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縱論翻譯界弊病 文學翻譯界面臨「青黃不接」

2020-12-24 騰訊網

《蕭乾譯作全集》出版座談會上專家縱論翻譯界弊病

「蕭乾先生在他的譯作《好兵帥克》中,將標準音譯的『先生』翻譯為『報告長官』,這種翻譯將『官兵之間的空氣』形象地表現出來了。」在1月29日舉行的紀念蕭乾誕辰95周年暨《蕭乾譯作全集》出版座談會上,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所長楊義先生說,「蕭乾在中西文化樞紐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把世界的精華貢獻給中國,又把中國的精華貢獻給世界。譯著《尤利西斯》是他翻譯生涯裡的一個高峰,同時表現了中國人在接受西方思潮時,應採取什麼樣的方式、態度和胸懷。他的翻譯,不僅是文字上的真實,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真實。」

此次由太白文藝出版社推出的《蕭乾譯作全集》共有10卷,是由蕭乾夫人文潔若主編的。包括20世紀50年代蕭乾翻譯的《好兵帥克》、《莎士比亞戲劇故事集》、《裡柯克小品選》等,有粉碎「四人幫」後翻譯的《培爾·金特》,還有蕭乾80歲高齡的時候和夫人文潔若一起翻譯的愛爾蘭著名小說家詹姆斯·喬伊斯的《尤利西斯》。

與會的專家、學者指出,蕭乾首先是作為著名作家和優秀記者聞名於世的。他的《劍橋書簡》、《矛盾交響曲》等優秀的文學、新聞作品在各個時期廣為流傳,在中國文學史和新聞史上都佔有一席之地。此外,作為一名文化使者和傑出的文學翻譯家,蕭乾翻譯的文學、新聞作品更具有廣泛的影響和獨特的藝術魅力,在國內外影響深遠。

太白文藝出版社總編輯助理黃道京認為,蕭乾先生翻譯的作品總體上有3個特點,那就是得體、傳神和幽默。他說:「蕭乾和別人最不一樣的地方就是幽默,他能夠對原文的幽默有一種中國式的傳達,讓你琢磨起來很有味道!」

蕭乾和夫人文潔若譯的《尤利西斯》中有這樣一段。「聲譴責曰:『遭瘟之白痴!』『冒失鬼!』『鄉巴佬!』『侏儒!』『私生子!』『廢物!』『豬小腸!』『亂臣賊子!』『生在陰溝裡的!』『不足月份的!』『閉上汝那為神詛咒之猴嘴,少說酒後之胡言亂語!』以舉止溫和鎮靜為特徵之賢明紳士利奧波德亦建議曰:『當前乃最神聖之時刻,亦為最不可侵犯之時刻。霍恩產院應為靜謐氛圍所籠罩。』」這段生動、幽默的翻譯一直讓翻譯家屠岸先生印象深刻。

在屠岸看來,用口語化、通俗化的文字來淋漓盡致地表現一個雜亂環境中不同人物的個性,首先得益於譯者對於原著作者內心情感的把握,這種情感上的默契所產生的共鳴給讀者帶來了原著的文字效果。語言是有差異的,語言受到國界和地區文化的束縛。但是恐懼、憤怒、哀傷、高興、興奮等諸多情感的表現卻是不分國界、不分地區文化的,種種情感表現是全人類所共通的文化精神的體現。屠岸說,「在翻譯上打散原文,用中文進行傳神的翻譯。在不破壞文章原意的前提下,不屑於語法結構,可以添加一些或者省略一些東西,但是這不等於風格等同,譯者和作者之間有種默契。」蕭乾先生極強的語言駕馭能力使他在他的譯作中不時地創造出一種「畫境」。

傳記文學作家李輝在接受採訪時說,現在翻譯所存在的最大問題就是不講文學,只講市場。對學生的語文、文學方面的培養不足,導致目前外國文學作品翻譯的水平在急劇下降。人們正為中國文學翻譯界面臨「青黃不接」的現象而普遍感到焦慮。

據報導,上海最近舉辦了一次翻譯大賽,由於缺乏出色譯作,一等獎空缺,二等獎則由一位新加坡參賽者獲得。一位參加過魯迅文學獎翻譯作品評選的評委,曾講到在前幾屆評選中,都因缺乏出色的譯著而讓評委躊躇再三,無法確定。隨著一個個優秀的前輩翻譯家的故去,中國翻譯人才的「青黃不接」已經是冷冰冰的現實了。

李輝說,五四以來,一代又一代著名翻譯家不少都是集文學創作與文學翻譯於一身,如魯迅、周作人、冰心、徐志摩、巴金、蕭乾、楊絳、馮至、卞之琳等;有的翻譯家雖以翻譯為主業,但也有過文學寫作經歷和興趣,並有深厚的文化修養和出色的文學才華,如傅雷、朱生豪、董樂山等。他們的經歷和翻譯成就告訴我們,文學翻譯需要的不只是外語的熟練,在很大程度上,對譯者母語的修養、精神氣質、文學能力有更高的要求。並非說譯者一定要是文學家,但一個譯者如果母語表達尚且不能過關,又如何追求翻譯的「信、達、雅」?一個從事文學翻譯的人,連基本的文學氣質和修養都不具備,連起碼的文字寫作都不合格,又如何能進入原作的文學世界,更何談進入錢鍾書所提出的翻譯的「化境」?

文學界和翻譯界對於譯著質量的憂慮是與近年來引進版的圖書增多相伴而生的。在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趨勢下,中外文學的翻譯已經越來越廣泛和頻繁。據有關資料表明,僅以我國內地出版的外國文學讀物為例,1949年至1979年期間,平均每年出書約172種,若除去「文革」這10年不計,每年也不過258種。1980年至1986年期間,每年出書增為657種,到1988年超過1000種。1992年我國加入世界版權公約以後,出書種數一度有所下降,而近幾年又明顯上升,現每年都維持在千種以上。

曾經譯有《追憶似水年華》第四卷,和米蘭·昆德拉作品《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無知》的翻譯家許鈞在談到翻譯質量問題時說,好的翻譯絕對不是能很容易地造就出來。我們可以說出現一個十六七歲的寫作天才,但一個人不到五六十歲是成不了翻譯家的。現在中學生可以寫小說,而研究生翻譯一部小說都被懷疑能力不及。翻譯到底有多難?許鈞舉例說,美國從上世紀40年代就開始研究機器翻譯,到今天,科技都可以把衛星送上火星了,但通過計算機連一般的翻譯問題都沒有解決,何況是文學翻譯。

許鈞說,我們現在翻譯的東西很多、很豐富,總體而言水平不會比以前差,甚至還有所提高。但由於總量多,其中不好的也相應地多了,就凸現了這種問題。其實現在一些文學名著重譯本就比以前的要好。

但是,現在有些出版社本身沒有力量、沒有良好的編輯人才。甚至有些出版社為了搶佔市場,讓不懂外文的人去抄譯、剽竊名著。這是圖書出版的整個管理機制出了問題。

許鈞說,現在的翻譯質量問題不能怪譯者。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有真正高水平的編輯隊伍,編輯本身要精通外語,要有一些翻譯批評家,有大眾媒體刊登翻譯文學的批評文章,這樣才能建立健康的機制來保證翻譯的質量。

相關焦點

  • 中國的翻譯界為什麼出現青黃不接的現象,知名翻譯公司想到了這點
    就目前國內的翻譯界現狀來看,「青黃不接」的狀態是公認的,就拿文學翻譯來說,一般資歷老的譯者在翻譯或重譯經典作品,資歷較高的譯者是在忙於教學,科研或者行政管理,至於年紀尚淺,又能勝任翻譯的人需要面臨很大的經濟壓力,根本看不上稿費微薄的翻譯工作。
  • 文學翻譯行業現狀:稿費千字20至80元30年未變
    、格林厄姆·格林的中文譯者傅惟慈先生因病辭世;近日,翻譯家許淵衝獲得國家翻譯界最高獎項之一「北極光」傑出文學翻譯獎;昨日,70後知名翻譯家孫仲旭又因抑鬱去世……今年以來,這些頻見報端的翻譯家重磅新聞讓不少人開始關心起當下文學翻譯家這一群體。
  • 屈璟峰| 百年臺灣地區女性文學翻譯家群像
    以至於時至今日,對女性翻譯家的專題研究依然薄弱。隨著20世紀80年代女性主義翻譯理論成果傳入中國,學界才開始關注女性翻譯家群體,湧現出一定的研究成果(吳書芳 2013)。在臺灣地區,百年間不僅有如鍾梅音、崔文瑜、宋碧雲、鄧嘉宛、胡因夢等大批創作與翻譯等身的知識女性,而且有胡品清、齊邦媛、林文月等著名女翻譯家、成果顯著的研究家。這一群體所譯語種廣泛、體裁豐富、翻譯風格多樣。
  • 文學翻譯的使命與跨域功能——訪翻譯家文潔若
    1 翻譯在我生命中沒有句號   吳江濤:文先生好,您從事翻譯工作已經半個多世紀了,在翻譯界您又是一位高產的翻譯家,直到現在您還在堅守自己的崗位,從某種角度講,翻譯也是一件苦力活兒,您沒有打算給自己放假歇一歇嗎
  • 《翻譯疑雲》第一部文學翻譯題材電影,點讚。
    這是我看的第一部文學翻譯題材的電影,這個題材能做成嫌疑片,本身也是很驚喜了。文學翻譯本來是很文藝的東西,感覺跟懸疑是沾不上邊的。這兩者的結合可能會擦出不一樣的火花。我本身也比較喜歡文學這東西,對文學翻譯有一定了解。據我所知現在稱得上翻譯家的人已經不多了。,文學翻譯者工作,吃力不討好,是件苦差事。我喜歡看電影,文學翻譯對應的是字幕組。
  • 阿倫·阿吉談文學翻譯
    達姆羅施指出,歌德口中的「世界文學」實際是「文學的世界性流通」,這個過程無疑會涉及讀者接受以及基於讀者接受的文學市場操作的問題,經典文學或許可以逃過一劫,然而當代文學難免受到來自譯者、編輯與出版商等的多方「宰割」,因而翻譯的文本和原文其實早已是兩個文本,尚不提語言和文化審美本身的差異。
  • 楊宇冠 李立:《論自由》中文翻譯問題研究
    此句翻譯得實在是好,但如果不看英文原文,不太容易懂。譯者認為,嚴復此處套用了英式的定語從句格式,該句中的「其無所棖觸扶翊於斯人不可跂及之神智者」是修飾「自為紬寫」的定語;而「其為有裨人群」是修飾整體句子的定語,尤其是修飾「使不佞能裒其半以傳諸人間」,但是中間隔得較遠,仔細琢磨才能明白它們的關係。 再看嚴復所譯的《群己權界論》的第一句話:「有心理之自繇,有群理之自繇。
  • 英國翻譯家韓斌,熱衷翻譯中國文學,賈平凹:十分欽佩
    她曾因翻譯賈平凹的短篇小說《倒流河》獲得2013年中國國際翻譯大賽一等獎。在韓斌眼中,翻譯中國文學作品是她一生的事業。韓斌直言此次獲獎實屬驚喜,她又興奮又激動,她謙虛地說,「我不確定自己沒有像我想做到的那樣發揮很大的影響力,但是我和其他同僚都在盡力做到最好。」韓斌對中國文學在西方的傳播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
  • 翻譯和文學_文化頻道_鳳凰網
    曾經長時間不支薪,免費為《筆會》主編翻譯季刊《當代臺灣文學英譯》(The Taipei Chinese Pen: A Quarterly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from Taiwan)編譯臺灣文學作品。
  • 上世紀湖北出土失傳古籍,翻譯成書後驚動考古界,西方專家:假的
    上世紀湖北出土失傳古籍,翻譯成書後驚動考古界,西方專家:假的文物是我們考證歷史的第一手資料,往往也是最重要的資料,史書畢竟是人來編寫的,所以在流傳過程中多少有些偏離歷史真相的嫌疑,只有埋在土裡的文物永遠不會騙人。
  • 呼倫貝爾市文學翻譯培訓班在鄂溫克旗舉辦
    日前,由呼倫貝爾市翻譯家協會、鄂溫克旗文聯聯合舉辦的呼倫貝爾市文學翻譯培訓班在我旗舉辦。培訓班邀請中國民族語文翻譯局蒙古語文室主任、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理事哈森作專題講座。來自全市的翻譯家協會會員、文學翻譯愛好者、公文翻譯工作者等100餘人參加了培訓。
  • 柯衛東︱舊版的翻譯文學書籍
    翻譯過來的外國文學,雖然曾是年少時最為熱衷閱讀的,但檢點所藏的舊版中也其實並不多,因為以前認為翻譯文學的舊版收藏價值有限,所以不怎麼專門買,後來想買的時候價格已十分昂貴。所存的舊譯本,多是從前偶爾買的,要麼覺得較為罕見,要麼喜歡其裝幀,或者是書品好,總之是具備以上一點,價格又不貴而買回來的,這裡也只是檢其中自覺有意思的隨意說而已。
  • 中國當代文學海外翻譯的「無為而為」
    正因如此,中國政府和相關機構非常重視翻譯在中國文學走出去中的積極有為,通過「經典中國國際出版工程」「絲路書香工程重點翻譯資助項目」「中國當代作品翻譯工程項目」等國家「走出去」出版扶持基金,兼及政府、作協和中外高校合作推出的「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中國當代文學百部精品對外譯介工程」「中國文學海外傳播工程」等措施,並且推動實現了作者、譯者、編輯、代理人、出版商、讀者、學者等多向影響因子互動關係的動態「
  • 翻譯家林紓
    林紓(1852—1924年)中國近代文學家,翻譯家。原名群玉、秉輝,字琴南,號畏廬、畏廬居士,別署冷紅生。晚稱蠡叟、踐卓翁、六橋補柳翁、春覺齋主人。室名春覺齋、煙雲樓等。福建閩縣(今福州)人,我國近代著名文學家。光緒八年(一八八二)舉人,官教論。工詩古文辭,以意譯外國名家小說見稱於時。復肆力於畫。
  • 他不懂外文,卻翻譯了170部外國作品,開創中國文學翻譯先河
    作為一名不懂外語的翻譯家,林紓通過和懂外文者合作,用文言翻譯了一百七十餘部外國作品,開創了中國文學翻譯之先河,對中國文學的繁榮與興旺,功不可沒。林譯小說在清末民初風行大江南北,深受讀者喜愛,影響深遠,不僅扭轉了當時國人的小說觀,提高了小說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改變了中國小說發展的軌跡,同時對國人的陳舊觀念和意識產生了巨大的衝擊。
  • 國內專家學者齊聚中南大,共話後疫情時代翻譯事業與教學發展
    線上和現場共計536人參加開幕式並聆聽了大會的主題報告,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話發展。大會現場開幕式上,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副校長鄒進文代表學校致開幕詞。湖北省譯協會長、武漢大學劉軍平教授代表主辦方致辭。他表示,在疫情的特殊時刻,各位嘉賓在雲端和線下相見,非常不易。
  • 兒童文學翻譯的研究範式
    兒童文學具有娛樂和教育雙重功能,在文學多元系統內部處於邊緣地位。由於譯本目標是小讀者,他們對譯本接受具有特殊性,因此譯本傾向於「融入」目標語言現有的文化系統。兒童文學作品被賦予教化功能,使得「忠實」原則在兒童文學翻譯中往往「屈居次席」。
  • 翻譯與大眾文化:翻譯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
    2020-10-19 14: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從上個世紀的文學經典
  • 「翻譯中每一個字都很重要」,傅雷獎鼓勵青年譯者翻譯要趁早嘗試
    11月21日,第12屆傅雷翻譯出版獎在京揭曉。寧春豔憑《孤寂在棉田》的翻譯獲得文學類獎項,汪煒憑《透明與障礙:論讓-雅克·盧梭》獲得社科獎,曾昭曠憑《審判王后:1793年10月14-16日》獲得傅雷翻譯新人獎。汪煒和曾昭曠都是80後,這也說明了傅雷獎鼓勵青年譯者的決心。
  • 許淵衝:轉換不同語言之美的百歲翻譯家
    【走近文藝家】     作者:趙鳳蘭(中國文化報高級記者)   100歲的他,畢生致力於中西文化互譯工作,已經出版中、英、法文著作100多部,其中中國古代詩詞幾乎佔到了一半,獲得中國翻譯協會頒發的「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也是國際翻譯界最高獎「北極光」傑出文學翻譯獎唯一的亞洲獲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