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雷自誕生以來,一直是海戰中最為重要的武器之一。早期魚雷智商低,也沒什麼制導系統。最早的甚至只有簡單定深器,連航向都無法控制,真正是「扛著竹竿進胡同——直來直去」。直到1894年,奧地利工程師奧布利基於陀螺儀原理研製出方向儀,魚雷才得以控制航向,減小偏差。
二戰時,各國的直航魚雷發射前設定深度和航向,能否命中就聽天由命了。通常以多枚魚雷齊射,提高命中率。
二戰之後,潛艇快速發展,魚雷技術也快速提高。各種制導技術讓魚雷智商越變越高,更加聰明起來,比如:主/被動聲自導、線導、尾流自導、捷聯慣性制導、拖曳基陣制導、智能數位化制導等等。
1、主/被動聲自導。在魚雷導引頭內安裝聲納系統,有4個水聽器布置在上下左右,探測聲波。
水聽器與線圈連接,將震動轉變成電流。若左側電壓高於右側,魚雷航向就偏右;若4個線圈電壓相同,則正對目標。通過不同方向上的電壓高低對比,魚雷就知道與目標的航向偏差了。
2、線導,一種廣泛使用的制導方式。
現代魚雷射程遠,動輒幾十千米,甚至上百千米。可魚雷自帶的聲吶功率小,工作距離才1~3千米。
為了讓魚雷靜悄悄靠近目標,就需要潛艇導航。魚雷尾部有一個放線筒,裡邊有幾十千米長的細導線。以前的導線用細銅絲做成,現在都用光纖了。潛艇上的被動聲吶、拖拽線列陣聲吶功率大,能探測遠距離目標,為魚雷提供大致方位,引導前進。
有些魚雷還能接收信號回傳潛艇,計算機處理後再反饋給它。魚雷前行中,操縱員可以控制航向、更換目標,直到目標附近才切斷導線,轉入聲吶自導。
導引期間潛艇機動性受限,對方發現魚雷,也會在第一時間用魚雷反擊,逼迫已方切斷導線。斷了線的魚雷會按預定程序繼續攻擊,不過命中率就降低了。
3、尾流自導,是目前最先進的制導方式之一,原理和雷射駕束制導有點像。
艦艇行駛時,螺旋槳快速攪動導致氣泡空化,形成一條有大量氣泡的尾流。細小氣泡在水中滯留很久,導致海水溫度、電導率、磁場、射線等與其他區域不同,由此產生了尾流聲自導、磁自導、熱自導、光自導等多種方式。
魚雷追蹤艦艇時,一種是尾流歸向。魚雷在尾流中穿進穿出,呈蛇形機動,直到追上艦艇。另一種是尾流點測。魚雷檢測邊界,在尾流內部航行,機動幅度小,不用穿來穿去,更節省燃料,也更難發現。
尾流無法偽裝,也不能消除,目前沒什麼好辦法反制。美國海軍曾計劃在航母編隊後放一艘「佩裡」級護衛艦充當炮灰,以抵禦尾自導魚雷的攻擊。
4、捷聯式慣性制導。
在魚雷內部安裝數個加速度計和陀螺儀,通過計算機得出加速度、角速度,為魚雷提供航向角、瞬時速度、姿態和地理位置信息,實現遠程精確制導。
此外,還有拖曳基陣制導、智能數位化制導和各種複合制導方式等。
針對來襲魚雷,對方也會用聲誘餌、氣幕彈、噪聲幹擾器等實施幹擾,或用火箭深彈、反魚雷魚雷、艦炮等硬殺傷。若魚雷丟失目標,只要燃料未耗盡,還可以進入在搜索階段。魚雷以環形、蛇形、螺旋等機動方式搜尋目標,直到命中或燃料耗盡。
魚雷故障或訓練中遺失是個壞事情,為防止技術洩露,需要有自毀系統。魚雷分操雷、戰雷。
操雷在訓練中使用,前端塗的花花綠綠引人注目,便於打撈。近海訓練中,操雷都要回收。因為它價格昂貴,除了戰鬥部,其他都與戰雷相同。在遠洋訓練中,魚雷射程遠,海洋氣象複雜,若無法回收,就會自沉。
魚雷底部有一個沉底塞,由活潑金屬製成,在海水中一兩天就分解。海水灌入,魚雷就失效了。此外,操雷還會將數據擦除,用脈衝電流擊毀電路,鋁熱劑與海水反應燒毀硬體。就算別人撈到,也沒有太多價值了。和風漫談原創,禁止抄襲。
實戰演習中的戰雷,一般會安裝自爆裝置。自爆裝置可靠性要高,且不能影響魚雷電磁環境。當需要時,就啟動自爆裝置自毀。
實戰中,魚雷一般不自爆,而是燃料耗盡後自沉。這樣不擾亂戰場環境,便於潛艇二次攻擊,也避免因爆炸暴露潛艇,招來敵人。當然,二戰後期部分德國魚雷上有自爆裝置,超出最大航程後自爆。
現代魚雷極為複雜,其技術難度超過很多飛彈,且價格昂貴。世界上能造飛彈的國家很多,能獨立研製先進重型魚雷的國家卻少之又少。
未來魚雷將朝著智能化方向發展,更大的潛深,更快的速度,更精確的制導,繼續在海戰中發揮其無與倫比的作用。
和風漫談原創文字,歡迎關注。圖片來自網絡,個人觀點,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