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馬克龍競選總部對面樓上,兩名法國女青年揮舞法國國旗以示慶祝。
本報記者 李永群攝
掃描二維碼
看更多內容
核心閱讀
法國內政部5月8日公布了總統選舉第二輪投票最終統計結果,主張跨越「左右之分」的「前進」運動候選人埃馬紐埃爾·馬克龍獲得66.06%的有效選票,極右翼政黨「國民陣線」候選人瑪麗娜·勒龐得票率為33.94%。39歲的馬克龍成為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第八位、並且是最年輕的一位總統。
根據法國內政部的數據,第二輪投票率僅為74.56%,是自1969年以來最低的,比2012年的80.35%低了近5個百分點。數據再次反映了選民對政治的失望,也表明此次大選的複雜性與法國政治生活的嚴重裂痕。
「只有實現社會和解才能治理好國家」
7日18時許,本報記者來到馬克龍位於巴黎15區格魯神父街99號的競選總部。警方已經封鎖了街道兩頭,馬克龍在競選總部等待結果,他的支持者舉著國旗齊聚在鐵柵欄前,高喊「馬克龍,總統!」的口號。20時,初步統計結果表明馬克龍勝選,人們相互擁抱祝賀,「我們贏了!我們贏了!」一位原籍海外省留尼旺的梅裡女士告訴本報記者,「我們看到了法國的希望。這些年來陷入困境的法國令我們失望、憤怒,我們渴望變革,對新總統寄予厚望」。在場的大部分支持者與梅裡一樣,陸續轉場到羅浮宮廣場。當晚馬克龍在這個著名的博物館廣場前,舉行了隆重的慶祝活動。
其實,法國人求變之心早已有之,5年前,奧朗德打出的競選口號是「改變,就是現在」,而且奧朗德的政策除了帶有明顯的傳統左翼色彩,還滲透著一定的自由主義精神。奧朗德表示要做一個「團結的總統」,讓所有人都參與到建設其「法國夢」的進程之中。這一切與今日馬克龍的主張相似,難怪對手稱馬克龍是奧朗德的「真正繼承人」、是「維持現狀的候選人」。
有評論指出,與他的前任們相比,馬克龍從一開始就是一個最不好當的總統,今日法國所面臨的內外環境更加複雜。首先,剛剛結束的這場大選對法國政壇不啻是一場地震,第一輪選舉史無前例地出現中、右、極右、極左四大候選人支持率非常接近的局面,極右領導人躍上檯面成為最大反對黨,極左候選人的支持率也創新高,以致造成相當程度的分裂。法國國際關係研究所政治事務專家維維安·佩爾蒂索認為,「人們今天在法國看到的的確是兩個社會,大城市選舉馬克龍這樣的建制派候選人,但在鄉村和小城鎮,人們選舉勒龐或極左翼的梅朗雄。那裡的民眾覺得被人遺忘,被丟在了一邊」。對此,法國前總理德維爾潘在接受法國電視二臺專訪時表示,馬克龍的勝選說明法國選民對希望的渴望,但法國社會、經濟等領域有多方面的斷層。馬克龍上任後首要的任務是要實現和解,只有實現了社會和解才能治理好這個國家。
其次,下月11日和18日將舉行立法選舉。由於馬克龍的「前進」運動成立只有1年的時間,缺乏進行立法選舉的人脈根基,拿到議會多數席位的難度可能比競選總統還大。正如馬克龍在勝選宣言中說的那樣,法國「政治生活的革新必須從明天開始」。只有在立法選舉中取得多數席位,馬克龍才能鋪平自己實現完全執政的道路,以順利推行其加強歐洲一體化、推行新的經濟增長模式等綱領。如果立法選舉不能如願,馬克龍只有兩個選擇:一是組成以「前進」運動骨幹為主,與其他政黨聯合的聯合政府;二是由取得議會多數的黨派組閣,總理也將來自反對黨,這樣的體制就是「共治」,歷史上法國左右兩派總統都經歷過「共治」時期。從目前情勢來看,右派共和黨贏得議會多數的可能性較大,果真如此,馬克龍將不得不任命右派領導人擔任總理並組閣。這樣法國政壇可能出現「中右共治」的局面,不利於政局穩定。因此,法國立法選舉也被稱為「第三輪大選」。
「極端主張從根本上解決不了目前的困境」
此間媒體認為,隨著荷蘭、法國極右勢力選舉失利,歐洲選民展示出了理性,認為憤怒、仇外、保護主義、閉關鎖國等極端主張從根本上解決不了目前的困境,但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劣勢群體的呼聲與利益必須受到當權者重視,否則終有一日選民將不得不給極端勢力以機會。
維維安·佩爾蒂索認為,馬克龍的成功主要是因為傳統政黨未能提供中間派競選人,除了馬克龍外,基本上就只有極端分子。但這也意味著,把票投給了馬克龍的選民並非百分之百地支持他的綱領。在投票站前,一些選民曾對本報記者表示,他們之所以選舉馬克龍是為了阻止右翼民粹主義者勒龐。
勒龐在選舉結果公布後不久發表公開致辭,對馬克龍的勝選表示祝賀。勒龐指出,首輪投票確認了法國政治生活的割裂,面對當前的歷史機遇,她號召「國民陣線」進行一場深刻的自我革新,以吸納更多「愛國者」的加入。據報導,為了進一步增強凝聚力,「國民陣線」正在醞釀更名。
歐洲理事會主席圖斯克、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德國總理默克爾、英國首相特雷莎·梅等當晚分別向馬克龍表示祝賀。此間輿論認為,大選結果不僅讓法國鬆了口氣,也讓歐洲放下了心,因為這是對主張「脫歐」勢力的勝利。
(本報巴黎5月8日電)
《 人民日報 》( 2017年05月09日 21 版)
(責編:曹昆、常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