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家林紓

2021-01-18 騰訊網

林紓(1852—1924年)中國近代文學家,翻譯家。原名群玉、秉輝,字琴南,號畏廬、畏廬居士,別署冷紅生。晚稱蠡叟、踐卓翁、六橋補柳翁、春覺齋主人。室名春覺齋、煙雲樓等。福建閩縣(今福州)人,我國近代著名文學家。光緒八年(一八八二)舉人,官教論。工詩古文辭,以意譯外國名家小說見稱於時。復肆力於畫。山水初靈秀似文徵明,繼而濃厚近戴熙。偶涉石濤,故其渾厚之中頗有淋漓之趣。其題畫詩云:「平生不入三王派,家法微微出苦瓜,我意獨饒山水味,何須攻苦學名家?」花鳥得其師陳文臺之傳,淡墨薄色,神致生動。晚年居北京,求者多以山水,而花鳥則不復作矣。著畏廬文集、詩集、春覺齋題畫跋及小說筆記等。

學術主張

 林紓少孤,自雲「四十五以內,匪書不觀」。十一歲從同裡薛錫極問古文辭,讀杜詩、歐文務於精熟。自十三齡至於二十,「雜收斷簡零篇用自磨治」,校閱古籍不下二千餘卷。三十一歲結識李宗言,見其兄弟積書連楹,一一借讀且盡。非但經、子、史籍,凡唐宋小說家言也無不搜括。後由博覽轉為精讀。對生平所嗜書,沉酣求索,如味醇酒,枕籍至深。

林紓崇尚程、朱理學,讀程朱二氏之書「篤嗜如飫粱肉」,卻能揭露「宋儒嗜兩廡之冷肉,凝拘攣曲局其身,盡日作禮容,雖心中私念美女顏色,亦不敢少動」的虛偽性,嘲笑「理學之人宗程朱,堂堂氣節誅教徒。兵船一至理學懾,文移詞語多模糊」。他維護封建禮教,指責青年人「欲廢黜三綱,夷君臣,平父子,廣其自由之途轍」,還說「蕩子人含禽獸性,吾曹豈可與同群」,又敢把與封建禮教不相容的《迦茵小傳》整部譯出。嚴復《甲辰出都呈同裡諸公》詩云:

孤山處士音琅琅,皂袍演說常登堂。

可憐一卷茶花女,斷盡支那蕩子腸。

林紓的古文論,以桐城派提倡的義法為核心,以左、馬、班、韓之文為「天下文章之祖庭」,以為「取義於經,取材於史,多讀儒先之書,留心天下之事,文字所出,自有不可磨滅之光氣」。同時林紓也看到了桐城派的種種弊病,反對墨守成規,要求「守法度,有高出法度外之眼光;循法度,有超出法度外之道力」。並提醒人們,「蓋姚文最嚴淨。吾人喜其嚴淨,一沉溺其中,便成薄弱」;專於桐城派古文中揣摩聲調,「亦必無精氣神味」。他認為學桐城不如學左、莊、班、馬,韓、柳、歐、曾。並以為在學習中應知變化,做到能入能出。「入者,師法也;出者,變化也。」

[編輯本段]青年林紓

林紓青年時代便關心世界形勢,認為中國要富強,必須學習西方。中年而後,「盡購中國所有東西洋譯本讀之,提要鉤元而會其通,為省中後起英雋所矜式」。他不懂外語,不能讀原著,只靠「玩索譯本,默印心中」,常向馬尾船政學堂師生「質西書疑義」。後來他與朋友王壽昌、魏易、王慶驥、王慶通等人合作,翻譯外國小說,曾筆述英、法、美、比、俄、挪威、瑞士、希臘、日本和西班牙等十幾個國家的幾十名作家的作品。一生著譯甚豐,翻譯小說達二百餘種,為中國近代譯界所罕見,曾被人譽為「譯界之王」。

林紓自幼嗜書如命,五歲時在私塾當一名旁聽生,受塾師薛則柯的影響,深愛中國傳統文學,從此與文學結下不解之緣。但由於家境貧寒、且遇亂世,他不得不為生計終日奔波。閒時他也不忘苦讀詩書,13歲至20歲期間校閱殘爛古籍不下兩千餘卷。1882年對於林紓來說是關鍵而又具轉折性意義的一年——從一個窮秀才一躍成為江南赫赫有名的舉人。在擺脫貧困窘境的同時,他廣結師友、飽讀詩書。愛國心切的他,雖已過而立之年,卻不辭辛苦,七次上京參加禮部會試。原本一心報效祖國的林紓"七上春官,屢試屢敗"因而從此絕意於仕途,專心致志地走上文學創作的道路。1897年,已步入不惑之年的林紓捧著《閩中新樂府》和讓洛陽"一時紙貴"的《巴黎茶花女遺事》譯本開始了他遲來且豐碩的著譯生涯。然而,林紓涉入譯界卻是極為偶然的事,他的譯作如此暢銷也在意料之外。當時恰逢林紓母親去世,接踵而至又是妻子病故。魏翰、王壽昌等幾位好友為幫林紓走出消沉的困境邀他一同譯書。林紓起先再三推脫,最後才接受了這一請求。《巴黎茶花女遺事》得到國人相當的認可,從某種程度上激勵著林紓沿著翻譯文學作品的道路繼續走下去。在之後短暫的27 年生命裡,他不僅用一腔愛國熱血揮就了百餘篇針砭時弊的文章;用犀利、恰切的文筆完成了《畏廬文集》《諷喻新樂府》《巾幗陽秋》等40餘部書,成功地勾勒了中國近代社會的人生百態;而且在不諳外文的特殊情況下,與魏翰、陳家麟等曾留學海外的才子們合作翻譯了180餘部西洋小說,其中有許多出自外國名家之手,如英國作家狄更斯著的《大衛·科波菲爾德》、英國哈葛德的《天女離魂記》,俄國託爾斯泰著的《恨縷情絲》,西班牙塞萬提斯的《魔俠傳》,法國 森彼得的《離恨天》,英國司哥特著的《撒克遜劫後英雄略》、笛符著的《魯濱遜漂流記》等。這些西洋小說向中國民眾展示了豐富的西方文化,開拓了人們的視野。它們牢固地確立了林紓作為中國新文化先驅及譯界之王的地位。至此,林紓被公認為中國近代文壇的開山祖師及譯界的泰鬥,並留下了"譯才並世數嚴林"的佳話。

林紓大事記

(1852~1924年)近代文學家、翻譯家。原名群玉,字琴南,號畏廬,別署冷紅生,晚稱蠡叟、補柳翁、踐卓翁、長安賣畫翁。福建閩縣(今福州市)人。早年曾從同縣薛錫極讀歐陽修文及杜甫詩。後讀同縣李宗言家所藏書,不下三、四萬卷,博學強記,能詩,能文,能畫,有狂生的稱號。光緒八年(1882年)舉人,考進士不中。二十六年(1900年),在北京任五城中學國文教員。所作古文,為桐城派大師吳汝綸所推重,名益著,因任北京大學講席。辛亥革命後,入北洋軍人徐樹錚所辦正志學校教學,推重桐城派古文。後在北京,專以譯書售稿與賣文賣畫為生。

戊戌維新前,林紓在福建每天和友人談新政,作《閩中新樂府》50首,反映了他當時的進步思想。像《村先生》、《興女學》等,主張改革兒童教育,興辦女子教育,宣傳愛國思想:"今日國讎似海深,復仇須鼓兒童心。"(《村先生》)這種宣傳愛國的精神,在甲午中日戰爭後更有發揚,像他所作《徐景顏傳》,就表揚海軍的為國犧牲。

林紓後來思想轉向保守,跟他始終主張維新、忠於清光緒帝的立場有關。辛亥革命後,他在《畏廬詩存·自序》裡說,"革命軍起,皇帝讓政。聞聞見見,均弗適於餘心","惟所戀戀者故君耳"。他雖然沒有在清朝做官,卻十謁光緒帝的陵墓。因此,入民國後,他和桐城馬其昶、姚永概相繼離開北京大學,並攻擊革命家章炳麟為"庸妄巨子,剽襲漢人餘唾","意境義法,概置弗講"(《與姚永概書》)為桐城派張目。五四運動中,《新青年》雜誌提倡以白話代文言,發自北京大學。林紓寫信給北大校長蔡元培稱:"若盡廢古書,行用土語為文字,則都下引車賣漿之徒所操之語,按之皆有文法","凡京津之稗販,均可用為教授矣。"(《答大學堂校長蔡鶴卿太史書》)從保守轉到反對"五四"新文學運動。

林紓有《畏廬詩存》,卻刪去了《閩中新樂府》。他自稱"吾詩七律專學東坡(蘇軾)、簡齋(陳與義);七絕學白石(姜夔)、石田(沈周),參以荊公(王安石);五古學韓(愈);其論事之詩則學杜(甫)"(《林畏廬先生手札》)。他最推重自己的古文,批評康有為贈詩稱讚他的譯著,而不談他的古文,是"捨本逐末"(同前)。他自言在京與吳汝綸論《史記》為文之用心,深得吳之首肯。又推重吳汝綸評點《史記》"發神樞鬼藏之秘"(《桐城吳先生點勘史記讀本序》)。又稱吳始見其文,贊曰:"是抑遏掩蔽,能伏其光氣者。"(《贈馬通伯先生序》)他標榜桐城派,其實他的古文跟桐城派並不相同。像《冷紅生傳》、《先妣事略》、《蒼霞精舍後軒記》、《趙聾子小傳》,都善於敘事抒情,寫得生動而有感情,或雜以詼諧,能感動人,不像桐城派文的謹嚴而較平順。他的《畏廬文集》,於閒漫細瑣之處,曲曲傳情,與歸有光文相近。他自己也說:"六百年中,震川(歸有光)外無一人敢當我者。"(《林畏廬先生手札》)晚年名高,好自矜張。或傷於蹇澀,不復如初集之清勁婉媚了。其實林紓的成就還在他的"林譯小說",他的詩文和畫,都為譯著所掩。

林紓翻譯小說始於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與精通法文的王壽昌合譯法國小仲馬《巴黎茶花女遺事》,二十五年一月在福州由畏廬刊行。這是中國介紹西洋小說的第一部,為國人見所未見,一時風行全國,備受讚揚。接著他受商務印書館的邀請專譯歐美小說,先後共譯作品180 餘種。介紹有美國、英國、法國、俄國、希臘、德國、日本、比利時、瑞士、挪威、西班牙的作品。單行本主要由商務印書館刊行,未出單行本的多在《小說月報》、《小說世界》上刊載。跟林合譯美英作品者有魏易、曾宗鞏、陳家麟、毛文鍾等,合譯法國作品者有王壽昌、王慶通、王慶驥、李世中等。

林紓譯得最多的是英國哈葛德,有《迦因小傳》、《鬼山狼俠傳》等20種;其次為英國柯南道爾,有《歇洛克奇案開場》等 7種。林譯小說屬於世界名作家和世界名著的,有俄國託爾斯泰的《現身說法》等 6種,法國小仲馬《巴黎茶花女遺事》等 5種,大仲馬《玉樓花劫》等2種,英國狄更斯的《賊史》等5種,莎士比亞的《凱撒遺事》等 4種,司各特的《撒克遜劫後英雄略》等3種,美國歐文的《拊掌錄》等3種,希臘伊索的《伊索寓言》,挪威易卜生的《梅孽》,瑞士威斯的《□巢記》,西班牙塞萬提斯的《魔俠傳》,英國笛福的《魯濱孫飄流記》,菲爾丁的《洞冥記》,斯威夫特的《海外軒渠錄》,斯蒂文森的《新天方夜譚》,裡德的《吟邊燕語》,安東尼·霍普的《西奴林娜小傳》,美國斯託夫人的《黑奴籲天錄》,法國巴爾扎克的《哀吹錄》,雨果的《雙雄義死錄》,日本德富健次郎的《不如歸》。林紓不懂外文,選擇原本之權全操於口譯者之手,因而也產生了一些疵誤,如把名著改編或刪節的兒童讀物當作名著原作,把莎士比亞和易卜生的劇本譯成小說,把易卜生的國籍誤成德國等。即使這樣,林紓仍然譯了40餘種世界名著,這在中國,到現在還不曾有過第二個。

林譯小說的譯筆有其獨自的特色和成功處。如所譯《撒克遜劫後英雄略》,頗能保有原文的情調,人物也能傳原著之神。《孝女耐兒傳》中,寫胖婦勸主婦之母為主婦出氣以重罰其夫一段,不僅原作情調未改,有時連最難表達的幽默也能表達出來。他的譯筆一般輕快明爽。

林紓譯書的速度是他引以自豪的。口述者未畢其詞,而紓已書在紙,能一時許譯就千言,不竄一字。他是古文家,喜歡用古文義法來講他譯的小說。他讚美狄更斯"掃蕩名士美人之局,專為下等社會寫照",善於"刻畫市井卑汙齷齪之事",善敘"家常平淡之事"(《孝女耐兒傳自序》),而用《史記·外戚傳》寫竇長君的話作比,認為《史記》中此等筆墨亦不多見。又說《紅樓夢》雖亦"善於體物,終竟雅多俗寡"。通過用《史記》、《紅樓夢》作比,賞識狄更斯的筆墨,為中國讀者打開了眼界。他在《不如歸序》裡,稱德富健次郎"夾敘甲午戰事甚詳。餘譯既,若不勝有冤抑之情,必欲附此一伸"。又說:"紓年已老,報國無日,故日為叫旦之雞,冀吾同胞警醒。"這說明他翻譯小說,不光要把外國小說藝術技巧介紹到中國來,更要把他的愛國熱誠,通過翻譯感動讀者;加上他憑著自己的文學素養,用來補有些原作的不足,使他的譯作竟勝過有些原作。他藉助他人口譯來翻譯的小說,其中的成功譯作至今還具有生命力。

林紓近30年的翻譯生涯,以1913年譯完《離恨天》為界,明顯地分為前後兩期。前期林譯十之七八都很醒目,後期譯筆逐漸退步,色彩枯暗,勁頭鬆懈,使讀者厭倦。

林紓的作品

林紓除翻譯小說外,文有《畏廬文集》、《續集》、《三集》,詩有《畏廬詩存》、《閩中新樂府》,自著小說有《京華碧血錄》、《巾幗陽秋》、《冤海靈光》、《金陵秋》等,筆記有《畏廬漫錄》、《畏廬筆記》、《畏廬瑣記》、《技擊餘聞》等,傳奇有《蜀鵑啼》、《合浦珠》、《天妃廟》等。還有古文研究著作《韓柳文研究法》、《春覺齋論文》以及《左孟莊騷精華錄》、《左傳擷華》等。

林紓的評價

林紓青年時代便關心世界形勢,認為中國要富強,必須學習西方。中年而後,「盡購中國所有東西洋譯本讀之,提要鉤元而會其通,為省中後起英雋所矜式」。他不懂外語,不能讀原著,只靠「玩索譯本,默印心中」,常向馬尾船政學堂師生「質西書疑義」。後來他與朋友王壽昌、魏易、王慶驥、王慶通等人合作,翻譯外國小說,曾筆述英、法、美、比、俄、挪威、瑞士、希臘、日本和西班牙等十幾個國家的幾十名作家的作品。一生著譯甚豐,翻譯小說達二百餘種,為中國近代譯界所罕見,曾被人譽為「譯界之王」。曾樸認為,林紓沒有認識到白話文為大勢所趨,堅持使用古文體翻譯外國小說,是他翻譯生涯最大的缺陷。這是中肯的評價。倘若林紓能在翻譯創作盛期用白話文翻譯小說,將會有更多中文基礎薄弱的民眾讀到外國文學。

林紓樂善好施,在他譯作暢銷海內的那幾年,月收入近萬,他大部分都用來資助家境貧寒的學生上學。他自己不會外文,卻資助了許多學生到國外深造。晚年,林紓的古文體受到新文學運動的衝擊,終於丟了北大的教席,從此經濟情況大不如前。那些曾受到他接濟的學生,此時都學成回國,在社會上嶄露頭角。他們聚在一起,商量了一個既能幫助恩師度過窘境又不使恩師難堪的計策:他們捐款成立了一個基金會,名義上是為了支持林紓的翻譯工作,實際上款項都由林紓自行使用,常常用於他私人的日常開銷。

相關焦點

  • 翻譯家林紓:不懂外語翻譯200多作品,嚴復、魯迅是他書迷
    翻譯在文化交流與國際交往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可是誰能想到我國現代的「翻譯第一人」林紓卻不懂外語呢?文學界的新貴翻譯界的泰鬥林紓有一個潦倒的童年,他於1852年出生於福建的一個窮苦家庭。那時候窮人是讀不起書的,林紓沒有辦法,只能在私塾中做一名「借讀生」。
  • 林紓是怎樣翻譯《茶花女》的
    林紓、王壽昌聲淚合譯《茶花女》        晚清時期,在福州出了一位不懂外語的翻譯家,林紓。       林紓是怎樣走上翻譯小說道路的,還要從他和王壽昌聲淚合譯《茶花女》說起。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暮春三月,福州城外,下杭街金皇巷,林紓寓所,氣氛悲哀。
  • 翻譯家一定要懂外文嗎?未必,有個叫林紓的人就不懂
    林紓是近代著名翻譯家,他翻譯了很多外文小說。很多近代名人都讀過林紓翻譯的小說,他們給林紓翻譯的小說起了個名字叫「林譯小說」。有人甚至說,林紓是近代介紹西方文學第一人。林紓他是一個傳統文人,曾經中過舉人。後來由於時代更迭,科舉取消,他轉而從事教育工作。
  • 海南日報數字報-林紓:不懂外語的翻譯大家
    而讓狄更斯與中國結緣的林紓,也不由重新回到了國人的視野中。  如果回到林紓生活著的年代,他可是當之無愧的譯壇泰鬥,僅憑他所翻譯的這些作家作品,林紓就足以稱得上是翻譯界的一個傳奇,而這位著作等身的翻譯大家卻完全讀不懂洋文,所有的翻譯幾乎都是憑藉助手的口述來加工整理的,這不能不說是傳奇中的傳奇。
  • 林紓翻譯的《巴黎茶花女遺事》為什麼風靡一時?
    作者 | 愁容騎士l 孔網店鋪:愁容騎士l的書攤)來源 | 孔夫子舊書網App動態#好書推薦# 林紓翻譯的《巴黎茶花女遺事》為什麼能夠風靡一時?張治 :《巴黎茶花女遺事》是林紓翻譯的第一部小說,它能夠風行,我剛才說有印刷術條件,就是現在印刷的大眾傳媒的支持。
  • 近代大翻譯家林紓,原來竟這樣「好名」?
    就中行跡最像的,林紓算一個。翻譯家林紓早年在家鄉福州,林紓即有「狂生」之號。辛亥革命既成,林紓便決心「如孫奇逢徵君以舉人終其身,不再謀仕民國」(《上陳太保書》);而他以六七十歲高齡,生前十一次遠赴河北易縣謁崇陵,也經人道破是「竊效亭林」(鄭孝胥)。
  • 林紓為何熱衷翻譯狄更斯?丨狄更斯與中國
    恰如狄更斯時代的英國批評家對這部小說的評價,「英語世界裡最滑稽的小說」,本書的譯者林紓也一定深深嗅到了原著中嗆人的荒誕幽默感,因而捨棄了這本書讓國人一望不知所云的原名,而冠之以一個既切合主旨,又足以吸引同胞眼球的開門見山的書名《滑稽外史》。
  • 林紓:一生不會外語,翻譯小說卻達180餘種,獲稱「譯界之王」
    嚴復在譯文界算是扛把子,譯著《天演論》廣為流傳,提出的翻譯三準則「信雅達」也影響深遠。但這位翻譯界的扛把子亦對剛接觸翻譯的林紓盛讚不已,稱林紓的翻譯首作《茶花女遺事》「銷盡蕩子魂」。(註:彼時的尚未墮為中國的蔑稱)受到首作的鼓勵,之後林紓的翻譯作品源源不絕,橫跨十餘國,而奇特的事情是,林紓本人卻從未學會一門外語。
  • 《世紀》專稿|晚清報刊上的林紓軼聞
    林紓不懂外文,他依靠與人合作的方式,竟成了百年前著名的小說翻譯家。他是將外國文學作品介紹到中國的先行者,其譯作也暢行天下。關於林紓的研究論著已有不少,但論述多圍繞其譯作,其實還有些相關記載散見於近代報刊易被忽略,擷取考察,亦可對林紓及其翻譯有更多的了解。
  • 林紓:載酒行吟的古文家
    林紓不懂外文,但在懂外文的朋友協助下,翻譯法國小仲馬的《巴黎茶花女遺事》。這部劃時代的譯作,乃因一個偶然的機緣產生的。當時林紓因夫人去世,心情低落。他的好友王壽昌來看他,勸他散散心,並把一本叫《茶花女》的法國文學作品介紹給他,讓他翻譯,說該書以情感人,使法國巴黎傾城男女為之神魂顛倒,他想讓中國人也一飽眼福。「幾日後,包括王壽昌在內的幾位朋友,邀我祖父到石鼓山散散心,」據林紓的嫡孫追述,「就在前往石鼓山的畫船上,我祖父開始了他的第一部譯著。」
  • 林紓:譯名罵名滿天下,一生俠義又誰知?
    林紓在中國文學史上大概不算無名之輩。他翻譯的《巴黎茶花女遺事》(1899),一時「銷盡支那蕩子魂」(嚴復語)。 林紓(1852~1924年),近代文學家、翻譯家。字琴南,號畏廬,別署冷紅生,福建閩縣(今福州市)人。晚稱蠡叟、踐卓翁、六橋補柳翁、春覺齋主人。
  • 五四新文化運動中的林紓
    因為當他的《文學改良芻議》發表後,當代古文大家,也是不懂西文卻是西方文學名著翻譯大家林紓就於2月8日在上海《國民日報》著文商榷,題目就叫做《論古文之不當廢》,觀點鮮明,理由不足。最引人發笑也反映出林紓最誠實的一面,是他說的這樣一段話:知臘丁之不可廢,則馬班韓柳亦自有其不宜廢者。吾識其理,乃不能道其所以然,此則嗜古者之痼也。
  • 不懂外文的民國時期翻譯家林琴南的幕後英雄
    同桌有92高齡的魏惟儀女士,許多人不知其來歷,我因涉獵過一些數據,知她是民初翻譯名家魏易之女。由魏惟儀我想到了他的父親魏易。    魏易(1880-1930)字衝叔,其先祖為唐代魏徵之後,世居河南,於宋代隨同高宗南遷,歷遷浙江餘姚、寧波,其後乃遷杭州。祖父魏笏,經太平天國,損失慘重,家道因此中落。父魏灝,以功名獲四川重慶道道臺,不幸於攜眷赴任途中遇風覆舟殞命。
  • 「林紓譯小說」問世121年,《林譯小說精選十種》再現經典
    在清末民初,商務印書館刊行「說部叢書」,收集「翻譯小說」三百餘種,其中有一百二十多種出自林譯,即以此而別立一套「林譯小說叢書」。當時「林譯小說」涉及歐美名家經典作品極多,幾乎都是首次引入中國。1981年,商務印書館又有新版「林譯小說叢書」,編選其中十種,重新排印,大受讀書界歡迎。
  • 中國人翻譯的第一部西洋小說《巴黎茶花女遺事》
    文:讀閱評說2012西泠秋拍中,第一部中國人翻譯的西洋小說《巴黎茶花女遺事》原刻初印本以16.1萬價格成交。1899年(光緒二十五年),第一部中國人翻譯的西洋小說《巴黎茶花女遺事》出版。此書的譯者就是近代文學家、翻譯家林紓[lín shū]。林紓翻譯西洋文字極為偶然。當時,林紓的母親剛剛去世,緊接著妻子病故。林紓的情緒非常低落,魏翰、王壽昌等幾位好友為了幫林紓緩解情緒,邀請林紓一同翻譯西洋書籍。
  • 甲午海將 曾宗鞏 被忽略的翻譯大家
    林紓因翻譯《巴黎茶花女遺事》的成功,在當時已是名滿天下的翻譯家。他因不懂外語,需要翻譯者進行口述,他則「筆述」。  嚴璩是嚴復的長子,當時剛從英國留學回來,通曉英國正統學派的經典文獻。在譯書局期間曾與嚴培南(嚴復族侄,1895年天津水師學堂駕駛班畢業)、林紓合譯《伊索寓言》。  魏易,當時已在京師大學堂出任英文教習。
  • 他不懂外文,卻翻譯了170部外國作品,開創中國文學翻譯先河
    作為一名不懂外語的翻譯家,林紓通過和懂外文者合作,用文言翻譯了一百七十餘部外國作品,開創了中國文學翻譯之先河,對中國文學的繁榮與興旺,功不可沒。林譯小說在清末民初風行大江南北,深受讀者喜愛,影響深遠,不僅扭轉了當時國人的小說觀,提高了小說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改變了中國小說發展的軌跡,同時對國人的陳舊觀念和意識產生了巨大的衝擊。
  • 從不懂外語到翻譯180餘部外國小說,這位牛人是如何做到的?
    在我國翻譯史上,曾經有位翻譯家,他只懂一門語言,就是中文,但他卻翻譯了180餘部西洋小說。他就是林紓,被人譽為「譯界之王」。他告訴林紓,現在西方小說很流行,很精彩,只可惜自己的文筆不夠好。如果有林紓的文筆翻譯成中文,一定讓中國人開開眼界。 林紓是一枚古文死忠粉,對他說的根本沒興趣。
  • 他用古文翻譯外文,是中國譯界之王,晚年反對廢除古文,痛罵胡適
    但他們的建議很快受到了傳統知識分子的抵抗,林紓就是其中一位。可能很多人都沒聽過這個名字,但這個人說起來可了不得,這個人不但是近代一個有名的文學家,更是一個出色的翻譯家,他被後世譽為近代文壇的開山祖師和翻譯界的泰鬥!
  • 朱生豪病中翻譯莎士比亞
    1903年上海達文書社出版了一本《澥外奇談》的書,翻譯的正是莎士比亞的戲劇故事集。1904年,查爾斯以及瑪麗·蘭姆兄妹的《莎士比亞故事集》被當時「不審西文」的翻譯奇才林紓全部譯出,由商務印書館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