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恩彤)
1842年8月29日廣東巡撫黃恩彤,參與籤訂賣國條約《南京條約》,被國人罵為「賣國賊」,他義憤填膺,又無法辯解,以親老尊例為名,憤然請辭,結束了宦官生涯,回家鄉著書立說。
(一)黃恩彤入仕步入官場黃恩彤是山東寧陽縣蔣集人,位於彩山腳下。出身於耕種之家,書香門第,其父黃宗皋,天資聰慧,學業優秀,府縣考試名列前茅。因是家中的唯一男丁,為了全家的生計,放棄科舉,力耕持家,並親自督促兩個兒子黃恩澍、黃恩彤學業。
黃恩彤自幼勤奮好學,五歲跟其兄黃恩澍入私塾讀書,博覽群書,過目不忘,有神童之譽。15歲縣試第一,1822年中舉人,1826年中進士,從此,步入仕途,入朝為官。
黃氏家族人才輩出,在黃家大院裡,接連走出兩代四位舉人,黃恩澍、黃恩彤、黃師誾、黃寶書。四位舉人中的前三位又分別考取進士,兄弟進士,父子進士(黃恩澍和黃寶書是父子,黃恩彤和黃師誾是父子)的佳話,被世人傳揚。
1826年,黃恩彤出任刑部主事,他潛心學習清朝法律,表現出超人的才幹,得到時任刑部尚書陳若霖的賞識。讓他接手辦理戶部偽造、銀庫截餉、邪匪傳教三宗久拖未決的疑案,黃恩彤不負眾望,深入調查取證,很快破獲了疑案,從嚴懲辦了案犯,令人刮目相看。黃恩彤在刑部的十年間,查辦大案要案,政績斐然,累遷刑部郎中(五品)。
後來,黃恩彤憑著出眾的才華和才幹,逐步擢升為熱河理刑司員、江南鹽巡撫、江蘇按察使、江寧布政使、廣東巡撫,官至從二品。
(《南京條約》籤訂油畫復原)
(二)充當朝廷替罪羊籤訂賣國條約鴉片戰爭戰敗後,大清帝國風雨飄搖,朝廷的昏庸,官場的腐敗,西方列強乘機踐踏掠奪,列強恐嚇之下更無平等而言。
黃恩彤隨同耆英、伊里布奉旨議和,名義是談判議和,可弱國無外交,列強們早就制定好了條約文本,還讓你討價還價,道光皇帝被迫同意該條約,指使黃恩彤代表清政府籤字,卻背上了「賣國賊」的罵名。面對大清無力回天的局面,面對國人的指責謾罵,黃恩彤有口難言。
在失望和悲憤中,正是年富力強的鼎盛時期,年僅49歲的他,急流勇退,以親老遵例為名,辭官歸養。宦海沉浮23年的黃恩彤,果斷做出明智的選擇,彰顯出他超俗豁達的性格和世事洞明的修養。
(在香港的英國佔領軍)
面對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腐敗軟弱的清政府只能議和。黃恩彤只能秉承皇帝的旨意籤訂條約。假如換成清政府任何一個官員,也只能遵旨辦事,沒有不二的選擇。把「賣國賊」的帽子扣在他的頭上,實在是有失公平。公正的說,黃恩彤不過是清朝政府一個替罪羊,反過來說,不把屎盆子扣你頭上,難道還能扣皇帝頭上。就像當今部門領導出了事,不是一般工作人員的責任,就是臨時工幹的,這黑鍋你不背誰背。
假如黃恩彤生逢康乾盛世,憑他的人品和才華,未必不能躋身臺閣,出將入相。但在飄搖欲墜的道光王朝,不可避免地隨時代變遷而浮沉。
(三)編纂縣誌,著書立說黃恩彤回到家鄉後,關心地方文化事業的發展和傳承。分別與1851年、1879年兩次參與編纂《寧陽縣誌》。在他的主持下,增補了三十年間新的資料,使縣誌更加真實完美。
1859年,黃恩彤受邀請主持編纂《滋陽縣誌》(今兗州),在修志過程中,他節冗理亂,補缺潤瘠,擺脫庸俗的歌功頌德之風,力求對歷史人物客觀公正的評價。他那淵博的知識,一絲不苟的精神,使眾多的修志者感到自愧不如,讚揚他是永遠不可超越的典範。
1860年,黃恩彤花甲之年,著重對歷史知識學習研究,寫成《兩漢史斷》六卷,《三國志》讀書札記十卷。還將自己對歷史事件和人物的獨到見解,編著成《鑑評別錄》60卷,對後人的參考借鑑起到了指導作用。
(晚清官員)
(四)寫書指導家鄉的農業生產黃恩彤除了著書立說,還非常關心地方的農業生產,他把南方的種植方法在家鄉推廣,提高了產量,增加了收入。他號召鄉親們種植桑園,發展養蠶,沒有本錢的可到他家去借,賣蠶繭後歸還。他還把先進的養蠶技術寫成了《蠶桑錄要》五卷,用來指導更多的農戶養蠶,因此,當地的養蠶業得到空前的發展,增加了養蠶農戶的收入。
山東地區天氣乾旱,易發生蝗蟲災害,蝗蟲泛濫時,把莊稼葉子蠶食一空,致使莊稼絕產。黃恩彤走出家門,多方調查老農,把他們防治蝗蟲的經驗寫成了《去螣必效錄》,翻印成書,分發各地,指導如何防治蝗蟲。
黃恩彤的家鄉添福莊、黃家庵、龍泉村地形低洼,到處是水澤,積水成水塘。他號召人們利用坑塘水澤種植蓮藕,使不長莊稼的水澤變廢為寶,既美化了環境,又增加了收入。他的家鄉變成了「三面荷花一面柳,村裡村外蓮花香」的美麗鄉村。
(晚清掠影)
他為官從政多年,是官員學者,飽覽世事滄桑,卻傾心於農業生產,關心民間疾苦,因而,受到家鄉人們的愛戴。
黃恩彤到了晚年,一直手不釋卷,筆耕不輟,這種勤勉的治學精神對寧陽後學有著深遠的影響。
1882年,(光緒八年),時逢黃恩彤重逢鄉舉,(中舉人滿60年),大清朝廷賜予鹿鳴宴,賞二品頂戴,這是不可多得的榮譽。
黃恩彤是寧陽文化史上一位承前啟後的重要人物,他繼承了古聖先賢的文化遺產,是寧陽歷史文化集大成者,他是家鄉人的驕傲。多少年來,讓家鄉人憤憤不平的是他那頂「賣國賊」的帽子,竟然替大清帝國戴了這麼多年,縱觀歷史,眾多文獻證明,黃恩彤沒有「賣國求榮」,他不過是大清皇帝和王爺們手裡的一枚棋子,一個替罪羊,豈不冤哉!
一首詩概括了黃恩彤的一生「一半是非一半閒,一半兵戈一半田。一生榮辱寫青史,只把彩山當金鑾」。
【作者簡介】姜廣富,喜愛文學寫作,習慣用文字記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是活躍在文學創作圈內的老兵。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
投稿郵箱:
499020910@qq.com(歷史文化)
125926681@qq.com(小說散文)
顧問:朱鷹 、鄒開歧
主編:姚小紅
編輯:洪與、鄒舟
延伸閱讀
精彩內容搶先看,請點擊「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