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詩人,以白居易的詩最為深入淺出,他曾在《與元九書》中說過一句話: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是經驗之談,也是肺腑之言。之所以,借白居易的詩句開頭,也是為了強調,單看一句詩,若脫離了當時的語境、詩人的經歷,所探求的意思終究是差了幾分。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出自北宋晏殊的《浣溪沙》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翻譯成今天的文字就是:
我填了一首新詞,倒了一杯美酒。此時的天氣,與去年相同。而我在舊亭臺上,看夕陽西下,心底想的卻是,何時才能歸來?
令人無可奈何的是,看見花紅落殘;似曾相識的是,春燕又飛了回來。而我依舊在獨自徘徊在小徑中,淡淡的憂愁席捲而來。
正如題主所問,「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總有一點意猶未盡、意外言外的感覺,那到底是什麼呢?
晏殊是誰?他有著怎樣的生平過往?
世人都會說,這首《浣溪沙》是晏殊最膾炙人口的作品。實際上,這種說法不太準確。
晏殊作為歷史上著名的「宰相詞人」,一生的文學成就,不亞於他的政治才能。
他寫了一萬多首詞,但遺憾的是大部分都散逸,如今僅存《珠玉詞》136首, 《全宋詩》中收其詩160首、殘句59句、存目3首,以及《全宋文》中收錄的散文53篇。
晏殊,以「神童」起步,5歲能詩,14歲參加殿試而後被授秘書省正事,留秘閣讀書深造召試中書,17歲任太常寺奉禮郎……由此開始了他的宦海沉浮的生涯。
且不論他的政治成就,他年少成名卻難得有一份真誠、縝密的心情,用今天的話來說,有格局、三觀正、不恃才傲物。
用比較客觀中正的話來評價他就是——為人剛簡威猛,待人以誠,雖處富貴,但生活相當簡樸,並且樂於獎掖人才。因此,他才會一生筆耕不輟,並且勵志於創辦教育,歐陽修說他是"自五代以來,天下學廢,興自公始"。
就是這麼一個人,晏殊在文學上的成就和貢獻,不僅能承前啟後,而且非常具有個人色彩。
晏殊的文學成就
從宏觀角度來說,晏殊最為人所稱道的詞,吸收了南唐"花間派"和馮延巳的典雅流麗詞風,開創北宋婉約詞風,被稱為"北宋倚聲家之初祖"。
他的詞語言清麗,聲調和諧,在內容呈現上,非常注重精神內涵的挖掘,寫景寫事,均賦予其一種生命力,將自己的情緒、理性的思考,融入其中。哪怕是描寫富貴、哪怕是傷春怨別,都能讓人感覺到「砂礫裡開出花」的驚喜感,這是一種理性的反省。
晏殊雖然身處高位,但是他從不吝嗇對柔情的表達,而其中所透露出的曠達、理性和圓融通透的個人風採,與他的人一脈相承,是為人如其文。
在這樣的印象中,他廣為流傳的佳句有: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浣溪沙》)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蝶戀花》)
"念蘭堂紅燭,心長焰短,向人垂淚"(《撼庭秋》)
都是如此,風格統一,言辭優美工整,更是意在言外,令人回味無窮,留給世人無盡的想像空間。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再回到《浣溪沙》的這一句。顯然,這是晏殊生活中極其平常的一幕——政務繁忙的間隙中,總有片刻的閒暇時光,他在舊亭,就著酒,寫著新詞。從這一刻,他作為詞人的敏感,就已經開始捕捉一種微妙的情緒,那就是新與舊的對立。
在晏殊的政治生涯中,有一次非常重要的「變法」——慶曆新政,他重用範仲淹、韓琦、富弼等,做了許多有利於國計民生的大事,但隨著晏殊被罷相,範、韓、富等被貶,"慶曆新政"也宣告失敗。
因此,新與舊,對於晏殊的感觸是異於常人的。於是,閒暇的歡欣,在這種心緒下,看見夕陽西下,內心湧動的不是自然之美,而是對於歸宿,更是對於前路何往的迷茫。
傍晚時分,借著夕陽柔和的光,他看到的是嬌豔的花朵盛極而衰後落下帷幕,以及歸來的燕子,所蕩起的心中疑惑,年年燕歸來,此時的燕子與往年沒有不同,但只是似成相識,並不是以前的那一隻……
這就將場景置於一種宇宙洪荒的時間軸上,因此就顯得缺乏永恆和安全感。這也就是詞人接著在小園中,落滿花的小路上,獨自徘徊的原因所在。
觸動你我的,不是眼前的花與燕,而是晏殊在靜止的自然萬物中,看到了流動、看到了變化。可以說,他是以文學的筆法,寫出了哲學的思考——世界是流動的。
當他看清了這一點,他也就會在他的政治思想和文學思想中,更加的從容與豁達。因為流動,他會以更開放的心態去迎接變化,時刻做好準備,這其實對於今天的我們是非常有現實意義的。
所以,如果一味地沉溺於傷春,那就小看了這一句的格局。他是在時光的流轉中,看到了世界的本質,在流動中抓住美好,這才是我們應該去與他產生共鳴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