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蘭是鮮卑白種人,跟漢人無關?北魏拓跋氏:宇文家才多少高加索血統

2021-02-07 冷兵器研究所

編者按:隨著評價不佳但人氣爆棚的迪士尼版電影《花木蘭》的上映,花木蘭這一人物成為網絡上的熱點。不知何時出現了「花木蘭是白種鮮卑人、沒你們漢人什麼事」的奇怪言論,還有人為此畫了漫畫。對此類玩「宣揚花木蘭白種論」的歷史虛無主義者,不外乎在對於高加索人種充滿迷之崇拜,不願意相信也不想看到中國人自己能出英雄這類事情罷了。在網絡上,很多人認為一花木蘭生活在北魏時期,是鮮卑族軍戶。由於北魏是自隋唐以來公認的正統王朝而非後趙這樣的僭偽政權(詳見冷兵器研究所之前的文章《如果不是冉閔的殺胡令,這個內亞帝國就要在黃河流域立住腳了?》),論證北魏統治民族是白種人事某些精神高加索人士人生意義所在。那麼,花木蘭究竟有可能是白種人嗎?

東晉明帝司馬紹的母親是鮮卑人,王敦稱司馬紹為「黃須鮮卑奴」,這證明鮮卑人中確有一部分呈現出鬍鬚發黃的特點。然而漢人中也有很少量個體鬚髮發黃,如曹操之子曹彰就被稱作「黃須兒」,將鬚髮發黃直接與白種人聯繫起來,未免證據不足。

根據鮮卑民族的遺骨發掘和人種報告,可知鮮卑人出自東胡,是典型的東亞人種。不過,按照楊軍先生的《鮮卑人中白種人來源考》,鮮卑人中確實有少量白種人,這是因為西北地區的丁零人(後世鐵勒、回鶻的祖先)中有一部分白種人,在匈奴強盛時期隨匈奴人南下,匈奴衰退鮮卑興起之後,一些南下的丁零人加入了鮮卑群體,自稱鮮卑。因此,鮮卑偶爾會被與「黃須」聯繫起來,可能就是這個緣故。

不過,楊軍先生也考證出,吸收丁零人口的,主要是鮮卑宇文部。史載有「匈奴十餘萬落」(一落5-6人)加入鮮卑,其中大部分加入宇文部,這些匈奴人中就混有少量丁零人。周連寬在《丁零的人種和語言及其與漠北諸族的關係》一文中,借鑑Carleton Stevens Coon 在「The Races of Europe」一書中的研究,認為丁零人原是白種人,自公元前2 世紀以後,漸混入蒙古人種的血統。

不過,由於丁零人本身已不是羯族那樣純粹的高加索人種,再混入匈奴,再混入鮮卑,即便是在丁零人血統濃度最大的宇文部,其高加索血統比例都較為微小,至於拓跋、慕容、段等其他各部就更少了。按花木蘭是北魏人的那個說法,北魏是拓跋氏建立的,而木蘭家境豐裕,又稱呼北魏皇帝為「可汗」,當是屬於地位較高的軍戶。其家族更可能出身拓跋本部,其擁有高加索人種血統的可能性,是很微小的,即使有,也只是很稀薄的血統,不可能呈現出白種人或混血白種人的典型體貌。

網絡上有人還刻意強調鮮卑族都漢人的壓迫和歧視,稱呼北魏為殖民政權,以暗示白人對於中國人高人一等。那麼,北魏時代民族矛盾是否這樣激烈呢?

德裔學者魏特夫認為,北魏屬於「滲透王朝」,其民族壓迫的屬性要低於後世作為「徵服王朝」的遼金元清。而與東晉十六國時代的五胡政權如前趙、後趙相比,北魏王朝的民族壓迫也是較輕的,自開國皇帝拓跋珪時代就顯示出漢化趨勢,孝文帝元宏的漢化改革之前,漢人擔任高官及掌握重兵的情況已非常普遍,軍戶中也出現了大量的漢人。高峰先生在《論北魏漢人的軍功》一文中指出,一般認為的「北魏政權中的漢人是以傳播先進的漢文化而在政治中立足,他們對北魏的軍事力量影響較小」,實際是一個誤解。北魏軍事力量中,不能忽視漢人的存在。漢人不但在軍事謀議上,而且在軍事力量本身,都對北魏有著重要意義。

某些人宣稱的「柔然和北魏打仗,北魏禁止被徵服的漢人當兵,所以鮮卑格格花木蘭代父從軍出徵」,這純屬不學無術。僅僅是拓跋燾討伐柔然,從徵的漢將就有封沓、馮邈等人,地位都不低,麾下有大量漢族士兵。雖然太武帝拓跋燾曾稱呼鮮卑人為「國人」,認為其地位高於漢人等其他各族,但拓跋燾去世後,似乎北魏歷史上便不再有類似記載。相比之下,北魏時期的民族矛盾是較輕微的。

那麼,漢人只該種田,鮮卑人應打仗的說法,出自哪個時代呢?這並非北魏時期,而是北魏覆亡後的東魏西魏時代,由於鮮卑極端勢力六鎮集團反撲成功,導致北中國出現了嚴重的胡化逆流,鮮卑和漢人的矛盾才變得異常激烈。漢人地位一度下降到最低點,甚至出現了「一錢漢」這樣侮辱性的說法。

東魏政權的掌權者,北齊王朝奠基人高歡,就曾經對鮮卑士兵和漢族農民說過這樣的話:歡每號令軍士,常令丞相屬代郡張華宣旨,其語鮮卑則曰:"漢民是汝奴,夫為汝耕,婦為汝織,輸汝粟帛,令汝溫飽,汝何為陵之?"其語華人則曰:"鮮卑是汝作客,得汝一斛粟,一匹絹,為汝擊賊,令汝安寧,汝何為疾之?"

高歡作為鮮卑化漢人,雖然竭力調和漢人與鮮卑矛盾,但由於依賴極端反漢的鮮卑六鎮勢力起家,其言語中也顯出不得不將漢人置於低鮮卑一等的地位。而在宇文泰執掌的西魏,鮮卑對漢人的壓迫就更加強烈了。前面也提到了,宇文部鮮卑是吸收丁零人口最多的鮮卑部落,其白種血統的比例最高,而北周王朝也表現出強烈的去漢化的特點,如賜胡姓,廢棄元宏建立的漢式官制,壓制漢族文士等等。可以說北周王朝的漢化程度不惟不及太和改革後的北魏,甚至不如拓跋濬、拓跋弘時代的北魏。史書又說「周欲招來西域,又有拜胡天制,皇帝親焉。其儀並從夷俗,淫僻不可紀」,北周宇文家甚至把後趙石家玩過的祆教那一套都搞出來並且作為定製了。

北朝女傑李雍容,其事跡載於《李波小妹歌》:「李波小妹字雍容,褰裙逐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疊雙。婦女尚如此,男子安可逢!」而且,要知道的是,花木蘭的原型之一北朝女傑李雍容卻是漢人。從婦好到秦良玉,華夏民族徵戰沙場的女中豪傑不計其數,而在中國南北的少數民族中也湧現出奢節等女中豪傑,花木蘭作為虛構人物,其形象經過一代代文學創作而更加豐滿(所以花木蘭故事又顯示出一些隋唐時期的特徵),正是這些女中豪傑的集中投影。而某些人心目中,高貴的高加索白種女性們,她們在古代的東亞大地上,究竟在做什麼呢?唐·李白《少年行》:「落花踏盡遊何處,笑入胡姬酒肆中。」宋·周邦彥《迎春樂》:「解春衣貰酒城南陌,頻醉臥胡姬側。」

看來,不但在煌煌大唐是如此,哪怕是內卷的宋朝,娛樂業也不能缺少白皙豐滿的高加索人種女性的身影,她們往往被與美酒聯繫起來,載入華夏文人的詩篇。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網易新聞•網易號新人文浪潮計劃籤約內容。主編原廓、作者辰昕之塵,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

契丹人也想殺李元昊?



大理段氏的獨門絕技不是六脈神劍,而是騎射突擊?


喜歡冷研的小夥伴們,微信又雙叕改版了!為了避免以後找不到冷君,每天觀看更多精彩內容,可以按以下步驟將冷兵器研究所置頂。


相關焦點

  • 花木蘭效忠的皇帝是北魏太武帝,鮮卑人的民族英雄
    花木蘭的事見於 《木蘭辭》,是根據民間的傳說寫成,敘述了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的故事。最早見於南朝陳僧人智匠所編的《古今樂錄》,後郭茂倩《樂府詩集》收入。此詩大約產生於北魏後期,在流傳中可能有文人的加工潤色,但基本上保持著民歌的情調。大家都知道北魏是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建立者就是「五胡亂華」之一的鮮卑。
  • 拓跋氏北魏的那些事---從追劇說起
    船長近期正在看《錦繡未央》,這部電視劇以南北朝為歷史背景,故事的兩大帥哥拓跋浚、拓跋餘分別是鮮卑族王朝魏國的皇孫和皇子,女主李未央是北涼的公主,女主二弟李敏德則是柔然可汗的王子。這麼多國家,這麼多關係,估計很多童鞋都暈了。確實,這個時期紛繁複雜,涉及的民族、王國、人物和事件比較多。船長閒來無事,跟大家嘮一嘮北魏那些事。       要聊北魏,需要先從三國末年聊起。
  • 《木蘭辭》背後的鮮卑漢化與柔然戰爭
    很顯然,木蘭姓花是拜後人所賜。 《古今樂錄》中,智匠曾云:「木蘭,不知名。」智匠是梁陳時代人,應該距離《木蘭辭》產生和流傳的時代不遠。他既說「木蘭不知名」,換言之,「木蘭」不是名而是姓,是鮮卑人的複姓。鮮卑人原居大興安嶺附近,鮮卑族的姓,也就是他們的氏族稱號。鮮卑語是多綴語的部族語言,他們的姓氏也是多綴語,都是複姓。
  • 花木蘭效忠的北魏太武帝,是鮮卑族的民族英雄
    答案就是劉亦菲主演的《花木蘭》,該片上映為低迷的市場續上了火力。不過對於主創來說卻也高興不起來,因為本片的口碑大幅低於預期,而且被大部分觀眾批為是爛片,大概這是迪士尼有史以來最慘痛的教訓了,之前被寄予厚望的市場,兩天票房才一億出頭,比這個更可怕的是口碑的一邊倒的垮掉,豆瓣4.8分,時光5.2分,不及格。
  • 被東晉稱之為蠻夷,卻自稱正統,視柔然為蠕蠕,它就是北魏皇朝
    今天筆者講一下北魏皇朝,它不被東晉這樣所謂的正統所接受,但它立國148年,更是催生出隋、唐這樣的大一統皇朝。它在我國南北朝時期,以一己之力鍛造北朝,是筆者非常喜愛的皇朝之一。筆者之所以想寫這篇文章,是因為最近看了電視節目《演員請就位》有感而發。在節目中導演大鵬拍了一部短片,跟花木蘭有關。
  • 解密五華亂華中鮮卑一族的去向
    至遼河東西以後,宇文氏始以匈奴酋長的身份統治住在當地的一些鮮卑人,加入鮮卑部落聯盟,逐漸鮮卑化,遂稱鮮卑宇文氏。在慕容氏統治遼西時,宇文部被慕容部所建立的前燕政權擊敗,宇文部眾大都歸慕容氏統轄,部眾被慕容部首領分散遷移,宇文部滅亡。宇文部後屬北魏拓跋鮮卑,北魏末,宇文泰勢盛,專政西魏,其子孫代西魏建立北周。
  • 《天龍八部》竟是鮮卑傳奇?除了慕容復,蕭峰段譽也是鮮卑後人
    兩漢時期,東胡被分為鮮卑和烏桓兩支。東漢末年,烏桓在曹操北徵中敗亡。鮮卑則分為拓拔、宇文、慕容三大部,西晉時從拓拔鮮卑分出了乞伏鮮卑和禿髮鮮卑。又有奴隸段日陸眷,收容烏桓餘眾,建立了段氏鮮卑。在西晉中原大亂時,活躍遼河西部地區的慕容鮮卑,先後徵服段氏鮮卑、宇文鮮卑,接著入主河北地區,相繼建立了前燕帝國、後燕帝國、西燕帝國。
  • 劉亦菲主演的花木蘭,為什麼不受歡迎?真實原因讓人沉重
    中國人不喜歡花木蘭的原因,皆為花木蘭只是唐朝皇帝的裝飾工具。在漠北,匈奴人衰弱後,鮮卑人開始崛起,鮮卑人就是繼匈奴之後在漠北崛起的遊牧民族。前秦破落後,鮮卑人入主中原建立了北魏。鮮卑人離開漠北後,漠北又被另一個遊牧民族柔然佔據。花木蘭發生的故事就是公元429年的北魏破柔然之戰,正史對於這場戰役有3個行軍記載切合了《木蘭辭》提及的地名。
  • 《中國》之關隴,北魏宇文泰鮮卑、漢文化融合,隋唐前沿
    公元534年,宇文泰,賀拔嶽武川是北魏鎮守的城池,關隴地區是北魏重要的中心,關隴軍人也是北魏強大的部隊。宇文泰28歲的時候被眾人推薦接任賀拔嶽領導權。西魏宇文泰急需成立更強大的軍隊,來抵禦外部嚴酷危險的環境,他把鮮卑族優秀的人群和關隴地區的漢人精英組成了一支關隴軍事貴族集團。蘇綽的堂兄蘇讓調離外職,宇文泰前去送行,臨行之前問道:你家子弟還有誰可以任用?蘇讓推薦其弟蘇綽。宇文泰聽罷立即吩咐官員將蘇綽徵召朝中,擔任行臺郎中,其職責全面和具體,涉及行政、管理、財務等等。
  • 戰鬥天使 電影木蘭觀感及聯想
    按照戲稱的中學生作文標準(其實中學生作文是中國作文的最高水準 因為沒有多少人中學畢業後還會每禮拜寫一到兩篇作文)——形散神更散。為了寫好這篇作文,洒家還特地看了一下木蘭辭原文。不得不佩服漢文化博大精深。木蘭辭通篇,算字數不及中學生作文最低字數要求,卻講了一個時間跨度為十二年的故事。在大部分中國古代故事中,美麗活躍的女子大都是鬼狐仙怪,而木蘭卻是一個真實的人。
  • 鮮卑之後的草原霸主,花木蘭從軍的敵人,突厥曾經竟是其煉鐵奴
    所謂皇帝輪流做,兩千多年來,北方草原上出現了一個又一個霸主,縱橫四方,一度壓得中原文明抬不起頭,我們耳熟能詳的有匈奴、鮮卑、突厥、蒙古,但其實還有一個名字非常好聽,卻鮮為人知,這個草原霸主出現在鮮卑之後,花木蘭從軍的敵人,後來強大的突厥人還曾是其煉鐵奴。
  • 拓跋氏第一帥哥:沙漠汗 || 【拓跋,上馬】系列⑩
    拓跋沙漠汗比他們都帥。沙漠汗身長八尺,就是超過一米八。這在拓跋家族裡大概只能算中等身材。拓跋氏「帝室十姓」間禁止通婚,決定了他們的子嗣,往往是不同部族,甚至是不同種族的混血兒。混血兒的基因優勢,又導致了一個能亮瞎人眼的結果:姓拓跋的男兒,如果不是威猛高大的漢子,便是風姿卓犖的美男。
  • 在古都大同,原來的鮮卑人哪兒去了?!
    而論起來,有些人卻不在了,比如鮮卑人,他們究竟去哪兒了?這或許真的是一個謎。    在華夏的歷史上,早期鮮卑人一直是默默無聞的,他們更像是存在於某一個地方的一種植物或者動物,自生自長。鮮卑從何而來,歷來是一個謎,《北史》載,魏之先,出自黃帝軒轅氏,黃帝子曰昌意,昌意之少子受封北國,有大鮮卑山,因以為號。這應該說是個籠統概念,也或者是正史所作的一個補白。
  • 北魏和明抗擊柔然長城: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
    北魏的起源北魏政權是鮮卑族拓跋部建立的一個政權。鮮卑原本屬於東胡,居住在遼東外。鮮卑其實一直是以打獵為生,不曾使用文字,處於原始社會階段,生活很辛苦。公元91年(和帝永元三年),東漢名將竇憲擊敗了北匈奴,北匈奴只得撤走。
  • 從花木蘭看北魏注入中原的民族血性是怎麼拯救了我們
    比如,北魏是個少數民族政權,花木蘭大概率是個祖籍在東北的鮮卑女漢子,而她硬磕的北方遊牧民族其實也是鮮卑人的一支,名叫柔然,還有就是北魏的皇帝普遍短命,如果影片裡的皇帝是個老頭,那大概率是錯的,因為北魏的皇帝平均壽命不到28歲…總之,為了幫助大家更好的理解影片,我在這裡幫忙梳理下北魏時期歷史背景
  • 迪士尼《花木蘭》口碑崩了?歷史上的花木蘭,到底是什麼樣?
    吾父名弧字桑之,平生好武能文,舊時也做一個有名的千夫長……」而這部雜劇當時風行大江南北,雜劇中的女主角「花木蘭」也成為家戶喻曉的人物。(徐渭)木蘭並不是漢人,而是鮮卑人木蘭生活的朝代是北魏時期,這個國家並不是漢人統治,而是鮮卑人統治。
  • 花木蘭是哪朝人,為何稱呼天子為可汗?可汗是敵是君?
    前言前幾天遇到了一個有意思的問題:《木蘭辭》中說「可汗」大點兵?但是這個可汗到底是指我方君主還是敵方君主?首先,花木蘭是南北朝時期的北魏人,北魏是鮮卑族,當時佔據了整個北方,這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因此花木蘭是漢人還是鮮卑人就很難說了。不過《木蘭辭》中的可汗是北魏的皇帝。這位皇帝很可能就是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提到的那個鮮卑皇帝。
  • 北魏亡於拓跋宏全盤儒化的改革,尤其是全盤接收儒家士族門閥制度
    【北魏亡於拓跋宏全盤儒化的改革,尤其是全盤接收儒家士族門閥制度是北魏滅亡的根源!】這些案例再一次證明了一個觀點:儒家士族門閥,是任何形式的政權的毒瘤。拓跋宏為了顯示改革的決心,於是將自己的姓由「拓跋」改為「元」,他自己貼金的說法是:拓跋是軒轅帝的後裔,而拓是指「大地」,是萬物的元始,故改姓「元」。元宏之所以要推行「全盤儒化」的改革,跟他媽媽是漢人有關。因此,元宏先生估計從小就是背「六經」長大的,他接受了完整的儒家系統的教育。
  • 祖孫兩代人改革,遷都漢化、學習中原,北魏鮮卑的強大之路
    出身於漢人名門望族的馮太后,深知鮮卑治國的落後與野蠻。儘管他們早在太武帝拓跋燾時期,就開始了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改革,但是鮮卑貴族與漢文化的隔閡,遠非想像中的簡單。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當大臣崔浩的「國史之獄」一出,所有的改革聲音,瞬間噤若寒蟬。連年徵戰、窮兵黷武的北魏統治者,面臨著內憂外患的嚴重局面。
  • 替鮮卑人去打柔然人?09版電影《花木蘭》的古戰還原度有多高?
    除了頗為有名的迪士尼改編動畫電影之外,還有就是今年迪士尼策劃了花木蘭題材的真人版大電影。雖然迪士尼拍攝的花木蘭究竟成果如何還有待商榷,但是中國大陸在2009年,卻也拍攝了一部頗為成功的《花木蘭》。那麼這部大陸拍攝的《花木蘭》,究竟對歷史還原的怎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