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是最可怕的,它讓人脆弱。」在《百年孤獨》當中,一個家族經歷了發展、繁榮、興盛,卻在最後以一種無法阻擋的趨勢之下,按照早就定好了的命運一步步走向衰敗,當看到最後的悲劇結尾,人們的心中只剩下無盡孤獨。
「孤獨是一個人的狂歡,狂歡是一群人的孤單。」心中孤獨,到了哪裡都會覺得孤獨。獨自一人,只覺得已經深陷入孤獨的狂歡當中,而當身處喧囂熱鬧處,即使周圍都是人間煙火,卻仍然覺得孤單不已,縱使見到四周都是歡聲笑語,也只會覺得內心空冷寂寞,滿身寒涼。
餘秋雨先生出生在一個動亂的年代,時代的洪流與命運般的悲劇造成了他早期的內心孤獨,而等動亂過去後,雖然得到了短暫的快樂,但很快,新的文化與思想的衝擊又使得他回到了孤獨的懷抱。
少年孤獨
「祖母一邊對我說,一邊又向那些陸續到我家聚集的鄉親們解釋,鄉親們也都回去了。這時我突然感到寂寞,擱下飯碗就到外面去玩。」
最開始的時候,什麼都還不懂的少年面對那些老是突然起來的熱鬧只覺得有意思,覺得好奇。當熱鬧過去之後產生的寂寞只是一種短暫而表面的寂寞。可當後來,當他漸漸長大,漸漸明白這些熱鬧背後的意義之後,表面的寂寞就變成了內心深處的孤獨。
「此刻災難過去,他們現在正合力聲討那幾個造反派頭目,爸爸則背過臉,為晚年選擇了孤獨。」當動亂的時代稍微有了好轉之後,過去的人和事以一種新的面貌出現在了餘秋雨先生和他的家人面前。
如果在這個時候選擇放下過去,選擇對過去的朋友釋懷,那麼晚年將會收穫一幫還能夠談天說地的朋友,但他的父親選擇了「背過臉」。這樣一種決絕的方式表明了他對於那些朋友的無法原諒。
在那麼漫長的痛苦的日子裡,那些朋友們始終沒有說過一句話。「在那麼長的時間內說幾句平實的公道話並沒有太大的風險,而對當事人確實救命繩索。」
那是個人人都只求自保的年代,餘秋雨先生在那個年代學會了品味生活中的孤獨。他的叔叔因為那些折磨曾經嘗試三次割腕自殺,而他的父親則「十年蒙冤」,因為莫須有的罪名而遭遇了長時間的折磨。
到了餘秋雨先生的父親臨終前,他依舊不想讓那些「朋友們」來參加他的追悼會。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困難與折磨將他的身體拖垮,也將他的心變得越發堅硬。「他沒有留下一份與這座城市相關的通訊錄。」
親人的經歷與選擇帶給了餘秋雨先生孤獨的內心,看著數年時光沒有得到一個朋友幫助的父親,看著父親臨到終了依舊無法選擇原諒,以那樣一種決絕的方式對過去告別,作為兒子,心中必然會有所想法。
遭遇批判
「歷史已有記載,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當那個時代終於真正的過去後,因為出色的文筆,餘秋雨先生的生活過得好了些。可好的日子並沒有很久,很快,因為一些風言風語,他再次被推上了風口浪尖。
在《文化苦旅》當中,他寫了一位被時代捉弄成罪人的人。而在生活當中,他自己好像就變成了這樣一個所謂的「罪人」。
隨著一篇《餘秋雨,你為何不懺悔?》文章的廣為流傳,餘秋雨先生原本恢復和順的生活遭遇到了巨大的衝擊。文中用非常犀利的文字批判了餘秋雨先生的部分作為,並表示餘秋雨先生對於他在當時因為時代而做下的錯誤行徑「斷然選擇了遮掩和偽飾。」
在這邊文章傳播開來後,面對著如同狂風暴雨般的詰責,餘秋雨先生沒有做太多的辯解。「每個人的心裡或多或少都會有那麼些許的掩藏的難過,一點一點累積起來,也就釀成舊傷,揭開就是化膿腐爛的傷疤。」
過去的那段歲月早已成了餘秋雨心中的一段結了痂的過往,一旦撕開便是鮮血淋漓。在這段轟轟烈烈的紛爭過後,面對大眾的口誅筆伐,餘秋雨先生默默寫了一篇《借我一生》來回應。
《借我一生》是餘秋雨先生對於那段日子的回憶,是他在重新將傷疤解開後的心血之作。這篇文章其實並不一定能夠改善當前的這種局面,但面對那些問責,他還是選擇了這樣一種痛苦的方式來說明,來解釋。
「沈萬山也許至死都搞不大清究竟是什麼邏輯讓他受罪的。周莊的百姓也搞不清,反而覺得沈萬山怪,編一些更稀奇的故事流傳百年。」餘秋雨先生自己就遭遇過很多莫名其妙的編撰,在那些人的筆下,忙起來的時候,餘秋雨先生可能在幾天內就得離上好幾次婚。
回歸孤獨
「文人總未免孤獨,願意找個山水勝出躲避起來。」
在外界狂風暴雨般的攻擊之下,餘秋雨先生又重新回到了孤獨當中。當一個人的心中充滿了孤獨,那他看到的、想到的自然也都是孤獨。看到美麗的山水,想到那些才華橫溢的文人,心中卻仍然只覺得孤獨。
餘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當中說:「中國文人的孤獨不是一種脾性,而是一種無奈。」當面對著鋪天蓋地的問責,面對著有口卻找不到一個最合適的方式,找不到一個讓大家都滿意的方式來言說的困境,餘秋雨先生只得通過自揭傷疤的方式寫下《借我一生》,去換一個不知道不知道會有什麼走向的結果。
「他們最容易灑脫出去,但又常常感到一種灑脫的孤獨。」在餘秋雨先生用這樣一種「灑脫」的方式來當做回應的時候,其實也就代表他決定轉身擁抱孤獨。
餘秋雨先生與他的妻子馬蘭在一起過得十分和睦,兩人的關係很好。但即使是餘秋雨先生在文字中描寫他與妻子歲月靜好的語言也會遭到責罵,仿佛從那個時代過來的每一個人都必須帶著沉重的負擔與悔意前行,但凡有一點點的輕鬆與快意都是不對。
在《借我一生》中,餘秋雨先生寫道,「我把氣氛調理得很輕鬆,然後請嶽父談談回憶錄的寫作,尤其想聽聽與妻子有關的內容。」因為那些指責,好像原本很好的家庭氛圍都成了錯,餘秋雨先生的內心在那些來自四面八方的批判聲中越發孤獨。
小結:
「(朱耷)用畫筆來營造一個孤獨的精神小天地。」餘秋雨先生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大概也用文字來營造了一個孤獨的思想小世界。他筆下的世界由他來打造,但當世界被送入到其他人手中後,到底會收穫到什麼樣的回饋就不得而知了。
因為時代的動亂,因為特殊時期所造成的悲劇,餘秋雨先生的過去過得十分孤獨,看著他的父親受到百般責難卻始終沒有一個朋友願意出來說上一句公道話,看著他的父親到了最後也始終不願意放下,他內心自然而然會受到影響。而當後來時代變化後,新一輪的詰難又再次讓他回到孤獨當中。
陪伴我的只有孤獨,我的人生十分蒼涼。發出這樣的感嘆不僅僅是因為過去的那些經歷,過去遇到的那些人和事,更是因為當看到希望過後,因為時代的變化而產生的再一次的、需要他不停揭開過去傷疤的問責與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