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翻譯家韓斌,熱衷翻譯中國文學,賈平凹:十分欽佩

2021-03-01 翻譯米
2020年12月18日,第十四屆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頒獎儀式舉辦,隆重表彰了15位獲獎人,他們為促進中外文明交流互鑑做了突出貢獻。今天米姐要介紹的是其中一位——英國翻譯家韓斌(NICKY HARMAN)。韓斌英文原名叫妮基·哈曼。20世紀60年代末,她在英國利茲大學選讀中文專業,從此與中文結緣。她是一名翻譯理論研究者,曾在英國大學教授漢語翻譯,並推動倫敦帝國理工學院設立翻譯理論學碩士學位。韓斌曾擔任英國文學翻譯協會主席,在此期間,她熱衷於扶持後起之輩,在業內深受尊敬。韓斌不僅堅持翻譯中國文學近20載,更是以推廣中國當代文學為重要宗旨的非營利組織「紙託邦」(Read Paper Republic)的創始人之一。

她的譯作語言精準優美,力求最大程度再現作者的寫作風格,深得中國作家和英美出版人的信任。韓斌把賈平凹、嚴歌苓、韓東等中國作家的作品帶給英語讀者。通過這些譯作,讓西方讀者更好地了解中國當代文學。

她曾因翻譯賈平凹的短篇小說《倒流河》獲得2013年中國國際翻譯大賽一等獎。在韓斌眼中,翻譯中國文學作品是她一生的事業。

韓斌直言此次獲獎實屬驚喜,她又興奮又激動,她謙虛地說,「我不確定自己沒有像我想做到的那樣發揮很大的影響力,但是我和其他同僚都在盡力做到最好。」

韓斌對中國文學在西方的傳播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她認為,因篇幅和文學種類等原因,使得中國文學在西方出版面臨壁壘,並且中國女性作家的作品比男性作家更少被翻譯,甚至是「不成比例」的少。

韓斌表示,希望有越來越多的中國文學種類出現在西方文壇,同時希望中國出版社可以進一步推廣女性作家作品。

這已經是韓斌作為翻譯家的第20餘個年頭了,但她在談及中國文學時,臉上神採飛揚的神採尤為矚目。這不禁讓我們好奇,時光回溯,韓斌與中國文化是如何結緣的呢?她用「倒走絲路」這一精妙的比喻概括——不同於古代中國商人從絲路走向西方,韓斌對中國文化的最初了解來自兩位從英國出發走上絲路的傳教士——蓋群英(Mildred Cable)和馮貴石(Francesca French)。從左到右:Eva,馮貴石(Francesca French),蓋群英(Mildred Cable)

神秘古老的絲路聯通了中西方,也連接了中國文學和這位英國姑娘,在她心中播種下一顆漢學的種子。

很快,韓斌到了要步入大學的年齡,由於家人極力的支持和鼓勵,韓斌與家人的想法一致——「世界的未來在中國」。於是她選擇學習中文並且開始了解漢學文化。

談及為何選擇翻譯來實現兩種文化間的交流,韓斌打趣說,也許是因為自己懶,不想寫自己的小說和故事。

但我們都知道,選擇成為一名翻譯,十分需要語言創造力,可見韓斌只是謙虛而已啦。

當代作家賈平凹在議起韓斌時,直言「非常敬佩」,許多作家不約而同地提到,韓斌一開始翻譯就像有使不完的勁兒,對工作總是抱有極大的熱情。

談及翻譯對於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意義,韓斌認為,兩種文化的溝通所需要的是「更多的翻譯,越來越多的翻譯」。針對近年來很流行的「講好中國故事」,韓斌也有自己的見解,要想讓中國故事走出國門,讓西方乃至全世界更了解中國,翻譯扮演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通過翻譯來減少文化差異所帶來的隔閡,才能讓不同文化間流動起來。目前,韓斌翻譯的文章(短篇小說-39,中篇小說-1,長篇小說-13)共53篇。韓斌職業生涯為何如此令人敬佩?其中不得不提的一點是,她對含有大量方言的作品做了很多的翻譯工作。雖然不是單純因為方言而選擇作品,但韓斌確實選取了許多震撼人心的作品,並且是由極具地方特色的作家書寫。以作品極具陝南風情的賈平凹為例,韓斌認為,他的作品或是以短篇刻畫立體真實的人物形象,或是在長篇中呈現出史詩般壯闊的鄉野生活全景。這項工作確實有一定難度,但韓斌樂於接受挑戰。她透露了翻譯方言的秘訣——兩步研究法第一步,通讀作品。試圖理解故事,加以網際網路搜索部分方言的解釋,有些沒有答案,她就收集好問題,在完成系統研究後再向作者本人求證。韓斌也曾到訪中國,賈平凹邀請其到自己的家鄉,通過了解作者的成長背景,韓斌更好地理解了這片土地和故事有著怎樣深刻的連接,對她的翻譯起到了輔助作用。

根據韓斌所言,中英文方言並不能簡單地轉換為目的語中某個地方的方言,因為這樣會誤導讀者,以為這是作者原本的人物背景設定。

那該怎樣進行方言翻譯呢?韓斌認為,只有儘可能生動和用大白話去表述原文,才能產生一種歸化的效果,讓目的語讀者感興趣,並且能夠理解故事的背景和內容。

我在文學翻譯的領域裡工作了大約十五年了,我注意到在文學作品裡,當你描寫身體和其功能時,英文和中文的表達在文化上有很多很有意思的差異。

在我目前的翻譯工作中,我發現對身體、身體運動、肢體功能的描寫,中文的語言和表達方式是非常豐富的。

一、中文中有描寫動作的動詞,人們能確切地描述出來,但英文中卻沒有相應的詞。

1.「我嘴努努電梯」英文將是「I pursed my lips」或「made a moue」或「jerked my chin in thedirection of the lift」。至於「努努嘴」的問題,英文中沒有直接的一個動詞可以表達清楚,所以翻譯家要用另一個方法去解釋這個動詞,通常句子會很長,有時候意思還不是很清楚。        

2.「屁股一擰都出門走了」,這是來自賈平凹的小說,他生動地描寫了客人在宴會結束之前生氣的走了的情景。我能想像出客人扭動屁股離開椅子的樣子,但在翻譯時我花了很長的時間尋找最為貼切的表達方式,但我仍然不滿意我目前的結果:「Witha squirm of their buttocks,they were on their feet and out of the door」。

3.在描述肢體功能時,和中文相比,英文缺少明確的和豐富多彩的詞彙,在文學翻譯上,有時聽上去很令人尷尬。更重要的是有時會很粗野,其實這並不是作者要表達的本意。

流鼻涕這個說法,在英語裡通常不會和成年人聯繫在一起,儘管在人們哭得很厲害的時候。「她哭得鼻涕都流出來了……」,如果只按字面翻譯的話,就是「Shecried till the snot ran down her face……」,這會使人感到作者和故事中的女人太孩子氣了。

每天,我們這些翻譯人員都試圖在譯文中保持平衡,即要保持原文的色彩和豐富的內涵,又要把它轉變為另一種語言和不一樣的文化,這樣做,對讀者才有意義。這份工作最大的回報之一是它給了我們仔細的解讀原文的機會。我們可以稱之為,走進作者的腦海。我們問自己,在他/她們寫下這些文字的時候,腦海裡會有怎樣的圖像?他/她為什麼會選用這種特定的肢體圖像來描寫某種情感狀態而不是其它呢?

韓斌在2020年裡也有不少文學的收穫。她和另一位譯者Dylan Levi King共同翻譯的賈平凹作品《秦腔》有望在2021年面世。此外,她最近決定要跳出舒適圈,挑戰更多不可能,於是她有了兩項新嘗試:一是翻譯青少年文學(Young Adult Literature, YA Literature),比如黃佳蓓的《我要做好孩子》和《野蜂飛舞》;這一作品更適合於10-12歲的青少年,除了受出版社邀約,故事本身也十分吸引她,《野蜂飛舞》發生在抗日戰爭的背景下,雖然面臨的處境不同,但今天仍有許多孩子生活在戰火中。文學課涉獵內容寬泛,其中韓斌最喜愛《紅樓夢》。但文學翻譯卻很難下手,比如蒲松齡的《促織》,韓斌從未學過文言文,翻譯時簡直像在看天書,面對新的語言,韓斌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無論是翻譯青少年文學還是系列講座,對她來說都是第一次。但韓斌無所畏懼,隨時跳出舒適圈的她篤信「豐富多彩的變化才是生活的情趣所在(Variety is the spice of life)」2020年對很多譯者來說是全新的變化,也帶來了不少考驗,韓斌坦言,今年她的工作之多可謂「前所未有,馬不停蹄」。去年,疫情成為了新的年度熱議主題,紙託邦上成立了一個名為「大流行(Epidemic)」的專欄,收錄親歷疫情的部分中國作家的(中譯英)故事。其中湖北作家鄧安慶的《隔離在家一個月,我與父母的關係變好了》(英文譯名:Forty Days)是由124名譯者共同完成的。很難想像,疫情期間有這麼多人可以寄情翻譯,合作完成一部作品。紙託邦與利茲大學當代華語文學研究中心合作,以鄧安慶的作品為範本面向廣大翻譯者徵稿,在十天內收到來自20個國家共124份翻譯,組織者根據地理位置和時區將譯者分為四組,通過分組帶領進行線上教學的工作坊,並將所有人的翻譯組拼成最後的譯文。雖然疫情情況膠著,但譯者們緊緊相連的心令人感動不已。來源:英倫圈、歐美同學會 · 中國留學人員聯誼會、中國作家網、

CATTI考試指南 | 講座 

翻譯乾貨 | 雙語新聞

長按識別左側二維碼,關注我們

相關焦點

  • 她醉心中國文學,近20年翻譯53篇,賈平凹:十分欽佩
    >評委會評選第14屆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花落英國翻譯家韓斌(NICKY HARMAN)手中。圖片來源:scmp這位年近古稀的英國女人,不僅醉心翻譯中國文學近20載,更是以推廣中國當代文學授予在介紹中國、推廣中華文化和中國出版物等方面貢獻突出的外國作家、翻譯家和出版家。本屆獎者韓斌是中譯英專職翻譯家,並從事研究當代小說、紀實文學和詩歌的翻譯工作。
  • 英國漢學家韓斌的翻譯求索路
    【歐洲時報記者田皓雪子報導】2020年12月,在中國駐英國大使館推薦下,經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評委會評選,第14屆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花落英國翻譯家韓斌(NICKY HARMAN)手中。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設立於2005年,是中國政府面向海外設立的出版最高獎項,授予在介紹中國、推廣中華文化和中國出版物等方面貢獻突出的外國作家、翻譯家和出版家。本屆獎者韓斌是中譯英專職翻譯家,並從事研究當代小說、紀實文學和詩歌的翻譯工作。她的譯作語言精準優美,力求最大程度再現作者的寫作風格,深得中國作家和英美出版人的信任。
  • 英國翻譯家韓斌:用譯作打開文化交流之窗
    新華社倫敦12月22日電(天下人物)英國翻譯家韓斌:用譯作打開文化交流之窗新華社記者張代蕾孜孜不倦翻譯中國文學20載,把賈平凹、嚴歌苓、韓東等中國作家的作品帶給英語讀者,英國翻譯家韓斌日前榮獲中國出版業面向海外設立的最高獎項
  • 英國翻譯家韓斌獲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 促東西文化交流
    他表示,韓斌的出色工作使優秀的中國作家為英國讀者所熟識和接受,並期待有更多中英文化界人士積極投身到促進中英文化交流的事業中,共同譜寫中英文化交流互鑑的新篇章。 英國查思出版(亞洲)有限公司高級編輯蘭大衛(David Lammie)向大家介紹,韓斌是中譯英的專職翻譯家,專門從事研究當代小說、紀實文學和詩歌的翻譯工作。
  • 陝西文學翻譯再結碩果 吳克敬作品集《血太陽》英文版紅柯作品集...
    中國翻譯協會前副會長、陝西省翻譯協會名譽會長、著名翻譯家、斯諾研究專家安危先生,著名作家紅柯的夫人蔡玲娟女士,著名作家吳克敬,西北大學黨委常委 常江副校長,西北大學黨委常委、校辦主任 呂建榮,西北大學文學院院長、中國文藝評論
  • 重磅■陳彥長篇小說《裝臺》英文譯介《The Stage Shifters》首發澳大利亞 《翻譯中國》
    獲2015「中國好書」、首屆「吳承恩長篇小說獎」,入選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說典藏。去年由日本翻譯家菱沼彬晁歷時兩年時間精心翻譯的日譯本『西京バックステージ仕込み人』已在日本出版發行。此外,以《裝臺》為故事藍本的電視劇《我待生活如初戀》已經攝製完成,由著名演員張嘉譯、閆妮、宋丹丹、秦海璐等人主演。
  • 中國當代文學海外翻譯的「無為而為」
    歷史和事實證明,翻譯是中國文學走進世界不同國家的主要媒介和載體,是推動中華文化潤濡世界的堅實路基,是加速中外文化交流的助推器,是保證中國文學文化國際傳播質地的「壓艙石」。正因如此,中國政府和相關機構非常重視翻譯在中國文學走出去中的積極有為,通過「經典中國國際出版工程」「絲路書香工程重點翻譯資助項目」「中國當代作品翻譯工程項目」等國家「走出去」出版扶持基金,兼及政府、作協和中外高校合作推出的「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中國當代文學百部精品對外譯介工程」「中國文學海外傳播工程」等措施,並且推動實現了作者、譯者、編輯、代理人、出版商、讀者、學者等多向影響因子互動關係的動態「
  • 文學翻譯的使命與跨域功能——訪翻譯家文潔若
    日本作家幸田露伴、泉鏡花、井上靖、芥川龍之介、水上勉、谷崎潤一郎、松本清張、夏目漱石、川端康成、三島由紀夫、有吉佐和子等人的作品經她之手被引薦給中國讀者,被譽為中國翻譯日文作品最多的人。1985年4月1日,文章《夢之谷中的奇遇》被羊城晚報社授予年度羊城晚報《花地》佳作獎;1995年3月,蕭乾、文潔若合譯的《尤利西斯》獲第二屆全國優秀外國文學圖書獎一等獎、第二屆國家圖書獎提名獎。
  • 柯衛東︱舊版的翻譯文學書籍
    翻譯過來的外國文學,雖然曾是年少時最為熱衷閱讀的,但檢點所藏的舊版中也其實並不多,因為以前認為翻譯文學的舊版收藏價值有限,所以不怎麼專門買,後來想買的時候價格已十分昂貴。所存的舊譯本,多是從前偶爾買的,要麼覺得較為罕見,要麼喜歡其裝幀,或者是書品好,總之是具備以上一點,價格又不貴而買回來的,這裡也只是檢其中自覺有意思的隨意說而已。
  • 屈璟峰| 百年臺灣地區女性文學翻譯家群像
    到20世紀初葉,中國知識女性逐漸開始嶄露頭角;女性文學翻譯家在20世紀前20年裡以群體形式登上翻譯的歷史舞臺(羅列 2011)。自20世紀初至今的百年間,女性翻譯家的隊伍不斷壯大,在文學翻譯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尤其在當下的港臺地區女性翻譯家大有獨佔鰲頭之勢(穆雷、孔慧怡 2002: 109)。
  • 兩代中國翻譯家的「莎翁情史」(1)
    1921年,田漢翻譯的《哈孟雷特》發表在《少年中國》雜誌上,這是最早的莎士比亞戲劇中譯本,到今天,莎劇中文翻譯的歷程已有95年。在近百年的時間裡,為人熟知的莎劇翻譯家是朱生豪、梁實秋、孫大雨和方平等。其中朱生豪、梁實秋、方平的莎翁譯本都出過全集(朱生豪因病早逝最後6部史劇未及翻譯;方平譯本為方平主譯主編,多人合譯;梁實秋獨自完成全集翻譯),而孫大雨的譯作共有8部。
  • 林紓為何熱衷翻譯狄更斯?丨狄更斯與中國
    由於狄更斯相貌英俊,技術又十分嫻熟,便被工頭安排在窗前當眾幹活兼做示範表演。狄更斯初次「登陸」中國的時間,是1907年,確切的日期是8月15日,或者按照東道主中國的計時方法,是光緒三十三年七月初七。此時距離狄更斯的肉身安臥在威斯敏斯特教堂詩人角潮溼的泥土下,已經過去了足足37年。
  • 專家縱論翻譯界弊病 文學翻譯界面臨「青黃不接」
    在1月29日舉行的紀念蕭乾誕辰95周年暨《蕭乾譯作全集》出版座談會上,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所長楊義先生說,「蕭乾在中西文化樞紐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把世界的精華貢獻給中國,又把中國的精華貢獻給世界。譯著《尤利西斯》是他翻譯生涯裡的一個高峰,同時表現了中國人在接受西方思潮時,應採取什麼樣的方式、態度和胸懷。他的翻譯,不僅是文字上的真實,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真實。」
  • 盤點:2020年我們有哪些書翻譯成了外文?
    該書在今年獲得了巴西最權威的文學獎項雅布提獎(Jabuti)文學翻譯獎的提名,並榮獲巴西高校出版協會獎(ABEU)翻譯圖書大獎。譯者Francisco Foot Hardman(巴西學者)與樊星(北大西葡語系助理教授)參加了雲頒獎典禮。
  • 翻譯家林紓
    林紓(1852—1924年)中國近代文學家,翻譯家。原名群玉、秉輝,字琴南,號畏廬、畏廬居士,別署冷紅生。晚稱蠡叟、踐卓翁、六橋補柳翁、春覺齋主人。室名春覺齋、煙雲樓等。福建閩縣(今福州)人,我國近代著名文學家。光緒八年(一八八二)舉人,官教論。工詩古文辭,以意譯外國名家小說見稱於時。復肆力於畫。
  • 留下1700萬字文學譯著,翻譯家鄭克魯安然告別世界
    上海師範大學教授、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國家重點學科帶頭人朱振武說。 「在我們大家的記憶中,他從未萎靡不振、從未臥床不起過。」 朱振武說,一直到今年6月,鄭先生還在開學術會議,發表演講。中國翻譯協會副會長、浙江大學終身教授許鈞聲音哽咽地說,去年底還和鄭先生一起吃飯,他神採奕奕,音容笑貌就在眼前。
  • 這位以浪漫主義詩歌翻譯聞名的學者,卻曾對這種文學嗤之以鼻
    從西南聯合大學到清華大學,從牛津大學到北京外國語大學,作為一代翻譯大家,王佐良翩翩君子,溫潤如玉,外國文學研究和外語教育界尊稱他為「王公」,兩年前,北京外國語大學又成立了以他命名的「王佐良外國文學高等研究院」。王佐良最初的翻譯嘗試是在昆明讀書時翻譯喬伊斯的小說集《都柏林人》,全稿翻譯完成後還沒來得及出版,便在一次日軍轟炸中毀掉了。
  • 「福爾摩斯」在中國:程小青的翻譯與創作
    從1916年開始,程小青與當時一些文壇名士合作,翻譯了一系列優秀的偵探作品,其中包括:1916年中華書局出版的程小青與周瘦鵑、劉半農等人翻譯的文言文版《福爾摩斯偵探全集》;1931年,程小青翻譯的美國偵探小說家和評論家範·達因主編的《世界名家偵探小說集》……第二,翻譯作品極具時效性。
  • 翻譯和文學_文化頻道_鳳凰網
    我們找人寫評論,再翻譯成英文。這樣對他們的畫,也是好的宣傳。1999年,我離開那年,用的是朱銘的雕刻,我把這期留在身邊,做個紀念。是我的「再見」。 從前我們都是小本子,現在改成大本子。因為我們做的本錢小,再說我們人也少,資源有限。我們只做臺灣文學這一塊。問: 在文學作品翻譯的領域裡,一般來說,西方讀者對日本文學的接受度,比中國文學作品的接受度高。
  • 答疑解惑:中國翻譯歷史,為何說是佛教傳播與漢語翻譯的結果?
    第二次翻譯浪潮始於明末,當時來自西方的耶穌會傳教士來到中國傳播天主教。第三次翻譯活動始於《南京條約》的籤訂,以社會科學、軍事科學和文學作品為主。第四次翻譯活動開始於20世紀50年代末,中斷了一段時間,但在70年代末恢復了勢頭。雖然最早的歷史記錄顯示,中國在11世紀的翻譯活動十分零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