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豺狼和大河:抗美援朝電影往事

2021-02-08 今日叉燒

1950年10月25日,中國人民志願軍打響了入朝作戰的第一槍。六年後,第一部反映抗美援朝的電影《上甘嶺》上映,插曲《我的祖國》傳唱至今。

六十年代拍攝的《英雄兒女》再次奉獻了「為了勝利,向我開炮」和《英雄讚歌》等經典元素。

然而此後幾十年間,再也沒有出現能媲美以上兩部的抗美援朝電影,在電影市場商業化的2000年後,更是只有馮小剛的《集結號》出現過相關情節。

七十年前,一百三十萬志願軍渡過鴨綠江,其中近二十萬人再也沒能回來,他們灑下熱血凝結成延續至今的和平,我們需要光影來記住那日漸遠逝的榮光。

殘酷戰場


1952年10月,位於朝鮮中部五聖山南麓的上甘嶺爆發激戰。在第一天的戰鬥中,志願軍一三五團九連和一連就把儲備的彈藥打光了,共發射了四十萬發子彈,手榴彈、手雷近萬枚,打壞機槍幾十挺,佔全部武器的百分之八十以上。

上甘嶺的血戰持續了43天,殘酷程度世所罕見,也是影響戰爭全局的關鍵一戰。

戰役結束兩年後,導演沙蒙帶隊到上甘嶺實地考察,他們先是陶醉在漫山遍野的金達萊花裡,但走過那個山頭一看,就像天堂與地獄的分界線,眼前的景象變得黑糊糊的,沒有一棵活著的樹,在戰鬥英雄黃繼光犧牲的597.9高地主峰上,整個山頭都被劈開了,山上被填塞的坑道裡還有烈士的屍骨。

經過兩個月的朝鮮之行,四個月的國內採訪,電影《上甘嶺》進入劇本創作階段,21歲的演員張亮扮演通訊員楊德才,這個角色的原型就是黃繼光。

拍飛身堵槍眼那天,導演在收工後把他叫住,說要加一個鏡頭,即楊德才在撲到敵人機槍口的瞬間,回頭喊了一聲,「連長!」

在真實的戰鬥中,黃繼光喊了什麼沒有人知道,當時他受傷趴在地上,往前面扔了一顆手榴彈,戰友們等手榴彈炸響就準備衝鋒,但剛站起來,就被敵人的機槍壓了下去。

這時,黃繼光抬起頭往後面望了望,爬到敵人的工事旁邊,然後朝戰友的方向喊了幾句話,但機槍聲太大,誰都沒聽見,最後他就用手抓著麻袋,狠狠地使勁上去,堵住了槍眼。

電影中楊德才犧牲時喊的那一聲「連長」,讓許多觀眾記憶至今。

< 電影《上甘嶺》 >

為了貼近真實,導演還請了參加過上甘嶺戰鬥的戰士來當軍事顧問,其中有堅守坑道14個晝夜,帶領連隊打退敵人幾十次進攻的趙毛臣。但是影片上映後,很多一起在坑道蹲過的戰友都問他,「你那個坑道就這個樣兒?你就沒有把那個真實情況拍出來啊!」

電影裡,缺水少糧的戰士們在坑道裡打牌、下棋、與突然闖入的松鼠嬉戲,而實際情況是,幾十乃至上百個戰士在坑道裡人挨人地站著,還要給傷病員留出半躺的空間,由於排洩物汙染了水源,長時間沒有水喝,每個人渴到張開嘴貼著四周涼石頭才能稍微緩解的程度,最後只能喝自己的尿。

< 電影《上甘嶺》拍攝現場 >

所以,凡是參加過上甘嶺的戰士都說,這個電影離戰爭太遠了。可這正是導演沙蒙的堅持,他刻意迴避了真實的坑道和近戰肉搏的情節,他對不理解的演員說,「我就是要表現和平,不能給觀眾刺激的鏡頭,要給他最美好的鏡頭,這樣觀眾才能記住你,回憶你。」

電影拍完,導演沒有讓攝製組解散,他說這樣一部戰爭片,中間一定要有一首插曲。

一條大河

被請來寫插曲的是28歲的詞作家喬羽和34歲的作曲家劉熾,從南昌趕到長春的喬羽被拍好的片子打動,但也犯了難,他和劉熾上一次合作的歌曲是為孩子們寫的《讓我們蕩起雙槳》,這回面對上甘嶺那麼慘烈的戰鬥,他不知從哪下筆。

喬羽憋了好幾天寫不出一個字,他一度想放棄,因為整個攝製組停工待料地等他,每天的成本就有三千塊,導演沙蒙天天都到他的屋裡,也不多說話,坐一會兒就走。

有一天喬羽實在頂不住了,對導演說,「沙蒙同志啊,你對這個歌有什麼要求?你覺得該怎麼寫?」沙蒙說沒要求,你愛怎麼寫怎麼寫,喬羽堅持讓他說個要求,沙蒙說,「我的電影將來沒人看了,你的歌照樣有人唱,我就要這樣的歌。」

喬羽正苦惱的時候突然天降大雨,雨後他走到小河邊看到一群孩子們歡笑奔跑,腦子裡馬上湧出一句,「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困擾他兩個星期的歌詞幾分鐘就寫完了,沙蒙拿著詞反覆看了半天,說了句,「就它了」。

第二天,沙蒙又來了,說「一條大河」是長江嗎,喬羽點頭,那為什麼不寫「萬裡長江波浪寬呢」?喬羽說,「不管你是哪裡的人,家門口總有一條河,一個人一輩子都忘不了家鄉的那條河,不要說是哪條河,就一條大河吧。」

歌詞通過了,犯愁的人換成了劉熾,那幾天他在大半夜高聲地唱各種歌,吵得別人沒法睡覺,他還讓同屋的演員張亮給他朗誦喬羽寫的詞,折騰了半個月,《我的祖國》終於完成了。

演唱這首歌的郭蘭英當時才二十幾歲,她問領導,開頭的一條大河是哪條河,領導也沒想過這個問題,隨口說,「就你們山西那條河吧。」郭蘭英再問山西的哪條河,領導有點不耐煩,你想哪條就是哪條,錄音的時候,郭蘭英心中想的是母親河黃河。

在影片中唱起《我的祖國》的角色是衛生員王蘭,她的原型叫王清珍,參加上甘嶺戰役時還不到16歲,一個人在山下護理二十多個傷員,每頓都吃傷員們的剩飯,如果沒剩下來,她們衛生員就餓一頓。

< 衛生員在戰場護理傷員 >

當時有一位傷員需要鋸掉腿,看她年紀小,就問她怕不怕,王清珍說,「你們不怕,我也不怕!」這位戰士很樂觀,忍著痛對她說,「給我唱首歌吧。」王清珍帶著口罩不方便唱,但一想到傷員的痛苦,就一邊包紮一邊哼起了陝北民歌《南泥灣》。

導演給志願軍戰士們讀劇本的時候,他們強烈要求把衛生員的情節安排到坑道裡,要不然他們就不參加群演,這背後是多年來難以言說的故事,當年很多傷員無法小便,需要插導尿管,後來導尿管也不夠用了,看著快憋死的傷員,男女衛生員就選擇用嘴處理,那時他們都是十幾歲的小夥子小姑娘,其後幾十年再也沒人提起過。

1952年11月25日,上甘嶺戰役結束,志願軍失去兩個前沿班陣地,堅守住了大部分高地。四年後,導演沙蒙帶著攝製組在北京拍攝了《上甘嶺》的最後一場戲,他們在西山上找了一棵大松樹,拍完了放生松鼠的鏡頭。

在上甘嶺戰役結束的1952年冬天,作家巴金到了朝鮮,他在採訪中聽到了一個動人的故事,失散多年的父女在朝鮮戰場重逢了,父親叫王文清是政治部主任,女兒叫王芳是部隊的宣傳幹事。

1961年,巴金把這個故事寫成小說發表在《上海文學》上,取名《團圓》。兩年後,導演武兆堤把它搬上銀幕,他出生在美國匹茲堡,五歲跟父母回到中國,十九歲那年去延安當了文藝兵,拍《英雄兒女》之前,他已經和蘇裡聯合執導了著名電影《平原遊擊隊》。 

在原著裡,巴金對王芳哥哥王成的描寫只有一句話,「這個團完成了上級給的任務,友軍也終於趕到了。只是王成沒有能回來。他勇敢地在山頭犧牲了。」

武兆堤對編劇毛烽說,「你在朝鮮戰場待了三年,把王成這個人物『立』起來。」於是就有了「為了勝利,向我開炮」的經典一幕。

< 電影《英雄兒女》 >

王成的形象來自多位戰鬥英雄,有抱起炸藥包跟敵人同歸於盡的楊根思,但他沒有說過「向我開炮」的話,武兆堤和毛烽是在戰地記者洪爐的一篇報導裡發現了說過「向我開炮」的兩個原型,蔣慶泉和於樹昌。

這兩人都是部隊的步話機員,肩負指引炮兵打擊敵人的任務。據蔣慶泉回憶,那次任務他們連只剩了十幾個人,最後退到碉堡裡,他想衝出去拼命,被戰友攔了下來,讓他呼叫炮火。

50米、30米、10米,敵人越來越近,最後蔣慶泉向步話機喊,「向我的碉堡頂開炮!我們不撤了,就戰死在這吧。」

蔣慶泉沒有戰死,他讓炮彈震暈後被敵人俘虜。陣地丟了,這次戰鬥也被暫緩宣傳。他的戰友聽見了那句著名的「向我開炮」,並迅速在軍中流傳。

兩個月後,在另一個山頭傳來了同樣的聲音,這位步話機員就是於樹昌,那次戰役成功阻擋住敵人最後一次猛烈進攻,不久後朝鮮停戰協議籤定,於樹昌的名字也開始在全國傳播。

挑選王成的演員時,武兆堤力排眾議地選擇了個頭不高、形象普通的劉世龍,他看重的是這個小夥子的當兵史。劉世龍9歲就跟著父親、姐姐參加新四軍,從小就在文工團長大,49年還在四川、貴州剿匪一年多,是經歷過生死考驗的老兵。

解放後,劉世龍被選送到北京電影學院,扮演過《董存瑞》裡的通訊員,看了《英雄兒女》劇本,雖然「王成」在影片開始17分鐘就犧牲了,但劉世龍做夢都想演好,為此他到部隊體驗生活,三四個月時間曬得黝黑。

和他一起下部隊的還有在《平原遊擊隊》扮演「遊擊隊長」李向陽的郭振清,他在《英雄兒女》演團長,劉世龍說,「大郭是直爽的軍人氣質,說話隨意,不拘小節,做事認真。」

< 郭振清 >

電影的外景地選在瀋陽至丹東的路上,那邊有像朝鮮的山形,本來打算去朝鮮拍,但聽拍過《上甘嶺》的人說,他們當年被「黑」了五倍的費用,就沒再去。

王成犧牲的陣地是在本溪南芬找到的,那是一片老鄉的高粱地,劇組把地炸了一遍,挖戰壕、修工事、埋了108個炸點。實拍的時候,劉世龍端著十幾斤重的蘇式機槍在火海中穿越,他剛跑起來就想喊停,但想到眉毛和臉燒著了也死不了,就豁出去幹了。

雖然炸點很多,但「向我開炮」那場戲一次就過了,回去的時候,劉世龍一身黑灰,臉上有灼燒的痕跡,頭髮、眉毛都有燒焦的地方,軍裝也燒出幾個大洞,他不想弄髒劇組的車,就爬上道具車返回招待所。

電影上映後,劉世龍的「王成」成為那個年代的英雄化身,在朝鮮戰場上,有太多和他一樣其貌不揚的小個子戰士,就像影片插曲《英雄讚歌》裡的那段朗誦,「在中國人民志願軍裡,有千千萬萬個王成」。

 

為了抒發更多人對英雄的崇敬,《英雄兒女》也同樣需要一首插曲,可是武兆堤和毛烽寫來寫去,只有「中國人民志氣豪,抗美援朝英雄多」這樣的詞,倆人果斷停止了「創作」,和負責作曲的劉熾去拜訪吉林大學中文系主任公木,他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和《東方紅》的詞作者。

當時處於運動旋渦的公木不願意寫,他擔心寫了也用不上,但架不住三個人反覆勸說,就想以最快速度寫完,好儘快打發他們走。結果一晚上就寫出來了,《英雄讚歌》就這樣誕生了。

在只有樣板戲高亢激昂的年代,《英雄兒女》「死裡逃生」,《英雄讚歌》也顯得格外抒情和動聽,在電影裡唱響它的是文工團員王芳,她的扮演者劉尚嫻是武兆堤委託謝晉導演在電影學院找到的,當時她剛畢業。在朝鮮戰場,十幾歲的文工團員們在戰火穿行中長大,鼓舞了戰士們,有一些人永遠地留在了那裡。

1994年12月,劉世龍、劉尚嫻一塊兒到醫院探望病重的巴金。看到自己筆下的「王成」「王芳」兄妹,巴金揮著雙手不停招呼。劉世龍含著眼淚貼著巴金的耳朵說,「巴老,我是王成。」他還說了電影中的臺詞,「為了勝利,向我開炮。」劉尚嫻也說:「我是王芳。」

巴金緩緩地說,「《英雄兒女》拍得好,我很喜歡,我看過好幾遍。我沒有把作品寫好,是電影改編得好,導演導得好,你們演得好。我只是提供一個故事,電影把它的內容豐富了。」

遇水架橋

五六十年代沒有商業大片,《上甘嶺》《英雄兒女》裡的美國兵都是戰士們貼著紙殼做的假鼻子演的,但演員手裡的武器都是真槍,有一回越南電影代表團來長影參觀,看到道具倉庫分門別類的武器,感到很驚訝。

一晃半個多世紀過去了,我們終於等來了第一部抗美援朝題材的戰爭大片《金剛川》,在韓戰最後階段的金城戰役中,為了守住一座至關重要的橋,志願軍同美軍展開了生死較量。

< 電影《金剛川》 >

影片結尾,再次響起了《我的祖國》和《英雄讚歌》的旋律,在金剛川那座用生命築起的浮橋上,完成了對一條大河和向我開炮最激昂與深情的致敬。

 

 

部分參考資料:

 

[1]、電影《上甘嶺》誕生的臺前幕後,王夢悅

[2]、《<英雄兒女>追訪記》,陳國華

[3]、《紀錄片電影傳奇:一條大河》

[4]、《紀錄片電影傳奇:戰場》

[5]、《紀錄片電影傳奇:團圓》

 

-END-

作者 | 叉少

點擊右上角「...」設為星標,可以更快看到更新

相關焦點

  • 電影《浴血無名川》開機 再現抗美援朝英雄往事
    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網絡視聽節目精品創作傳播工程」扶持項目,北京市廣播電視局「中國榜樣」系列網絡電影《浴血無名川》近日在天漠開機。該片由海空雄鷹影業、映美傳媒、北京米和花影業出品,映美傳媒獨家宣發,主要講述了中國人民志願軍英勇作戰,取得抗美援朝戰爭偉大勝利的故事。
  • 抗美援朝電影往事
    六年後,第一部反映抗美援朝的電影《上甘嶺》上映,插曲《我的祖國》傳唱至今。六十年代拍攝的《英雄兒女》再次奉獻了「為了勝利,向我開炮」和《英雄讚歌》等經典元素。然而此後幾十年間,再也沒有出現能媲美以上兩部的抗美援朝電影,在電影市場商業化的2000年後,更是只有馮小剛的《集結號》出現過相關情節。
  • 《浴血無名川》開機 再現抗美援朝英雄往事
    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網絡視聽節目精品創作傳播工程」扶持項目,北京市廣播電視局「中國榜樣」系列網絡電影《浴血無名川》近日在天漠開機。該片由海空雄鷹影業、映美傳媒、北京米和花影業出品,映美傳媒獨家宣發,主要講述了中國人民志願軍英勇作戰,取得抗美援朝戰爭偉大勝利的故事。
  • 《浴血無名川》開機   再現抗美援朝英雄往事
    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網絡視聽節目精品創作傳播工程」扶持項目,北京市廣播電視局「中國榜樣」系列網絡電影《浴血無名川》近日在天漠開機。該片由海空雄鷹影業、映美傳媒、北京米和花影業出品,映美傳媒獨家宣發,主要講述了中國人民志願軍英勇作戰,取得抗美援朝戰爭偉大勝利的故事。
  • 致敬英雄!曲陽抗美援朝老英雄觀看電影《金剛川》
    2020年10月25日是抗美援朝70周年紀念日,上午10點,曲陽縣凱嘉影院迎來兩位胸掛勳章的「銀髮」老兵--楊記錄和牛明義,他們是70年前跨過鴨綠江入朝作戰的老英雄。為弘揚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電影《金剛川》近期上線熱映,曲陽縣退役軍人事務局聯合凱嘉影院為抗美援朝老戰士和部分退役軍人提供免費觀影專場。通過與抗美援朝老兵同場觀影,致敬英雄,珍愛和平。
  • 致敬英雄!抗美援朝系列電影《金剛川》《最可愛的人》等即將上映
    現代快報訊(記者 鄭文靜 李藝蘅)10月23日,電影《金剛川》《最可愛的人》將上映。電影《英雄連》《保家衛國——抗美援朝光影紀實》也宣布將在近期與全國觀眾見面。中國電影行業以這四部電影集體致敬,共同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用光影的方式,多個維度多個層次還原「立國之戰」,回望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奔赴朝鮮前線的往事,致敬保家衛國的中國人民志願軍。
  • 《金剛川》熱映,我們如何回溯抗美援朝電影
    博納影業出品的《冰雪長津湖》、張藝謀執導的《最冷的槍》、萬達影視出品的《上甘嶺之四十三天》等抗美援朝背景的獻禮片也將於明年和觀眾見面。歷史上最早大量湧現抗美援朝題材的電影創作,是在戰爭剛剛結束後的50、60年代,其中最為經典的兩部電影,非《上甘嶺》(1956)和《英雄兒女》(1964)莫屬。尤其是兩部影片留下的音樂和諸多臺詞,就像某種線索,至今還在影響著一代代中國人。
  • 丹心萬載銘青史|詩韻唐山D26|紀念抗美援朝七十周年輯
    鷓鴣天·紀念抗美援朝七十周年趙學敏(灤南)歲月崢嶸七秩前,援朝抗美保家園。俊雄鏖戰上甘嶺,妙計全殲白虎團。思往事,憶前賢。萬千英烈有豪言。繼承遺志興華夏,吾輩攻關不怕堅。七律·紀念抗美援朝70周年(新韻)——觀電影《金剛川》有感郭玉橋金城決勝又屏前,情與英雄一併燃。敵彈紛紛掀血雨,鐵橋屹屹築人肩。江騰紅浪壯歌起,劍斬蒼龍毅魄還。
  • 致敬英雄!電影頻道19日起播出抗美援朝系列影片
    巴金聽後非常感動,經過多年的準備,在1961年寫出了不朽的抗美援朝題材的中篇小說 《團圓》。基於小說《團圓》描述的真實故事,長春電影製片廠完成了新中國電影史上不朽的巔峰之作《英雄兒女》。為紀念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在同時期,反映抗美援朝戰爭,謳歌中國人民志願軍的電影,成為這一時期國產故事片的一個重要題材。「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1956年《上甘嶺》中女主角王蘭領唱的那首《我的祖國》成為一代人的觀影記憶。
  • 推薦幾部抗美援朝的經典愛國主義電影
    抗美援朝 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同朝鮮人民一起,歷經兩年零九個月捨生忘死的浴血奮戰,終於贏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譜寫出氣壯山河的英雄讚歌!
  • 抗美援朝系列電影陣容
    山河無恙,家國安寧,70年前每一位中國人民志願軍戰士都是我們的英雄,為了和平與正義奔赴抗美援朝戰場,中國電影人用一部部精彩熱血得電影致敬中國人民志願軍戰士,是你們的捨生忘死不怕犧牲才有了我們的幸福生活,保家衛國犧牲的烈士們值得被後人永世不忘。
  • 拍《抗美援朝》影視劇,不能拋開歷史背景,丟了根和魂
    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是中國人民無窮的精神寶藏。拍《抗美援朝》影視劇,不能拋開當年的歷史背景,不能丟了根和魂。要拍出更多能經得起檢視、跨越時空、有血有肉有魂、像《英雄兒女》電影一樣歷久彌新的精品力作。如果仍延續拍抗日神劇的老路,一個個油頭粉面、不愁吃穿、彈藥充足、裝備精良,塑造的是個人英雄主義,那將是對抗美援朝戰爭的褻瀆。會讓人們對抗美援朝戰爭在認知上出現混亂,會對沒有經歷過困苦時期和不了解那段歷史的青年人形成誤導,那還不如不拍。
  • 《金剛川》首發預告,管虎、郭帆和路陽如何展現戰爭往事?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樊雪婧 10月13日,由管虎、郭帆、路陽共同執導,以抗美援朝為題材的電影《金剛川》發布「獨白」版預告,以戰爭親歷者的角度講述了一段發生在主戰場之外的戰爭往事此番首度發布「獨白」版預告,以戰爭親歷者的角度,娓娓道出這段鮮為人知的英雄故事:「在我們都是17、8歲的年紀裡,唯一的事情就是通過那座橋…沒有一個怕死的。」由此,展現出一段實力懸殊的戰爭往事:志願軍戰士為在指定時間內通過金剛川,冒著敵機的狂轟濫炸,以血肉之軀修補戰火中的木橋。預告片中叢林行軍、地空交戰、水上爆破等戰鬥場景悉數曝光,全景式呈現了艱苦異常的戰地氛圍。
  • 電影《金剛川》定檔10.25,致敬抗美援朝革命英雄
    歷史不應被遺忘,英雄們更是如此。為了回望抗美援朝歷史,致敬革命先烈,電影《金剛川》應運而生。而吳京對於主旋律電影早已駕輕就熟,《戰狼2》56億的票房紀錄至今無人超越。值得一提的是,本次他和張譯是繼《攀登者》後的再次合作,兩人的默契不用多說。而李九霄和魏晨則打破以往固有形象,在影片中的表現也都尤為亮眼。
  • 北京衛視推出紀錄片《英雄》 講述抗美援朝往事
    中新網10月16日電 為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10月17日21:35,北京衛視將推出紀錄片《英雄》。  不同於傳統的抗美援朝題材紀錄片,《英雄》人物選取不僅有作戰英雄和功臣,還將後勤人員、醫護人員、隨軍翻譯、文藝兵等英雄人物囊括其中,並採用影視化的敘事手法貫穿整個抗美援朝的歷程,全麵塑造鮮活立體的英雄群像。  該片以抗美援朝戰爭為背景,不止展現英雄的光輝時刻,更深入挖掘英雄背後不為人知的故事和情感細節,並運用大量的影像資料,走進英雄的內心世界。
  • 四部抗美援朝系列電影即將上映
    羊城晚報記者 李麗  2020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戰爭的硝煙早已散去,但英雄的功績永遠彪炳史冊。近日,電影《金剛川》《最可愛的人》接連定檔10月23日,它們與同樣將在年內公映的《英雄連》《保家衛國——抗美援朝光影紀實》一道組成「抗美援朝系列電影」,全面還原中國人民志願軍保家衛國的英雄事跡,傳遞不滅的抗美援朝精神和民族精神。
  • 導演找劉熾給《我的祖國》譜曲劉熾:這歌詞對不住偉大的抗美援朝
    劉熾的言外之意,就是這歌詞有點對不住偉大的抗美援朝和偉大的志願軍戰士。沙蒙一看,就說這個不行,我們要至少要做一個對得住偉大抗美援朝戰爭、偉大的志願軍戰士們的歌。《紅孩子》也是一部非常有名的電影,它的主題曲《時刻準備著》,就是後來成了共產兒童團團歌的那支曲子。它的詞作者也是喬羽。因為影片才開始拍攝,工作很忙,喬羽開始是有推脫的,但是經不住沙蒙導演的多次請求,而且也是給最可愛的人志願軍寫歌,喬羽還是放下了手頭的工作,星夜從江西趕往長春片場,與沙蒙和劉熾一起討論歌詞創作。
  • #張馨予何捷和爺爺合影#並且分享何捷爺爺抗美援朝往事
    近日 ,張馨予在採訪中,公開自己和丈夫何捷及何捷爺爺何倉的合影,講述爺爺抗美援朝的往事:「我丈夫的爺爺曾經也是抗美援朝的志願軍一員」,爺爺頭頂上有一塊被彈片擊穿的顱骨縫隙。向這些保家衛國的英雄致敬。大家都知道張馨予和何捷結婚,大家都很驚訝,因為本身jun人對另一半的要求背景是要特別乾淨的
  • 《保家衛國——抗美援朝光影紀實》:風煙滾滾唱英雄
    圖為文獻紀錄電影《保家衛國——抗美援朝光影紀實》海報   圖為文獻紀錄電影   為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文獻紀錄電影《保家衛國——抗美援朝光影紀實》於10月25日上映。對於今日中國,這部紀錄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抗美援朝戰爭,是在交戰雙方力量極其懸殊條件下進行的一場現代化戰爭。1950年,新中國的工農業總產值,按照當時的匯率換算成美元,還不及美國工農業總產值的尾數。
  • ...辦事處:開展上甘嶺上「百靈鳥」王芳原型柳嶽繼抗美援朝紀實...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王悅生 實習生 魏妙 通訊員 裴曉雯今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為大力弘揚抗美援朝精神,11月3日下午,鄭州市未來路街道金色港灣社區組織開展了紀念抗美援朝70周年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