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興旺在植物光信號調控網絡中的「明星基因」COP1研究獲進展

2020-12-27 中國生物技術網

擬南芥幼苗的光形態建成北京大學供圖

擬南芥幼苗的暗形態建成 北京大學供圖

通常,動物用眼睛感知光線,將光信號轉換為電脈衝傳送到大腦,以此解釋所看見的東西。植物雖沒有眼睛,卻也能「看見」光,甚至能「看見」人類眼睛看不到的光,感知光的強度、顏色,並對不同的光照周期做出反應。

近日,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教授鄧興旺在《植物通訊》上在線發表了綜述文章,對近30年來,植物光信號調控網絡中的「明星基因」COP1的研究進展進行了系統總結。

「明星基因」COP1

光不僅為植物生長提供能源,還作為一種重要的環境信號因子調控植物生長發育的各個階段。

早在1880年,達爾文父子就利用趨光性表現最為明顯的植物幼苗進行了一系列實驗,並在《植物的運動》裡詳細地記錄了植物的趨光性。一百多年來,植物學家們不斷探索著植物的光受體、光周期反應、信號傳遞過程等。

在光下,植物的幼苗會發育出適於光合作用的形態特徵,張開富含葉綠體的葉片,儘可能縮短下胚軸,這種發育模式是植物的「光形態建成」。

而在暗處,它則儘可能減少損耗,葉片呈黃白色的、較小,頂端呈鉤狀彎曲,同時莖細而長,呈現類似豆芽的形態,這種發育模式被稱為「暗形態建成」。

1989年初夏到1991年底,鄧興旺做博士後期間,發現並鑑定了一類植物突變體即使處在黑暗中,也仍然生長出和光照下一樣的形態。據此他定名為COP1因子。1992年,在進入耶魯大學工作第一年,他成功克隆出了COP1,這是第一個被克隆的光形態建成核心調控因子。

過去的30年中,COP1參與的光信號調控網絡在模式植物擬南芥中得到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

「COP1並非是一個植物特有的調控因子,它擁有非常保守的生化功能和序列特徵,廣泛存在於真核生物(植物、動物、真菌)中。」本文的第一作者、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博士生韓雪介紹。

「在植物COP1被克隆後,對哺乳動物COP1的研究也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熱點。與植物不同,哺乳動物的COP1廣泛參與癌症發生、糖脂代謝、發育等方面,是不折不扣的『明星基因』。」她說。

精細調控作物出土

「我們這30年來的研究大概可以劃分為兩個階段,2000年之前,主要探究COP1存在於什麼樣的蛋白狀態,它進行調控時與哪些因子構成複合體等。」在2000年之後,在延續之前研究的同時,展開了依據COP1生化活性的功能研究。」鄧興旺說。

2000年,鄧興旺等發表在《自然》上的一項研究揭示,COP1本身是一個E3泛素連接酶,在動物和植物中都具有保守的生化特徵,通過降解HY5等重要光正調控蛋白,調控光形態發育。

「這是研究的一個裡程碑,我們了解了植物一個極其重要光調控蛋白的本身生化活性,為以後研究它是怎麼調控和被調控,有了明確的方向。」鄧興旺說。

幼苗出土便是這一調控過程的典型現象。韓雪介紹,種子剛發芽的時候,處於黑暗中,這時啟動暗形態建成發育模式,COP1起主導作用。同時由於被土壤覆蓋,幼苗承受著巨大的機械壓力,這些壓力會刺激乙烯激素的分泌,使它呈現黃化、頂端彎鉤產生。

快要出土的時候,土壤縫隙中會透出細微的光,這時COP1因子活性會減弱,乙烯的分泌會減少。而在出土之後,COP1和乙烯通路活性非常弱,HY5因子起主導作用。

「這個調節過程非常精細,種子清楚地知道什麼時候能穿透土壤,COP1像一個精確的尺子,隨時都在測量種子離土壤表面有多遠。」

了解了這些,就能根據COP1的活性進行選育,使作物發芽率更高,出土更整齊。「為了提高發芽率,往往會一穴多種,現在可以一穴一種,能為後期培育省去不少麻煩。」

提供更多個性化選擇

鄧興旺表示,目前對COP1的功能、調控方式有了一定的了解,對整個調控框架有了一定的把握,但其中很多深層次的東西仍然不清楚。

「我們目前發現了它在光形態建成所起的作用,它也許在其它生長過程中也起著作用。整個機體是如何控制某個基因在不同環境、不同過程中發揮作用的呢?其中的機理與細節還不清楚。隨著技術條件的發展,會不斷帶來新突破。」他說。

他表示,未來,希望研究COP1的時空調控關係,「隨著時間、光照條件等的變化,COP1在植物細胞中的位置和生化活性有什麼變化,這個調控的動態過程是怎樣的。」

「隨著植物識別光、傳遞信號的研究進步,在育種和種植的時候就會更加精細。比如我們可以通過控制光照時長、周期,播種間距,提高不同作物的品質和性狀,滿足消費者更豐富、個性化的需求。」他說。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林榮呈告訴《中國科學報》,光信號轉導是近40年植物生物學研究最為活躍的領域之一,這很大程度上得益於COP1基因的發現及其功能與機制的破解。

「COP1工作堪稱一個經典,它是少有幾個先從植物中發現後又在動物中被找到並證實具有重要功能的基因之一,推動了生命科學蛋白質命運決定的研究。」林榮呈說。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xplc.2020.100044

相關焦點

  • BR調控側根發育提高植物鹽脅迫耐受研究取得進展
    該研究揭示了油菜素甾醇激素信號調控細胞壁重構參與側根原基的起始來響應鹽脅迫的新機理。油菜素甾醇在植物生長發育中有重要作用,參與調控植物發育的多個方面,包括莖葉和根的生長、維管組織的分化、育性、種子萌發、頂端優勢、光形態建成等。此外,在介導植物對環境脅迫的響應中有關鍵作用。
  • 植物表觀基因組研究進展
    作者:L.JY (華中農業大學植科院博士後)聲明:所有習作專輯中的文章均未正式發表,僅用於公眾號傳播,版權歸作者所有。嚴禁直接抄襲本文用於論文撰寫或文章發表,轉載請註明來源。按:本文關注植物表觀遺產基因組層面的研究進展!
  • 首都師大生命科學學院青年教師在《植物細胞》上發表重要研究成果
    1月4日,生物學領域國際頂級刊物《植物細胞》(The Plant Cell)在線發表首都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劉良玉課題組的最新研究成果——擬南芥葉片韌皮部伴胞和表皮細胞染色質可及性響應光周期變化(Photoperiod-responsive changes in chromatin accessibility
  • 研究揭示植物激素蛋白質網絡的廣泛信號整合
    研究揭示植物激素蛋白質網絡的廣泛信號整合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3 9:46:17 德國環境衛生研究中心Pascal Falter-Braun研究組近日取得一項新成果。
  • 內源性糖皮質激素信號調控腫瘤微環境中CD8+T細胞的分化
    內源性糖皮質激素信號調控腫瘤微環境中CD8+T細胞的分化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17 16:01:56 美國哈佛醫學院Ana C.
  • 【前沿進展】石莉紅/周家喜課題組合作解析「剪接因子轉換」調控人...
    選擇性剪接(Alternative splicing, AS)是真核生物普遍存在的一種轉錄後調控過程,約92-94%的人類多外顯子基因中存在可變剪接調控
  • 促進或抑制:bHLH轉錄因子對植物庇蔭反應的三級調控機制
    撰文 | SHR  責編 | 逸雲  植物葉片在進行光合作用的過程中會捕獲藍光(B)與紅光(R),同時將大部分的遠紅光(FR)反射,這會造成葉片反射或透射後的光的R:FR的降低。
  • 植物所植物精細胞發育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被子植物的精細胞發育涉及精細調控的細胞分化與命運決定,在此過程中,單倍體的小孢子通過不對稱有絲分裂,產生兩個命運和身份不同的子細胞,即營養細胞和生殖細胞,前者退出細胞周期、在適宜條件下發育成運送精細胞的花粉管;後者通過有絲分裂產生兩個精細胞,這兩個精細胞被花粉管運送到雌蕊的胚囊分別與中央細胞和卵細胞融合啟動雙受精
  •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所在水稻穗發芽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Rice的研究文章,從分子水平上提供了種皮顏色與穗發芽抗性存在相關性的實驗證據。   該課題組前期獲得一個穗發芽突變體,通過與休眠性強的水稻品種(紅色種皮)雜交進行基因定位過程中發現:紅色種皮的後代中出現種皮顏色變淺,穗發芽率降低的現象。基因分析確定:控制穗發芽的基因為OsVP1,是ABA信號途徑重要的調控因子;控制種皮顏色的基因為Rc,是調控紅色種皮主要成份——原花色素生物合成的轉錄因子。
  • 2019年終盤點 | 範先群教授:眼腫瘤研究進展
    眼瞼腫瘤研究進展 他們回顧性收集155張眼瞼組織HE染色切片千兆像素圖像(WSI),經人工精準標記並切割得到225230張病理切片圖像,用於訓練和測試分類模型,並利用卷積神經網絡在WSI中生成病變惡性概率的可視化熱圖,利用隨機森林模型建立WSI診斷。該人工智慧深度學習系統能夠自動檢測識別組織病理切片中的眼瞼惡性黑色素瘤,並可應用推廣於其他腫瘤類型的組織病理學切片診斷。
  • 科學家揭示植物藍光受體CRY光激活機制
    研究工作報導了玉米和擬南芥藍光受體CRY蛋白PHR結構域處於激活狀態的寡聚體三維結構,揭示了植物藍光受體CRY光激活的分子機制。 隱花色素CRY是一類進化上保守的黃素蛋白,具有多種生物學功能。在動物體內,CRY起著調節晝夜節律的功能。在植物體內,CRY調節植物生長發育的多個方面,包括下胚軸的伸長和開花起始。
  • 2019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發布
    2019年度,《中國基礎科學》《科技導報》《中國科學院院刊》《中國科學基金》和《科學通報》等5家編輯部共推薦了320項科學研究進展,所推薦的科學進展皆是在2018年12月1日至2019年11月30日期間正式發表的研究成果。
  • 武漢植物園在沉水植物功能性狀的生態功能研究中取得進展
    武漢植物園在沉水植物功能性狀的生態功能研究中取得進展 2020-12-09 武漢植物園 【字體然而,不同葉形沉水植物的功能性狀及其對周圍環境的反饋作用尚未見報導。基於此,提出兩個問題:(1)葉片形狀是怎樣影響富營養化湖泊沉水植物功能性狀的?(2)葉片形狀是怎樣影響富營養化湖泊沉水植物生態功能的?  針對上述兩個問題,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溼地生態學學科組科研人員對長江中下遊19個淺水湖泊的沉水植被和環境因子進行了詳細且深入的調查研究。
  • 南京農業大學生科院張阿英教授團隊揭示細胞壁組分調控植物耐鹽新...
    該論文揭示了細胞壁組分β-1,4-半乳聚糖在植物耐鹽性中重要作用,並深入研究其調控植物耐鹽性的機制。  細胞壁是植物細胞外圍的動態結構,在生長、發育和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中為植物細胞提供機械支持,主要由纖維素、半纖維素、果膠和木質素等組分構成。
  • TCGA腫瘤基因譜主要信號通路分析——Cell系列文獻解讀
    為了讓大家更快了解腫瘤中各種主要信號通路及其關係,在2018年6月8日-10日由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消化腫瘤內科主辦的CGOG年會中,消化腫瘤內科的章程博士結合團隊研究成果和科研業界最新動態,進行了題為「TCGA腫瘤基因譜主要信號通路分析——Cell系列文獻解讀」的精彩報告,為與會專家分享了TCGA團隊最新發表於Cell系列期刊的關鍵研究成果。
  • 植物微生物組專題:研究方法、當前熱點及未來方向
    [IF:6.916] 本文系統總結了合成菌群體系在植物根系微生物組功能研究中的應用; 單菌和混菌研究的前提是分離培養根系微生物組菌種資源; 比較主流植物無菌種植研究體系的優缺點; 合成菌群體系在根系微生物組研究中應用的經典案例,包括重現自然土壤的實驗結果,研究根系微生物組的功能,研究微生物間的關係; 文章也指出當前研究方法的不足
  • 森林植物光合熱馴化研究獲進展
    ESM 模型中陸地表面組分(碳通量組成)十分依賴於如何理解環境因素(如溫度)影響葉片水平的碳同化過程。全球變暖正在導致一個較高的平均日間溫度,這在很多生物群系中的效應正在體現出來,那麼在植被生態系統中植物在光飽和條件下的淨光合速率(Anet)如何響應持續的日間溫度變化即其適應(馴化)程度及內在機制還一直未得到充分的研究。
  • 2020年度「中國神經科學重大進展」獲獎名單「附成果介紹」
    圖1:「光-情緒」環路示意圖該研究首次詳細闡述了夜間光誘發負性情緒的環路基礎和節律門控機制,這些發現可以在一定程度提示夜間光幹擾(城市照明或手機電腦等電子設備的使用)導致抑鬱等負性情緒的機理在本項研究中,蔡時青研究組與江陸斌研究組合作,結合秀麗隱杆線蟲、小鼠兩種模式動物和人類大腦基因表達資料庫尋找抗衰老靶標基因,解析衰老的調控機制。研究人員利用秀麗線蟲生活周期短的特點,以神經遞質功能變化為指標,在全基因組水平上進行篩選、尋找調控衰老的基因,獲得了59個候選基因。
  • 研究揭示中樞去甲腎上腺素能神經元發育調控新機制
    藍斑核的去甲腎上腺素能神經元產生於胚胎發育E10.5天的第一菱腦原節(rhombomere 1),並於胚胎發育後期遷移到腦橋。現已發現很多信號分子通路,如FGF8、BMP、Wnt和Notch,對這群神經元祖細胞的特化起到重要作用。另外,一些轉錄因子(如Phox2a和Phox2b)也對去甲腎上腺素能神經元的分化和維持起關鍵作用。
  • 高度互連的增強子群體調控人類間充質幹細胞中的譜系決定基因
    高度互連的增強子群體調控人類間充質幹細胞中的譜系決定基因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10 13:52:33 南丹麥大學Susanne Mandrup研究團隊發現,高度互連的增強子群體調控人類間充質幹細胞中的譜系決定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