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好評,他在兒童節目講離婚和死亡,卻被百萬觀眾視為聖人

2021-03-03 Mtime時光網

前段時間,64歲的湯姆·漢克斯拿到了第77屆金球獎終身成就獎。

這位好萊塢傳奇男演員,曾6次榮獲奧斯卡提名,連續2年蟬聯影帝。

經典作品包括不限於《費城故事》《阿甘正傳》《拯救大兵瑞恩》《幸福終點站》《薩利機長》等,他是當今好萊塢最具影響力的演員之一。

《阿甘正傳》劇照

不過,我們今天不是來回顧他的演藝生涯,而是聚焦一部他主演的新片《鄰裡美好的一天》。

因為他在片中,同樣飾演了一位名字響亮的人物——弗雷德·羅傑斯。

影片11月在北美上映,評價不俗,爛番茄新鮮度高達95%。

外媒好評如潮,《時代周刊》、BBC等老牌權威雜誌及媒體評為「年度十佳影片」。

《The Hindu》稱:「《鄰裡美好的一天》會讓部分美國人懷念失去的童年時光。」

《Hindustan Times》稱讚:「當人們似乎被偽裝成民選官員的偽善者和等著被推翻的虛假偶像所迷惑的時候,《鄰裡美好的一天》反而呈現了一個真正的聖人。」

被稱之為聖人,你可能覺得有點誇張。

他還有個外號,叫「除上帝外,最完美的男人」、「兒童節目之父」,這可是數百萬觀眾賦予的。

好不好奇?感到意外?

我們今天就來揭曉他的謎底!

弗雷德·羅傑斯,美國知名兒童節目主持人,數代美國人的童年回憶。

1968年,他開創了一檔名為《羅傑斯先生的鄰居》(Mister Rogers'Neighbourhood)的兒童節目。從主持、編劇到作曲,幾乎一手包圓。

不少人還記得,他唱著「鄰居美好的一天,你會加入我嗎?」敲開木門,換下西裝,坐到電視機前準備開聊的畫面。

這檔節目,並不是主持人乾巴巴的尬聊。

弗雷德·羅傑斯設計了十幾個木偶,一起參與情境劇對話。

生動且有趣的完成了許多沉重內容的傳遞。

他在美國電視界是什麼地位呢?相當於咱們的「董浩叔叔」、「鞠萍姐姐」。

他的節奏悠閒、緩慢,語氣令人放心。

但他的特點,不止這些,他還非常敢說

《羅傑斯先生的鄰居》的定位是兒童節目,但內容除了講授文明、寬容、分享和自我價值之外,還涉及一些被家人忽略的棘手話題。比如,家庭寵物的死亡、同級兄弟的競爭、新生兒的到來以及就讀新學校的問題和父母離婚的問題

怎麼樣?沒在兒童節目中,見過這些「勁爆點」吧。

弗雷德·羅傑斯就敢這麼做。

而影片《鄰裡美好的一天》,幾乎把上述內容,都一五一十的還原。

看看這神還原的開場秀。

熟悉的木偶。

緩慢的語速。

當湯姆·漢克斯安安穩穩的坐在鏡頭前,跟我們說,不要因為宣洩一己私慾,就去嘲笑別人時,仿佛弗雷德·羅傑斯真的來到鏡頭前。

片中,有一個場景,印象深刻。

弗雷德·羅傑斯試圖搭起一個帳篷,但反覆嘗試,均已失敗告終。

周圍的人,都像看圍觀動物一樣看他,臉上寫滿了不解。

陸續有人說,「嗨,我們可以事先給你搭好帳篷,費這力氣幹嘛?」

但弗雷德·羅傑斯卻堅持把這段尷尬的表演,剪進正片。

為什麼?

因為,他要讓孩子們知道:

「有時候,

即使成年人制定了計劃,

結果也會不盡如人意。」

這不正是高級的智慧體現嗎?

如果電視上,只是一味的展現美好、幸福、美滿。等我們長大後就會發現,「原來那些都是假的,真實生活不是這樣。」

我們進而會從生理上,自然牴觸這類節目。

但弗雷德·羅傑斯不想這麼做,所以他願意用溫柔的方式,去講述什麼是戰爭與死亡,什麼是離婚與競爭。

「你知道嗎?

死亡是很多人不願意談及的話題。

但死即為人,

人的任何事情都值得一提。」

在種族問題依然嚴重的20世紀60年代,弗雷德·羅傑斯坦言邀請黑人警官上節目,一起泡腳。

用實際行動,告訴孩子們,什麼是生而平等。

有人說,現在的電視,沒有好人的空間。

不少電視臺播放動畫片,並不在意內容是否教導孩子如何對待人性。而只是「快快快」,快來看動畫片吧,看完這部,還有下一部。

弗雷德·羅傑斯想要抵抗這種無味的「快」。

他寧願在節目中安靜的玩積木、搭帳篷,也絕不放毫無營養的東西。

有一次,他在節目中,用煮蛋器來定時。告訴孩子們,1分鐘到底有多長?

這個「1分鐘」實驗,也在影片保留了下來。

如果你還覺得這些不過是無稽之談。

不妨看看,美國公眾對他是什麼反應。

一次,弗雷德出門坐地鐵,整個車廂的孩子、青少年、成年人都自發唱起了那首《與我為鄰》。

我想,這是他最好的反饋。

弗雷德骨子裡是個十分單純、善良的人。

他從未覺得自己是個明星。

名字,不過是4個字母組成的單詞,重要的是,藉此身份做了什麼。

你可以選擇成為一個名人,坐擁名利。

你也可以像弗雷德一樣,借著電視來觀察每一個孩子的眼睛,努力跟他們對話,呈現他們的情感和需求。

因為,弗雷德早就看到。

有太多的父母,面對孩子的提問,只會說「你長大就好了。」

但他知道,一個孩子被人欣賞,並不在於他是什麼樣的人,而在於他將成為什麼樣的人。

弗雷德有句名言,「我認為任何人都沒法成長,除非他真正接受自己。」

影片藉由一個記者與父親關係修復的經歷,完美詮釋了這句話的含義。

勞埃德是一名調查記者。

有新聞理想,善於捕捉陰暗面,從不信表像。

同時,他也是一個年幼喪母的兒子。

他痛恨父親,在母親奄奄一息時,還在外面鬼混。

N年後,當年邁的父親,來找自己和解、認錯時,他拒絕且逃避這一切。

這是一個沒有「成長」的人,因為他並未真正接受自己。

他自然不會相信,世界上有羅傑斯這麼單純的人。

他帶著假設,去挖掘羅傑斯的壓力、負擔。

他甚至覺得,電視上的羅傑斯先生,是演出來的假人。

但是採訪越深入,他越失望。

問做一個名人累不累?羅傑斯卻關心他為什麼要與父親打架。

問為何要說沉重話題?羅傑斯開始比劃,什麼是「朋友」的手語。

問如何處理心理負擔?羅傑斯從行李中拿出了木偶,跟他對話。

看,記者不正是希望羅傑斯「快快快」

快把你真實面目露出來吧,快把你的心聲說出來吧,快把你的負擔告訴我吧。

沒有拿到想要的料,記者甚至一怒之下,走人。

但他沒想到,所見即所在。

羅傑斯並沒有裝,真實的他,就是如此。

他之所以這麼回答問題,只是覺得解開記者的心結更加重要。

放下心結的記者,在床前與父親的對話,也成為了2020開年最暖心的瞬間。

西方信仰裡,有個詞叫「tikun olam」。

譯為,修繕創造的人。

無論你做什麼,身在何處。

帶來歡樂、光明和希望,還有信仰、寬恕和愛。

給你的鄰居和你自己。

羅傑斯,就是兒童世界的tikun olam。

他引導年幼的生命,正確認知環境、探索世界。

他保護孩子的勇氣,鼓勵培養自信,更懂得愛自己與他人。

正因為有這樣的人存在,

多年後,才能說出那句,「I Like you as you are。」

而不是繼續傳遞,那句敷衍的——「只要你長大,就好了。」

據悉,影片已確定引進上映,檔期等官宣。

相關焦點

  • 他和他的電影一樣溫暖治癒
    去年在北美上映,不斷收穫好評,爛番茄新鮮度95%、觀眾評分92%,全美票房超6000萬,《時代周刊》、BBC等媒體把它評為「年度十佳影片」……9月18日,該片載譽進入中國影院,可惜口碑與票房雙雙受挫,上映4天,票房僅150多萬。
  • 《鄰裡美好的一天》:爛番茄新鮮度95%,阿甘的這碗雞湯,真香
    劇中的羅傑斯被稱為「世界兒童電視之父」,他的節目《羅傑斯的左鄰右舍》陪伴了幾代美國人的成長。回憶殺的作品,還原度越高,殺傷力越大,而《鄰裡美好的一天》對於這檔在大洋彼岸家喻戶曉的兒童節目幾乎實現了全方位的復刻。
  • BBC安樂死紀錄片:死亡倒數,震撼百萬觀眾!
    紀錄片《How to die: Simon's choice》的主人公是57歲的西蒙·賓那,西蒙所創作的是部極度悲傷卻又交關重要的影片,他的西蒙當下即做決定,若時機合適,他便結束自己的生命。Within nine months of diagnosis Simon had been stripped of his voice, his mobility, his dignity and what he described as his "manliness".
  • SEVENTEEN海外好評不斷!節目表演迅速破百萬觀看
    SEVENTEEN 海外好評不斷!《詹姆斯柯登深夜秀 ((The Late Late Show with James Corden))》的表演影片觀看次數迅速破百萬。  根據韓國媒體《xportsnews》報導,美國時間7日出演美國 CBS 節目《詹姆斯柯登深夜秀》的 SEVENTEEN,當天帶來了《Home;Run》的精彩舞臺獻給全世界的粉絲,表演影片在節目官方 YouTube 頻道釋出後,短短一天之內就突破100萬觀看次數。
  • 【今日聖人】青年主保--聖若望鮑思高 慈幼會及母佑會會祖.
    在聖母瑪利亞的助佑下,他首先照顧一名孤兒,其後擴展到成千上萬遭遺棄的孩子,提供他們食物、居所、信仰指導及健康的餘暇活動。他受同儕排斥,被視為聖職人員的恥辱、社會的威脅、行為異常的人,亦曾多次遭人暗殺,教會長上也誤解他多年。他創立的修會須由教宗行使權威和發生多次奇蹟,方可獲得批准。他是個理想主義者,締造具體的現實,已獲教會列入聖品。
  • 華人看世界 95% 海外華人電視觀眾對央視春晚滿意..海外華人又被代表了!
    、日本、法國、德國、西班牙、加拿大、新加坡、澳大利亞及香港、臺灣等58個國家和地區的華人電視觀眾;通過簡訊與觀眾互動190275條;收到觀眾來電1276個,較去年增長39%。通過調查,對今年春晚表示滿意和基本滿意的觀眾高達95%。」這則新聞徹底的引發華人網友們的吐槽,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 閩侯電視臺《講有味》欄目將迎100期節目 受到觀眾普遍好評
    福建閩侯電視臺《講有味》欄目自創辦以來,從各行各業中物色到了一支節目的嘉賓團隊,以傳播鄉土文化為主,在有關領導熱情支持和製作團隊的共同努力下,節目開播後得到了觀眾的高度評價。2020年7月10日晚上將迎來《講有味》欄目第100期節目的播出。值此,欄目組臺前幕後的全體人員向支持、關心、愛護《講有味》欄目的所有朋友道一聲「謝謝」!並期盼在未來歲月裡能得到諸君一如既往的支持。
  • 百萬粉絲見證,夢淚戶外當面親吻兮兮,觀眾紛紛期待第三期節目
    喜歡夢淚的小夥伴都知道,在7月底的時候,夢淚錄製了全新戶外節目《一隻吃貨夢》,由於是夢淚第一次進行戶外全程直播,觀眾們感到既新鮮又有趣,《一隻吃貨夢》也得到了網友們的廣泛好評。猶記得當時是夢淚和琪琪、瓶子三個人一起去吃小龍蝦,一個晚上總共花費了七千多,當時是由夢淚買單。為此,網友們十分好奇,第二期節目啥時候開始,都會有誰過來,最後誰買單呢?
  • 當外界相信艾梅柏·希爾德 捐出七百萬美金離婚金,但事實並非如此
    當外界相信艾梅柏·希爾德 捐出七百萬美金離婚金,但事實並非如此回顧2016 年,約翰尼·德普 和 艾梅柏·希爾德 無預警傳來離婚的決定,隨即捲入一連串家暴醜聞,男方承諾支付七百萬美元的離婚保償金,兩人隨後達成協議。事後,女方對外宣稱已將所有費用全數捐給慈善機構。
  • 兒童電視之父羅傑斯:他塑造了一種尊貴、被愛的存在感
    在爛番茄網獲得99%的好評。該片的主人公弗雷德·羅傑斯(Fred Rogers)是美國最著名、影響最深遠的兒童電視節目《羅傑斯先生的鄰居》(Mr. Rogers' Neighborhood)的製作人及主持人。他從1968年開始主持的《羅傑斯先生的鄰居》,影響了四十年間一代代的美國兒童。但很少有人知道,這位被稱為「兒童電視之父」的傳奇人物還是一位牧師。
  • 2017國產兒童綜藝節目排行榜
    以海外來說,自從美國公共廣播協會製作的《芝麻街》1969年11月在全國教育電視臺首次播出之後,各種兒童節目相繼播出,目前的海外兒童節目中,真人秀和動畫片的比例基本上都是對半開的,而國內動畫片的數量遠遠高於真人秀。第二,年齡層分化不明顯。國產兒童節目大部分仍以各大傳統衛視為製作方製作節目,由於節目不僅在網絡上播出,還要在各電視臺播出,於是所製作出的兒童節目沒有明顯的年齡層差異。
  • 高曉松在他的節目都給觀眾推薦了哪些書?
    高曉松在他的節目都給觀眾推薦了哪些書?高曉松,中國著名音樂人,導演,製作人,詞曲創作者。在自己的節目裡他經常妙語連珠,針砭時弊,那麼他在節目中推薦過什麼好書,一起去看看吧。《魚羊野史》有很多高曉松個人見解和趣聞《魚羊野史》系列圖書脫胎於2013年東方衛視的一檔節目《曉松說——歷史上的今天》,該書是節目的未刪節版。此書所講歷史,與嚴格考據的歷史學問不同,高曉松的說法是「無門無類,凡舉政治、軍事、科技、文藝、體育甚至天文地理古董迷信,雜七雜八,信馬由韁,點到即止。」
  • 美劇推薦:影評人評出2017年最受好評的9部新番美劇
    這部迷你劇的主演中有兩位奧斯卡影后:瑞茜·威瑟斯彭和妮可·基德曼,演出陣容的強大就不用多說了,更值得一提的是,本劇今年幾乎承包了艾美獎的迷你劇單元的所有獎項,另外2018年金球獎的提名名單中也有這部美劇。《使女的故事》(The Handmaid's Tale)
  • 兒童節目主持人的喪逼人生
    和喜劇大師金凱瑞一起去探索人類心靈最黑暗的角落?「金凱瑞在他的新劇集《開玩笑》(Kidding)裡,飾演了一位叫傑夫的老牌兒童節目主持人。劇中中年滄桑的金凱瑞,留著大腦門,人畜無害的一張臉,腦門上寫了」善良「倆字,多年主持兒童節目養成的溫柔性格,讓他時刻對任何人保持和藹的笑容,宛如救世主。
  • 【基督教新聞】心靈破碎的孩子,看他的節目得醫治 湯姆漢克新片演活也是牧師的「兒童電視之父」
    佛瑞德.羅傑斯是百萬美國人童年的美好記憶。湯姆漢克克的正面形象,正是扮演羅傑斯的最佳人選。(圖/David Highfield FB)低成本、簡單布景、不用小丑裝扮、他更不像一個明星,但是這個兒童節目卻開播長達半世紀!他撫慰了數百萬個美國兒童的心靈,其中包括許多心理障礙與破碎的孩子。
  • 61歲艾威官宣離婚!曾為救妻捐肝花百萬 16年間無子女
    一日夫妻百日恩,更何況是有過「生死之交」的夫妻,在香港擁有「最佳金牌綠葉」封號的艾威(徐威信)和圈外老婆Lisa結婚18年,兩人曾共患難,艾威因為Lisa割子宮瘤支付手術費,花盡積蓄超百萬元,怎料日前卻曝出二人分居的消息。
  • 童星製造:成就兒童還是消費兒童
    從某種意義上說,兒童能夠成為童星,是社會經濟高度發展的副產物。根據童年史專家的研究,在漫長的人類歷史階段裡,兒童僅僅被視為家庭私有財產的一部分,兒童並不被當作獨立的個體,童年也只被視為通往成年的一個低級過渡形態。在這樣的歷史階段,兒童自身的獨特性是難以被發現和關注的。今天,影視娛樂業日益發達,炫耀性消費文化瀰漫全球。其背後體現的攀比之風和奢靡之風,值得我們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