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詡智謀堪比諸葛亮,名聲不如司馬懿,次次影響歷史進程!

2020-12-25 騰訊網

《三國演義》尊劉貶曹,讓魏國陣營的著名人物在民眾眼裡都不是那麼熟知,鄧艾,張遼夏侯許褚等,雖然知道,但不能和關羽趙雲這些比,而歷史上同時期的武將,很難分辨誰高誰下。作為謀士集團,知道諸葛亮卻忽略了魏國後期除司馬外最厲害的謀士,賈詡!這就是文學的與史實的區別。

微小之處斷定曹軍大勢,建安三年曹操南徵張繡,當時曹操已經將張繡諸將包圍在了穰城,可是在袁紹突然開始襲擊曹操的大本營許都,因此曹操不得不從穰城趕緊回兵馳援。張繡剛失敗後賈詡便說:你此時可以追擊了,張繡聽了之後雖然很迷惑,但是還是聽了他的話,最後果然獲得了巨大的勝利。

後來的官渡之戰,賈詡也是給曹操建議,算是對官渡之戰的一個提前總結,曹操能取得官渡之戰的勝利,賈詡功不可沒。不過,後人只記得這份功勞是許攸、郭嘉、荀彧等人,卻忽略了同樣起關鍵作用的賈詡。許攸給了曹操取勝的機會,郭嘉給了曹操決戰的信心與決心,而賈詡也讓曹操知道如何打好官渡之戰。

之後,李傕、郭汜發生內訌,一方挾持天子,另一方挾持百官。雖然賈詡從中調解,「出天子,祐護大臣」,但他的聲譽已經徹底毀掉了。有個成語叫助紂為虐,意思是幫助壞人幹壞事,用在賈詡身上並不為過,他幫助李傕、郭汜,引發漢末的大亂,導致關中地區數十萬人陷入沉重的災難之中。

賈詡這個人名氣雖然沒有諸葛亮大,但卻是一個超級厲害的人物,他一生從漢末活到了三國鼎立,見證了那個時代的開始和巔峰,最重要的是,賈詡是一個得到善終的人,僅僅是這一點,就是大部分人所比不了的。賈詡這個人有一個很聰明的地方,他明白想要在亂世之中有一番成就,先要顧好自己。

相關焦點

  • 三國第一謀士,比諸葛亮厲害,名聲不如司馬懿,被稱為「毒士」
    羅貫中的三國對三國這段歷史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如果沒有三國,那麼三國這段歷史肯定不為後人所熟悉。小說畢竟是小說,不能算是正史。小說和真實的歷史肯定是有區別的,畢竟小說會在情節的描述中加入一些虛構的成分。相反,正史是來不得半點虛假的。從東漢末年開始,天下大亂。直到晉朝建立,三國亂世才告結束。
  • 謀士賈詡和統帥司馬懿、諸葛亮相比,有多大的差距?
    在三國裡有兩種謀臣,一種是荀彧、諸葛亮、司馬懿、周瑜、魯肅類型,他們足智多謀之外,也親自統帥軍隊或者治國理政。另一種臣是職業參謀,郭嘉、荀攸、賈詡們就是其中的代表,他們主要負責計謀,雖然見解高明,但基本不帶團隊,也很少治國理政,有更多時間思考問題。
  • 袁方荀彧賈詡郭嘉;周瑜龐統諸葛亮:水鏡八奇
    ——塑造中規中矩但不出彩的:諸葛亮、周瑜。——塑造出彩,可惜實際寫崩了的:賈詡、袁方。先從寫崩了的說起。賈詡設定是陣王+公子獻頭黑暗兵法,開場即巔峰。送牛輔,賣董越,把呂布搞得屁滾尿流。牛輔死那一段是漫畫初期最震撼人心的故事。也很符合他歷史上手段毒辣、換主跳反、善玩心理戰的玩法。
  • 三國中最牛的謀士,就連郭嘉、司馬懿、諸葛亮都遠不如他
    堪稱三國中最牛逼的謀士,郭嘉、司馬懿、諸葛亮都不如他熟讀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三國中文臣武將數不勝數,但其中才智過人的謀士也不在少數
  • 賈詡是三國時期很厲害的謀士,那麼賈詡和司馬懿相鬥,誰更厲害?
    我覺得三國謀士的作用被嚴重誇大,真正戰場上難得的是統率之才,比如威震華夏的關羽也被曹魏的群臣評價為「名將圍羽」,當然賈詡是個很厲害的謀士,司馬懿早年是曹操的謀士,曹丕、曹睿、曹芳時代則是統率一方的大都督,還被封過大將軍,大司馬,位高權重,那麼賈詡和司馬懿相鬥,誰更厲害一些呢?
  • 諸葛亮、司馬懿、郭嘉、賈詡,到底誰最厲害?
    (點擊視頻右下角全屏按鈕進入全屏觀看)諸葛亮諸葛亮(181年
  • 三國殺:遭諸葛亮女裝挑釁?神司馬懿技能設計10年也難被超越
    首先,神司馬懿的核心技能為極略:可以棄置1枚「忍」標記,發動下列一項技能:「鬼才」、「放逐」、「集智」、「制衡」或「完殺」。這裡的4個技能正好來自於魏蜀吳群,同時選擇也是相當契合的。「鬼才」作為原版司馬懿的技能自然不必多說。
  • 司馬懿和諸葛亮誰厲害,毛澤東評價司馬懿、諸葛亮
    諸葛亮被司馬懿拖一個半死,實在沒有辦法,竟然想到要給司馬懿送去一套女人的衣服來刺激他,這也太小兒科了,古今中外哪有這麼用兵的?而從戰爭的結局來看,二人的高下就更加明顯了。諸葛亮打不過司馬懿,氣得不行,於是秋風五丈原,連翻盤的本錢都丟掉了。而司馬懿呢,回到魏朝後一門心思地開創了大晉王朝,成了「晉史」的主角。上面說的是軍事才能,而政治才能諸葛亮就更差了。
  • 三國時期的四大謀士,郭嘉上榜,司馬懿第2,第1無人不敬!
    不只是劉備和諸葛亮有這樣的關係,曹操和郭嘉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曹操在郭嘉英年早逝之後,是真情實意的非常惋惜,時常感慨若是郭嘉還在,那還何愁天下不得呢?魏蜀吳三國為何能三分天下,因為他們都有非常厲害的謀士,魏國就不用說了,前有郭嘉、荀彧、賈詡,後有司馬懿,吳國則是有周瑜,而蜀國則是大名鼎鼎的諸葛亮!
  • 既非諸葛亮,也非司馬懿,此人才是三國中的「頂級謀士」
    很多朋友以為諸葛亮、司馬懿是三國的頂尖謀士。畢竟諸葛亮能夠輔佐劉備從一個蹉跎半生一事無成的失敗者變成橫跨荊州、益州、漢中的蜀漢開國皇帝。當劉備死後諸葛亮輔佐劉禪,以僅僅一個益州的兵力抗衡整個曹魏集團,這份能力古今少有。
  • 三國時期,諸葛亮真的勝於司馬懿嗎?
    比如人稱"毒士"的賈詡,是他掀開了亂世的序幕。還有周瑜,世家子弟出身卻不浮誇,精通音律也曉暢軍事,一場赤壁之戰奠定了他名將的歷史地位。還有諸葛亮和司馬懿,他們堪稱那個時代最勢均力敵的對手,一個是蜀漢丞相採取攻勢,一個是曹魏大都督採取守勢,兩人鬥爭的結果也直接影響天下的走勢。因為當下諸葛亮被"神話"的原因,很多朋友以為司馬懿的才能不如諸葛亮,其實並不是這樣。
  • 軍師聯盟:司馬懿用這五個字,氣走諸葛亮,終成三國笑到最後的人,改寫了中國2000年的歷史
    此處劇情雖屬虛構,但卻一語道破司馬懿忍功非凡。真實歷史中,司馬懿的忍功更是驚人。公元234年,諸葛亮率蜀軍出斜谷,第五次北伐魏國,和司馬懿大軍對峙於五丈原。第三,將歷史上有關賈詡的內容轉移增加到司馬懿身上。《軍師聯盟》的主角是司馬懿,但是歷史上司馬懿正式出場的時間並未像劇中那樣早,雖然司馬懿和陳群等確實在歷史上組成了「太子四友」,協助過曹丕擊敗曹植,奪取太子之位,但司馬懿的作用並非是劇中所言舉足輕重。有些劇中司馬懿交給曹丕的方法也非歷史上司馬懿的手筆。
  • 「毒士」賈詡,「神人無功,達人無跡」
    要是問起誰是三國時期最能隱忍的人,我相信你肯定會說司馬懿。的確,司馬懿憑藉自己的隱忍,硬生生熬死曹操、熬死曹丕、也熬死了諸葛亮,五丈原面對諸葛亮用婦女衣物羞辱都無動於衷。憑藉這股隱忍的精神,司馬懿最終帶領司馬一族站在了世間的巔峰。
  • 三國志戰略版:諸葛亮平民打法,一人單挑魏國賈詡與司馬懿
    說到諸葛亮的玩法你第一個想到的是不是奪魂挾魄加杯蛇鬼車?這個組合確實好用,但除此之外還有很多組合可以用。一:諸葛亮的幾種常規玩法諸葛亮智力成長高達3.0是遊戲中成長值最高的武將,50級時白板狀態可以達到297智力,隨便帶個裝備就超過300智力,司馬懿、周瑜比諸葛亮少20智力。
  • 如果諸葛亮上方谷燒死了司馬懿父子,那北伐會成功嗎?
    然而殊不知,諸葛亮早已在上方谷安排好引火之物,又在山頂安排伏兵。司馬懿父子進入上方谷以後,孔明縱火燃燒,火光沖天。正在司馬懿父子萬念俱灰之際,卻天降大雨,將大火澆滅,魏軍得以逃脫。諸葛亮仰天長嘆: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強也。然而有人便心生疑問,如果諸葛亮在上方谷燒死司馬懿,北伐能否成功?個人認為,即使燒死司馬懿,北伐也基本不會成功,以下依據演義相關內容,做簡要分析。
  • 最精彩的智謀鬥法,諸葛亮與司馬懿,空城計的博弈
    故事大體上是這樣的,在街亭失守後,司馬懿率曹魏大軍進攻,諸葛亮軍中已經無兵可守,索性就打開城門,在城樓上撫琴,司馬懿怕有埋伏就主動撤退了。當然,《三國演義》比這個要精彩,要扣人心弦。也突出了諸葛亮的智慧,司馬懿的奸詐。其實,仔細想想空城計確實漏洞百出,作為大智大慧的諸葛亮怎麼會冒這麼大的風險去賭司馬懿不敢攻城。
  • 賈詡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一言可以興邦,一言也可以誤國,全看心情
    三國時期的頂級智者有很多,比如諸葛亮、荀彧、荀攸等等,但要說誰能做到「一言可以興邦,一言也可以誤國」,估計唯有賈詡了;賈詡是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的超級謀士,但為人低調,但每到關鍵時刻,他似乎都有逆轉乾坤的能力,因而被人奉為「三國第一謀士
  • 三國爭鳴|諸葛亮和司馬懿,誰才是三國最強謀士?歷代帝王將相早給出答案!
    司馬懿死後,司馬師司馬昭在魏國權傾朝野,甚至超過司馬懿在位的情況,那是權臣;諸葛亮死後,兒子諸葛瞻,孫子諸葛尚並沒有繼承諸葛亮的丞相之位。雖然一個是70後,一個是80後,但是諸葛亮只比司馬懿小2歲而已。算同輩人了。司馬懿之父司馬防,是149年生的,屬於2世紀的40後,大概30歲生司馬懿。而諸葛亮的之父諸葛珪,歷史沒有記載是哪年出生,看來知名度不如司馬防。
  • 三國最厲害的六個謀士,司馬懿第四,諸葛亮第三,第一無人能敵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劉說歷史」,再點擊
  • 與諸葛亮難分伯仲的司馬懿,歷史形象為何截然不同?
    撰文丨朱子彥摘編丨何安安司馬懿和諸葛亮都是三國時代著名的歷史人物,在三國歷史舞臺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千百年來,人們將諸葛亮奉為中華民族智慧的化身,是清廉的典範、正義的象徵、愛民的賢相、忠臣的圭臬,而將司馬懿定性為兇狠陰鷙、殘暴嗜殺、老奸巨猾,是狐媚事上的野心家、陰謀家。為何兩人同為三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在歷史上的形象卻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