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常常被忽略的角色,男性心理健康恥感默默地潛伏在社會的陰影中。恥感又可以分為兩個維度:內因恥感和外因恥感。
內因恥感指的是個人受到恥辱感的影響,而產生羞恥、無價值的心理感受,通常會導致社會退縮(社交迴避)和自卑。外因恥感指的是人們普遍持有的消極態度和偏見性刻板印象,往往會導致社會排斥和隨之產生的歧視。
圍繞男性心理健康的討論,往往集中在內因恥感上,患者往往被描述為面對精神疾病具有自我破壞性的固執和沉默。這種狹隘的焦點有時會淪為一種對受害者的指責。因此,重要的是擴大討論的焦點,關注來自於社會其他方面的外部因素。
這種來自於外部的汙名化,可能是阻礙男性討論自己的心理健康問題和尋求服務幫助的一個關鍵因素,甚至於,這種現象出現在了令人驚訝的地方。
來源:pexels
健康服務中的男性心理健康恥感
學術文獻表明,在面對精神疾病時,男性比女性更不可能使用心理健康服務。這種利用不足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但外部的汙名化是一個巨大且未被承認的因素。
事實上,一些研究表明,衛生保健從業者本身對精神疾病患者也持有偏見的態度。
例如,一項調查發現,44%的人表示,他們在與精神保健機構的互動中受到嚴重歧視。在一項針對生活在新英格蘭農村的低收入男性的研究中,參與者報告了許多與臨床醫生的消極互動,其中一人說:「無論何時我去那裡(當地醫院),他們都把我當作醉漢對待,而我並不喝酒!」
來源:pexels
最近,美國心理學會發布了《男性心理實踐指南》(guidelines for psychological practice with boys and men),指出「傳統的『男子氣概』觀念已被證明……會對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
該指導方針受到了一系列專家的嚴厲批評,他們認為,該文件對「男子氣概」進行了汙名化和病態化,從而錯失了改革和創新男子心理健康方法的機會。
男性在家庭中的心理健康恥感
研究表明,直系親屬是精神疾病患者獲得支持和安慰的重要來源。但一些家庭成員會將精神疾病視為恥辱,認為其會破壞家族的名聲。這可能導致患者試圖否認或隱瞞精神疾病。
在這種沉默中,父母、孩子甚至配偶都可能成為同謀,如果對象是男性,這種沉默可能會特別強烈。
例如,我和我的同事進行了一項研究,發現患有精神疾病的丈夫經常報告來自妻子的負面和冷漠的評論。如果一個男人的精神疾病影響了他養家餬口的能力,導致妻子質疑他的男子氣概,這種情況尤其嚴重。這可能會惡化心理健康問題,以下引用了一位研究參與者的話:
「我失去了妻子的尊重,因為我持續失業。她對我失去了信任。當我從我妻子那裡聽到『你是男人嗎?』『你是丈夫嗎?』,我想死,我想自殺。」
媒體對男性心理健康的汙名化
眾所周知,媒體對社會群體的描述,可以塑造更廣泛的公眾態度和信念。
在最近的一項研究中,我和我的同事從性別的角度檢查了媒體對精神疾病的報導,發現這些文章對女性的描述往往更積極,更具有同理,而對於男性精神疾病則包含更多的汙名化內容,並更容易將男性心理疾病與犯罪和暴力聯繫起來。
來源:pexels
這是一個重要的發現,因為媒體的描述,可能會助長社會對於患有精神疾病的男性的恐懼心理,阻礙他們尋求幫助。
例如,男性可能會擔心,如果他們透露自己有心理健康問題,他們的家人、朋友和同事就會認為他們有犯罪和暴力傾向。事實上,這是男性精神疾病患者的普遍情緒,研究參與者總結如下:
「人們,他們有恐懼……他們會想,『那個人瘋了。他會殺了我們的!』他們會想,『他不像我們!』他們認為你比他們低級。如果我對一些人說,『是的,我是精神分裂症患者』,他們肯定會對我產生另一種印象。我不敢對別人說這話。我不想讓他們評判我。」
關於男性心理健康的討論通常採用一種狹隘的視角,聚焦於患有心理健康問題的男性所謂的沉默和固執。然而,有證據表明,拓寬這一視角,以了解男性心理健康問題發生的更廣泛的社會背景是至關重要的。
來源:pexels
由於來自不同群體,包括醫療保健人員、家庭成員、媒體和社會其他群體的汙名化和刻板印象,男性在面對精神疾病時可能會保持沉默。
如果我們認真對待男性的心理健康問題,那麼這種外部的汙名化就必須被指出並加以解決。
作者:
Rob Whitley博士,麥吉爾大學精神病學助理教授、道格拉斯語言研究中心研究員
文章來源: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intl/blog/talking-about-men/202011/mens-mental-health-stigma-male-issue-or-social-issue
做有品位的內容,當有靈魂的美少女。
翻譯 | 空小妖兒
封面 | pexels
你的每一個「在看」支持,對我都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