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教育扶貧,為我人生打開了一扇窗丨綏陽縣洋川街道...

2021-01-12 天眼新聞

我叫吳簡會,今年18歲。曾經,我時常覺得命運對我不公,因家庭窮困,剛出生,我就被親生父母交給養父母抱回撫養。    我的養父母居住在綏陽縣洋川街道團山村,他們對我很好,對我視如己出,在他們關愛下,我度過了一段無憂無慮的童年。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在我9歲時,養父因病去世,養母也因為承受不了家庭的貧困和沉重的負擔而改嫁,年少懵懂的我又成為了「孤兒」。

那時候的我,自卑又敏感,除了經常一個人哭,我都不敢跟其他人說話,時常埋怨命運對我不公,連我童年的最後一點溫暖都被帶走了,我讀書怎麼辦?我的生活費怎麼辦?我不只是不能上學,連吃飯都是個問題!我感覺自己就像一隻在暴風雨中失去庇護的鳥兒,毫不留情的現實讓我飛不起來,也沒有一根樹枝讓我安穩地著落!    無奈中,我只好去找我的親生父母,而他們也不過是靠天吃飯的農民,家庭的負擔很重,上要贍養父母,下要撫養4個子女,我的到來讓他們原本拮据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與他們生活在一起的日子,雖然我感受到了家庭的溫暖,但捉襟見肘的日子也讓我時常擔憂,我渴望上學讀書,我也擔心某一天父母會因為沒錢而叫我出去打工,從此遠離課堂,重複哥哥姐姐們的命運。     人們總說「上帝在關上一扇門的時候也會為你打開一扇窗」,不過我的這扇窗,不是上帝為我打開的,而是政府為我打開的:2014年,政府將我納入了建檔立卡貧困戶,給我辦理了最低生活保障,我不再擔憂會餓肚子,讀書方面,我也享受了教育扶貧的政策,免交學雜費和住宿費,每學期還有一定的補助,醫療方面,我交醫保可以享受減免一半的優惠!

現在幫扶我的是綏陽縣洋川街道國土所的幹部倪紅嬢嬢,和藹可親有她在生活中和心理上都對我很關心,是我最有依靠的「親人」。    在倪嬢嬢的幫助下,我申請到了廉租房,並且在我搬去廉租房時,她忙前忙後幫我置辦了桌子、板凳、飲水機、鍋碗瓢盆、米、油等生活用品,還給我買衣服,讓我享受到無微不至的關愛和溫暖。她經常來家裡和或到學校看望我,關心我的學習和生活,在我感到低落迷茫時,她總是鼓勵我要用功讀書、不要放棄,也經常叮囑我要專心學習、不要去談戀愛等等,我有什麼心事都願意向她傾訴,在她的開導下,我總是會覺得豁然開朗,覺得人生沒有邁不過去的坎兒!    雖然政府在盡心盡力的幫助我,讓我在教育、溫飽、住房、醫療等方面都沒有了後顧之憂,但是,作為新時代的年輕人,人窮志不能窮!    因此,我沒有「等靠要」的思想,除了努力學習外,我總是想方設法憑藉自己的雙手去創造更幸福的生活。平時在學校,我去食堂幫忙刷盤子洗碗,在食堂打工既不耽誤我的學習時間,又可以掙來一頓飯錢。如今,我堅持邊學習邊在學校食堂幫忙洗碗已經兩年半。    寒暑假的時候,我就去酒店和電子打工。打工掙錢,又可以通過這些社會實踐增長社會經驗,也為我今後要做什麼成為什麼樣的人堅定了信心。在勤工儉學的日子裡,我的意志得到不斷磨練,也養成了我現在不言棄、不服輸的性格!    我的原生家庭我無法選擇,養父母的離去,我也無能為力,但是,貧窮不是宿命,在黨和政府的溫暖中,我今後的人生我可以自己選擇!    人世間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勞動來創造。我會努力學習,爭取考上理想的大學,希望畢業後當一名人民教師,兢兢業業、勤勤懇懇,擺脫我自身的貧困,也為我國的教育事業做出應有的貢獻!通訊員 羅忠美

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謝國歡

編輯 潘樹濤

編審 陳富強

相關焦點

  • ...脫貧故事」「苦盡甘來」感黨恩|綏陽縣洋川街道民興村農民 鄭義超
    我叫鄭義超,是綏陽縣洋川街道民興村村民。 2011年,妻子陳光群生下女兒鄭美榕後,身體出現了肌肉型死亡,後被確診為股骨頭壞死,導致癱瘓,從此臥病在床,一躺就是六年。在我走投無路之際,村委會及時向我們家伸出了援手,在詳細了解我們家庭的困難後,把我們家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開展精準扶貧工作。一直以來,不管是幫扶幹部還是村委會幹部,都時常到我們家,詳細了解孩子上學的教育補助是否到位、妻子到醫院醫治的報銷是否到位、家庭是否還有其他困難等。
  • 「我的脫貧故事」做一個名副其實的「牛」人丨綏陽縣風華鎮銀堡村...
    2016年以來,綏陽縣風華鎮大力推進精準扶貧「特惠貸」政策,全鎮38戶貧困戶通過「特惠貸」政策貸款或入股分紅,或自己發展產業,「貸」出了扶貧新天地,助力群眾增收拔「窮根」。我叫李青友,綏陽縣風華鎮銀堡村小山組人,現齡52歲,眼睛和腳都帶有殘疾,和老伴育有一兒一女,因子女入學,加之自己身體殘疾,家庭生活十分困難。    2014年,村委會通過評議將我家列為精準扶貧戶,村總支書記童碧玲十分關心我們家的情況,多次到我家和我溝通,並積極為我們爭取扶貧政策,並結合我家的實際情況和當地水土資源豐富的特點,鼓勵我們發展養殖產業。
  • 「我的扶貧故事」甘當「拼命三郎」丨綏陽縣青槓塘鎮野茶村黨支部...
    11年前,我心懷帶領鄉親一起發展的夢想,放棄外面發展的大好前程,回到家鄉綏陽縣青扛塘鎮野茶村當了一名村幹部。從此,我工作在村裡,吃飯睡覺在村裡,和村民打成了一片,大家都叫我「偉子哥」。2019年,野茶村125戶505名貧困戶如期實現脫貧摘帽。我叫駱俊偉。
  • 「我的扶貧故事」與群眾同呼吸丨安順市關嶺自治縣百合街道擺布村...
    我叫胡勝陽,今年54歲,關嶺自治縣百合街道擺布村支部書記。擺布村375戶1505人,脫貧戶53戶214人。我堅持把黨建抓在手上,切實加強農村黨員的教育管理,發揮其模範帶頭作用。堅持把脫貧政策落到實處,精準實施教育、醫療、產業、就業、基礎設施等扶貧措施,壓實結對幫扶責任,確保脫貧攻堅不落一人。堅持增收作為重點,發展光伏產業,壯大集體經濟;發展特色產業,為實現穩定脫貧奠定基礎。
  • 「我的脫貧故事」從貧困戶到扶貧幹部|惠水縣蘆山鎮民族村村民班傑
    我是班傑,村裡人都親切地叫我"小香哥",貴州黔南州惠水縣蘆山鎮民族村七組村民,現在是村委會副主任,從貧困戶到扶貧幹部,我轉變身份參與扶貧工作已整整四年了。2013年,我家發生了重大變故,傾盡全力挽救的妻子因病醫治無效撒手人寰,給我留下的不僅是失去親人的無盡傷痛,還有八十歲高齡的老母親和兩個年幼待撫的孩子。妻子離世前,為了給她治病,家中已是債臺高築,所住房屋是父輩留下的,早已破舊不堪。那時的生活使我感到心力交瘁,但我心裡深深地明白這個時候不能倒下。
  • 「我的扶貧故事」幫助貧困戶破除「等靠要」思想丨綏陽縣小關鄉...
    我叫婁長芳,在遵義市委黨校工作。2017年4月,組織派駐我到綏陽縣小關鄉大寨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    張應紅是綏陽縣小關鄉大寨村蔣家山組低保脫貧戶,自身患有聽覺和口語障礙,妻子則是一位智障人士,一家四口人,大女兒上初中二年級,二兒子兩歲,一家人主要靠低保金生活。     在幫扶前,我親眼目睹張應紅狠狠地在牆上打了一拳,拳頭上留下了血印。因為窮困的生活十分艱辛,他才有此舉動。
  • 「我的扶貧故事」教育扶貧讓每個孩子享受陽光雨露 丨貴定縣金南...
    我叫柳成美,今年54歲,是貴定縣金南街道勝利村巫仰小學教學點教師,在脫貧攻堅工作中,擔任巫仰組一組至八組扶貧專幹。從事教育工作35載,我經歷了「提著煤油燈」上夜校的高標準掃盲,「一個也不能少」的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到如今「脫貧先扶智」的脫貧攻堅,最感懷的還是歷經三年的脫貧攻堅工作。柳成美(左二)與同事一起開展走訪,向村民宣傳扶貧政策「教育資助不漏一人,6—16周歲無一人輟學」,是教育扶貧的核心任務,要做到這兩個「一人」,要摸排、走訪、勸返、扶貧,每一個環節缺一不可。
  • 「我的扶貧故事」一路奔跑的「女漢子」|仁懷市蒼龍街道扶貧站負責...
    當我準備放棄這項工作時,我想起了老前輩們說的,扶貧工作要當家事來做,當事業來做;同時刻苦學習,樹立服務基層、服務群眾的人生信條也在給我加油鼓勁。在扶貧工作中,我處處留心,虛心向領導請教,向同事學習,在扶貧路上,我也越來越有勁了。
  • 「我的扶貧故事」參與脫貧攻堅是我人生中不可多得的財富丨冊亨縣...
    在「貧困不除,愧對歷史」的號角吹響之時,我有幸成為脫貧攻堅工作的一員,積極參與到這場艱巨又具有歷史意義的「戰爭」中。作為一名黨員,能夠參與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不僅是一種榮幸,更是我人生道路上一筆不可多得的財富。
  • 「我的扶貧故事」我與貧困戶的不解之緣丨普定縣玉秀街道紅新社區...
    從手機裡傳來一陣焦急的呼叫聲,我連忙說道:「不要急,我馬上就過去。」說完匆忙掛了電話,駕著車奔去。我叫楊濤,萬萬千千扶貧幹部中的一員。2018年9月,我受玉秀街道黨工委指派,來到紅新社區開始了脫貧幫扶工作。訪民情、問民事是脫貧的關鍵。生態補貼、醫療保險、養老保險、產業幫扶、住房安全、教育扶持等,每一件都是小事,每一件也是大事。
  • 「我的扶貧故事」一仗接著一仗打,攜手奮進奔小康丨仁懷市中樞街道...
    回想時任仁懷市中樞街道辦事處主任時,我率先認領熊忠才、張貴剛、張貴華三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為自身結對幫扶對象,其中兩戶危房戶和一戶無房戶。我帶領班子成員深入社區(村)入戶調研,研究精準幫扶政策措施,在嚴格首要執行好「1+10」部門政策基礎上,結合街道實際,研究落實貧困戶脫貧「五個有」標準和「六個小康行動」建設工作,同步強化產業帶動,在2016年究制定《中樞街道精準扶貧「5+6+N」幫扶工作方案》;2017年12月針對還存在的問題短板又研究制定《「三改」、基礎設施建設補助標準及實施辦法》;2018年針對建檔立卡貧困戶家中生活設施不夠完善的情況制定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更多的是收穫丨晴隆縣三寶街道新寶社區...
    2019年9月,我被調整到晴隆縣三寶街道新寶社區參與扶貧工作,主要負責幫扶社區的兩戶貧困戶。新寶街道一角有一戶叫楊文畢,家有5口人,屬於國家兜底扶貧對象。楊文畢老人身體不好,常年需要人照顧,家裡年輕人要外出務工增加收入,所以經常是老人自己在家。
  • 「我的扶貧故事」功成不忘家鄉情 回饋桑梓赤子心丨綏陽縣蒲場鎮...
    我叫王建華,是一名綏陽縣蒲場鎮新場村村民,現任新場村總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 從小家境貧寒的我,在初中畢業後便外出務工補貼家用。外出以後幹過泥水工、木工,當時每天工資才5元錢。1997年,我到061集團3421通信站下屬的施工隊當學徒學習技術,一幹就是18年。
  • 「我的扶貧故事」「稅官」算好脫貧攻堅帳丨安龍縣春潭街道下扎村...
    2018年12月,我被派駐到安龍縣春潭街道下扎村,擔任第一書記。  從稅務幹部到「第一書記」,面對的情況千頭萬緒,難以著手。為儘快轉變角色,吃透摸清村情民意,我第一時間組織村「兩委」班子召開工作會議,了解掌握全村基本情況,進村入戶、踏田下地。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的1460多個日日夜夜丨劍河縣岑松鎮脫貧攻堅...
    我叫楊蒸,是劍河縣岑松鎮人民政府的工作人員,脫貧攻堅期間,任岑松鎮脫貧攻堅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我經歷的扶貧故事,和眾多奮戰在一線的戰友們的故事大同小異,無非就是些拋家棄子、廢寢忘食、日以繼夜之類的東西,寫得人多了,也就不免落入俗套。
  • 「我的扶貧故事」「你是這樣的好幹部」丨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
    我叫廖朝元,是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脫貧攻堅隊隊長。每一次同村民們在一起時,老百姓們總是拉著我的手語重心長地說:「你不僅是個好隊長,更是我們的好兄弟,我們就是一家人。」廖朝元組織召開攻堅戰隊會議自劍河縣城搬遷到革東以來,能有點能力的都搬遷到清江湖畔的兩岸居住,老寨上面被遺棄的四、五十棟老木房已破爛不堪,村內環境髒、亂、差十分嚴重,居住在裡面至今尚未脫貧的30多戶貧困戶生活條件十分艱苦,思想觀念也非常落後,扶貧工作有些難做
  • 「我的扶貧故事」孩子明白了我工作的意義丨冊亨縣高洛街道坪秧村...
    我叫李興雲,是冊亨縣實驗小學一名普通教師,也是冊亨縣高洛街道坪秧村的幫扶幹部。2018年,根據上級的工作安排,我來到坪秧村當了包保幹部,包了3戶貧困戶。當時,我的母親身體不好,孩子又還小,家裡充斥著無休止的抱怨聲。  「你已經有好久沒有送我去上學了。」
  • 「我的扶貧故事」洋芋香 扶貧幹部心裡甜丨惠水縣濛江街道上龍村駐...
    我叫毛華智,是貴州黔南州惠水縣濛江街道上龍村駐村工作隊隊長。,二老均為四級肢體殘疾,二十多歲的兒子較老實,全家原來主要收入來源是簡單傳統的農業生產,用老羅的話說「我家這情況,只能解決溫飽,最多是勉強脫貧,發家致富那是不可能的。」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教育扶貧勸學記丨劍河縣第三中學教師潘文仙
    我叫潘文仙,是劍河縣第三中學的一名教師。我的教育扶貧故事要從一份電子文檔「表揚」信開始講述。2019年仲夏,教師的暑期如約而至,「教師助力脫貧攻堅」工作的使命,讓我們在做好脫貧工作的同時,還需攻破棘手的控輟保學問題。控輟保學工作是脫貧攻堅工作的重點之一,要想真正的脫貧,必須接受教育、擁有文化知識、獲得一份好工作才能夠根治貧困問題。
  • 「我的扶貧故事」心懷三寶情 幹好三寶事丨晴隆縣三寶街道新坪社區...
    2019年12月,我來到晴隆三寶開展脫貧攻堅幫扶工作,掛任晴隆縣委副書記、晴隆縣三寶街道新坪社區(三寶彝族鄉大坪村)第一書記,併兼任省直機關駐晴隆縣同步小康工作隊副隊長、省委辦公廳駐晴隆縣三寶鄉脫貧攻堅前線工作隊隊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