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飽飯就頭暈乏力犯困?老年人小心餐後低血壓

2020-12-23 北京日報客戶端

診室故事

「大夫,我每次吃完飯就頭暈,全身沒勁兒,特別想睡覺,感覺走路都不穩。每天吃完早飯都要睡一會兒,午飯後也必須要眯一會兒,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呀?」80歲的宋大媽到醫院就診時問大夫。大夫問大媽測血壓了嗎?大媽回答說:「測了,血壓很奇怪,吃飯前高150/70mmHg,吃完飯後有點低90/60mmHg,有時候甚至是70/50mmHg,頭暈得厲害,我覺得吃飯比吃降壓藥還管用呢?」

其實,老年高血壓患者中像宋大媽這樣的情況並不少見。這是餐後低血壓,吃飽飯就頭暈乏力犯困的症狀是身體向我們發出的低血壓警示信號。

低血壓可引發多種危險

餐後低血壓的發生和老年人心腦血管動脈硬化、心臟功能減退以及各種血壓調節機制減退有關。

進餐後,腸道需要更多的血液供應去消化吸收食物,就會分泌擴張血管的物質來增加腸道供血,全身的血管擴張會引起血壓下降。老年人的血壓調節功能減退,不能很快把血壓調節上去,就容易出現低血壓。而如果患者本身就有冠心病、腦血管病,還可以因為低血壓引起嚴重的心、腦血管供血不足,甚至引發心絞痛、心肌梗死、腦梗死等嚴重後果。

低血壓造成的腦供血不足,還容易導致跌倒。跌倒是老年人意外傷害中排第一位的損傷,還會因此引發骨折、臥床、深靜脈血栓等一系列問題。所以,高血壓患者的缺血性心腦血管事件不僅與高血壓相關,像暈厥、卒中、心絞痛發作以及跌倒、骨折等意外傷害還可能與低血壓狀態相關。因此,對老年患者,特別是老年高血壓患者,在降低血壓的同時一定要注意平穩降壓,並注意防範低血壓。

調整飲食預防餐後低血壓

1 服用降壓藥 打好時間差

對於有餐後低血壓的患者,應該調整降壓藥物和服藥時間,避免藥物作用的尖峰時段重疊在餐後低血壓發生的時段,一般高血壓患者都是在早上起床後就服用降壓藥物,餐後低血壓患者則應避免餐前服用降壓藥物,而在兩餐之間服用。此外,還要注意監測血壓。不要一出現頭暈就認為是血壓高了,盲目增加降壓藥,要知道還有可能是餐後低血壓、體位性低血壓等情況。

2 飲食改習慣 增加蛋白質

研究發現,在飽餐、高碳水化合物(米麵等主食)和過熱飲食後更容易發生餐後低血壓。建議少吃碳水化合物,適量增加蛋白質等其他營養的比例。碳水化合物在胃內的排空最快,更容易導致餐後血壓的迅速下降,很多老年朋友,早餐往往以碳水化合物尤其是喝粥為主,這也是引起早餐後低血壓發生率較高的原因之一。此外,少量多餐也可以減輕餐後低血壓及其症狀,自主神經功能不全者若按同樣熱卡攝入,分6餐攝入餐後低血壓發生率少且症狀輕。餐前飲水或喝湯350至480ml可以減少自主神經功能不全者餐後收縮壓下降達20mmHg。還應注意飲食溫度不要過高,避免進食時飲酒。

3 餐罷少活動 靜臥再起身

由於餐後低血壓與直立性低血壓常合併存在,有相互加重作用,餐後一小時儘可能減少活動,或餐後儘量少改變體位,如發生餐後低血壓,應平臥0.5至2小時,以保證大腦和心臟等重要臟器的血液供應。待症狀消失或者血壓恢復常態以後慢慢坐起,無頭暈眼花等症狀後方可起身站立行走,避免因不慎摔倒導致骨折或者其他外傷。無餐後低血壓時應適量散步增加心率及心排血量,有助於減少餐後低血壓的發生。

名詞解釋

餐後低血壓

在餐後2小時內,收縮壓(高壓)下降≥20mmHg;或者是餐前收縮壓(高壓)在100mmHg或者更高,餐後降到90mmHg以下;有時候即使血壓下降沒有達到標準,但病人有頭暈乏力、嗜睡、甚至暈厥等低血壓反應,也算是餐後低血壓。

餐後低血壓一般在餐後半小時到1小時的時候最明顯,也可以延遲到餐後2小時出現,建議懷疑有餐後低血壓的患者測量餐前血壓,餐後每隔15分鐘測量一次血壓,直至餐後2小時以明確診斷。餐後低血壓可以出現在健康老年人身上,但更多見於患病的老年人,比如原本就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帕金森病、自主神經功能受損、癱瘓、多系統萎縮以及血液透析的老人。餐後低血壓早餐後發生率最高,約佔73%,而中餐、晚餐分別佔到21.6%、5.4%。

中醫防治餐後低血壓

老年餐後低血壓患者多見衰弱老人及多病共存的老人,主要表現為頭暈眼花,動則加劇,餐後明顯,神疲乏力,健忘心悸,耳鳴耳聾,腰酸腿軟,食欲不振,大便不暢,心悸失眠,少氣懶言。中醫辨證為肝腎陰虛,脾胃虛弱,清陽不升。

治療方面以益氣聰明湯加減治療:黃芪30g,黨參30g,葛根15g,蔓荊子10g,白芍15g,山藥20g,蟬蛻12g,石菖蒲12g,川芎12g,莪朮10g,炒黃柏10g,甘草6g。 視覺中國 供圖

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 徐鳳芹 張萍 李婧

來源 北京晚報

流程編輯:王夢瑩

相關焦點

  • 餐後頭暈、乏力、犯困正常嗎?老人要當心低血壓
    餐後頭暈、乏力、犯困是正常現象嗎?那可未必,當心是低血壓惹的禍。「正常人餐後血壓的變化並不明顯,餐後低血壓更『偏愛』老年人,尤其是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帕金森病、心血管疾病、神經系統疾病、腎衰竭的老人。」
  • 老年人血壓低也會「頭暈暈」
    醫學上認為成人肱動脈血壓低於90/60mmHg為低血壓,可分為急性低血壓與慢性低血壓。急性低血壓是指正常或較高水平血壓突然明顯下降,多表現為突發的暈厥或休克,這裡我們主要介紹一下老年人慢性低血壓。老年人低血壓有少部分是生理性(無明顯原因或體質性),多見於體質羸弱老年人,但絕大部分是繼發有病因,如慢性失血、營養不良、糖尿病、惡性腫瘤、動脈粥樣硬化、心功能不全、藥物副作用等。常見有頭暈頭痛、神疲健忘、心悸悶痛,甚至暈厥等症狀。
  • 您恐怕還不清楚低血壓有多危險!
    原發性低血壓大多原因不明,可能和體型瘦弱、遺傳等因素有關,有時也叫做生理性低血壓,它對患者的健康並沒有太大的影響;而繼發性低血壓通常是由某些疾病或藥物引起的,它和高血壓一樣都會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其症狀也和高血壓的類似,如:頭暈、視野模糊、噁心、暈厥等等。
  • 低血壓的危害與防治,您一定要知道!
    第一種是體質性低血壓,多見於情緒不穩,體質瘦弱的老年婦女,並且可有家族遺傳傾向。患者平時有頭暈、心跳、乏力的感覺,往往在醫院查不出什麼病。這是因老年人心肌張力減弱,血管壁彈性喪失所致。 第二種是繼發性低血壓,常繼發於急性失血、心臟病發作、慢性貧血、糖尿病、腦動脈硬化、中風之後等慢性疾病,病人嗜睡、虛弱、頭暈、視力障礙。
  • 蹲久了站起來頭暈、眼前發黑?可能是低血壓,這麼做來改善
    低血壓的表現主要通過個人的感覺,這是因為低血壓狀態時,輸送到人體大腦的血流量降低,大腦缺少氧氣和營養,就會產生低血壓的現象,可能的常見症狀有以下:感到頭重腳輕,或頭暈;昏倒或者暈厥;注意力下降;視物模糊;噁心、乾嘔;皮膚溼冷;呼吸急促;疲憊乏力;口渴等,出現以上表現就要引起重視,因為低血壓可能跟某些疾病相關。
  • 這類低血壓60%的老年人都有...
    一般來說,可能有以下幾種情況:1 體位性低血壓臨床上,有些患者會說:起床或久坐後突然站起來,我就眼前發黑、頭暈眼花了,真怕自己摔倒……其實,這可能就是體位性低血壓,它常發生在突然改變體位時,而且很普遍,約60%的老年人都存在。但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 提醒:高血壓更要注意低血壓風險,如何做?本文為你一一分析
    血壓過低,會使得人體的各個臟器血液灌注不足,也容易出現心悸、乏力甚至昏厥等症狀和問題,因此,對於高血壓患者來說,一定也要注意低血壓的風險。首先來說下用藥導致的低血壓問題,出現這樣的問題,可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未經過醫生評估,私自大劑量服用降壓藥;有的是僅僅吃藥,但不定期進行血壓的監控測量,有的情況是高齡老年人,由於身體衰弱,血壓已經相對較低了,卻仍然吃著降壓藥等等,對於用藥導致的低血壓情況,首先是建議,在高血壓的控制過程中,一定要注意血壓的監控測量,如果出現身體乏力、心悸,頭暈等低血壓症狀,同時測量血壓,確實血壓也已經太低了
  • 低血壓也可能會中風
    高血壓患者會突發中風現象,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但低血壓也會引起中風,這點很少人會知道。低血壓的危害是造成人體各器官的供血不足,由於大腦對缺血缺氧極為敏感,低血壓引起腦組織的缺血性損害極為突出,病人常感頭暈、頭痛、眼前發黑、健忘、思維遲鈍等。另外,低血壓者常無故情緒低落,晚上睡不著覺輾轉難眠,導致日常生活大受影響。
  • 頭暈無力疲勞,稍微一累就暈倒,站起來就頭暈,低血壓了怎麼辦?
    當開始低碳飲食時,有些人可能會因為血壓降低,引起頭暈等症狀,尤其是當他們還在服用高血壓藥物,或者變相節食,可能加重低血壓問題。有些朋友反饋低碳後,精力沒有以前好了,這也很有可能和低血壓有關係。低血壓有什麼症狀呢?最常見的是在長時間的坐下、蹲下後,突然站立,會出現頭暈、頭昏眼花、昏厥等等體位性低血壓症狀。
  • 為什麼有人高血壓有人低血壓?
    高血壓不僅是老年人當中的常見病,如今也開始有了年輕化的趨勢,高血壓的危害可謂是人盡皆知。然而,低血壓對人體的傷害也是巨大的,這也許是很多人都未曾注意到的問題。那麼,高血壓和低血壓到底有什麼不同呢? 患者早期常無症狀,或僅有頭暈、頭痛、心悸、耳鳴等症狀。表面上看,它是一種獨立的疾病,實際上是引發心、腦血管和腎病變的一個重要危險因素,如果控制不當就會病變,引發腦中風、心梗和腎功能衰竭等病症,嚴重時可猝死。 什麼是低血壓?
  • 為什麼高血壓患者出現低血壓更危險
    輕者會出現頭暈、乏力、面色蒼白等症狀,重者可能導致暈厥的發生,有時會因為突然的意識喪失而突然摔倒發生骨折,也可能會引起一些重要臟器缺血、缺氧,導致心肌梗死、腦血管意外等的發生。突發心腦血管事件時高血壓患者突然發生低血壓,最常見的原因是突發急性心腦血管疾病,如腦梗死、腦出血後常導致血壓偏低,如果血壓過低,會導致昏迷甚至死亡。2.
  • 孕期頭暈很常見?別忽視,可能是這個原因!
    懷孕期間,孕媽總是分外小心不想出現任何的問題,畢竟不僅會影響到自己,還會影響到肚子裡小寶寶的生命健康。孕期低血壓所造成的影響當低血壓的症狀比較輕微時,對胎寶寶和孕媽的影響可以忽視,平時稍微注意一些情緒和飲食,晚餐後散散步,調養一下就好。但是當嚴重時,孕媽可就要儘快就醫,因為不僅對自己,對胎寶寶的健康都是一種威脅。
  • 起猛了「眼前一黑」,低血壓?低血糖?
    症狀類似低血糖,但並不是突然發生而可能長期存在如頭暈、無力、面色蒼白等而造成站起時眼前發黑的,正是低血壓,準確講叫做『直立性低血壓』,它究竟對人體有沒有危害呢?導致血壓繼續下降,使大腦出現短暫的『缺血』,從而產生頭暈、眼前發黑等低血壓症狀。這就是直立性低血壓了。
  • 老布希低血壓再度入院!夏季血壓低小心腦中風
    原標題:老布希低血壓再度入院!夏季血壓低小心腦中風美國前總統喬治·赫伯特·沃克·布希於5月27日因低血壓等症狀進入緬因州一所醫院接受治療。布希家族發言人吉姆·麥克格萊斯27日在社交媒體推特上發布聲明稱,因出現低血壓和疲勞症狀,當地時間5月27日下午,老布希被送入位於緬因州的南緬因醫療中心接受治療。目前,治療見效,老布希「已恢復意識」。他將繼續留院觀察數日。老人夏季低血壓還是要多注意,廣州軍區總醫院腦血管主任劉雁指出,每年夏季最熱的時候同樣也是腦中風發病的一個小高峰。
  • 低血壓也會導致中風
    株洲市中心醫院心內科主任 郭書紅多數人認為高血壓會導致中風,低血壓不會,也不積極治療。但其實低血壓也可能導致中風(腦梗死)。多少算低血壓,一般來說,當血壓降到90/60毫米汞柱以下時,就可稱為低血壓。  低血壓是無症狀性腦梗死、進展性卒中的危險因素,急性或慢性的低血壓均可能導致腦梗死。
  • 經常睡不夠,全身乏力,可能是血壓偏低,5個低血壓症狀要多留意
    提起高血壓,人們都很熟悉,但是說起來低血壓,有一部分人就比較陌生。很多人會忽視低血壓,但是出現了低血壓不及時調理,也會給身體帶來傷害。比如在超市收銀的李女士,在超市工作了好多年了,之前一直都是健健康康的,但是最近一段時間經常感到頭暈,渾身無力,前幾日,李女士下班後準備回家,剛走出門口,就突然摔倒在地上,幸虧超市的同事及時發現,送往醫院進行治療。經過檢查後,得知李女士是血壓偏低導致的昏厥。
  • 躺下高血壓,站起低血壓怎麼回事?這幾種情況需注意
    老年人由於頸動脈竇及主動脈體壓力反射減弱、心臟順應性下降等原因,直立時不能做出迅速反應,大量血液流入腹腔及下肢,回心血量及心排血量減少,引起直立性低血壓。 2.高血壓患者的低血壓還發生在這些方面 有研究表明,老年高血壓患者血壓波動大,高血壓合併體位性血壓變異(即直立性低血壓和臥位高血壓)和餐後低血壓者增多,白大衣高血壓和假性高血壓增多,且常合併多種疾病。
  • 低血壓可致頭暈眼花、胸悶乏力,如何才能調理?飲食上須有所行動
    夏天是低血壓患者比較難熬的一個季節,低血壓患者容易出現頭暈眼花、胸悶乏力等不適的症狀,非常影響正常的工作和生活。體質性低血壓大多發生在身體比較虛弱的女性和老年群體上,由於體質比較差、心臟功能比較弱,因此就會產生低血壓。體質性低血壓在飲食上應該如何調理呢?
  • 頭暈、頭昏、頭懵、頭重腳輕,可能是這種病在搗鬼
    常見的臨床表現多種多樣,輕重不一,從較輕的「頭暈」「頭昏」到較嚴重的「暈厥」: 核心症狀:頭暈、頭昏、頭懵、頭重腳輕; 其他症狀:全身乏力、易疲勞、視物不清、看到黑色的斑點、後頸部及肩部「晾衣架
  • 問答:低血壓也會導致中風嗎?
    很多人認為只有高血壓會導致中風,低血壓不會,因此對低血壓並不積極治療。但其實,低血壓也可能導致中風!一般來說,當血壓降到90/60毫米汞柱以下時,就可稱為低血壓。低血壓是無症狀性腦梗死、進展性卒中的危險因素,急性或慢性的低血壓均可能導致腦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