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長類動物大腦發育及老化過程中lncRNA的動態變化特徵和調控解析

2021-01-14 中國科大新聞網

大腦是生物體內結構和功能最複雜的器官,具有精巧和完善的信息處理系統。大腦的正常發育是其執行功能的基石,受到遺傳和包括長鏈非編碼RNA(long noncoding RNA, lncRNA)在內的一系列表觀遺傳等多種因素的調控。儘管已有研究發現哺乳動物腦內lncRNA的種類和數量均十分豐富,而且表現出伴隨進化由簡至繁過程顯著增加的趨勢,但無論從表達分布、生成與代謝,還是功能方面,對lncRNA在神經系統中的認識仍然相當匱乏。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汪香婷課題組與中科院昆明動物所李家立課題組等通力合作,揭示了lncRNAs在靈長類大腦發育和老化過程中的動態變化和作用。相關研究成果於2017年7月7日在美國冷泉港實驗室主辦的Genome Research雜誌在線發表,題為: Annotation and cluster analysis of spatiotemporal- and sex-related lncRNA expression in Rhesus macaque brain.(http://genome.cshlp.org/content/early/2017/07/07/gr.217463.116)。該工作以獼猴為實驗對象,通過RNA-seq和CAGE-seq深度測序,結合實驗功能驗證,發現靈長類動物腦組織lncRNA具有較mRNA更高的組織和性別差異;通過對不同年齡段RNA表達變化進行統計發現1歲到4歲間lncRNA與mRNA均發生明顯表達變化,而10歲到20歲間的變化最為微弱。進一步的研究發現lncRNAs啟動子區域的變化呈現出顯著的性別差異和時空變化性狀,揭示了一種之前未被發現的lncRNA調控系統,對大腦的發育和老化研究具有重要貢獻。該論文第一作者為中科院昆明動物所博士生劉斯靈、助理研究員王正波和田仁榮,中科大博士生張博文和武漢生命之美生物公司陳棟博士;通訊作者為中科院昆明動物所李家立研究員、中國科大汪香婷研究員和武漢生命之美生物公司張翼博士。該項目得到非編碼RNA重大研究計劃首批培育項目和中科院中科院人才計劃等的支持。

 

2010年,RNA研究被Science雜誌評選為21世紀第一個10年間的十大科學突破之首。許多研究表明lncRNA可作為分子信號、分子嚮導、支架或增強物等來調控基因的表達。我們的研究成果為進一步了解lncRNA在大腦結構和高級認知功能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實驗依據,亦為與腦功能相關的神經系統疾病研究開闢了新型的靶標分子。現階段,汪香婷課題組正在對前期工作中篩選出的一些重要lncRNA分子的生成、代謝與調控及其在中樞神經系統發育過程中的作用與分子機制進行深入研究。

 

(生命科學學院、科研部) 

相關焦點

  • Nature:發現一種新類型的中間神經元僅存在於靈長類動物大腦中
    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布羅德研究所、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報導了雪貂、小鼠、非人靈長類動物和人類大腦中的幾個關鍵差異,這些差異都集中在一種稱為中間神經元(interneuron)的神經元上。最令人驚訝的是,他們只在靈長類動物中發現了一種新的中間神經元類型,這種類型的中間神經元位於大腦中與亨廷頓病和潛在的精神分裂症有關的紋狀體中。
  • 「收藏」自閉症非人靈長類動物模型總結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齧齒動物已被廣泛用於研究ASD的發病機理。然而,齧齒動物和人類之間在社交行為和大腦解剖學方面存在較大的進化差異。為此,除了自閉症嚙齒類模型,研究者們嘗試建立了一些非人類的靈長類動物模型來促進ASD的研究。圖源:Bauman MD, Schumann CM.
  • Science|人類前腦發育過程中的染色質可及性變化圖譜
    撰文 | 十一月人類前腦發育是從妊娠期到出生後持續存在的一個漫長而充滿動態變化的過程【1】。該時期包括腦部皮質擴展、神經祖細胞多元分化與擴增以及神經膠質細胞的形成和成熟等多種過程。多種細胞發育過程高度同步化,如果這種發育過程被破壞的話,會在人體腦部引起多種疾病比如自閉症和智力發育缺陷【2】。
  • 薛天/吳倩/王曉群合作首次解析人類與非人靈長類恆河猴視網膜衰老...
    光線作用於視網膜中的感光細胞,這些細胞將光信號轉換為電信號,經過多級神經元傳遞,最後視覺信號通過視神經傳輸到大腦中,使得人和動物能夠感知外界物體的大小、明暗、顏色、動靜,對機體生存至關重要。然而,隨著年齡增長,視網膜功能會逐漸發生退化,同時各種年齡相關性視網膜疾病風險也相應增加。因此,了解視網膜衰老進程中細胞組成及其內在基因調控網絡變化對治療和預防年齡性相關視網膜疾病有著不可忽視的推動作用。
  • 國際團隊建立新型自閉症非人靈長類動物模型—新聞—科學網
    6月13日,依託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深圳先進院」)建設的深港腦科學創新研究院(以下簡稱「深港腦院」)和深圳市籌劃中的腦解析與腦模擬重大科技設施(簡稱「腦設施」)研究平臺發布最新動態:腦科學國際團隊聯合攻關,成功製備出新型模擬人類自閉症SHANK3基因突變的非人靈長類動物模型。
  • 科學家揭示人類發育過程中造血功能調控
    科學家揭示人類發育過程中造血功能調控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24 23:55:09 英國劍橋大學CambridgAna Cvejic研究組取得一項新突破。
  • 鄧興旺在植物光信號調控網絡中的「明星基因」COP1研究獲進展
    擬南芥幼苗的光形態建成北京大學供圖擬南芥幼苗的暗形態建成 北京大學供圖通常,動物用眼睛感知光線,將光信號轉換為電脈衝傳送到大腦,以此解釋所看見的東西。一百多年來,植物學家們不斷探索著植物的光受體、光周期反應、信號傳遞過程等。在光下,植物的幼苗會發育出適於光合作用的形態特徵,張開富含葉綠體的葉片,儘可能縮短下胚軸,這種發育模式是植物的「光形態建成」。
  • 科學家發現精子發育過程中蛋白質翻譯激活重要機制
    在精子細胞演變為精子的過程中,隨著精子細胞變形和細胞核的壓縮,基因轉錄活動將逐漸降低直至完全停止,那些為精子細胞後期階段發育所需的基因都需要提前轉錄為信使核糖核酸(mRNA),然後以翻譯抑制狀態儲存在精子細胞中,直到特定發育階段再被激活翻譯,以合成蛋白質發揮作用。這就是精子形成過程中經典的「轉錄-翻譯解偶聯」現象,但如何讓「停工」進入「倉庫」的mRNA重啟工作狀態?
  • 大腦中的這個特徵使我們成為人類,而不是猩猩
    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新方法,使他們能夠識別大腦中大量的基因調控區域,這些區域在人類進化過程中被選擇。該方法將機器學習模型與實驗數據相結合,實驗數據涉及基因調控中的蛋白質與不同組織中調控序列的結合強度。該研究首次查明人類大腦中基因調控方式的特有適應性變化,得以區分人類和黑猩猩的區別。
  • Plant Biotech J|劉西崗/景蕊蓮合作解析小麥穗發育的調控機制
    此外,水稻中的IDS1等基因以及小麥中的VRN1和FULs基因也參與了小穗發育等過程【4,8】。目前,儘管小麥中的WFZP基因已經克隆出來,然而其在小麥穗發育中的功能尚未得到充分挖掘,且其調控網絡也未解析。
  • NAR|西南大學羅克明團隊揭示次生壁生物合成的表觀遺傳調控機制
    次生壁在植物的生長發育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如花葯和莢果的開裂、機械支撐、水分運輸和抵禦病原菌的入侵等。此外,次生壁佔植物生物量的很大部分,是重要的可再生生物能源。因此,解析次生壁合成的調控機制具有重要意義。
  • 大腦如何告訴你「我是誰」
    你若轉個身,右邊成了人民大會堂,而歷史博物館則「轉」到了左邊。然而,當我們以大會堂為坐標來描述天安門廣場時,「變數」就沒這麼多了。 人類的高級指揮部——「大腦」每天都在繁忙而高效地進行著,諸如:東南西北、左右上下等等很多不同的空間坐標系信息處理。
  • 烏鴉可能是除靈長類外最聰明的動物
    聰明的靈長類動物,包括人類,在大腦中有一種特殊的結構,叫做新皮層。人們認為就是新皮層使得高級智慧成為可能。顯然,鴉科鳥類沒有這種結構,而是進化出密集的神經元簇。正是這種神經系統賦予鴉科鳥類類似的智力。大腦結構的具體類型並不重要,鴉科動物和靈長類動物在解決問題和隨機應變方面有一些相同的基本能力,在面臨新信息和新狀況時能作出調節的改變。這是趨同進化的一個例子。
  • 人類基因被插入猴子胚胎,導致其大腦快速進化,實驗讓科學家擔心
    這就造成了自然界其他的動物大腦沒有人類大腦神經元的數量多,也沒有人類大腦複雜,這一點就造成了人類和其他動物大腦最大的區別。 我們知道人類在地球上並不是獨立進化而來的,而是和其他動物有著共同的祖先,在進化之路上離我們最近的親戚就是黑猩猩,它們的大腦同樣沒有人類這麼多的褶皺。
  • 腦科學日報:大腦中的「冥想盆」;人們為什麼能夠看到3D圖像?
    )的抑制性神經元中eIF2α的磷酸化(p-eIF2α),而p-eIF2α的消融可以增強突觸可塑性及長期記憶,提出eIF2α依賴的翻譯程序會通過興奮性和表達SST抑制性神經元的自主機制來調控記憶鞏固事件。
  • 如何延緩腦細胞老化和記憶力退化,使大腦充滿活力呢?
    如何延緩腦細胞老化和記憶力退化,使大腦充滿活力呢?1、接受新資訊學習新技能如果人能保持接收新資訊、學習新技能的習慣,可以幫助大腦延緩衰老,激發大腦學習能力,大幅降低神經組織退化的風險,對中老年人尤其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