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下1700萬字文學譯著,翻譯家鄭克魯安然告別世界

2020-12-22 瀟湘晨報

他的名字是和巴爾扎克、雨果、大仲馬、小仲馬這些大文豪聯繫在一起的,一代代年輕人讀著他的譯作、文學研究專著長大。9月20日晚10點,著名翻譯家、上海師範大學教授鄭克魯去世,享年81歲。

80高齡翻譯完成《雨果全集》

鄭克魯在60餘年的翻譯學術生涯中,共完成1700萬字文學譯著,近2000萬字著作和編著。他生前留下的最後譯著是去年翻譯完成的《雨果全集》。「這是非常了不起的工程,那是在他已經步入80歲高齡的時候做的事情,這令我們真的佩服,真的敬重。」上海師範大學教授、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國家重點學科帶頭人朱振武說。

「在我們大家的記憶中,他從未萎靡不振、從未臥床不起過。」 朱振武說,一直到今年6月,鄭先生還在開學術會議,發表演講。中國翻譯協會副會長、浙江大學終身教授許鈞聲音哽咽地說,去年底還和鄭先生一起吃飯,他神採奕奕,音容笑貌就在眼前。

朱振武介紹,鄭克魯是在一個月前到醫院檢查,發現身體有很多毛病,不僅心衰,而且肝膽都不好。面對醫院規定的住院要求,鄭克魯樂觀面對,從未覺得是多大事情。「他將生死看得很淡,生前就留下遺言說,不需要開追悼會,不需要遺體告別儀式,簡簡單單最好了。」朱振武說,在去世前一天的下午,他頭腦清醒,精神很好,希望夫人回去好好休息。但誰也沒想到,第二天他就安靜地離開了這個世界。

關於鄭克魯身後的願望,朱振武透露,先生希望用自己的積蓄設立翻譯獎,來激勵更多的人從事文學翻譯。「你給世人留了什麼,你為社會做了什麼,這是鄭先生最想告訴大家的,也是我們繼承他精神財富最重要的一部分。」

翻譯大巧若拙大智若愚

「譯書的過程中,我覺得是一種享受;如有自認為譯得不錯的地方時,便感到一種快樂;譯完一本書,我覺得了卻自己的一個心願,完成了一項重要的使命,所以樂此不疲。」鄭克魯曾經如此說道。

事實上,鄭克魯留下了家喻戶曉的大量譯作,如《悲慘世界》《巴黎聖母院》《紅與黑》《基督山恩仇記》《茶花女》《高老頭》《歐也妮·葛朗臺》《神秘島》《局外人》《海底兩萬裡》《八十天環遊地球》《九三年》等等。2018年這些譯著以及其他編著的作品以《鄭克魯文集》的形式與讀者見面。

對此,朱振武評價道:「鄭先生的譯文平實質樸,而非浮華誇飾;他儘量忠實原著的句式和句法等語言特徵,充分發掘其字裡行間的意義、意境、語氣、基調、意蘊和節奏等文學要素。」朱振武認為,鄭先生有一種大巧若拙,大智若愚的一種境界,這是很難達到的。

上海譯文出版社編輯繆伶超回憶,因為參與編輯《第二性》認識了鄭老師,「《第二性》是法國著名思想家西蒙娜·德·波伏瓦的代表論著,篇幅很長,而且涉及生物學、心理學、歷史、存在主義哲學、唯物主義哲學等多門學科,翻譯難度很大。」她介紹,我國以前只有一個根據英文譯本轉譯過來的中譯本,但是由於英譯本本身刪去15%的內容,且有多處錯譯,所以依據那個版本的中譯本也不太理想。上海譯文出版社買下版權後,鄭克魯不畏艱難,願意翻譯,查證了大量資料,為中國讀者還原了作品的原貌,終於讓讀者能夠看到一個原汁原味的版本。2012年鄭克魯也正是憑藉這本譯作榮獲傅雷翻譯出版獎。

他從未炫耀自己出身名門

鄭克魯是近代著名改良思想家、《盛世危言》的作者鄭觀應的嫡孫,196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西語系,1965年的中國社科院外文所碩士,1987年調至上海師範大學工作任博士生導師。他在外國文學翻譯、研究和教學三方面取得的成績為世人所景仰。

朱振武是鄭克魯帶的第一個博士,他回憶道:「鄭先生雖然幾個門第都很高,但從來都很低調。他總是說自己是上師大的人,很少說自己是北大或者說是社科院的人。」朱振武說,第一次見到鄭先生已是二十七八年前,當時老師50歲左右,風度翩翩,談笑風生,博古通今,「特別是在餐桌上,他什麼都懂,比方怎麼吃蟹,怎麼去洗手。」朱振武回憶,大家都十分羨慕鄭先生的教育背景和家庭背景,但是從未看到或聽到鄭先生炫耀其出身。

許鈞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就與鄭克魯相識,後來與鄭克魯同為法國文學研究會副會長。「他走了後,我心裡很沉重,也很惋惜。」許鈞說,鄭克魯是我們這個時代特別需要的學者,有自己的理想、追求,一心翻譯、一心教學、一心撫育人才,他用自己的一生很好闡釋了安心、靜心、專心對學者、對譯者有多麼重要。他還認為,鄭克魯有著堅實的學問和厚實的肩膀,為這個時代樹立了一種精益求精、追求真實的精神,他的文字和精神值得人們不斷學習、研究和深入挖掘。

鄭克魯對翻譯事業的忘我投入,對翻譯的熱情有目共睹。「《第二性》這本書的翻譯過程很辛苦,鄭老師每天到辦公室,從早上開始打開電腦開始翻譯,中午簡單吃點東西,下午一直翻譯到五六點,周末也不例外。」繆伶超說,這樣翻譯了好幾年,才最終有了厚厚的兩卷書。她回憶說,每次問起鄭先生最近在忙什麼,他總是很興奮地說:「在翻譯一本書!這本書價值很高。」

值得一提的是,鄭克魯在上海師範大學出任中文系主任時打造的「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至今還是國內同類專業中的佼佼者,他主編的《外國文學史》為高校學生普遍使用。朱振武評價道:「鄭先生在外國文學研究方面的著作是一部接一部,他從不故弄玄虛,從不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從不擺弄新詞套話,從不堆砌批評術語,從不膜拜西人的什麼所謂理論,從不嚇唬青年學者或普通讀者。」

許多讀者都注意到,鄭克魯的翻譯作品通常都會搭配一篇高質量的序跋。他會從作品的文學史地位、語言特徵及藝術價值三方面進行分析,這也是正是其紮實文學研究功底厚澤於讀者的體現。鄭克魯曾解釋說:「我是文學研究出身,所以我的序言與他人不盡相同。某些人不搞研究,他們做做作家介紹,寫寫作品內容,當然這樣也可以,但這遠遠不夠。應該讓讀者知道作品好在哪裡,其價值是什麼,為什麼如此受歡迎。」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流程編輯:u014

【來源:北晚新視覺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深挖│ 翻譯「活字典」鄭克魯:曾將半壁法國文學「扛」到中國
    文 | 王仲昀9月20日晚,我國著名的翻譯家和作家,上海師範大學教授鄭克魯先生因病逝世,享年82歲。在鄭克魯先生60年翻譯學術生涯中,他完成了1700萬字文學翻譯,近2000萬字著作和編著。如果你喜歡法國文學,那你多少看過鄭克魯翻譯的文本。
  • 譯者|譯壇巨擘,文苑鴻儒——鄭觀應嫡孫鄭克魯的著譯人生
    鄭克魯的譯著《局外人》 他是近代著名改良思想家、《盛世危言》的作者鄭觀應的嫡孫,他畢業於北京大學和中國社會科學院,他集翻譯家、學者和教育家於一身
  • 翻譯《紅與黑》《茶花女》等法國經典的大家鄭克魯去世
    在多年的翻譯生涯中,鄭克魯累計完成文學翻譯著作1700萬字,著作和編著2000萬字,學術論文和其他各類文字幾百萬字,商務印書館近年出版《鄭克魯文集》38卷,涵蓋了他一生的主要譯筆名著,包括《基督山恩仇記》《茶花女》《悲慘世界》《巴黎聖母院》《紅與黑》《笑面人》等法國經典文學的半壁江山。
  • 生命不息 翻譯不止
    當滿頭白髮的鄭克魯先生爽朗地笑著自我介紹時,語音洪亮清晰,和藹可親,一下子拉近了彼此的距離……這天,隨著各大傳媒及出版社公眾號紛紛推送的相關消息及緬懷鄭克魯先生長文等,證實了消息屬實。有年輕讀者留言,他們在大學課本裡讀過不少鄭克魯先生翻譯的法國文學經典作品,如《悲慘世界》《茶花女》等,卻並不知道他是晚清著名改良派思想家、《盛世危言》作者鄭觀應的曾孫。
  • 法語翻譯家鄭克魯去世,享年81歲,曾譯《悲慘世界》《茶花女》等
    翻譯家、上海師範大學教授鄭克魯9月20日晚逝世,享年81歲。在鄭克魯60年的翻譯學術生涯中,完成了1700萬字文學翻譯,近2000萬字著作和編著。鄭克魯1939年出生於澳門,其曾祖父是晚清啟蒙思想家、曾寫過《盛世危言》的鄭觀應。
  • 81歲著名翻譯家鄭克魯去世,曾任武漢大學法語系主任
    20世紀80年代中期,鄭克魯在武漢大學法語系任系主任併兼法國問題研究所所長,1987年調至上海師範大學工作,任博士生導師。他同時還是上海師大中文學科博士後流動站負責人,並任中國法國文學研究會副會長,上海比較文學研究會副會長和上海翻譯家學會副會長,曾獲得法國政府頒發的「一級文化交流勳章」。
  • 法語翻譯家鄭克魯去世,曾譯《悲慘世界》《茶花女》等
    上海師範大學鄭克魯先生治喪小組9月21日發布訃告稱,中國共產黨黨員,著名翻譯家和作家,外國文學史學家和教育家,上海師範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國家重點學科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負責人、中國語言文學博士後流動站站長、文學研究所所長、中文系主任、圖書館館長、中國法國文學研究會副會長、
  • 翻譯了《茶花女》《悲慘世界》的翻譯家鄭克魯去世,他曾說「譯者不...
    許多人知道鄭克魯的名字,是通過《家族復仇》《基度山恩仇記》《茶花女》《悲慘世界》《巴爾扎克短篇小說選》《法國抒情詩選》等法國文學作品,昨晚10點,翻譯家、上海師範大學教授鄭克魯先生在醫院去世,享年81歲。
  • 紀念翻譯家鄭克魯|「翻譯是對時間流逝的抵抗」
    新京報記者從上海師範大學人文學院獲悉,該校教授、法國文學翻譯家鄭克魯於9月20日晚在醫院去世,享年81歲。鄭克魯是著名法國文學翻譯家,翻譯了包括《茶花女》、《悲慘世界》在內的多部世界名著,同時編著有學生們廣泛使用的教材《面向二十一世紀教材——外國文學史》。鄭克魯1939年出生於澳門,其曾祖父是晚清啟蒙思想家鄭觀應。
  • 紀念|袁筱一:鄭老的翻譯貼近原文,尊重原著文風
    翻譯家鄭克魯先生於9月20日晚10點在醫院去世,享年81歲。許多人知道鄭克魯的名字,是通過《巴黎聖母院》、《基度山恩仇記》、《茶花女》、《悲慘世界》、《巴爾扎克短篇小說選》、《法國抒情詩選》等法國文學作品。
  • 韋白詩歌譯著被指抄襲 自辯稱詩歌翻譯多借鑑
    最近出版的一本外國詩歌譯著被指抄襲,在網上引發熱議。他告訴記者,自己翻譯這本佩索阿的詩集共借鑑了8本英譯本,付出很大心血。僅僅因為很小部分的「借鑑」就被指整部書涉嫌抄襲是很不公允的。「而且我相信,除了首譯以外,國內大部分詩歌翻譯都多多少少有對前人的參考,沒有一丁點參考的翻譯是不可能的。只要是正面的參考,就還是有意義的。」  北京大學世界文學研究所副教授、詩人胡續冬對此作出回應:「過度借鑑就是抄襲。
  • 「翻譯是對時間流逝的抵抗」
    新京報記者從上海師範大學人文學院獲悉,該校教授、法國文學翻譯家鄭克魯於9月20日晚在醫院去世,享年81歲。鄭克魯是著名法國文學翻譯家,翻譯了包括《茶花女》、《悲慘世界》在內的多部世界名著,同時編著有學生們廣泛使用的教材《面向二十一世紀教材——外國文學史》。鄭克魯1939年出生於澳門,其曾祖父是晚清啟蒙思想家鄭觀應。
  • 專家縱論翻譯界弊病 文學翻譯界面臨「青黃不接」
    在1月29日舉行的紀念蕭乾誕辰95周年暨《蕭乾譯作全集》出版座談會上,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所長楊義先生說,「蕭乾在中西文化樞紐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把世界的精華貢獻給中國,又把中國的精華貢獻給世界。譯著《尤利西斯》是他翻譯生涯裡的一個高峰,同時表現了中國人在接受西方思潮時,應採取什麼樣的方式、態度和胸懷。他的翻譯,不僅是文字上的真實,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真實。」
  • 這位崇明翻譯家,牛!
    在海峽兩岸三地出版譯著近40種約400餘萬字,代表譯著有《精神療法》、《託特瑙山》、《大賭局》、《今天我不願面對自己》、《愛情謊言》、《公雞已死》、《巴黎劊子手》、《背向世界》《你的奧爾加》等。沈錫良身上有著典型的崇明人特點:鑽研刻苦、機智幽默、謙遜低調。他在上海一家企業工作,絕大多數同事不知道他業餘時間從事文學翻譯工作。
  • 他說人生最難得到的是「自知之明」,譯著等身卻從不以翻譯家自稱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曲鵬作為詩人,他被魯迅先生稱譽為「中國最傑出的抒情詩人」,創作於上世紀40年代的《十四行集》把新詩從浪漫主義經過象徵主義推進到中國式的現代主義,成為中國十四行詩的代表作和裡程碑;作為學者,他對杜甫的研究卓有成就,一生致力於外國文學的教學、研究和推廣,為我國培養了一批優秀的日耳曼學者;作為翻譯家,他從事翻譯工作近
  • 屈璟峰| 百年臺灣地區女性文學翻譯家群像
    對於女翻譯家的研究涉及生平介紹、代表性譯著介紹、主要譯事活動的成因和屬性等主要內容。鑑於翻譯文學隸屬於文學大框架之內,筆者按照陳芳明教授對臺灣地區文學史的分期方法把臺灣地區翻譯文學相應分為三個歷史階段:日據時期(1921—1945)、戰後時期(1945—1987)、解嚴時期(1987至今)(陳芳明 2011: 30)。
  • 圈閱2020|揮手告別離開我們的群星
    2020年,一些優秀的文化和文藝名家永遠地離開了我們,他們雖然離去了,卻為我們留下了經典作品和精彩瞬間,永遠地被人們記在心中。今天我們就來一起盤點2020離開我們的群星,回味他們所帶來的精彩。演員 於藍2020年6月27日去世,享年99歲於藍從1949年開始登上銀幕出演《白衣戰士》,此後,《龍鬚溝》中的程娘子、《林家鋪子》中的張寡婦、《革命家庭》中的周蓮,於藍在光影的世界裡留下了一個又一個閃光動人的人物形象,最令人難忘的是在電影《烈火中永生》扮演的江姐形象。
  • 翻譯家一定要懂外文嗎?未必,有個叫林紓的人就不懂
    林紓是近代著名翻譯家,他翻譯了很多外文小說。很多近代名人都讀過林紓翻譯的小說,他們給林紓翻譯的小說起了個名字叫「林譯小說」。有人甚至說,林紓是近代介紹西方文學第一人。林紓他是一個傳統文人,曾經中過舉人。後來由於時代更迭,科舉取消,他轉而從事教育工作。
  • 這是中文世界裡,最頂級的愛情禮物!讓每個520表白,都顯得廉價
    在中文世界裡,沒有任何一份愛情禮物,比得上朱生豪給自己心愛女孩獻上的真情——為了她,他翻譯了31個莎士比亞劇本,部部經典。這個女孩,叫宋清如。1932年,宋清如考入杭州之江大學,在那裡,她和朱生豪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