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輸液過程中突然寒戰、高熱,發生輸液反應怎麼辦?

2020-12-23 澎湃新聞

基層醫師公社

來源 / 基層醫師公社

作者 / 納洛酮

患者輸液過程中突然寒戰、高熱,發生輸液反應,怎麼辦?

案例

某門診部,下午三點多的時候,有幾個門診病人正在輸液,患者王某忽然開始發抖,說是渾身發冷、難受。

值班醫生一聽患者說難受,當即趕到患者跟前,調慢滴速,詢問情況、聽診心肺,護士忙著測量體溫、血壓。

患者血壓正常,體溫37°C,經過臨床判斷,醫護人員判斷患者是出現了輸液反應,遂對症處理,給予異丙嗪針25mg肌注,地塞米松10mg靜脈注射,停止輸液,保暖、心理疏導等,後來,患者又開始發熱,體溫升到39°C!醫護人員不敢怠慢,嚴密監護,對症施治。

經過4個多小時的折騰,一直到晚上七點多,該患者這才轉危為安。

點評

對於靜脈輸液,醫護人員的主要職責除了制定輸液治療方案,建立靜脈輸液通道,給患者執行用藥,更要做好輸液過程的監測以及應對可能發生的不良反應及處理方法。

如何保障患者輸液安全?

1、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及查對制度,預防感染及差錯事故的發生。

2、根據病情需要,合理安排輸液順序,並根據治療原則,按急、緩及藥物半衰期等情況合理分配藥物。

3、對需要長期輸液的患者,要注意保護和合理使用靜脈。

4、輸液前要排盡輸液管及針頭內的空氣,藥液滴盡前要及時更換輸液瓶或拔針,嚴防造成空氣栓塞。

5、注意藥物的配伍禁忌,對於刺激性或特殊藥物,應在確認針頭已刺入靜脈內時再輸入。

6、嚴格掌握輸液的速度。對有心、肺、腎疾病的患者,老年患者、嬰幼兒以及輸注高滲、含鉀或升壓藥液的患者,要適當減慢輸液速度;對嚴重脫水,心肺功能良好者可適當加快輸液速度。

7、輸液過程中要加強巡視,密切觀察患者有無輸液反應,如患者出現心悸、畏寒、持續性咳嗽等情況,這些都是輸液反應的臨床表現,應立即減慢或停止輸液,並及時處理。

常見輸液反應及處理流程

一、發熱反應

臨床表現

多發生於輸液後數分鐘至1小時,患者表現為發冷、寒戰、發熱。輕者體溫在39°C左右,停止輸液後數小時內可自行恢復正常;嚴重者初起寒戰,繼之高熱,體溫可達40°C以上,並伴有頭痛、噁心、嘔吐、脈速等全身症狀。

處理流程

發熱反應輕者,立即減慢點滴速度或停止輸液→及時通知醫生;

發熱反應重者,立即停止輸液→保留剩餘溶液和輸液器,必要時送檢做細菌培養,查找發熱反應的原因;

高熱患者,給予物理降溫→嚴密觀察生命體徵的變化→必要時給予抗過敏藥物或激素治療。

二、循環負荷過重反應(急性肺水腫)

臨床表現

患者突然出現呼吸困難、胸悶、咳嗽、咯粉紅色泡沫痰(像粉色的雪沫,急性肺水腫之特徵樣表現),嚴重時痰液可從口、鼻湧出。聽診肺部布滿溼囉音,心率快且節律不齊。

處理流程

出現上述臨床表現→立即停止輸液→迅速通知醫生進行搶救。

如果病情允許,可協助患者取端坐位,雙腿下垂,減少下肢靜脈回流,減輕心臟負擔,安慰患者減輕其緊張心理,給予高流量吸氧,6-8L/min,提高肺泡內壓力,減少肺泡內毛細血管滲出液的產生。

溼化瓶內加入20%-30%乙醇溶液,減低肺泡內泡沫表面的張力,使泡沫破裂消散,改善氣體交換,減輕缺氧症狀,再給予鎮靜、平喘、強心、利尿和擴血管藥物,以穩定患者緊張情緒,擴張周圍血管,加速液體排出,減少回心血量,減輕心臟負擔。

必要時四肢輪扎,有效減少回心血量。

三、靜脈炎

臨床表現

延靜脈走向出現條索狀紅線,局部組織發紅、腫脹、灼熱、疼痛,有時伴有畏寒、發熱等全身症狀。

處理流程

停止在此部位靜脈輸液,患肢抬高、制動,局部用50%硫酸鎂或95%乙醇溶液行溼熱敷,每日2次,每次20分鐘,超短波理療,每日1次,每次15-20分鐘。

中藥治療,將如意金黃散加醋調和成糊狀,局部外敷,每日2次,清熱、止痛、消腫,合併感染者,給予抗生素治療。

四、空氣栓塞

臨床表現

患者感到胸部異常不適或有胸骨後疼痛,隨即發生呼吸困難和嚴重的發紺,並伴有瀕死感。聽診心前區可聞及響亮的、持續的「水泡聲」。心電圖呈現心肌缺血和急性肺心病的改變。

處理流程

出現上述臨床表現,立即將患者置於左側頭低腳高位,以利氣體浮向右心室尖部 ,避免堵塞肺動脈入口,高流量吸氧,提高患者血氧濃度,糾正缺氧,有條件可用中心靜脈導管抽出空氣,嚴密觀察患者表情變化,如有異常及時對症處理。

五、過敏反應

按患者臨床表現輕重,分輕度過敏反應及過敏性休克兩種。

(一)輕度過敏反應

臨床表現

輕者表現為蕁麻疹,皮膚潮紅、瘙癢;頭痛、焦慮不安,噁心等。

處理流程

出現輕度過敏反應→立即停止相關藥物的使用→保留輸液通道,可繼續應用其他藥物,或對症應用抗過敏藥物→酌情給予鈣劑、糖皮質激素和抗組胺藥物使用→做好臨床觀察,出現病情變化及時應對處理→心理疏導。

(二)過敏性休克

臨床表現

1.呼吸道阻塞症狀:表現為胸悶,氣短,伴頻危感,喉頭水腫等。

2.循環衰竭症狀:面色蒼白,冷汗,口唇紫紺,脈搏細弱,血壓下降等。

3.中樞神經系統症狀:頭暈,眼花,面部及四肢麻木,煩躁不安,意識喪失,抽搐,大小便失禁等。

4. 皮膚過敏症狀:有癢感,蕁麻疹等。

應對流程

立即停藥,就地搶救→換掉輸液器和管道,不要拔針,接上生理鹽水快速滴入→置患者於中凹位(休克臥位)→開放氣道,給氧→心電監護→患者血壓降低,首選藥物為腎上腺素,可給予0.1%腎上腺素0.25~0.5ml肌注或靜注。

如不緩解,可視病情20-30分鐘重複使用→應用糖皮質激素,靜脈輸入地塞米松5-10mg,80-120mg甲強龍或200mg氫化可的松等,選擇一種或兩種→擴容,快速靜脈輸液250-500ml,觀察心率血壓變化→酌情使用升壓藥物。

經過補液、腎上腺素、激素,患者的血壓會逐步恢復到正常,若持續不升,可使用小劑量多巴胺、去甲腎等→心臟驟停需要馬上CPR,行胸外心臟按壓。

總之,患者出現輸液反應,需要臨床醫護人員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結合患者的用藥史、現病史、過敏史等實際情況,進行評估,確定究竟屬於哪種輸液反應,以做出正確的臨床診斷,做出及時的應對處理,保障患者的用藥安全和醫療護理安全。

參考文獻:

1、基礎護理學/李小寒等主編。-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8

原標題:《患者發生輸液反應怎麼辦?五大搶救流程速速掌握》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南京13患者輸液後打寒戰發高燒 藥監部門調查
    事發後,醫生正在全力採取治療措施,醫院從病患的症狀來看,判斷是典型的輸液反應,但是所有病患所用的藥物不同,卻出現了相同的症狀讓人費解。目前,醫院已將此事匯報給當地衛生局、藥監局,並封存了相關藥物和醫療器材送檢,以便查出準確的原因。13名患者輸液後,突然出現寒戰繼而發燒症狀「躺在病床上的父親不停顫抖,面色蒼白,還一直發燒,令人焦心不已!」
  • 過敏體質患者輸液,應該注意啥?
    案例二李某,女,40歲,因咳嗽數日,自行服用口服藥症狀未緩解而辦理住院,經過血液化驗結果回饋患者支原體和衣原體均為陽性,便遵醫囑給予5%葡萄糖250ml+阿奇黴素0.5g靜脈輸液,輸液過程中患者出現胸悶、呼吸困難症狀,同樣護士立即將藥物更換為0.9%氯化鈉250ml並且更換了輸液器,通知醫生後遵醫囑給予了抗過敏藥物患者症狀緩解
  • 輸液好得快、通血管?關於輸液的10個真相
    2、輸液有『回血』是怎麼回事?輸液針扎進血管時出現回血是正常現象,恰恰說明扎的位置是正確的。輸液過程中出現回血,很可能是輸液部位高過了『滴鬥』導致壓力不足。只要重新讓輸液部位低於『滴鬥』,一般就會恢復。當液體輸完但沒有及時拔針或換液,也可能出現回血,及時請護士處理即可。
  • 寶寶一生病就輸液?小心釀大禍!
    輸液風險不容忽視藥品不良反應是指合格藥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現的,與用藥目的無關的有害反應,如發熱、噁心、嘔吐、腹瀉、紅疹等。與口服、肌肉注射等相比,靜脈注射更易發生不良反應。按照給藥途徑統計,2019年藥品不良反應/事件報告中,注射給藥佔62.8%、口服給藥佔32.5%、其他給藥途徑佔4.7%。注射給藥中,靜脈注射給藥佔92.5%、其他注射給藥佔7.5%。一方面,輸液容易受液體pH值、微粒、藥物濃度、藥液放置時間、滴注速度等因素影響,相比其他給藥方式更容易發生藥品不良反應。
  • 濫用輸液要人命?兒科更是重災區?聽聽專家怎麼說……
    近年來公立醫院實行藥品零加成之後,公立醫院對醫生使用抗生素進行了嚴格控制,但一些社區服務中心、私立醫院和診所仍然存在依靠過度輸液盈利問題。另外,一些基層醫生診療水平有限,對疾病的判斷不準,也導致過度輸液的發生。
  • 吊瓶森林:中國人的輸液迷信_發現者第71期_網易探索
    隨輸液進入人體中的大量微粒被巨噬細胞吞噬後,可使巨噬細胞增大,形成肉芽腫。有一學者對一個一生輸過40升「吊瓶」的屍體進行解剖,發現該屍體僅肺部就有500多個肉芽腫及大量微血管塞堵。由於輸液對血管也是一種刺激,長期輸液常會導致靜脈發炎,出現紅腫疼痛、局部體溫升高,甚至硬化等。
  • 禾城門診輸液患者人數驟降 醫院推行全面停止還有難度
    調查:輸液室患者人數驟降  日前,在市中醫院輸液室,記者發現,雖然目前是冬季就診高峰期,但輸液室患者並不多,並且輸液室的面積和過去有了很大變化。「診治門診輸液新政施行以來,輸液的人數下降十分明顯。去年4月,醫院特意將輸液室的面積減少了一半。」據市中醫院醫務科副科長兼醫患關係辦公室主任沈震介紹,自停止門診輸液以來,該院靜脈輸注抗菌藥物的數量已經下降了38%,成效明顯。
  • 1歲男童輸液後死亡,還敢給兒童使用這種藥?!
    1、警示語賴氨匹林可導致過敏性休克、嚴重皮膚損害等不良反應。用藥過程中應密切監測,如果出現皮疹、瘙癢、呼吸困難、哮喘、喉頭水腫、血壓下降等症狀或體徵,應立即停藥並及時治療。2、適應症由「用於發熱及輕、中度的疼痛」修改為:「不適用於口服給藥的發熱及中度疼痛的治療」。
  • 輸液雖然好處很多 但也不能長期使用
    來源標題:輸液雖然好處很多 但也不能長期使用輸液(Infusion),通常指靜脈輸液,是利用大氣壓和液體靜壓原理將大量無菌液體、電解質、藥物由靜脈輸入體內的方法。將大量的液體、電解質或血液由靜脈注入稱之為靜脈輸液法。因注射的部位與輸液的不同,可分為外周靜脈輸液、中心靜脈輸液、高營養輸液(TPN)與輸血等。
  • 多地輸液門診被叫停,這些病根本不用吊水
    「能吃藥不打針,能打針不輸液。」這是世界衛生組織公認的用藥原則。但這個原則在中國似乎並不好使,在我國,大部分潛意識中都認為輸液好得快。所以不管大病小病,反正來到醫院都希望能夠靠輸液解決問題。這也使得很多醫院的輸液大廳裡經常出現 「吊瓶森林 」的場景,甚至很多門診還要排隊輸液。
  • 有好多心臟病患者,醫生說要少輸液,少喝水,為什麼?
    作為心臟科醫生,查房的時候,也會關係患者全天24小時,吃了多少、喝了多少、尿了多少,還會去查護士的記錄表,看看患者輸了多少液。但對於每個患者關注的程度不太一樣。並不是每個心臟病患者都應該少輸液、少喝水,還有一部分心臟病患者還得多輸液、大量輸液,而大部分心臟病都和輸液關係不大,只要把治療藥物輸進去,能正常吃正常喝就無需輸液治療。
  • 骨髓腔輸液打開生命通路!青島市立醫院開展成功開展骨髓腔輸液
    12月26日凌晨3:40分,韓奶奶突發呼吸心跳驟停,口腔、鼻腔、氣道內噴射出大量血性嘔吐物,並伴隨大量血凝塊,醫護立即展開搶救,心臟按壓、氣管插管、建立靜脈通路、心電監護、藥物治療……由於患者血壓測不出,外周靜脈塌陷,短時間內外周穿刺困難,難以滿足患者補液救治需求,時間就是生命,此刻值班護士徐帥、孫璐璐、梅明蓮和朱亞南不約而同地想到了剛剛培訓練習的骨髓腔穿刺技術。
  • 患者輸液死亡,醫療機構未書寫病歷被推定過錯丨醫...
    作者:醫法匯 案情簡介 秦女士(38歲)因「上呼吸道感染」(感冒)到居委會衛生室就診,衛生室為其輸液治療,隨後3天均在該衛生室治療,第3天在輸第二瓶清開靈後約3分鐘突然昏迷倒地,衛生室給予相應處理並撥打甲醫院的急救電話
  • 輸液真能預防腦卒中嗎?聽聽專家怎麼說
    臨床上,初春是腦卒中的高發季節,因而有的中老年人持有一種觀點,認為輸液能夠降低血液粘稠度,疏通血管,從而預防腦卒中。這種觀點真的對嗎?清華大學醫院院長、清華大學附屬北京清華長庚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武劍明確表示,這種想法是不對的。 武劍說,認為輸液能夠預防腦卒中是沒有任何科學依據的。
  • 江蘇全面停止門診靜脈輸液 稱門診藥費可降30%
    多年來,這個基本原則在中國卻出現了重大偏差:各大醫院的輸液室人滿為患,「吊瓶森林」蔚為壯觀。  去年8月,江蘇省出臺《關於進一步加強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工作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提出2016年7月1日起,全省二級以上醫院(除兒童醫院)全面停止門診患者靜脈輸注抗菌藥物;今年年底前,全省二級以上醫院(除兒童醫院)全面停止門診患者靜脈輸液。
  • 2021年江蘇公務員考試常識積累:肌肉注射與靜脈輸液
    肌肉注射主要適用於:不宜或不能做靜脈注射,要求比皮下注射更迅速發生療效時,以及注射刺激性較強或藥量較大的藥物時。   注意事項   (1)嚴格執行「三查七對」制度,防止發生差錯。   (2)嚴格執行無菌操作,預防併發症。輸液器及藥液應絕對無菌,連續輸液超過24小時應更換輸液器。
  • 原來一瓶輸液「吊水」誕生前,經過了這麼多的程序
    早上6點,城市才剛剛從朦朧的天色中甦醒。在河南省第二人民醫院靜配中心,已是燈火通明,工作人員迅速投入到各自的崗位之中,為的是保證病房患者在8點半之前安全無誤地用上第一批液體。
  • 輸液等於1個小手術:6種情況下應該要給寶寶輸液,看醫生怎麼說
    寶寶生病了,家長們非常擔心,有些時候即使是感冒發燒,醫生也會要求讓孩子輸液,大家都知道一句話「能吃藥別輸液,能輸液別打針」,因此對於輸液有些抗拒心理。
  • 輸液時沒有及時拔針怎麼辦?會進空氣嗎?讓醫生告訴你正確答案
    有不少人在輸液時,都會關注自己的輸液瓶裡還有多少藥水,等到快沒有的時候就會立馬喊護士來拔針,就是害怕沒有及時拔針會讓空氣進入體內。人對無法看見的、未知的事情總會有一絲恐懼,當輸液瓶的藥水都被用完後,就會猜想空氣會不會進入血管,血液會不會被空氣稀釋,血管會不會被撐起。
  • 患者輸液前皮試正常,為何還會過敏?聽聽醫生怎麼說
    憑臨床經驗,王大夫考慮這位患者是出現了過敏性休克,立刻安排快速補液、抗休克等對症治療後,患者的生命體徵總算是穩定了!讓王大夫費解的是,給患者輸液用藥前做了嚴格的過敏試驗,風團直徑 0.5 cm,那為什麼還會出現過敏性休克呢?待患者病情穩定後,王大夫再次經進一步詢問,該患者前幾天吃了海鮮後,手臂現風團,在外院開了一些口服藥,隨同的家屬從包裡拿出藥盒,原來是一種抗組胺藥。原來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