小樓獨家的「迎客禮」了。
  • 茶裡乾坤大,壺中日月長——茶談
    古人對待茶的情感十分濃鬱,由茶而發展出了茶道、茶藝、茶品等有關茶的文化這樣便透露出來古人對茶的深厚感情。飲茶在古代是一種修行養生之道,更是一種高雅的時髦風尚,其實也是一種品位與層次的體現!文人墨客在品茗作詩的同時,又在進行著友誼的交流以至感情升華。茶文化的氛圍與詩文的創作之完美結合,從而使得茶詩形成了形式與內容的雙重美感。
  • 赴一場慵懶的下午茶約會,拍一組霸屏朋友圈的照片!
    今天圓圓就推給大家,性價比和顏值同在的下午茶設置。抿一個小嘴,幻想下滿嘴甜滑🍰,總是會讓人有點不淡定呢~趁著年前抓緊時間和小姐妹們貓在一起,搞了個下午茶趴吧!茶葉都是德國進口,原葉炮製,而非茶粉衝調,更完整的提取了茶多酚和其他營養物質,他家拒絕奶精粉,保證每一杯都是實實在在無添加。
  • 約茶 | 「世界的盡頭」是什麼茶?
    黃芳老師的好茶很多,但最近這段時間,只喝一款九十年代的「老六堡」。二十多年的陳化,老六堡茶湯溫潤順滑,有木質香氣。在冬日午後,溫暖熨帖。茶很好,但畢竟非我所愛。我更喜歡高香的烏龍茶:鐵觀音、漳平水仙、鳳凰單樅。於是常邊蹭茶邊說:「黃媽,下次咱泡個別的茶吧,喝膩了。」黃媽:「臭小子,蹭個茶還這麼挑,愛喝不喝!」
  • 茶裡乾坤大,壺中日月長
    所謂「茶裡乾坤大,壺中日月長」,要飲到好茶,泡茶是關鍵。茶道便是在泡茶中發展出來的,從準備泡茶,到泡茶,到飲茶,都很有講究。 茶葉、開水的比例以及衝泡的時間視具體情況而定,個人可以在泡茶的時候多家留意,反覆實驗幾次,便可泡出一杯好茶。
  • 藝舍—傳說中上海最美的茶空間
    藝是一種意境,玲瓏剔透,鏡中花、水中月,心所向,眺望苟且後的詩與遠方。在藝舍,汨汨而過,流年裡,找一瞬歸宿。但願,時光易老,雅客相惜。你我依舊,如初見。一葉梧桐一報秋,秋意漸濃。煮水烹茶,彈指流年,人生起落,滄海桑田。是誰說,人與人之間的緣分其實就如同一杯茶,極為短暫。喝茶其實就是人生豁達拿起與坦然放下的動作。喝茶,亦是一段緣分的開始、見證。在一盞茶味光陰裡,與陌生人相識,相知,談論風月,放鬆心靈。
  • 七夕,等一場中國茶事的盛宴!
    宦印 13888642620昆明 培福茶館/段紹燕18064847315昆明 乾印堂/吳亞琦 劉影18687167778昆明 尋源茶學堂/李菀玉13658859811普洱 為學茶書院.茶生活美學空間/溫曉雪 13324995014普洱 石屏會館/道道18008794441
  • 夜光杯 石斛茶
    我不識藥,但不礙事,只要往山中去,隨便下腳,屐下腳邊都是藥材。這且不說它了——這回我們沒去深山,而是到了水坑弄。便是這一座省道邊的山林。看起來,也像是一座山寨。山寨寨主老鄭,鄭方正,領我們往林子深處去。老鄭土生土長磐安人。
  • 宋朝雅士的「冬趣」圖鑑:出遊、雅集、宋宴、茶事
    林洪雖沒做成隱士,卻是喜歡到山中訪隱士,今天咱們大家愛吃的「火鍋」就是他去訪隱士記載下來的,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關於火鍋的文字記載,真可謂「尋隱士、吊鍋子、聊夜天」!二、三茶事宋人愛風雅,所以只要和「雅」沾邊的事物他們都願意嘗試,誰讓人家是文化人呢?
  • 恭敬對茶,茶饋貴人
    不要說是一杯茶,就算是白開水,用恭敬心去喝,她都會是甜的。恭敬之心,除了對人、對事,還包括我們對各種宏大的、乃至未知的事物抱有尊重和敬畏的態度。當一杯暖暖的茶,端到面前,請懷有恭敬之心,也會收穫到意想不到。禪茶一味,茶在靜心茶,一杯茶,參和悟在心境,心境明徹,即使市井喧囂,人境愚拙,不過是一次品茶,品的是茶,聽的是家常,賞的是世態百像。
  • 翻遍群書愛此書,歷覽茶事看不足
    扣門無犬吠,欲去問西家。報導山中去,歸來每日斜。某一日,正在給茶葉打包的老爸突然甩過來一個靈魂之問:「你讀那麼多書,有沒有哪本書上講,我們老祖宗是什麼時候開始喝茶的,他們怎么喝茶?」號稱全家最高學歷的我,吞吞吐吐半天憋出了幾個字,好像是……唐代……有個叫……陸羽的,最早開始喝茶。沒了。對!沒了。
  • 茶中「黑暗料理」,韓國「茶」的前世今生 | 茶事百味
    當時的名茶有孺茶、龍團勝雪、雀舌茶、紫筍茶、靈芽茶、露芽茶、腦原茶、香茶、蠟麵茶等。王室在智異山花開洞(今慶尚南道河東郡)設御茶園,面積廣達四、五十裡,此即為俗稱的「花開茶所」,所產茶葉滋味柔美濃稠有如孺兒吸吮的乳汁,所以稱之為「孺茶」。 李朝取代高麗之後,強調倫理儒學,提倡朱子之學,佛教、神仙思想及茶道等皆被排斥,於是茶荒廢、茶道中衰。
  • 「無」是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
    佛法教我們從另外一個「無」上去思考,你「無」欲則能剛強,你「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就能「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無」不是沒有,「無」是無限量、無窮盡。那麼,我們怎樣有一個「無」的生活呢?有以下四個修行方法:第一、諸惡無染:「染」有漸進的力量,不容易使人察覺,因此,對於一切的惡習、惡念、惡事、惡友,我們不要去沾染,一旦沾染,就不容易舍離。
  • 古代煮茶飲茶什麼樣?看看茶事圖和茶具吧
    > 日本大阪東洋美術館所藏宋建窯油滴盞照片,此盞在日本被定為「國寶」,全日本僅存兩件,中國竟無存,桌上放著茶託、茶盞。 壁畫中一人碾茶,一人煮水,一人點茶,反映了當時的煮茶情景。
  • 有茶的日子,就是一段好時光
    無論如何忙碌,手邊總可以有一盞茶,除了解渴,還可以養心——在某一瞬間,如坐草木之間,如歸遠古山林,感受到清風浩蕩。有一個耳熟能詳的說法:「書畫琴棋詩酒花,當年件件不離它。而今七事都更變,柴米油鹽醬醋茶。」「書畫琴棋詩酒花」屬於典雅的生活方式,而「茶」卻和柴米油鹽放在一起,這件尋常百姓家的茶事中也有什麼佳趣嗎?
  • 茶事茶心泡茶人
    「柴米油鹽醬醋茶」,在中國人的觀念裡,茶是嵌入在生活中的。茶像是藏在人們腦海深處的記憶,不用刻意想起,也會隨手泡上一杯。茶對中國人看來說不僅僅是用來解渴的,這裡的茶,是用茶的心思來涵蓋生活。一杯沸水,一撮茶葉,一套茶器,午後斜陽,泡上一杯好茶,與三五知己小憩一會,品茶論道,談天說地,也是別有一番安閒靜好。閒談中等待著茶的成熟,看著茶葉在水的衝泡中淡然散開,幾經翻騰之後,再塵埃落定,這般心境似是泡茶人的心思。經歷過茶葉般上下沉浮之後,心反而沉靜了下來,再觀世間萬物,心胸便也變得曠達自若。清淺的苦,嫋嫋的香,是茶的滋味,也是人們對生活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