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家鄭克魯於9月20日晚10點在醫院去世,享年81歲。
在多年的翻譯生涯中,鄭克魯累計完成文學翻譯著作1700萬字,著作和編著2000萬字,學術論文和其他各類文字幾百萬字,商務印書館近年出版《鄭克魯文集》38卷,涵蓋了他一生的主要譯筆名著,包括《基督山恩仇記》《茶花女》《悲慘世界》《巴黎聖母院》《紅與黑》《笑面人》等法國經典文學的半壁江山。
「我喜歡翻譯,譯書的過程中,我覺得是一種享受;如有自認為譯得不錯的地方時,便感到一種快樂;譯完一本書,我覺得了卻自己的一個心願,完成了一項重要的使命,所以樂此不疲。」他生前說過,翻譯是件沒有止境的事,「我會翻譯到不能再翻譯了,恐怕也不是很久遠的事。我只不過就是沒事幹,用翻譯來充斥時間的流逝。生命就是你給世界留下了什麼東西,不留下什麼東西就什麼也沒有。人總是要死的,但我想留下一些東西。」
鄭克魯數十年如一日勤奮地筆耕不輟,懷著一種崇高的翻譯家的使命感,想給自己無比熱愛的法國文學經典注入新的生命。他的曾祖父是晚清改良派思想家、愛國民族工商業家鄭觀應。他坦言,自己學習外語或多或少受到曾祖父的影響。
中國翻譯協會副會長、浙江大學終身教授許鈞認為,鄭克魯的為文、為師、為人,用一個字總結就是「實」——鄭先生有著堅實的學問和厚實的肩膀,他為這個時代樹立了一種精益求精、追求真實的精神,他的文字和精神值得人們不斷學習、研究和深入挖掘。
值得一提的是,鄭克魯是在翻譯、教學和研究三大領域同時取得成就的為數不多的翻譯家之一。《家族復仇》《基度山恩仇記》《茶花女》《悲慘世界》《巴爾扎克短篇小說選》《法國抒情詩選》等作品,多是他在研究和教學之餘翻譯出版的。他對於法國文學和外國文學的研究探討,基於一手材料的直接閱讀與領悟,將翻譯實踐與學術研究同步進行,並相得益彰。
鄭克魯196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西語系,1965年的中國社科院外文所碩士。1987年調至上海師範大學工作任博士生導師,並任中國法國文學研究會副會長,曾獲法國政府頒發的「一級文化交流勳章」。在他看來,文學作品的「藝術性」,格外重要。「現在很多人寫外國文學史,還是不注意藝術部分。我對藝術比較看重,一個作家之所以取得那麼大的成就,除了作品內容好以外,藝術上肯定是有成就的,藝術上沒有成就,是不可能成為一個偉大作家的。」鄭克魯認為,法國小說和俄羅斯小說、英國小說、美國小說比起來略勝一籌。「《紅與黑》《歐也妮·葛朗臺》《高老頭》都是能一口氣看完的,《悲慘世界》《巴黎聖母院》雖然厚也能看得下去。不可否認的一點是,19世紀西方的小說是很發達的。」
法國著名作家西蒙娜·德·波伏娃問世於1949年的《第二性》,影響廣泛。2012年,鄭克魯憑藉翻譯《第二性》獲第四屆傅雷翻譯出版獎。「法文原版長達1071頁,譯成漢字約有70萬字。我翻譯時,如履薄冰,以準確理解原文為要,不能意譯,不時求證,整整用了兩年時間才譯完全書。」鄭克魯生前十分推薦這部書,「男人看了之後會發現『原來女人是這樣的』;每個女孩子也要念一念這本書,它告訴了女性怎麼認識自己。」(許暘)
原文轉自: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