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用禁毒之火照亮脫貧路
「一朝吸毒,三年戒毒,終生拒毒。希望我的經歷能讓同學們時刻敲響警鐘,遠離毒品。」前不久,在貴州省畢節市黔西縣第一中學階梯教室,曾經的「癮君子」楊華如是說。
因曾經吸食毒品,楊華被強戒兩年。在強制隔離戒毒期間,楊華的母親離世,妻兒離去,楊華幡然醒悟。重返社會後,他在黨委、政府的幫扶下,幹起了家禽養殖,還帶動周邊一群人共同致富。
近年來,貴州省禁毒委將脫貧攻堅作為政治責任和民生工程,全力推進禁毒扶貧行動,承諾「在扶貧的路上,不能落下一個涉毒貧困家庭、丟下一個涉毒貧困人員」。
難題脫毒脫貧
黔西縣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公安局局長李旭說:「禁毒扶貧工作不但要做好,更要做細,做紮實。只有地基紮實了,工作目標和方向才不會歪,政策才能落到實處。」
貴州省毒情重災區大多是貧窮落後地區。由於貧窮落後、法律意識淡薄,加上生活環境和受上一輩影響,部分人走上吸毒和販運毒品的違法犯罪道路,被公安機關打擊處理後,家中喪失主要勞動力,只剩下年老多病的老人和婦孺兒童,原本貧窮的家庭更加貧困。
「毒品問題和貧困問題就像一對『孿生兄弟』,相互交織、相互影響、相互作用。」貴州省公安廳禁毒總隊指導處處長周勝說,貴州是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任務最艱巨的省份。貴州省吸毒人群龐大、毒品流入多頭滲透、合成毒品快速蔓延、外出務工人員吸販毒問題突出、毒品問題引發社會治安問題突出,毒情形勢嚴峻又複雜。
為了努力破解脫毒脫貧工作難題,貴州省禁毒委提出了「治貧先治毒、扶貧先掃毒」的禁毒扶貧工作理念,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禁種、禁販、禁制、禁吸」的工作方針,為做好新形勢下禁毒扶貧工作指明方向。
扶貧一個不落
6月1日,家住黔西南州興義市的張琳(化名)早早起床開始忙活。脫貧後,開著自家車帶小女兒出去玩的願望終於實現。誰能想到,她曾一度染上毒癮,花光了家裡的全部積蓄。
去年年初,剛解戒回家後,張琳在戒毒所技能培訓班學到的家電維修技術在「陽光企業」有了用武之地。從此,她甩掉了貧困的「帽子」。
「萬貫家財,不如一技傍身。」近年來,貴州省禁毒委不斷完善項目化培訓制度,採取政府購買服務的形式,以實訓基地為載體,通過政企合作方式,引導對口就業。
同時,貴州禁毒委在幫扶因毒致貧人群脫貧工作中,堅持精準精細精心扶貧,「因毒致貧家庭缺什麼補什麼,因毒致貧人員需要什麼就給什麼」,出新招實招、求實效,將破解因毒致貧難題視為第一民生工程,堅持「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標準,採取發展產業脫貧一批、發展教育脫貧一批、生態補償脫貧一批、易地搬遷脫貧一批、社會保障兜底脫貧一批「五個一批」扶貧措施開展扶貧工作。
貴州省公安廳禁毒總隊總隊長吳泉安說:「以脫毒保脫貧成果,以脫貧鞏固脫毒成效,通過牢固樹立『禁毒+扶貧+民生』底線思維,建立『脫貧不脫鉤』工作機制,不斷完善禁毒扶貧工作組織保障和機制保障,統籌禁毒脫貧攻堅工作,確保在扶貧路上一個都不能落下。」
破局通力協作
在銅仁市第一人民醫院某病房門外,社區戒毒社區康復人員李兵(化名)望著剛做完手術的愛人,對前來探病的禁毒專幹連聲表示感謝。原來,李兵的愛人因病多次入院治療,這讓剛剛解戒回來的他愁白了頭髮。走投無路時,社區禁毒專幹伸出援手,幫助他解決了住院費,並在社區戒毒康復站幫他申請了公益崗位、廉租房等。
「針對吸毒人員既是違法者,也是受害者、病人的三重屬性,通過正面引導及宣傳,提供政策覆蓋保障,對其進行引導和扶持,通過鼓勵家庭、社區、企業及社會組織對其給予關懷救助,確保脫毒脫貧效果最大化。」銅仁市副市長、公安局局長黃愛民說。
為了改善民生,破解因毒致貧,各級禁毒辦還充分發揮司法、民政、人社、農業等禁毒成員單位職能,各司其職,通力協作,實現涉毒貧困人員脫貧致富。
如今,貴州省形成全省「一盤棋」的大統籌局面,將扶貧工作納入「大扶貧」整體戰略同部署、同推進、同落實,強力推進產業扶持、農業合作、技能培訓、安置就業、政策兜底、最低生活保障等禁毒扶貧措施落實。
同時,貴州省禁毒委著力打好「政策補丁」,不斷完善大扶貧格局,有效提升幫扶水平和帶貧減貧效應。截至目前,貴州全省登記在冊的27990名涉毒貧困人員中,18155名涉毒貧困人員順利脫貧,其中「陽光工程」安置就業脫貧5291人、「四重醫療」大病救助脫貧344人、產業扶持脫貧2092人、農業產業合作脫貧1658人、政策兜底脫貧1708人、政策覆蓋脫貧7062人,脫貧率已達65%。
「禁毒,是一場不獲全勝決不收兵的人民戰爭。回顧3年禁毒人民戰爭,貴州省分級分類落實禁毒脫貧措施,取得階段性成效。」貴州省副省長、省禁毒委主任、公安廳廳長郭瑞民說。(記者 王家梁 見習記者 王鶴霖)
(責編:崔黛珩(實習生)、孝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