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21 16: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千期特刊要體現歷史積澱與時代特色,這種圓形排版張力不夠。」
「我覺得圓形代表從零出發,是很好的設計!」
新年伊始,提籃橋監獄森嚴的大牆內,《大牆內外》編輯部幾名編輯人員為第1000期紀念特刊的封面排版起了爭執。
這些天,小王熬夜加班做出來的排版設計被直接否決,瞬間急紅了眼,淚珠在眼窩裡直打轉。最終,經過探討,他還是接受了眾人的意見,形成了新的排版方案。
1月14日,上海首份監獄期刊《大牆內外》走過60餘年,迎來第1000期的發行。
時間追溯到1956年6月27日,上海首份專門針對勞改罪犯的報紙——《上海勞改報》創刊,這便是《大牆內外》的前身,儘管只發行17期,卻打開了上海監獄系統文化改造的一扇窗。1991年1月15日,《上海勞改報》復刊後,經過幾次更名、改版,最終在1998年確定為《大牆內外》。
從當初的油印鉛字、四版月刊,到今天的彩色印刷、八版半月刊,時代在變、形式在變,精益求精的辦報態度、以文化人的辦報理念始終未變。
如今,《大牆內外》成立新的「編委會」,由監獄管理局教育改造處組織領導,各監獄都有相應的「通訊站」負責採訪、聯絡和組稿。編輯部設在提籃橋監獄第三監區,五名民警專門負責統籌選稿、排版、校對、印刷、發行等任務,還有十五名經過培訓選拔的服刑人員協助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這份報紙的投稿人不僅有監獄民警,還有更多來自上海各監獄的服刑人員。他們寫下微小卻真摯的篇章,記錄愛國熱情、思鄉惦念、愧疚悔過、美好往事,通過《大牆內外》的傳播,引發服刑人員共鳴,成為他們的良師益友。此外,關於服刑人員的國家政策解讀、各監區的文化活動展示、大型活動報導等都是《大牆內外》的展示內容,成為社會各界了解監獄工作的窗口。
「在稿件的選擇上我們始終遵守三大原則:凸顯強化政治改造、宣傳政策引導、貼近服刑人員生活。」編輯部民警聞佶說,報紙不僅要充分體現政策性、指導性,還要結合趣味性,要讓服刑人員想看、願看、愛看,引導和幫助他們明是非、知美醜、辨善惡。
談起這份報紙的發展歷程,上海市司法局黨委委員、副局長,市監獄管理局黨委書記、局長吳琦說:「六十載風雨耕耘大牆內外,一千期篇章譜寫人性歸來。《大牆內外》自1956年創刊至今,刊發了數以萬計的優秀作品,成為上海監獄罪犯文化改造的一張閃亮名片。文化育人需要『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充分體現『懲戒、規訓、悔罪、向善』的監禁文化價值理念。尤其針對這些關押在大牆內的服刑人員,我們要不斷創新改造方式、文化載體、教育平臺、活動抓手,形成積極向上的文化改造氛圍,讓他們沉浸其中,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得到教育。」
他說:「多年來,文化改造一直是上海監獄系統的強項,未來,我們將以此為新起點,不斷拓展文化張力,助推以政治改造為統領的五大改造進一步落地見效,為『堅守安全底線、進行改造宗旨』,把上海監獄打造成世界最安全的監獄和全國改造質量最好的監獄把薪助火。」
為您推薦(點擊閱讀)
1、
2、
3、
4、
5、
來源:法制日報 記者餘東明 實習生張海燕 俞舒玥
原標題:《1000期《大牆內外》,沉澱六十餘年上海監獄文化改造澱》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