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郊祭天北郊祭地,為何北魏卻西郊祭天?是鮮卑舊俗還是沒文化

2020-12-23 猴格

這兩天被發掘北魏皇帝祭天遺址的新聞刷屏了,猴格也來說說北魏皇帝是怎麼祭祀老天爺的,北魏的郊祀制度又是怎麼回事的。

話說封建時代的皇帝們,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神化自己的皇權,都喜歡通過頻繁的郊祀祭天來表現自己是天授神權,聲明自己是老天爺的兒子,受命而得天下,非常具有正當性和合法性。

何為郊祀祭天?

郊,就是在南郊祀天,在北郊祭地,在五郊祀五帝、及日、月、山川、風、雨、雷、電等諸祭儀。

中國人注重祭祀,除了祭祀天、地外,還要祭祀人鬼,可能讀者菌會有點迷惑,祭天、祭地都很容易理解,可祭祀人鬼?就讓人有點懵了,其實呀,人鬼就是指老祖宗了。換言之就是說,封建時代的皇帝,不但要在郊外祭祀天地,還要在宗廟裡祭祀列祖列宗。

郊祀屬於外祀,宗廟則屬於內祭,一個新皇帝開國,為了體現自己的正統性,不管你喜歡不喜歡折騰,都是必然要去祭祀天地祖宗的。

當然,也有喜歡折騰、熱衷搞這些事的皇帝,像那些自視甚高的比如漢武帝、唐玄宗、宋真宗。然後就是那些得位不太正的皇帝們,也極其重視這些祭禮,因為他們希望通過祭禮來表明自己的合法性。

中國漢代的時候,郊祀禮就已經基本形成南郊祀天,北郊祭地,宗廟祭人祖的規矩,但除此之外,還要郊祀其他各種山川神靈之類的亂七八糟。

直到漢成帝在位時,不知道是從節約成本考慮,還是其他方面的原因,總之,成帝罷免了很多亂七八糟的祭祀,並真正形成南北郊制度,在之後被王莽推廣開。

那南北郊祀天地具體要在哪裡去祭拜呢?

一般來說,在京都南郊的圓丘去祭天,在京都北郊的方丘去祭地,就是俗稱的南郊、北郊,與之相匹配的都有一套相關制度,可不是隨便地方就能擺架勢來祭祀天地的。

北朝時代由鮮卑人建立的北魏,和其他王朝一樣,為了標榜自己的正統,早在道武帝拓跋珪剛做代王的時候,即登國元年(386),就在牛川祭天。

而且,他們家和別人家有個很明顯的不同,別人家都是在京城的南郊祭天,唯獨拓拔家,居然在京城的西郊設祭,堪稱另類。

北魏為啥在西郊祭天呢?是他們拓拔家文化水平不高的原因,還是這是他們鮮卑族的舊俗呢?剛看到北魏西郊祭天時,猴格還真不敢肯定說是哪個原因,接著往下看。

天興元年(398),拓跋珪定都平城即皇帝位,又在西郊立壇告祭天地,因為他聲稱是黃帝之後,所以,祭天之禮用的是周典。

但是,就在次年、天興二年(399)正月,拓跋珪又跑去南郊去親祠上帝,還以他家始祖神元皇帝拓拔力微作配,五帝以下天文都可以從食,這些天文包括了日、月、五星、二十八宿、天一、太乙、北鬥等等。

好了,從拓跋珪這個行為看,所謂西郊祭天,大概率不是他們家的舊俗,應該就是拓跋家沒文化不知道祭天在南郊。因為,在隨後的天賜二年(405)四月,道武帝拓跋珪又跑去西郊祭天

就在天賜二年這次祭天中,《魏書》禮志一很詳細地記錄了拓跋珪祭天的具體流程:

在修築的大方壇裡,安放七個木製神主,東邊設有兩個沒有等級的臺階,方壇一圈是圍牆,有四個門,每個門都以方位顏色命名,即東青、南紅、西金、北黑。

祭祀要準備的牲畜是白色的小牛,黃色的小馬,白色的羊各一隻。等到祭祀之日,皇帝擺著大駕,帶著百官、外臣、諸部大人,以及后妃們都來到郊所。

皇帝站在青門內近南壇西,內朝臣都站立在皇帝北邊,而外朝臣和諸部大人則在青門之外,再由皇后率領六宮妃嬪從黑門進入,分列在青門內、近北方位,同樣面向西方。

廩犧令把獻祭的小牛、小馬、小羊陳列在壇前,這時候,該女巫拿著鼓登場了,女巫站在臺階的東面,面向西方。另外選擇皇族近支子弟七人捧著酒,站在女巫南邊。

吉時一到,女巫開始升壇搖鼓,皇帝率先祭拜,然後再由皇后肅拜,這時,不管在青門內、還是外的百官也跟著跪拜。

祭祀過後重新祭拜,拜完就把牲畜殺掉,再由捧著酒的七個宗室子弟面向西方,把酒灑向天空敬獻上天,然後再重新祭拜,如此七次,才算禮畢。完了之後烏央烏央的回到宮中,皇帝御太極殿,去接受百官的朝賀。

從天賜二年祭天之後,北魏皇帝每年都要祭天一次,道武帝之後的明元帝拓跋嗣、太武帝拓跋燾在即位時,也都有立壇祭告天地的大典。

太和十年(486)四月,孝文帝元宏也在西郊祀天。因為元宏傾心漢化,成了北魏皇帝中難得的文化人,北魏的郊祀禮儀上也開始逐漸地規範起來。

太和十二年(488)十月,元宏開始在南郊築圜丘。修築南郊圜丘後的次年正月,元宏就有事於圜丘,但直到太和十六年(492)正月,元宏才首次在南郊祭祀

太和十八年(494)三月,元宏廢除在西郊的祭天禮儀,之後的北魏祭天就都在南郊。十九年(495)十一月,元宏親赴委粟山議定圓丘,並於冬至的時候,在那裡祭祀昊天上帝。二十年(496)五月,元宏立方澤於河陰,並舉行祭祀。景明二年(501)十一月,宣武帝元恪又把圓丘改築在伊水之北,並舉行祭祀。

從孝文帝到宣武帝,至此,北魏的南郊圓丘、北郊方澤的郊祀制度才基本確定。到了熙平二年(517)三月,太常少卿元端向皇帝提建議,郊祀制度採用東漢鄭玄的理論。

鄭玄的什麼理論呢?就是把南郊和圜丘、北郊和方澤分開,與同時期的南朝明顯不同,因為南朝是採用西漢的老版本,圜丘、南郊合二為一。

看到這,可能又有讀者菌會不明白,這是啥意思呢?怎麼圜丘和南郊還不一回事嗎?

在鄭玄之前,西漢的學者大儒們,不管是董仲舒還是匡衡等人,都認為圜丘就是南郊,南郊就是圜丘;方丘就是北郊,北郊就是方丘,他們都是一回事,就是南北郊祀兩件事。

但東漢的鄭玄卻認為,圜丘是圜丘,南郊是南郊;方丘(澤)是方丘,北郊是北郊,他們都是兩碼事,在鄭玄這,兩件事變成四件事了。

也就是說,鄭玄的學說是把圜丘和南郊看成不同的祭天場所,把方丘和北郊也看成是不同的祭地場所。他認為,在圜丘祭祀昊天大帝,在南郊祭祀感生帝;在方丘祭祀崑崙地袛,在北郊祭祀神州地袛。哎喲我滴個神吶!

朝廷採納了元端的建議,從那開始,北魏的南北郊祀就採用鄭玄學說,並被之後的北周、北齊、隋沿用。

其實吧!這些祭祀制度,什麼祭天祭地,什麼褅祭、祫祭、褅祫祭,提起來真的讓人一頭霧水,不是古人為了祭祀吵吵,真的是誰都能說出一朵花來,不過,如果你有足夠的名氣成為大儒,自己去註解禮記,要是再得到統治者的青睞,你的學說還能得到推廣呢。

反正皇帝們都要祭天、祭地、祭祖宗,具體怎麼祭,就看禮官怎麼掰了,畢竟,郊祀制度的確是確立皇帝的合法性、皇權的正統性和神聖性最有效的手段了。

哎,每當提到神聖倆字,我就想起蠻吉,就是神聖獸國遊尾郡窩窩鄉獨行族妖俠蠻吉的那個蠻吉啊啊!!!

就是這樣。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透過表象尋找歷史真相,以史為論,訴說個人見解,謝絕脫離人文環境的過度解讀和陰謀論。有喜歡遼夏金元以及宗廟遷祧、後宮八卦的朋友可以關注猴格。

相關焦點

  • 中華民俗:古代的政治禮儀之祭天、祭地
    在周代,祭天被稱為「郊祭」,每年冬至這一天帝王都會親率朝臣在國都南郊的圓丘舉行,「圓丘祀天」與「方丘祭地」,圜丘是一座圓形的紙壇,古人認為天圓地方,圓形正是天的形象,圓同圓。●天子祭天,儀式神聖祭把之前,天子與百官都要齋戒並省視獻神的家畜和祭器。
  • 普陀祭天前傳——青龍王傳奇
    此時,在陳浩恩老師的啟示下,得文殊菩薩、觀音菩薩加持,寧波麥鈞儒導師靈感泉湧,寫下了《普陀朝聖祭天祈願文》,帶領祭天晶迷每晚堅持念誦六字明、《普陀朝聖祭天祈願文》、《文殊金剛偈》,以祈願祭天如願。妙的是,其後江浙、華北、華南先後暴雪來襲,連廣州深圳都落雪了。 寧波落雪了嗎?落雪了!
  • 我們正在考慮殺兩個小編祭天
    人生沒有一次祭天解決不了的難題。如果有,就再祭一次。前兩天,一個程式設計師朋友跟我說,他辭職不幹了。因為行業高危。我說你這算啥,我們做小編的也經常在閱讀量低的時候殺兩個同事祭天。祭天這個事,那是中華民族,乃至全人類與天鬥與地鬥與人鬥總結出來的寶貴經驗。
  • 祖孫兩代人改革,遷都漢化、學習中原,北魏鮮卑的強大之路
    出身於漢人名門望族的馮太后,深知鮮卑治國的落後與野蠻。儘管他們早在太武帝拓跋燾時期,就開始了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改革,但是鮮卑貴族與漢文化的隔閡,遠非想像中的簡單。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當大臣崔浩的「國史之獄」一出,所有的改革聲音,瞬間噤若寒蟬。連年徵戰、窮兵黷武的北魏統治者,面臨著內憂外患的嚴重局面。
  • 皇帝祭天時的齋戒銅人到底是剛炳還是魏徵?
    天壇公園現在有很多祭天歷史文化展覽,每天都吸引了眾多遊人。然而,在天壇齋宮和祈年殿西配殿這兩個分別從不同角度講述祭天歷史的展覽中,卻有一個令人奇怪的現象:在天壇齋宮的展覽中,齋戒銅人下面的文字介紹是剛炳;在祈年殿西配殿的展覽中,齋戒銅人又被說成了魏徵。
  • 泰山只有1545米,卻是五嶽之首,是古代帝王祭天首選地,憑什麼?
    還是古代帝王節日的第一選擇地?我們國家的地域廣大,有著數不清的自然風景,旅遊資源非常豐富,美麗的風景的確給人不同的感覺,減輕壓力和改善心情都是個好方法,旅行現在漸漸成為大家最喜歡的休閒方式,自然風光在我國也很受歡迎。
  • 袁世凱的1914:祭天之後,稱帝之前
    但在1914年12月23日凌晨,這些人都不見了蹤影,只剩下士兵和警察沿街立正,任憑冷風掃過,整條大街像是沒睡醒一樣。6點多,大總統袁世凱率領文武官員乘車馳過,抵達天壇昭亨門後換上禮服,到壇中列隊站好。接著,燔柴、初獻、亞獻、終獻、飲福受胙、撤饌、望燎,古代皇帝專享的祭天典禮,在民國重現了一遍。
  • 花木蘭效忠的皇帝是北魏太武帝,鮮卑人的民族英雄
    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忠孝一定是有的,忠君愛國孝順都是儒家思想的重點體現,勇敢和真實是否存在主流文化中?記得幾年前,賈玲在《歡樂喜劇人》中塑造了一個貪吃、不孝、胸無大志、貪生怕死,被父親騙去當兵,見到壯漢更是流鼻血的 「傻大妞」式的花木蘭,惹出了大麻煩。
  • 古代皇帝在哪裡祭天
    今天我和大家說說北京的天壇,天壇公園地處北京市區,是清代權利的象徵,在舊時代被保護得還是不錯的。裡面分好幾塊景區,最著名的建築物就是祈年殿,天壇不是很大,建議買套票,這樣每個景點都可以看一下,最好多帶點水,因為裡面礦泉水5元一瓶。我們是上午故宮,下午天壇。
  • 冬至在古代不僅僅是節氣,還是一個節日,唐朝的冬至節勝過春節
    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其實早在西周時期,就對冬至非常的重視,在冬至這天會祭祀天神,《周禮·春官宗伯》記載:「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以夏日至,致地抵、物魅,以福國之兇荒,民之札喪」,由此可見西周官方對冬至的重視,究其原因,冬至代表著陽氣生,而中國傳統陰陽思想中,天為陽、地為陰,西周會祭祀天神也不足為奇。
  • 《中國》之關隴,北魏宇文泰鮮卑、漢文化融合,隋唐前沿
    公元534年,宇文泰,賀拔嶽武川是北魏鎮守的城池,關隴地區是北魏重要的中心,關隴軍人也是北魏強大的部隊。宇文泰28歲的時候被眾人推薦接任賀拔嶽領導權。關中平原的蘇綽,漢人,37歲,喜好算術,內心細微縝密,文化積澱豐厚,但休閒自在的在家閒賦著。孝武帝投靠宇文泰,封宇文泰為丞相,改號為西魏,史上這時有東魏、西魏、南梁三朝存在,東魏高歡年年侵犯西魏,兩國交戰之後,東魏因為國強恢復得很快,但西魏卻元氣大傷,每每都要面臨著威脅和滅亡。
  • 孟美岐被祭天了?
    說白了,也就是目前古力娜扎的新戲在播,但沒多少熱度,搞這麼一波出來吸引視線罷了。說到最近古力娜扎的那個新古裝戲啊,之前阿特看定妝照,古力娜扎是真的漂亮啊,但是戲一開播,她也是真的不會演戲啊。她這種的,真的就只適合美美的拍雜誌,當個花瓶,演戲就真的算了。
  • 姐姐再浪,浪不過芒果,這周被「祭天」的姐姐會是哪一個?
    眾所周知,選秀節目是一定有劇本的,浪姐雖然演的是群像,但是每位姐姐手握的劇本還是不一樣的。姐姐們有的拿了龍套人設,有的拿了成長人設,有的是「皇族」能直接被保送進決賽,還有的則是拿了「祭天」劇本。「祭天」的。
  • 漆紗籠冠,碧青紗衣——從北魏服飾看胡漢文化交流
    這種特點的服飾只能夠滿足日常生活的穿著需要,而無法成為統治國家的文化手段。而在漢族的衣冠制度中,在形質、質料、圖案花紋、色彩及各種裝飾品上有著嚴格的階級地位區分,強調尊卑貴賤的等級,這種政治制度是北魏統一中國後建立統治秩序所迫切需要的。道武皇帝「天興六年(公元403年),詔有司制冠服,隨品秩各有差」。
  • 禮樂探源之圜丘祭天
    疏:遂戒者,謂祭前十日,遂戒百官,使散齊致齊祀大神,謂冬至祭天於圜丘,此天謂大天,對五帝為小天也。】 【劉氏迎曰:誓戒者,誓其所當戒者也。具修者特具之,所當修使無闕事也。如所謂視滌濯贊牲事賛玉幣爵之事,皆百官所當修具。】 【方氏苞曰:冡宰司徒所涖祀事,皆首五帝者,四時迎氣之祀且涖,則昊天上帝不必言矣。
  • 為何漫威蜘蛛俠經常在漫畫劇情中被「祭天」下線?其實原因在這!
    其實在類似漫威宇宙或者是DC宇宙這樣的大型的劇情宇宙框架中,每次將1-2個關鍵核心角色「祭天」,算是很常見的事情了,別說是蜘蛛俠了,縱觀漫威和DC宇宙的一些大事件中,從鋼鐵俠到美隊再到大超和閃電俠,幾乎都有過領盒飯的設定。至於為啥要這樣?
  • 宮廷之卿祭天下:魂穿,大陸的一切!
    宮廷之卿祭天下:魂穿,大陸的一切!一眾人出了院落,只留下了身負重傷的藍衣女子…藍衣女子趴在地上,早就沒了氣息,他們以為她暈過去了,其實已經沒了氣息,蒼白的臉上都是泥土和鮮血,手中緊緊握著娘親留下的香囊……突然天空驚雷,一道光芒落在藍衣女子身上,片刻光芒消失,大雨傾盆,點落在藍衣女子身上,藍衣女子感受雨水的冰涼,眉頭一皺,驀然睜開眼睛,帶著狠厲嗜血的光芒,雨也不一會就停了…藍衣女子睜開眼睛,一隻手撐在地上,想要爬起來,卻又跌坐回去,等腦子清醒幾分
  • 小女花不棄:花不棄被抓險祭天,東方炻結局讓人心疼
    小女花不棄:花不棄被抓險祭天,東方炻結局讓人心疼該部劇由林依晨和張彬彬主演,這對新晉CP在劇中給觀眾帶來了很多歡樂,作為一部輕喜的古裝劇,在劇中時不時就會有很多搞笑的劇情,加上古裝女神林依晨精湛的演技,不少網友都直呼更新的不夠看,小編認為,時隔這麼久林依晨在螢屏上的表現依然不亞於她早期出道後的表現。從《蘭陵王》之後,林依晨的這部古裝劇也再次受到廣泛好評。
  • 花木蘭是鮮卑白種人,跟漢人無關?北魏拓跋氏:宇文家才多少高加索血統
    不知何時出現了「花木蘭是白種鮮卑人、沒你們漢人什麼事」的奇怪言論,還有人為此畫了漫畫。對此類玩「宣揚花木蘭白種論」的歷史虛無主義者,不外乎在對於高加索人種充滿迷之崇拜,不願意相信也不想看到中國人自己能出英雄這類事情罷了。在網絡上,很多人認為一花木蘭生活在北魏時期,是鮮卑族軍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