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辭》背後的鮮卑漢化與柔然戰爭

2021-02-13 戰爭事典

迪士尼影業出品影片《花木蘭》劇照

北朝民歌,是我國南北朝時期北方各族人民的詩歌創作,其鮮明的色調及獨特的風格,給唐代詩歌的創作和繁榮提供了巨大的推動力。民歌是社會現實的真實反映,所以北朝民歌不但是當時鮮卑、羌、氐、匈奴、羯、敕勒等民族的詩歌,而且反映了當時民族間的矛盾與各民族的生活場景,以及南北朝時期北方大動亂的社會面貌。

 

《木蘭辭》可以算得上最為著名的北朝民歌了。《木蘭辭》不是產生於「五胡亂華」之前,也不會產生在陳之後。這一點在學界已經形成共識。因為在陳代人智匠編的《古今樂錄》中已經提到了這首詩的題目。一般認為,《木蘭辭》「產生於北魏對柔然的戰爭,因為與詩中的地名相吻合」(餘冠英《樂府詩選·木蘭詩注》)。

 

《木蘭辭》以其凝練的詩句,跌宕起伏的情節,再現了木蘭代父從軍之孝,保家衛國之忠,身經百戰之勇,女扮男裝之奇,功成身退之德。木蘭傳說雖不見正史記載,但相關民間傳說與文學創作卻十分活躍。所以木蘭形象歷千餘載,經詩詞、歌曲、戲劇等形式的代代相傳後,在清末民初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花木蘭」不但成為中國古代最著名、影響最深遠的傳奇人物,更一躍成為「國民女性」和「民族英雄」。

 

但是我們仍有一些疑問,第一個問題就是《木蘭辭》裡的木蘭究竟姓什麼。這個問題似乎問得可笑——花木蘭,當然姓花了。但在《木蘭辭》中,其實根本沒有出現「花木蘭」這個名字。很顯然,木蘭姓花是拜後人所賜。

 

《古今樂錄》中,智匠曾云:「木蘭,不知名。」智匠是梁陳時代人,應該距離《木蘭辭》產生和流傳的時代不遠。他既說「木蘭不知名」,換言之,「木蘭」不是名而是姓,是鮮卑人的複姓。鮮卑人原居大興安嶺附近,鮮卑族的姓,也就是他們的氏族稱號。鮮卑語是多綴語的部族語言,他們的姓氏也是多綴語,都是複姓。北魏皇族九氏,以及北魏初期所統領的一百八十氏,全部是複姓,例如長孫氏、丘穆陵氏、賀賴氏、賀樓氏等。木蘭一姓,雖不見於鮮卑大姓,但木蘭就是「umran」,在鮮卑語裡是富裕的意思。後來,北魏孝文帝推行漢化,才將複姓改為漢字單姓。鮮卑複姓在改為漢字單姓時,難免在音譯或者用字上發生變異,因此木蘭這個鮮卑姓變為哪個漢姓已不可考。

 

這就引出了第二個問題——木蘭到底是什麼民族?這個問題其實也很好回答。鮮卑人入主中原之初,律令規定漢人不能服兵役,只是「服勤農桑,以供軍國(《魏書·列傳第十六》),直到北魏孝文帝之後才打破這個禁令。而之前,漢人做步卒都不可以,更不用說騎兵了。所以根據《木蘭辭》中所反映的時代和地理環境分析,木蘭就是一位鮮卑族姑娘。

 

她生活的時代,應該是鮮卑人逐漸漢化的時期。所以《木蘭辭》所反映的,是一個變革的、動蕩的偉大時代。

登國元年(386年)正月,拓跋珪即代王位,會集部落民眾於牛川(古長川城西,即今興和縣治北四子王旗之東南界,或疑為今呼和浩特市東南涼城縣北之牛家川)。

拓跋珪在位時期,還十分重視黃河河套地區的農業,共十次到陰山巡視,多次頒發詔書勸課農桑,促使鮮卑民族擺脫遊獵的羈絆,開始向農耕文明邁進。「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反映的就是這一歷史現實。

 

比如《魏書·帝紀第七》載,孝文帝在太和四年(480年)四月的詔書中稱:「一夫不耕,將或受其餒;一女不織,將或受其寒」。所以不能一提到遊牧民族,就想到他們只懂得逐水草而居,只知狩獵,不曉農桑。逐漸南遷漢化的鮮卑人,不可能永遠過遊牧生活,學習男耕女織應該有一個過程。因此有學者所謂「鮮卑民族沒有『男耕女織』的習俗,因此木蘭不是鮮卑人,而是漢人」的說法很難成立。

 

另外,「唧唧復唧唧」中「唧唧」歷來有機杼聲、嘆息聲、蟋蟀叫聲三種說法,其實不論是哪種說法,都是為了突顯木蘭的心情而已。綜合分析,木蘭不是一邊織布,一邊嘆息,而是織著織著,停下了手中的活,重重的嘆息聲表明她拿定了主意——代父出徵!

 

那麼朝廷為何此時徵發?

 

在努力向農業文明學習的同時,拓跋珪也加快了軍事統一北方的步伐。通過連年的徵戰,他先後消滅了北方的割據政權,統一了黃河流域,北魏成為我國歷史上代表北方與南方宋、齊、梁、陳對峙的政權。

 

與此同時,漠北地區的柔然也逐漸強大,開始威脅北魏的北部邊境安全。「諸部率皆服從,獨柔然不事魏。」(《資治通鑑·卷一百七》)

 

柔然,也被鮮卑拓部跋蔑稱為「蠕蠕」,據《北史·蠕蠕傳》記載,「北魏統治者以其無知,狀類於蟲,故改其號為蠕蠕」。柔然始祖曾是拓跋鮮卑的奴隸,拓跋猗盧時,柔然首領擺脫鮮卑人的控制,率百餘親信逃到了陰山北意辛山一帶的紇突鄰部。公元386—391年間,趁著北魏忙於北方的統一戰爭,為擺脫北魏的壓制,柔然積極尋求外援,先後與後秦、北燕等成為政權聯盟,經多年苦心經營,實力壯大,悄然形成了與北魏對峙的局面。

 

402年,柔然可汗社倫統一漠北,正式建立柔然汗國,徵服敕勒諸部、匈奴餘部,其勢力範圍「西則焉耆之地,東則朝鮮之地,北則渡沙漠,窮瀚海,南則臨大磧」(《魏書·列傳第九十一》)。北魏平城時期,從道武帝天興元年(398年)到孝文帝泰和十八年(494年)柔然一直是北魏在北方的勁敵。

 

此時,北魏政權的勢力已達黃河北岸,與東晉隔河對峙,北方尚有數個割據政權,北魏軍事上受到多方牽制,統一北方是首選,根本無暇顧及柔然。加上天災不斷,嚴重影響了其統治的穩定性,北魏統治者不得不有所收斂,將主要精力放在勸農勤桑、發展生產等方面,基本上沒有發動大規模的對外戰爭。而柔然政權卻處於快速上升期,不斷南下侵擾。僅據《魏書·列傳第九十一》中記載,柔然汗國初期(402—487年),柔然就對北魏主動發動戰爭十次。這些戰爭,都是趁北魏政權與其他政權處於戰爭狀態,或者是北魏國內政局動蕩之時發起的,而且都是柔然佔據主動地位,在大肆劫掠一番之後,北魏政權才被迫反擊。

 

《木蘭辭》所反映的歷史階段,應該就是孝文帝遷都洛陽之前,北魏政權首都尚在平城時期。

 

木蘭部作為北魏拓跋政權「統國三十六、大姓九十九」中的一支部落,自然有義務服兵役,在柔然入侵的時候應召出徵。

 

「軍書十二卷」是形容軍情緊急,徵兵的文書接踵而至,每一卷文書上都有木蘭父親的名字。此處「十二」只是泛指,並非真的有十二卷軍書。[「凡書,唐以前全為捲軸,蓋今之一卷即古之一軸。」(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

 

在父親年邁、家無兄長的情況下,木蘭替父從軍成了一種無法推卸的責任。不過父親身在兵籍,加上戰亂頻仍,耳濡目染之下,木蘭骨子裡亦不乏尚武精神。北魏女子普遍習武且不乏弓馬嫻熟之人,如《李波小妹歌》云:「李波小妹字雍容,褰裙逐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疊雙,婦女尚如此,男子安可逢?」

 

這首北朝民歌中,李雍容這位奇女子,挽著裙裾躍身上馬,像狂風卷草蓬一樣疾馳而去。在馬背上閃轉騰挪,左右開弓,箭無虛發。一介女流尚且如此了得,如果是男子會是怎麼樣的彪悍啊!

 

按照遊牧民族傳統習俗,北魏的州鎮戍兵實行絹資自隨的軍事補給制,因此,木蘭替父出徵,必須自備馬匹、鞍韉、轡頭、長鞭這些裝備,當然還要自備乾糧上路。這才有了「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此後,木蘭清晨辭別父母,辛苦奔波一天,晚上就趕到了黃河邊宿營。民歌具有一定的紀實性,可以推斷出,木蘭的家應該就在北魏六鎮的武川鎮與撫冥鎮之間,最大可能就是拓跋珪龍興之地——參合陂附近。

 

木蘭此次出徵,主戰場在陰山南北地區與燕然山展開,否則不會有其後的「萬裡赴戎機,關山度若飛」之句了。而「燕山胡騎鳴啾啾」的燕山,指的是燕然山(今蒙古杭愛山)。

 

不過「黃河」「黑水」乃實指,但「燕山」並非指真的到了燕然山,而只是胡騎的前綴語而已。據《魏書》記載,太武帝始光元年(424年)八月,柔然六萬鐵騎侵「入雲中,殺掠吏民,攻陷盛樂宮」,拓跋燾龍顏震怒,第二年「大舉徵之,東西五道並進」,北魏大軍至漠南,「舍輜重,輕騎齎十五日糧,絕漠討之」。柔然沒有料到北魏政權這次反應如此激烈,猝不及防之下,只有遠遁。

 

但是有人指出,如果木蘭是鮮卑人,又怎會稱對手為「胡騎」?其實,遊牧民族並不諱稱自己是胡人,「胡」也並不是什麼蔑稱。《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四十二》記載,魏文帝自己也說:「胡、越(南朝)之人皆可使如兄弟矣」。稱柔然為胡,也不足為奇。

 

神麚二年(429年),北魏兵分兩路主動出擊。太武帝自率軍「出東道,向黑山;平陽王長孫翰從西道,向大娥山」。柔然沒有想到拓跋氏這次居然一改從前的被動防禦,主動發難,很快就敗下陣來,首領大檀「將其族黨,焚燒廬舍,絕跡西走,莫知所至」。樹倒猢猻散,大檀逃得不知去向,很快「國落四散,竄伏山谷,畜產布野,無人收視」(《北史·卷九十八》)。

 

拓跋燾並沒有收兵,而是本著宜將剩勇追窮寇、除惡務盡的精神,在「東至瀚海,西接張掖水,北度燕然山,東西五千餘裡,南北三千裡」的範圍內清剿柔然殘部。這次戰役,正如《木蘭辭》中「萬裡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描述的那樣,北魏將士轉戰千裡,經常枕戈待旦,辛苦異常

 

雖然這一番搜山檢海的追剿沒有擒獲大檀,但其部族在此役後一蹶不振,內部分崩離析,高車(即敕勒族)諸部反叛,前後歸降三十餘萬。大檀連氣帶急,「發疾而死」。四年後,大檀的兒子吳提遣使請和,娶北魏西海公主為妻,並進妹妹為太武帝夫人。

 

從始光二年拓跋燾率軍親徵,到延和三年(434年)吳提遣使朝貢,這期間,北魏與柔然之間的戰爭斷斷續續進行了十年。這正是木蘭代父從軍,「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所反映的史實。

 

總之,《木蘭辭》流傳千年而歷久彌新,正是因為其有著鮮明獨特的民族特色。當然,期間也有不少後人增刪潤色,使之逐漸背離其民歌本色,多了道德說教的內容。這樣更符合統治者的需求,木蘭的形象也漸漸發生了質的變化。

本文摘自戰爭事典023

目錄

日不落的光輝歲月——大不列顛崛起和禍亂歐洲史
屢敗屢戰的不屈鬥將——立花道雪戰記
熱兵器時代的先鋒——中世紀晚期的歐洲火門槍
突襲紅鹽池——明帝國中期邊防史與文官名將王越傳略
燕山胡騎鳴啾啾——《木蘭辭》背後的鮮卑漢化與柔然戰爭

↓↓↓點擊原文連結快速購買

相關焦點

  • 花木蘭效忠的皇帝是北魏太武帝,鮮卑人的民族英雄
    花木蘭的事見於 《木蘭辭》,是根據民間的傳說寫成,敘述了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的故事。最早見於南朝陳僧人智匠所編的《古今樂錄》,後郭茂倩《樂府詩集》收入。此詩大約產生於北魏後期,在流傳中可能有文人的加工潤色,但基本上保持著民歌的情調。大家都知道北魏是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建立者就是「五胡亂華」之一的鮮卑。
  • 《木蘭辭》中徵伐的對象——柔然汗國,竟然和北魏同源
    提到曾經稱霸草原的民族,大家可能會想到匈奴、鮮卑族、突厥以及契丹、蒙古等,但是很少能夠想起柔然。在5世紀,柔然曾經統一了蒙古高原,並且徵服西域,成為了當時亞歐草原上最強大的勢力。柔然強盛,成為了北魏最大的對手之一,北朝著名的民歌——《木蘭辭》就是以北魏和柔然的戰爭而創作的。北魏和柔然都是鮮卑後裔,但是卻來回徵戰了幾十年。最終柔然在北魏的打擊下走向了衰亡。
  • 花木蘭效忠的北魏太武帝,是鮮卑族的民族英雄
    花木蘭的事見於 《木蘭辭》,是根據民間的傳說寫成,敘述了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的故事。最早見於南朝陳僧人智匠所編的《古今樂錄》,後郭茂倩《樂府詩集》收入。此詩大約產生於北魏後期,在流傳中可能有文人的加工潤色,但基本上保持著民歌的情調。大家都知道北魏是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建立者就是「五胡亂華」之一的鮮卑。
  • 鮮卑之後的草原霸主,花木蘭從軍的敵人,突厥曾經竟是其煉鐵奴
    所謂皇帝輪流做,兩千多年來,北方草原上出現了一個又一個霸主,縱橫四方,一度壓得中原文明抬不起頭,我們耳熟能詳的有匈奴、鮮卑、突厥、蒙古,但其實還有一個名字非常好聽,卻鮮為人知,這個草原霸主出現在鮮卑之後,花木蘭從軍的敵人,後來強大的突厥人還曾是其煉鐵奴。
  • 《木蘭辭》中尚武精神的淵源和時代背景
    原創 鷹眼荷魯斯 歷史心發現在《木蘭辭》中,有一位有著尚武精神的女英雄木蘭。如果追溯中國古代女性參與戰爭的傳統,以及北方遊牧民族的風俗和一些文化細節,會發現木蘭的故事,其實反映了農耕民族和北方草原遊牧文化的融合與交織。
  • 劉亦菲主演的花木蘭,為什麼不受歡迎?真實原因讓人沉重
    中國人不喜歡花木蘭的原因,皆為花木蘭只是唐朝皇帝的裝飾工具。在漠北,匈奴人衰弱後,鮮卑人開始崛起,鮮卑人就是繼匈奴之後在漠北崛起的遊牧民族。前秦破落後,鮮卑人入主中原建立了北魏。鮮卑人離開漠北後,漠北又被另一個遊牧民族柔然佔據。花木蘭發生的故事就是公元429年的北魏破柔然之戰,正史對於這場戰役有3個行軍記載切合了《木蘭辭》提及的地名。
  • 《木蘭辭》裡戰爭的殘酷性和電影花木蘭的去殘酷性
    摘要:《木蘭辭》事實在強調戰爭的殘酷性——一個熟女工、好裝扮的柔情似水的弱女子也不得不上戰場。但《花木蘭》顯然去除了這種殘酷性。
  • 趙薇版《花木蘭》中講漢人是羊,柔然是狼,到底錯在哪裡?
    這部電影的主題不是戰爭,是種矯柔造作的和平. 放下手中的牧鞭和弓箭,拾起鋤頭,忘記以前的語言,忘記月夜下的歌謠和篝火,忘記長生天,低下頭去,從此天空不再是神靈,腳下的大地才是生命的源泉, 這也是大多數遊牧民族最後走的路,匈奴,突厥,柔然,,,,都是如此,他們的血脈都已融入農耕民族. 如果想在這種融合過程中保持自己的自主性和獨立性,那就只有通過戰爭手段了,劇中柔然王說從柔然的眼光看自己是偉大的一代英主,的確是沒錯.
  • 被花木蘭打敗的柔然,為什麼又被叫作「蠕蠕」「芮芮」「茹茹」
    大家都學過《木蘭辭》,知道花木蘭是中國南北朝時期北朝的一個巾幗英雄。南北朝時期國家林立,戰爭頻仍,那麼,花木蘭參加的是哪場戰爭,打敗的是哪個敵人呢?根據《木蘭辭》中相關描述和史書記載,我們一般認為木蘭參加的是公元429年的北魏破柔然之戰,即木蘭打敗的是柔然。而柔然和拓跋鮮卑其實都是說古蒙古語的,它在歷史上還有許多別名——「蠕蠕」、「芮芮」、「茹茹」、「蝚蠕」,那麼為什麼這些名字都是它呢?
  • 電影《花木蘭》充滿了歷史錯誤
    顯而易見的是,唐朝之時,柔然已經衰落,其北方的對手是突厥而不是柔然。而且,木蘭的故事也不發生在唐朝。木蘭的形象最早來自《木蘭辭》,或《木蘭詩》。這個證據也可以推得,木蘭不屬於更北的遊牧國家——柔然或突厥。結合當時拓拔鮮卑的歷史,從《木蘭詩》提到的地名「黃河」、「燕山」、「黑頭山」(今中國內蒙古極東北的呼倫貝爾附近)等,可以推斷,木蘭參加的這場戰爭發生在拓拔鮮卑極北部邊境,這樣它的對手也只能是同屬於鮮卑族的柔然國。
  • 替鮮卑人去打柔然人?09版電影《花木蘭》的古戰還原度有多高?
    ▲09版《花木蘭》花木蘭的故事,最早是出自南北朝時期的《木蘭辭》。從其敘述來看,其年代背景應該是當時北魏政權和北方柔然之間的戰爭。2009版《花木蘭》,也遵循了這個時間點。相反,柔然和建立北魏的拓跋部一樣,都是鮮卑人的一支。柔然人的另一個名字「蠕蠕」,則是在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時代,拓跋燾嘲諷柔然人粗魯愚昧,評價他們「後世祖以其無知,狀類於蟲,故改其號為蠕蠕。」不過,雖然在記載北魏歷史的《魏書》中,對柔然的記載多為貶義,然而對於當時的北魏來說,柔然實際上是毫不亞於南朝的軍事威脅。並且柔然人相比於南朝士族們更強的侵略性,因此也牽制了北魏絕大多數的兵力。
  • 被花木蘭打敗的柔然,為什麼又被叫作「蠕蠕」「芮芮」「茹茹」「蝚蠕」……
    大家都學過《木蘭辭》,知道花木蘭是中國南北朝時期北朝的一個巾幗英雄。南北朝時期國家林立,戰爭頻仍,那麼,花木蘭參加的是哪場戰爭,打敗的是哪個敵人呢?北魏時期,北方遊牧民族柔然不斷南下侵擾,於是北魏規定了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線。根據《木蘭辭》中相關描述和史書記載,我們一般認為木蘭參加的是公元429年的北魏破柔然之戰,即木蘭打敗的是柔然。
  • 戰鬥天使 電影木蘭觀感及聯想
    1.關於北魏其實從木蘭辭中無法推斷出故事具體的朝代背景。大概就是北魏對柔然的戰爭時代。木蘭所在的一方是北魏。但是可汗大點兵中的可汗這個稱謂,卻是大概率在柔然政權中率先出現的。北魏的建立者是拓跋鮮卑。法國學者認為,拓跋鮮卑可能屬於古突厥族群。但是不要把古突厥人和西域胡人混為一談,一廂情願地認為木蘭會長得像熱巴。最晚一直到唐代,古突厥人和西域胡人還可以從相貌上明確地區分開來。古突厥人的確可能帶有高加索人種的血統,但是他們可能更多屬於北亞蒙古種族群。
  • 花木蘭是哪朝人,為何稱呼天子為可汗?可汗是敵是君?
    前言前幾天遇到了一個有意思的問題:《木蘭辭》中說「可汗」大點兵?但是這個可汗到底是指我方君主還是敵方君主?首先,花木蘭是南北朝時期的北魏人,北魏是鮮卑族,當時佔據了整個北方,這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因此花木蘭是漢人還是鮮卑人就很難說了。不過《木蘭辭》中的可汗是北魏的皇帝。這位皇帝很可能就是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提到的那個鮮卑皇帝。
  • 花木蘭是鮮卑白種人,跟漢人無關?北魏拓跋氏:宇文家才多少高加索血統
    編者按:隨著評價不佳但人氣爆棚的迪士尼版電影《花木蘭》的上映,花木蘭這一人物成為網絡上的熱點。不知何時出現了「花木蘭是白種鮮卑人、沒你們漢人什麼事」的奇怪言論,還有人為此畫了漫畫。按花木蘭是北魏人的那個說法,北魏是拓跋氏建立的,而木蘭家境豐裕,又稱呼北魏皇帝為「可汗」,當是屬於地位較高的軍戶。其家族更可能出身拓跋本部,其擁有高加索人種血統的可能性,是很微小的,即使有,也只是很稀薄的血統,不可能呈現出白種人或混血白種人的典型體貌。
  • 花木蘭12個顛覆三觀的真相,解密替父從軍的背後
    花木蘭的故事我們從小就學過了,女扮男裝、替父從軍,是歷史上著名的女英雄。但是,從《木蘭辭》和各種史料中,可以看到她背後的歷史,卻並非我們一直以為的樣子。這裡整理出12個她背後的故事,是否合理,留待大家點評。
  • 《花木蘭》不僅充滿歷史錯誤,還把對父親的「愛」曲解為「孝」
    這也說明木蘭戰事不在唐朝發生。  當然也有人質疑為何有「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的「天子」這個漢人特色的詞彙。其實理由也很簡單,正好說明在拓拔鮮卑(即「大魏」或北魏)這個鮮卑人建立的國家,帶有的遊牧民和農耕民的「滲透王朝」的雙重特性。這裡的「可汗」和「天子」指的是同一個人。這個證據也可以推得,木蘭不屬於更北的遊牧國家——柔然或突厥(儘管「可汗」的稱號最早出自柔然)。
  • 電影《花木蘭》中的兩個民族之戰
    9月11日,由劉亦菲主演的電影《花木蘭》在國內上映,關於電影的劇情觀眾們對其褒貶不一。其實花木蘭的故事來源於南北朝時期的北朝的民歌《木蘭辭》。《木蘭辭》這首五言詩,全文三百餘字,寫出了一個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生動故事,塑造了一個淳樸、勇敢、機智、孝敬父母、熱愛生活、不求浮名的女英雄。它連續運用復疊和排比,造成節奏和音樂性,堪稱千古傑作。
  • 迪士尼《花木蘭》口碑崩了?歷史上的花木蘭,到底是什麼樣?
    ,起初於公元386年〜公元557年北魏時期的一首民歌,稱為《木蘭詩》或《木蘭辭》,隨後在南朝被翻譯為民歌。再加上木蘭是鮮卑語單詞,拉丁讀音為「Umran」,在鮮卑語是「富裕」的意思,有趣的是這個詞在鮮卑語並不是一個名,而是一個姓。這也就意味著:「木蘭」並不是真正的女英雄名字,很有可能只是一個姓,至於這位女將軍的名字叫什麼,歷史卻沒有告訴我們。
  • 被東晉稱之為蠻夷,卻自稱正統,視柔然為蠕蠕,它就是北魏皇朝
    在節目中導演大鵬拍了一部短片,跟花木蘭有關。小時候我們都學過《木蘭詩》,「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花木蘭的時代背景就是北魏討伐柔然的故事。花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是對女性忠與孝的讚美,也成為千百年來女性自強不息的典範。北魏是鮮卑拓跋氏所建立的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