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鋅刻度浪鷹
編輯|潘娟
一杯沒喝完的奶茶,算什麼垃圾?
不粘鍋塗層,真的會釋放有毒物質嗎?
原子彈內部結構長什麼樣?
……
「我對那些或有趣、或幽默的科普知識,已如痴如醉。」最近半年來,每個夜晚入睡前或空閒時,李桐都會拿出手機,打開抖音等短視頻軟體,不是沉迷某個段子,而是觀看英語教學、科普考古等知識類短視頻,從中打開世界認知大門。「我此前從沒有想過,知識還可以這樣學習。」
和李桐一樣,剛剛畢業的滕芳,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也不自覺開始把抖音等短視頻APP當成獲取知識的重要工具——她每每遇到生活或工作問題,都會跑去上面搜索答案。
李桐滕芳等眾多網友沉醉其中的原因是:過去,枯燥曾是知識科普最大敵人,但最近幾年來,隨著短視頻平臺的興起,一種新的知識學習場景正迅速擴大,不僅讓知識隨手可得、隨處可得,吸引著大量粉絲,還開拓出了一個眾多大公司激烈競爭的新藍海。
這個新藍海就是知識類短視頻。目前,知識內容的重要性被行業提升到一個空前高度,短短半個月內,各種「知識計劃」就在各大平臺被陸續發起——12月12日,百度百科和文庫有了新知識計劃;12月18日,愛奇藝宣布發起知識百科「愛知計劃」。
同一天(12月18日),抖音也在北京舉辦「2019DOU知創作者大會」,曬出「DOU知計劃」首年「成績單」同時,公布了未來持續深耕知識普惠的系列措施。
各大平臺動作頻頻背後,更大意義或許在於:短視頻不僅為知識生產提供了土壤和空間,逐步建立起立體化知識內容生態體系,成為未來各家內容平臺保持長期生命力的制勝關鍵,還有助於體現知識傳播創新、提升全社會知識素質水平的價值與意義。
立體化知識內容生態
在知識短視頻這片新藍海中,目前走得最快最遠的是抖音。
「抖音已形成學科日趨全面、創作者類型多樣的立體化知識內容生態,已成為中國最大的知識普惠平臺。」12月18日,在「DOU知創作者」大會上,字節跳動副總裁張羽如是稱。
張羽
這個立體化的知識內容生態,到底是什麼模樣呢?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王曉紅對此的感受是,當她徜徉其中,或是跟著戴老師在「視頻絕句」中直接感受古典詩詞之美;或是被「玩骨頭的盧老師」所吸引,走進一個以為一輩子都不會有機會涉足的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的世界,了解2億4千萬年前楯齒龍的背部骨骼與烏龜殼的差異。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王曉紅
「就這樣,短視頻打通了現實空間和網絡空間,在廣度上匯聚了所有人的活動,在深度上呈現了所有活動的細節和個性。在短視頻『可見』『易學』中,知識的學習與創造,成為習慣,成為動力,成為能力,成就活力。」王曉紅打了一個精彩比喻:每個個體的知識分享,就像是撒下一粒粒種子,在澆灌與被澆灌中生根發芽,最終長成一片森林。
一粒粒種子,長成一片森林,這就是短視頻知識內容領域立體化的生態體系。
從這個角度理解,各種類型的知識類創作者,就是一粒粒種子,當然也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環——
根據抖音最新公布的「DOU知計劃」首年成績單,截至12月2日,抖音上粉絲過萬的知識內容創作者數量已超過7.4萬名,累計創作1985萬條優質知識短視頻,累計播放量超過了1.9萬億,他們創作的每一條知識短視頻,觸達了近10萬人次。
王曉紅提到的戴老師以及「玩骨頭的盧老師」,正是其中一員——在2018年年底,因為一條《盛唐:浪漫的要死,狂的要命》的短視頻,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戴建業一夜成名,幫助「超星名師講壇」抖音帳號20天漲粉百萬。之後他自己也開設了個人帳號,目前已吸粉200多萬。
盧老師的真實身份,則是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從今年5月開始,為了讓普通人先對骨頭標本產生興趣,她和她的團隊,用日常吃剩的雞、魚、甲魚等骨頭做標本,輕鬆諧趣地講述它們的祖先和譜系。
「兩院院士、動物學博士、古脊椎動物研究專家、火山地質研究專家、中學教師……各種身份的創作者,製作了各自領域的特色視頻。」一位抖音內部人士稱,這些視頻涉及自然科學、人文學科、課堂補充、素質技能等眾多領域,由此形成了多層次、立體化的知識內容生態體系。
在這個生態體系中,不僅有著像盧靜這樣的科研人員、戴建業這樣的專業教師,也有更多草根達人。「他們的職業可能包括金融業從業人員、普通辦公室文員、廚師,甚至全職創業做短視頻,什麼身份不重要,只需要在某個垂直細分領域內有所積累或自己有獨到見解,通過短視頻方式表現出來。」
目前來看,通過動畫、虛擬人物、短劇、幽默搞笑等等短視頻敘述形式,將生澀科普知識變得生動有趣,杜絕知識類內容天然帶有說教性的問題,勾起人們求知慾,突出乾貨分享和實操性,是這些內容短視頻創作者共同選擇的表現方式。
比如被諸多媒體報導的「向波老師」。這位來自四川廣元的中學教育工作者,以「萬物皆化學」為標籤,比如「放屁中的化學」、「美白中的化學」、「戀愛中的化學」……在讓原本枯燥乏味的課堂變得生動有趣的同時,吸引了630萬抖音粉絲。
比如回形針PaperClip,在他們製作的100多個視頻中,其話題包括「如何造原子彈」「攝像頭如何監控13億人」「跑車憑什麼這麼貴」「怎樣拯救禿頭」「造假幣為什麼這麼難」等冷門題材,讓這些冷門題材通過短視頻變得相當有趣,在各個視頻網站和社交平臺上獲得了400多萬人的訂閱或關注。
「知識類短視頻內容,早就印證了其在漲粉、粉絲留存等方面有著區別於泛娛樂類內容的優勢。」一位文娛觀察人士說,這也是為何如此多各領域專業人才和素人,都有可能一夜之間成名的原因之一。
抖音激勵知識內容這1年
在立體化知識內容生態體系下,知識生產主體也就更加多元、用戶獲取知識的通道更為便捷。
珍大戶
「短視頻讓做知識的路子越來越寬了。」珍大戶說,她在抖音上專注金融知識科普,她的每一個視頻選題,幾乎都來源於生活。比如獲得2000萬播量的一個視頻選題,就來自與丈夫逛超市時看到的速凍餃子。
過去數千年間,從口耳相傳到文字書籍,從廣播電視到網際網路,知識內涵與傳播方式一直演變,讓整個地球人類進入了一個麥克.盧漢提出的「地球村」(Global Village)的時代,但由於許多知識往往是抽象、深奧的,知識的傳播,實際上仍然有著門檻和空間的限制。
當更生動、更直觀、更有趣的短視頻,成為新一代主流信息傳播媒介,各個領域都將短視頻化視為核心方向背景下,其也順理成章成為一種傳播知識的重要工具。
「語言是抽象的,有些東西視頻可以表示,但語言無法形容。」在諸多人士看來,當知識通過短視頻這一更具顯像化的方式進行傳播,不僅可以提升觸達人群的廣度,也可以降低知識接收的門檻,助推用戶對知識學習的興趣。
《禮記.學記》說,「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很大程度上,這是李桐滕芳沉醉其中,以及向波們一夜成名的共同重要原因。
這是因為,人們對知識的渴求和巨大需求,永遠都在。這從最近幾年的各種知識付費熱潮就可見一斑。
「不管網際網路如何發展,像獵奇、探索、宇宙、恐龍、古生物等知識,在網絡上總有一大群人趨之若鶩。」步偉洋說,他的「科學旅行號」目前在抖音有近370萬名粉絲。
對抖音等短視頻平臺而言,知識內容的巨大價值,在2018年年底時就已發現。以抖音為例,2018年底時抖音上粉絲過萬的知識創作者已有1.8萬個,累計發布作品數量達300萬,獲得累計3300億次點擊。
這一發現讓抖音看到了用戶對知識內容的極大需求,也讓抖音在即將過去的2019年,全年都在發力,去激勵知識內容生態體系的建立和升級。
今年1月,抖音與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中國科學報社聯合發布了一份短視頻與知識傳播的研究報告,隨後在3月正式推出「DOU知計劃」,抖音先後找到包括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中國科協科普部等十數家知識權威機構和13位兩院院士、52位科學家,作為「抖音科普顧問團」,對平臺上知識內容的正確性進行審核。
「DOU知計劃」在號召有知識創作能力的機構和個人,在抖音積極創作知識短視頻的同時,也為創作者制定了一整套短視頻知識創作框架體系。
此後,抖音陸續進行了一系列特殊運營,例如開通5分鐘視頻權限等,為知識內容提供更多擴充空間,讓時長不再成為這類內容的限制條件。
9月9日,抖音推出「DOU知計劃」2.0。相比之前,這是一次針對知識創作者的全方位解決方案,為知識創作者優先開放合集功能權限,優先將知識創作者納入抖音「創作者成長計劃」,從平臺資源、創作者培訓、商業變現等維度全方位服務知識創作者發展。
這個激勵力度還在一步步加大。12月18日,抖音發布「DOU知創作者學院」計劃,該計劃將為創作者提供包括平臺規則、製作、運營、漲粉、變現方法在內的一系列官方指導課程和內容運營指導。
與此同時,一批優質內容創作者還將以「DOU知創作者學院合作講師」的身份,結合自身創作經歷錄製創作指導課程,以此來幫助更多知識創作者的短視頻創作。
商業變現與知識普惠價值
過去1年中,知識垂類正成為抖音增長最快的垂類之一——「玩骨頭的盧老師」、「地球村講解員」等等,都是「DOU知計劃」中湧現的新網紅。
這些科普達人的「活法」,也從此因為短視頻有了改變。這並不只是一個簡單吸引百萬粉絲的過程,也讓人生有了更多自信和成長空間。
向波教學
「我第一次給這麼大的一個班級講課。」12月18日,面對臺下幾百名嘉賓,向波老師用這樣一句開場白逗笑了在場聽眾,一如他在視頻中展現的輕鬆有趣。
隨著粉絲的增長,商業化如何變現也正在成為業界關注焦點。一個激勵許多新創作者的故事是,「勇哥超級數學」通過在抖音的數學知識短視頻,年入30萬元,在武漢買了160平方米的房子。
目前,短視頻行業的變現方式大多以廣告、浮窗LOGO、軟植入和電商帶貨為主。有業內人士就認為,相比其他領域,知識型大V在內容電商方面存在天然帶貨能力,通過短視頻內容的全網傳播,不斷樹立在垂直領域的專業形象,與粉絲建立深度情感關係,從而實現高度信任和消費轉化。
易中天是一個很好例子,他早已開通了抖音店鋪,直接在平臺上售賣自己的圖書出版物以及衍生品。
廣告則是回形針PaperClip的主要收入來源。早在2018年,回形針PaperClip就已和華為合作介紹5G晶片,或是解釋戴森V11馬達工作原理——其廣告大都與硬核技術有關。
客觀而言,當前短視頻行業仍處在商業化道路探索初期,行業價值有待進一步挖掘。比如知識類短視頻,因為和知識付費有著天然內在聯繫,目前幾家發展較好的知識類MCN機構,就已開發面向C端的知識付費類產品。
不過,對於許多知識類創作者而言,目前考慮更多的並不是如何進行商業變現——儘管商業變化與知識普惠兩者之間,並不衝突,也並非這些知識型大V沒有獲得商業變現的基礎和能力。
「做科學研究除了滿足自己好奇心,更重要的責任其實是以儘量簡單、喜聞樂見的形式向社會解釋其中意義。」「玩骨頭的盧老師」說。
「有人問我,這種錄製視頻的製作方式,真能提高學生成績嗎?」向波目前也沒有選擇商業變現,這位教育類頭部大V最想對外界傳達的是,他無法拯救每天苦學十多個小時的高中生,但哪怕只是幫助小部分學生找到化學樂趣,向大眾做一些有趣有用的化學科普,就足夠了。
戴建業同樣表示,通過短視頻,越來越多的青年用戶增加了對中國傳統古詩詞的興趣和喜愛,不僅在於推動知識的普惠,更在於助力了人類情感、生命的體驗。
某種程度上,這也讓越來越多的網友,重新認識和定義了抖音。90後小何,是一名資深抖音愛好者:「剛開始,就把抖音當作一個泛娛樂平臺,看些有趣段子,慢慢的,發現知識類視頻越來越多,也正是我需要的。現在,我把它當成一個知識學習有效補充的工具。」
抖音總裁張楠
從用戶體驗角度出發,便不難理解知識短視頻對抖音們的重要性。如同抖音總裁張楠所說,抖音是一個幫助用戶傳遞信息的工具,短視頻和抖音帶來的,是視頻創作、分發門檻的大幅度降低,是信息的更快流動和連接,是一種信息普惠的價值,「每個用戶在抖音上留下的每個視頻,都會是歷史的底本,最終匯集成人類文明的『視頻版百科全書』。」
上世紀60年代,麥克.盧漢在《媒介即訊息》一書中也有相同觀點:一切傳播媒介都在徹底地改造我們。它們在私人生活、政治、美學、道德、心理和社會各方面的影響是如此普及深入,以至於我們的一切與之接觸便受其影響和改變。
正在成為新一輪文明媒介的短視頻,對知識傳播的改變,才剛剛開始。「信息創造價值,在信息創造的諸多價值中,尤以知識傳播的價值最為高遠。」字節跳動副總裁張羽的看法是,對知識內容的持續投入,將有利於整個網際網路內容行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來源: 觀察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