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學時學過一篇課文,王安石的《傷仲永》。
仲永在5歲時表現出驚人的詩歌天賦,可父親卻唯利是圖,只看重仲永帶來的利益,耽誤了學業。多年後,那個年少天才的「仲永」與普通人無疑。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
這句話換個方式可以理解為:有天賦的人,需要接受良好的教育,使其光芒四射;沒有天賦的人,也需要接受良好的教育,至少能更上一層樓。
以下是美國心理學家羅伯特·斯騰伯格博士,提出的《孩子潛能自查表》,父母請對照,因材施教,也許你的孩子就是下一個「天才」。
一、語言天賦:
他在背詩和有韻律的句子時,很出色;你如果用錯了詞,他會糾正你;他講故事很精彩。如果你的孩子有以上表現,恭喜你,孩子可能有很好的「語言天賦」。
說起語言天賦,不僅想到《中國夢想秀》中的章馨月,頭戴阿拉雷的帽子,架著一副圓圓的眼鏡框,10歲的小女孩,和著名主持人周立波,上演了一場精彩的唇槍舌戰。
她妙語連珠說到:「世界其實很簡單,是你們大人把它想的太複雜了」。一場精彩的演出,章馨月以她超強的語言天賦、超讚的邏輯思維、超快的應變能力,俘獲著眾多觀眾。也圓了她的夢想:「外景美食主持人」。
這樣的孩子,無疑是優秀的。如果孩子有語言天賦,我們應該怎麼培養呢?
美國的薩斯金德提出了父母與孩子溝通的「3T原則」:共情關注、充分交流和輪流談話。
1、共情關注
據研究表明,患有自閉症的孩子,他的目光不會追隨大人的目光,關注某樣事物。共情關注,是打開孩子心靈的第一步。
也許是某個繪本,親子閱讀時,一起關注圖片上大灰狼鋒利的爪子;也許是路邊的一片樹葉,當孩子撿起它時,一起看看它有什麼不同之處。
共情關注,表現在方方面面,是大人跟隨孩子的目光,發現一些美好的事物,而不是大人要求孩子,跟隨大人的步伐,試圖把孩子拉在同一水平線的舉動。
共情關注,是父母觀察孩子的需求,理解孩子的表現,通過語言交流、情感互動,讓孩子充分理解事物的緣由。
2、充分交流
1995年華盛頓日報發表了一項研究發現:中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到4歲時,比高收入家庭的孩子平均少聽3000萬字。這就是由美國倡導的「3000萬字計劃」。
李玫瑾教授也曾提出:「6歲以前,父母嘮叨的話語都是黃金」。
實際上在孩子嬰幼兒時期,父母就應該開啟嘮叨模式,可以是對孩子說一些動聽的語言,可以是家務勞動中的瑣事,這些都會刺激孩子的語言中樞,還有穩定情緒的作用。
我們思考一個問題,孩子為什麼會脾氣暴躁?為什麼會動手打人?有一方面原因是:孩子表達能力不夠。其實孩子知道並理解的事情,遠比他能表達出來的事多,一旦情緒不穩定、沒有發洩途徑時,常常做出一些暴力、不聽話的舉動。表達是描述自我認知的途徑,也是自我情感抒發的通道,無論孩子有沒有語言天賦,交流作為孩子溝通的途徑也不能被忽視。
3、輪流談話
輪流談話,是傾聽的升級版,孩子不再是傾聽者,而是參與者。描述的過程也是孩子,獨立思考、邏輯分析、判斷推理、語言表達的好時機。
可以是對不同事物的不同看法、可以是出去遊玩時的快樂心情,在輪流談話中拋出問題,秉著「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開放的交流方式,讓孩子引發思考,激發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這裡邊還包含重要一點:輪流談話,讓孩子感覺到尊重。
當孩子的自尊心和表達欲得到滿足時,孩子才更願意跟人溝通,多溝通就是語言表達能力最好的訓練。
教育專家阮庚梅曾經說過: 「多蹲下來聽孩子說話,你看到的將是—個純真無暇的世界!」
二、音樂天賦
他唱歌時音階很準;他喜歡聽各種樂器,能辨別出它們發出的聲音;他會對不同的聲音發表評論。如果孩子和以上幾點比較接近,恭喜你,孩子可能有很好的音樂天賦。
說起音樂天賦,首先想到的是周杰倫,在《中國新歌聲》裡,周董以「絕對音感」自居,並且在現場,從音樂總監劉卓的彈奏中,準確說出所彈和旋的音符,以實力徵服大家。
再說說音樂大師莫扎特,當時西方教廷裡有一部《上帝憐我》的作品,不允許任何人複製,但14歲的莫扎特聽了一遍,回家就寫下了完整的樂譜。
當孩子有音樂天賦時,千萬不要埋沒,要認真培養。
1、培養孩子音樂天賦要儘早
一些媽媽,在寶寶還在肚子裡時,就給寶寶聽一些胎教音樂,甚至很神奇地發現,在放寶寶喜歡的歌曲時,寶寶會以明顯的胎動,來表達喜悅的心情。
如果說「音樂無國界」,更應該說「音樂無年齡限制」,研究發現,0—3歲是音樂啟蒙的關鍵時期,天賦只是基礎,關鍵點還要看怎麼啟蒙。
2、對孩子的啟蒙可以通過,聽、唱、玩三種形式相結合
聽:
千萬不要認為,孩子只能聽兒歌,其實好聽的舒緩音樂、時尚的流行音樂、世界名曲都可以給孩子聽。讓優質的、多元化的音樂走入孩子內心,是孩子音樂潛能開發的第一步。
做家務時,放上音樂,不止媽媽越幹越有勁,孩子也會沉靜在愉快的家庭氣氛中;在汽車裡放幾盤正版的CD碟,一邊享受音樂,一邊看窗外倒退的風景,讓孩子心情放鬆的同時,也能達到被動吸收的效果。
唱:
父母親自唱給孩子聽,或跟孩子一起唱,千萬別覺得五音不全,唱的不好聽,其實在孩子心裡,那是天籟之聲。
在唱歌的過程中,父母流露的表情,是一種對愛的傳遞。這也是許多人內心深處,都有一首童謠的緣由,那並不僅僅是一首歌,更是一段溫馨的畫面感。
玩:
讓孩子體驗各種樂器帶來的不同感覺,二胡是低沉的、小提琴是高亢的,試著把小手放在琴鍵上,發出不同聲音,有一句話叫:「我試過了,我知道了」,孩子自己體會,那才是孩子自己的人生。
千萬不要煩孩子製造出的雜音,兩個鐵碗敲擊的聲音,和揉紙團時發出的聲音肯定是不一樣的,也許孩子只是在發掘、探索、學習中。
準備一些杯子,裝入不同高度的水,讓孩子試著敲擊,發出不同的音節,這些都是孩子很好的一些體驗。
玩中學習,事半功倍,孩子也更容易接受。
3、孩子有音樂天賦,就一定要報鋼琴班嗎?
那可真不一定,我見過一個孩子只對葫蘆絲感興趣。
其實孩子在4歲以前,對音樂的理解能力,及專注力的控制、手指的精確程度都不是很好,這時候給孩子報班,無疑加深他的挫敗感。
孩子4歲以後,我們可以試著讓孩子接觸不同樂器,看孩子的興趣在哪方面,在考慮給不給孩子報班的問題。
有人說:「人生就是一本書,無非是薄厚問題」,培養孩子某一方面的興趣愛好,也因是本著豐富孩子內心去發展,畢竟朗朗也有是那麼一個,切勿在成長的路上走偏,讓孩子產生厭煩之情。
而音樂可以讓孩子的理解力、感受力有所提高,懂音樂的孩子,內心世界會更豐富多彩,有時候,內涵比成績更為重要。
三、數學、邏輯天賦
他常常問諸如「時間從什麼時候開始」、「為什麼小行星不會撞到地球」這樣的問題;他常常問:「打雷、閃電、下雨」是怎麼回事;他善於把各種雜亂的東西按規律分類。你們相信有數學天才嗎?我是相信的,當年我同桌在數學上完全碾壓我,而且,看起來絲毫不費力。許是童年的陰影太大,我一直認為學數學,是很講究天賦這東西的。一道難題,在我同桌看起來很簡單,而我還在舉一反三苦苦掙扎。
知乎上有個問題:數學天才有多強大?
點讚最多的回答是:他們跟你討論你根本聽不懂、甚至連思維方式也理解不了。
德國著名數學家希爾伯,被稱為「天才中的天才」,甚至他曾說,自己能看到高維空間裡的形狀,這就是天賦賦予的力量。
有人說:數學的學習和應用,是任何人都能通過努力有所收穫的,但數學研究,需要極少的「天賦攜帶者」,才有可能獲得突破。
所以,孩子擁有好的數學邏輯,一定不要埋沒,那我們又該怎樣培養呢?
1、請賦予數字意義
數學不像語文,它是一種抽象的事物,多數需要大腦內部解決,如果孩子只停留在從1到100的認知,那麼數學對孩子來說也不具備吸引力。
學習數學,是一種培養獨立思考、解決問題、思維邏輯的一種思考方式,數學更應該注重培養方式方法。
2、培養孩子對數學的好奇心
數學並不只有數字,還有我們常見的:高矮、粗細、多少、輕重、時間、規律、對稱等等,其實我們細心觀察就會發現,數學無處不在。
讓孩子數一數家裡幾個人?幫忙分筷子;
出超市前讓孩子提前計算金額;
說出一個物品,代表一種形狀,讓孩子找出來。比如說:電視機,代表長方形,讓孩子跑去擁有長方形的物品前。
嘗試讓孩子用「數學」的方式看待生活,用「遊戲」的態度對待枯燥的數字,孩子才會對數學感興趣。激發孩子的數學思維,這離不開父母的引導。
3、讓孩子養成數學思維習慣
什麼是數學思維呢?
簡單可理解為:是一種遊戲思維。可以用想像力去創造一個世界,然後用嚴謹的論證、邏輯推理去得到一個答案,是一種高度抽象,並解決問題的能力。
當下流行的「T型人才」,他們有廣博的知識面、有深度的專業知識、有獨到的見解、這種「複合型創新人才」,就是數學性思維模式下的產物,讓孩子養成數學思維模式,成為「一專多能」的人才,是未來孩子通向成功的主流方式。
讓孩子多玩拼圖、迷宮、找不同這類遊戲,能幫助孩子學會分析過程、逐步發現線索、解決問題,起到鍛鍊孩子邏輯思維的能力。
四、空間天賦
凡是他走過一遍的地方,他很少迷路;出外旅行時,他能記得沿途標記,說:我們曾經到過這裡;他畫的圖畫的很好,路線清楚。擁有空間能力的孩子,一般會有很豐富的想像力,在孩子拆解玩具,試圖組裝時,請不要幹涉孩子,父母可以一同陪伴孩子,把拆掉的玩具組裝好。
說起空間天賦,就不得不提起一個人,上過《最強大腦》節目的鮑雲,無論是「蜂巢迷宮」還是「倉頡造字」都給我們留下了很深的影響。
其實在現實中,空間感也和我們息息相關,你伸手是否能夠到東西、你坐下是否能準確坐無誤落在凳子上。空間力,能促進孩子的細微觀察力,能促進孩子的敏感性和準確性。
空間訓練就是:對於物體位置的變化、所處空間的大小、多角度去探索問題,同時建立完整的感覺系統。
而我們現在所呈現的DNA結構圖,也是由生物學家沃森和克裡,靠二維分子圖來想像它的三維模型,得出的結論。
如果孩子擁有空間天賦,應該怎樣培養?
1、跟孩子交流多使用空間語言
「把玩具熊放在小車子的左邊」「媽媽在你的前面還是後面」
請孩子更好的理解,上下左右、東南西北等方位詞。
2、每個家庭都應該有一個積木玩具
積木是最好玩的,但也是最無聊的玩具,還得看父母是否賦予玩具靈魂。
當孩子學會自己試著去搭建一些物體,積木才算是有了用武之地。不止積木,樂高、七巧板、橡皮泥等都是很好的構建類玩具,這類玩具,能培養孩子精細動作、創造性思維、空間能力,在孩子還未完全掌握時,家長需要陪同引導。
3、賦予孩子探索能力,地球儀是很好的選擇
其實很多明星家庭,都會給孩子購買地球儀,科學教育學的奠基人,赫爾巴特就曾指出「培養孩子的探索能力,就是打通了學習的命脈」。
而現在的科技之發達,出現了AR地球儀,更可以讓孩子身臨其境,在遊戲中學習知識。
五、身體動覺天賦
走路姿勢很協調,隨著音樂做出動作很優美;他很早就會繫鞋帶,很早就會騎單車;他善於模仿各種身體動作及面部表情。如果你的孩子有以上幾點,恭喜你,孩子可能是未來的運動員或舞蹈家。
即便孩子將來成不了舞蹈家或運動員,但運動能給孩子帶來強健的體魄,會對孩子的學習和生活起到積極作用,成為孩子一生的財富。
六、自我認識天賦
他特別喜歡扮演什麼角色或編出劇情;他善於把動作和情感聯繫起來,譬如說「我們做這件事興高採烈」;對別人能完成或不能完成的事,他能做出準確評價。如果你的孩子在這些方面突出,恭喜你,一不小心就是導演的好材料。
這類孩子通常有著豐富的內心世界,有敏銳的觀察能力,也對自己的心理狀態有很好的認知。這類孩子加上父母的善於引導,終將成為擁有「成長型思維」的孩子。
所謂「成長型思維」,簡單說就是不斷超越自我、不斷完善自我的過程。
擁有自我認知天賦的孩子,更清楚的了解自己,明白自己的優缺點所在,加上父母的正確引導,學會客觀分析事物,改正自己的缺點,發揮自己的優勢,不斷完善自我,想不強大都難。
七、認識他人天賦
他很注意你在愁悶或高興時的情緒變化,並做出反應;他特別喜歡扮演什麼角色或編出劇情;他常說某某像某某。這類孩子,對自我或他人常常做出判斷或反省,有溝通、交往、組織方面的潛能,更貼切地說,孩子具有領導能力。
這些都是孩子本能,如果不加以強化,也許很快就會被埋沒,在家庭教育中我們應該:
1、試錯教育必不可少
所謂的試錯教育,就是在可控的範圍之內,讓孩子自己承擔後果。寫作業拖拉,媽媽一邊喊破了嗓子,看似替孩子規避了責罰,但也阻礙了孩子正常發展的路線。
所謂的試錯教育,就是為自己負責,一位好的領導,一定是為自己負責、對下屬負責,有責任心的人。
2、培養孩子的思維習慣
當孩子問:「媽媽,為什麼手機不用線就能打電話」?你不妨反問他,你覺得是什麼原因呢?
問題是思維的根本,父母要幫助孩子拓展知識面、建造好邏輯思維、並且鼓勵孩子有條理地講述緣由。
3、讓孩子學會制定計劃
有計劃才能有條不紊的執行,而不是想一出是一出。
當然,孩子的計劃,孩子是主角,必須是由他制定,家長起到輔助作用。讓孩子根據自己的計劃,將目標分割成若干個小目標,執行並實現。整個過程才是鍛鍊孩子的組織力與領導力。
結語:
有人說:努力也是一種天賦,這句話我是不認同的。
比如「倉頡造字」,對於本身邏輯思維就不太好的我,即便給我強大的師資力量,加上自身的努力,也不可能達到鮑雲那種程度。
但是「天賦決定上線、努力決定下線」,這句話我是認同的。
決定一個孩子發展的好壞有很多因素,比如:天賦、努力、師資力量、學習習慣、思維模式等等。如果每一項都給20分的話,加起來正好是100分。
所以,孩子擁有某方面的天賦,一定不要因,過分追求學習成績而埋沒,因材施教才是正解。
關注@萱萱媽,讓我們和孩子共同成長。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