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64歲的湯姆·漢克斯拿到了第77屆金球獎終身成就獎。
這位好萊塢傳奇男演員,曾6次榮獲奧斯卡提名,連續2年蟬聯影帝。
經典作品包括不限於《費城故事》《阿甘正傳》《拯救大兵瑞恩》《幸福終點站》《薩利機長》等,他是當今好萊塢最具影響力的演員之一。
《阿甘正傳》劇照
不過,我們今天不是來回顧他的演藝生涯,而是聚焦一部他主演的新片《鄰裡美好的一天》。
因為他在片中,同樣飾演了一位名字響亮的人物——弗雷德·羅傑斯。
影片11月在北美上映,評價不俗,爛番茄新鮮度高達95%。
外媒好評如潮,《時代周刊》、BBC等老牌權威雜誌及媒體評為「年度十佳影片」。
《The Hindu》稱:「《鄰裡美好的一天》會讓部分美國人懷念失去的童年時光。」
《Hindustan Times》稱讚:「當人們似乎被偽裝成民選官員的偽善者和等著被推翻的虛假偶像所迷惑的時候,《鄰裡美好的一天》反而呈現了一個真正的聖人。」
被稱之為聖人,你可能覺得有點誇張。
他還有個外號,叫「除上帝外,最完美的男人」、「兒童節目之父」,這可是數百萬觀眾賦予的。
好不好奇?感到意外?
我們今天就來揭曉他的謎底!
弗雷德·羅傑斯,美國知名兒童節目主持人,數代美國人的童年回憶。
1968年,他開創了一檔名為《羅傑斯先生的鄰居》(Mister Rogers'Neighbourhood)的兒童節目。從主持、編劇到作曲,幾乎一手包圓。
不少人還記得,他唱著「鄰居美好的一天,你會加入我嗎?」敲開木門,換下西裝,坐到電視機前準備開聊的畫面。
這檔節目,並不是主持人乾巴巴的尬聊。
弗雷德·羅傑斯設計了十幾個木偶,一起參與情境劇對話。
生動且有趣的完成了許多沉重內容的傳遞。
他在美國電視界是什麼地位呢?相當於咱們的「董浩叔叔」、「鞠萍姐姐」。
他的節奏悠閒、緩慢,語氣令人放心。
但他的特點,不止這些,他還非常敢說!
《羅傑斯先生的鄰居》的定位是兒童節目,但內容除了講授文明、寬容、分享和自我價值之外,還涉及一些被家人忽略的棘手話題。比如,家庭寵物的死亡、同級兄弟的競爭、新生兒的到來以及就讀新學校的問題和父母離婚的問題。
怎麼樣?沒在兒童節目中,見過這些「勁爆點」吧。
弗雷德·羅傑斯就敢這麼做。
而影片《鄰裡美好的一天》,幾乎把上述內容,都一五一十的還原。
看看這神還原的開場秀。
熟悉的木偶。
緩慢的語速。
當湯姆·漢克斯安安穩穩的坐在鏡頭前,跟我們說,不要因為宣洩一己私慾,就去嘲笑別人時,仿佛弗雷德·羅傑斯真的來到鏡頭前。
片中,有一個場景,印象深刻。
弗雷德·羅傑斯試圖搭起一個帳篷,但反覆嘗試,均已失敗告終。
周圍的人,都像看圍觀動物一樣看他,臉上寫滿了不解。
陸續有人說,「嗨,我們可以事先給你搭好帳篷,費這力氣幹嘛?」
但弗雷德·羅傑斯卻堅持把這段尷尬的表演,剪進正片。
為什麼?
因為,他要讓孩子們知道:
「有時候,
即使成年人制定了計劃,
結果也會不盡如人意。」
這不正是高級的智慧體現嗎?
如果電視上,只是一味的展現美好、幸福、美滿。等我們長大後就會發現,「原來那些都是假的,真實生活不是這樣。」
我們進而會從生理上,自然牴觸這類節目。
但弗雷德·羅傑斯不想這麼做,所以他願意用溫柔的方式,去講述什麼是戰爭與死亡,什麼是離婚與競爭。
「你知道嗎?
死亡是很多人不願意談及的話題。
但死即為人,
人的任何事情都值得一提。」
在種族問題依然嚴重的20世紀60年代,弗雷德·羅傑斯坦言邀請黑人警官上節目,一起泡腳。
用實際行動,告訴孩子們,什麼是生而平等。
有人說,現在的電視,沒有好人的空間。
不少電視臺播放動畫片,並不在意內容是否教導孩子如何對待人性。而只是「快快快」,快來看動畫片吧,看完這部,還有下一部。
弗雷德·羅傑斯想要抵抗這種無味的「快」。
他寧願在節目中安靜的玩積木、搭帳篷,也絕不放毫無營養的東西。
有一次,他在節目中,用煮蛋器來定時。告訴孩子們,1分鐘到底有多長?
這個「1分鐘」實驗,也在影片保留了下來。
如果你還覺得這些不過是無稽之談。
不妨看看,美國公眾對他是什麼反應。
一次,弗雷德出門坐地鐵,整個車廂的孩子、青少年、成年人都自發唱起了那首《與我為鄰》。
我想,這是他最好的反饋。
弗雷德骨子裡是個十分單純、善良的人。
他從未覺得自己是個明星。
名字,不過是4個字母組成的單詞,重要的是,藉此身份做了什麼。
你可以選擇成為一個名人,坐擁名利。
你也可以像弗雷德一樣,借著電視來觀察每一個孩子的眼睛,努力跟他們對話,呈現他們的情感和需求。
因為,弗雷德早就看到。
有太多的父母,面對孩子的提問,只會說「你長大就好了。」
但他知道,一個孩子被人欣賞,並不在於他是什麼樣的人,而在於他將成為什麼樣的人。
弗雷德有句名言,「我認為任何人都沒法成長,除非他真正接受自己。」
影片藉由一個記者與父親關係修復的經歷,完美詮釋了這句話的含義。
勞埃德是一名調查記者。
有新聞理想,善於捕捉陰暗面,從不信表像。
同時,他也是一個年幼喪母的兒子。
他痛恨父親,在母親奄奄一息時,還在外面鬼混。
N年後,當年邁的父親,來找自己和解、認錯時,他拒絕且逃避這一切。
這是一個沒有「成長」的人,因為他並未真正接受自己。
他自然不會相信,世界上有羅傑斯這麼單純的人。
他帶著假設,去挖掘羅傑斯的壓力、負擔。
他甚至覺得,電視上的羅傑斯先生,是演出來的假人。
但是採訪越深入,他越失望。
問做一個名人累不累?羅傑斯卻關心他為什麼要與父親打架。
問為何要說沉重話題?羅傑斯開始比劃,什麼是「朋友」的手語。
問如何處理心理負擔?羅傑斯從行李中拿出了木偶,跟他對話。
看,記者不正是希望羅傑斯「快快快」。
快把你真實面目露出來吧,快把你的心聲說出來吧,快把你的負擔告訴我吧。
沒有拿到想要的料,記者甚至一怒之下,走人。
但他沒想到,所見即所在。
羅傑斯並沒有裝,真實的他,就是如此。
他之所以這麼回答問題,只是覺得解開記者的心結更加重要。
放下心結的記者,在床前與父親的對話,也成為了2020開年最暖心的瞬間。
西方信仰裡,有個詞叫「tikun olam」。
譯為,修繕創造的人。
無論你做什麼,身在何處。
帶來歡樂、光明和希望,還有信仰、寬恕和愛。
給你的鄰居和你自己。
羅傑斯,就是兒童世界的tikun olam。
他引導年幼的生命,正確認知環境、探索世界。
他保護孩子的勇氣,鼓勵培養自信,更懂得愛自己與他人。
正因為有這樣的人存在,
多年後,才能說出那句,「I Like you as you are。」
而不是繼續傳遞,那句敷衍的——「只要你長大,就好了。」
據悉,影片已確定引進上映,檔期等官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