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有句話:「千寒易去,一溼難除」。為什麼這麼說呢?第一是因為造成溼氣的原因有很多,比如長期心情抑鬱、飲食不節、貪吃寒涼、久居潮溼的地方等等。這也是有些人生活中明明很注意了,卻還是擺脫不了的原因。第二是因為溼氣被稱為萬邪之源,在中醫觀念中,溼氣是屬於風、寒、暑、溼、燥、火六淫中的一種,很容易夾雜其它病邪共同危害我們健康,例如溼寒、溼熱等等,在我們身體裡纏綿難去。
無形之中已經嚴重影響到了我們的健康和生活狀態。但是究其根本原因,我個人認為就在於人的心理,心為君主之官,好比朝中的君王,心亂則其他臟腑也會一片混亂,《黃帝內經》提出:」心君泰然,百體從令。「如果長期心情不舒暢,心不清靜,受到幹擾,則心火不足,五臟六腑其實都需要心火的溫養,心與小腸相表裡,當心火不足,輸送至小腸的溫度就會不足,從而脾陽也會不足,自然水溼難以運化,這同時又應證了人人都聽說過的成語「憂思傷脾」,再者脾在」五志「又對應的是憂,一個人如果經常心情不好,水溼就會慢慢的形成。所以,要想徹底擺脫溼氣,不僅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這裡也包含了戒除自己的壞習慣,有壞習慣會滋生體內邪氣,比如懶惰、做事拖拉等)、注意飲食,保持良好的心情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那麼如果得知自己有了溼氣之後,我們怎麼自己去調理呢?(之前文章有講過辨別溼氣的方法,就不再一一介紹啦~)。
首先,為了對應上文中「溼氣的根本原因在於心受幹擾」這一思想,我想教會大家如何去調整自己的情緒。道家《清靜經》提到:「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這裡提到了神、心、欲三者的關係,如果我們能掌控自己的欲望,則心自然就清靜了,這也是道教和佛教一直追求的東西,就是「空」的境界。這說起來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講可能有些不太現實了,比較我們不是修煉的,在這個物慾橫飛的世界,誰沒有點欲望呢,但是我覺得能做到更好,做不到我們平時也要改變自己的觀點,對待事物不要那麼苛刻,多看些書,這樣可以提高我們的情商,也就是提高我們管理情緒、調理情緒的能力。
如果做不到上述那樣,咱們還有中華祛溼第一藥:蒼朮。
蒼朮:味辛、苦,性溫。入脾、胃經。有健脾祛溼、解鬱的功效。蒼朮在很多祛溼藥方裡都會有,可見有多重要。找個好的中醫師開些祛溼藥也是很好的方法。
在我們平時生活中,同樣可以通過食療祛溼,有一些藥食同源的中藥,比如
薏苡仁
紅豆
白扁豆
山藥
等等,平時我們煲湯或者煮稀飯可以適當加點,對於祛溼有很大幫助,但是貴在堅持。還有平時可以泡些現在流行的紅豆薏米茶。
想要祛溼不能只靠食療,我們同樣也要改正不良的生活習慣,多運動,出汗有利於溼氣的排出。
大家看完以上內容是不是對溼氣有了更清晰的認識了呢,溼氣雖然難除,但是我們做好以上幾點:保持心情舒暢、配合使用中醫中藥、食療這三種方法,其實祛除溼氣還有很多方法,只不過這三種對於我們生活聯繫比較密切。我相信總有一天我們會擺脫溼氣的困擾,重拾健康。(記得每天要開心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