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婚後究竟是該選事業,還是選家庭,這一度成了很多女性糾結的話題。
臺劇《荼蘼》,講述女主鄭茹薇,畢業後在一家公司工作。公司外派上海的名額落在她頭上,一個艱難的決定擺在了她面前——A方案,選擇事業,去上海,活出想要的風光;B方案,選擇家庭,留在臺灣,守住一段彌足珍貴的愛情。
第一次看《荼蘼》的時候,感覺這部劇就是為我量身定做的,因為我正在經歷著PLAN B裡鄭茹薇所經歷的一切,看完第一集,哭著給曉君打電話,「人生可不可以重來,我可不可以選擇PLAN A?」
人總對自己沒有選擇的那條路心懷遺憾,如果當初選擇了另一條路,人生會不會不一樣?
這部劇的編劇給了鄭茹薇平行人生的另一種可能,可現實卻是,人生給了你不止一次選擇的機會,是我們從來不知道珍惜,你現在所經歷的一切,都有跡可尋,人生的劇本早在最初就已經寫好了。
二十歲,一切都是最好的時候
認識曉君那年,我二十歲,還生活在那座四四方方的城市,暮色降臨之際,成群結隊的蝙蝠在古老的鐘鼓樓上空盤旋。
空蕩的地下通道,有個流浪歌手在唱歌,他唱許巍的《兩天》:我只有兩天,一天用來生,一天用來死。
對於未來,我沒有太清晰的目標,我希望自己遇見一個差不多的男人,有一份差不多的工作,房子可以一起還貸款,存款夠用就行。
她一臉的嫌棄,忙與我拉開距離,生怕我拉低了她要嫁入豪門的萬丈雄心。
她對未來有清晰的規劃和目標,嫁的男人,不是富二代也要是上市公司老總。
女人只有不斷提高自己,才能遇見更優秀的另一半。這句話是曉君的口頭禪,她也一直朝這個方向努力。
曉君對自己的未來有清晰的規劃,她用我談戀愛和逛街的時間,考了一大堆資格證書。
而我卻稀裡糊塗地時間被推著往前走,對於未來始終沒有很清晰的目標。
她說二十歲是女人的黃金年齡,是自我增值最好的階段。
她嫌棄我不求上進,我嫌棄她太過於功利。
而我到了三十歲,才深刻地體會到二十歲是女人自我增值最好的階段這句話的深刻含義。
二十歲,還生活在學校的象牙塔裡,不受生活的壓迫,不為五鬥米折腰,腦子裡沒有生活的雜念,記憶力和體力都是最好的時候,可以利用這段時間好好的進行自我增值。
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那些看過的書,寫過的字,考過的證,看似不起眼的愛好,會讓你在人生的某一天不再變得可有可無。
二十五歲,沒有該結婚的年齡,只有該結婚的感情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女人的年齡也有了保質期,二十五歲是個坎,過了這個年紀會被劃分到剩女的行列裡。
我在二十五歲那年急衝衝步入婚姻,生怕自己掉了隊,嫁了個相親認識不到半年的男人。
曉君在這一年選擇離開西安,男朋友因為父母反對,一直搖擺不定,這段感情名存實亡。
我勸曉君,「你再等等,你已經25歲,老大不小了,再不結婚就沒人要了。」
曉君搖頭,「我要嫁的是一個真心愛我的男人,而不是世俗規定的年紀。」
結婚、生子,我在奶粉尿不溼中蹉跎著歲月,和老公為一隻襪子歸誰洗,牙膏從中間擠還是兩頭擠吵得不可開交。
忙家務、忙做飯、忙孩子,完全失去了自己,日漸變成面容模糊的某某媽,卻還是被所有人嫌棄。
孩子上幼兒園的第一天,我蹲在馬路上哭了,這一路我記得要愛父母,愛兄弟姐妹,愛老公,愛孩子,卻唯獨忘了愛我自己。
這一路,我把自己給弄丟了!
就像劇中的PLAN B的鄭茹薇,她照顧公公,照顧孩子,操持家務,卻被老公質問,「你每天都在家幹什麼?」
這個時候,我開始懷疑,如果當初沒有急衝衝地步入婚姻,我的人生會不會不一樣
三十歲,坦然接受不完美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