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莎士比亞逝世400周年,兩場講座講述莎翁漢譯的前世今生
朱生豪在翻譯完《亨利五世》的前兩幕後去世,時年僅32歲。
2014年由方平主譯、主編出版的《莎士比亞全集》則是首部詩體全集譯本。
1921年,田漢翻譯的《哈孟雷特》發表在《少年中國》雜誌上,這是最早的莎士比亞戲劇中譯本,到今天,莎劇中文翻譯的歷程已有95年。在近百年的時間裡,為人熟知的莎劇翻譯家是朱生豪、梁實秋、孫大雨和方平等。
其中朱生豪、梁實秋、方平的莎翁譯本都出過全集(朱生豪因病早逝最後6部史劇未及翻譯;方平譯本為方平主譯主編,多人合譯;梁實秋獨自完成全集翻譯),而孫大雨的譯作共有8部。以體例論,則朱生豪、梁實秋是散文體,孫大雨是首用詩體來譯,而2014年由方平主譯、主編出版的《莎士比亞全集》則是首部詩體全集譯本。此外,卞之琳、梁宗岱、曹禺翻譯的莎劇或詩歌也廣為中國讀者所熟悉。
今年適逢莎士比亞逝世400周年,「2016上海長寧區讀書節閱讀嘉年華」的開篇活動,就為讀者準備了兩場莎士比亞系列講座。4月16日下午,首場講座即由朱生豪獨子朱尚剛和復旦大學英語系教授、詩體《莎士比亞全集》譯者之一張衝,在上海長寧區圖書館為讀者講述兩代翻譯家的「莎翁情史」。
沒有莎翁漢譯,
日本人說中國沒文化
1942年,英國伯明罕舉辦了莎士比亞作品外國譯本的展覽,在日本的展臺上,陳列著一套日本人翻譯的《莎士比亞全集》,精裝燙金數十冊,蔚為大觀。而在這套全集旁邊,則孤零零地擺著中國出版的薄薄一本《羅密歐與朱麗葉》,譯者為田漢。
這種文化之痛,朱生豪早早就已經有所體會。
1929年,17歲的朱生豪從浙江嘉興秀州中學畢業,被保送到省城杭州知名的高等學府——之江大學(今浙江大學之江校區)學習,主修國文,選修英文。之江大學的四年,為朱生豪打下了良好的國文和英語功底。因學校藏書豐富,他得以閱讀大量中外古今優秀文學作品,其中對他感染最深、影響最大的是諸如雪萊、濟慈、華茲華斯等許多英國詩人的作品。
「另外,對於英國偉大戲劇家莎士比亞的作品,他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深深為莎劇裡面深厚的人文主義內涵所吸引,在大學期間,從頭到尾讀了好幾遍。」朱尚剛說。
張衝認為,對詩歌語言的敏感和良好的中國傳統文化、古典文學積澱,以及愛國心,是朱生豪得以完成裡程碑式的莎劇全集的三個重要原因。這裡所說的愛國心,朱尚剛解釋,指的是朱生豪走進莎劇翻譯的動因。
當時是1935年春,上海各大出版社紛紛翻譯世界名著,朱生豪畢業後供職的世界書局自然不甘落後,打算翻譯莎士比亞戲劇全集,時任英文部主任的詹文滸建議朱生豪來翻譯,朱生豪答應了。據朱生豪夫人宋清如回憶,所訂合同是計件付酬,每千字兩銀元(1銀元約合今日三四十元人民幣)。當時朱生豪要負擔全家人的生活,經濟拮据,翻譯稿酬雖然不多,但亦不無小補。
但實際更深層的原因,則是他想借翻譯莎劇,對日本進行文化上的抵抗和反擊。1936年夏天,他在給宋清如的信中寫道:「你崇拜不崇拜民族英雄?舍弟說我將成為一個民族英雄,如果把Shakespeare(莎士比亞)譯成功以後。因為某國人曾經說中國是無文化的國家,連老莎的譯本都沒有。」信中「舍弟」是朱生豪胞弟朱文振,而「某國人」指的正是日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