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逐漸變成監獄的研究機構,它擁有最黑暗又最具實驗性的治療方式。在這裡,治療目標不是健康,而是瘋狂。」
作為一款驚悚遊戲,《黎明殺機》Dead by Daylight 還原了美式驚悚片的經典場景:幾位普通人類在偏僻樹林中被變態殺手屠夫追殺玩樂,只有通過各類工具,想方設法反抗並逃脫這一偏僻的血腥之地。
2017年5月11日,由加拿大工作室 Behavior Interactive 開發的 Steam 平臺多人恐怖遊戲《黎明殺機》推出了一個 DLC——「瘋狂的火花」。在這個 DLC 當中,遊戲新添了一位會使用電擊的醫生屠夫角色,角色原型就是在國內備受爭議的楊永信。
《黎明殺機》發售面市以來,銷量一直不溫不火,運營和開發工作幾乎是靠著國內玩家的熱情推動的,根據 SteamSpy 網站的統計,至5月11日,黎明殺機的總銷量為180萬左右,其中國服玩家貢獻了38萬套,排名第二,僅次於北美地區。
為了答謝中國玩家,去年秋天Behaviour Digital工作室在網絡上發起了一個投票活動,希望能在遊戲中加入一個中國的反派屠夫——結果楊永信以50%以上的票數絕對優勢當選。
當時正值楊永信的網戒中心再次被輿論推到臺前的時期,當年的「盟友」少年紛紛站出來寫出了自己的遭遇,然而網絡的口誅筆伐對於現實中楊永信的發財大計毫無影響,網戒中心依然繼續運營,甚至還有「家委會」向揭露真相的媒體人施壓,做出了人身威脅的警告。正義被淹沒在了話語權的嘈雜下,不見天日。
這個投票在當時這只是個笑話,沒有人當真。
出人意料的是,11日,Behaviour Digital工作室新的DLC被如期放出,楊永信帶著猙獰的刑具和他的「醫院」出現在了遊戲中。
人們驚呼投票真的讓玩家的願望變成了現實。
為了答謝當初組織投票的玩家Esther的付出,《黎明殺機》中加入了兩處小彩蛋:一處是遊戲中出現的一句引用,「Everything stays, but it still changes」,署了Esther的名字;另一處是新角色Feng Min的袖口上有一個作為他標誌的「玖」字。
「允許使用一切手段,但智力則是一件必須被阻止的武器。因為治療正在進行中...」
一切都發生在「萊理療養中心」,在這裡,你可以看到血跡斑斑的病床,貼在牆上的 X 光片,無處不在的監控攝像頭。
在大型 「治療儀器上」,連接著電椅,屏幕上播放著 「治療錄像」,悽慘的叫聲從電視屏幕上傳出。不難讓人聯想到電影《發條橙》裡那經典的一幕。
「不管你願不願意,醫生現在就要見你。這個醫生絕不會因為治療太過實驗性」而停止。一位少女誓要取得勝利,無論遊戲或規則是什麼。」
遊戲中添加了一位新的倖存者,名叫 「鳳敏」 的中國女孩。
這姑娘明顯是因為 「網癮」 被送進「 治療機構」 的,因為她身上穿的衣服是 「2016年電子競技比賽的雷射熊官方 polo衫」。
「對病患的尊重是我們的第一原則」,「電流療法是最安全的療程之一」。
新的屠夫天賦技能為楊永信標誌性的電擊, 「醫生」 可以切換成 「治療模式」,在此模式下 「醫生」 身邊會不停產生電流,在一定範圍內放電,隨著被電擊的次數疊加,收到的效果也會有所不同。
第一次被電擊,人類的身邊偶爾會突然出現被屠夫鎖定追逐的效果,但這其實只是虛假的幻覺。
被電擊兩次,身邊會突然閃現屠夫的影分身,影分身不會攻擊不會移動,只是在周圍閃現嚇人。
被電擊第三次,人類角色的理智會被嚴重摧毀,走著走著就硬直站住然後抱頭尖叫,尖叫會把位置暴露給屠夫。症狀發展到極致就修不了發電機也救不了人,乖乖地等醫生來找你吧。
「醫生」 可以使用電擊技能攻擊受害者,加重他們的症狀。電擊成功時還會發出 「呵呵」 的聲音。醫生一邊搓著手,一邊靠近倒地的受害者,在受害者太陽穴處釋放電擊導致 「醫療事故」。
另外楊永信還有三個技能:
「醫生」 所使用的道具說明充滿了諷刺,「電流療法是最安全的療程之一」,「對病患的尊重是我們的第一原則」。
玩家紛紛留言向製作組致敬,而這款DLC簡體中文版的好評率為100%。
這種所謂的 「治療」 得到了不少家長的擁護,一些國內的遊戲媒體也曾多次報導了這個以楊永信為首的 「網癮治療機構」。
而國內玩家對楊永信的印象,則在這款遊戲的角色身上的得到了充分體現——一個變態醫生。
年初,國務院法制辦公室公布《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送審稿)》,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其中明確: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通過虐待、脅迫等非法手段從事預防和幹預未成年人沉迷網絡的活動,損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權益。
隨著科技的發展、認知的提升、法制的健全,相信人們會一改變對「網癮」的偏見,對「電療」的迷信。願全世界的泡吧少年,都僅在遊戲裡,體驗楊永信的電療。
【以上,不代表聚印象,甚至不代表小編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