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辭》中徵伐的對象——柔然汗國,竟然和北魏同源

2020-12-21 斟北鬥

提到曾經稱霸草原的民族,大家可能會想到匈奴、鮮卑族、突厥以及契丹、蒙古等,但是很少能夠想起柔然。在5世紀,柔然曾經統一了蒙古高原,並且徵服西域,成為了當時亞歐草原上最強大的勢力。柔然強盛,成為了北魏最大的對手之一,北朝著名的民歌——《木蘭辭》就是以北魏和柔然的戰爭而創作的。北魏和柔然都是鮮卑後裔,但是卻來回徵戰了幾十年。最終柔然在北魏的打擊下走向了衰亡。

一,柔然的崛起

柔然的來源和匈奴、鮮卑很有淵源。公元89年,北匈奴汗國崩潰,鮮卑族乘機佔據漠北,於是「匈奴餘種留者尚有十餘萬落,皆自號鮮卑」。也就是說,停留在漠北的匈奴人搖身一變,都成為了鮮卑族,著名的拓跋部、宇文部、賀蘭部都是來自於匈奴,後來鮮卑化了。

而柔然,也是鮮卑化的匈奴族,《魏書》記載為「東胡之苗裔」、「匈奴之裔」、「先世源由,出於大魏」。要說柔然和拓跋鮮卑也算是同宗同源了吧,為什麼後來分道揚鑣了呢?魏晉時期,拓跋鮮卑等進入中原,後來建立了北魏,統一北方,逐漸從遊牧轉為了農耕,不斷融入了漢族之中。而漠北尚未進入中原的鮮卑族,就被稱為「柔然」了,太武帝拓跋燾甚至嘲笑他們智力低下,於是蔑稱其為「蠕蠕」,也就是蠢蟲的意思。而南朝則稱呼其為「芮芮」,《梁書·芮芮傳》記載柔然是「匈奴別種」。

鮮卑人

根據《北史》記載,柔然的祖先曾經被拓跋氏控制。到了西晉末期,柔然汗始祖木骨閭開始掙脫拓跋氏的統治,開始了獨立發展。到了第二代鬱久閭(柔然汗姓)車鹿會繼位時,發展成為了一個大的部落,並以「柔然」為號。他們「歲貢馬畜貂豽皮。冬則徙度漠南,夏則還居漠北」,「夏則散眾放畜,秋肥乃聚」,過著遊牧的生活。

386年,拓跋珪在漠南建立了北魏政權,而柔然成為其兼併的對象。391年,拓跋珪向柔然發動了進攻,柔然失敗,被迫遠遁漠北。柔然失去了水草豐美的河套牧場,的確十分可惜,但是他們卻在漠北獲得了更大的發展空間。之後,拓跋氏不斷進攻中原的割據政權,無暇北顧。柔然的處境反而變得安全起來。

當時的漠北地區,生活著許多匈奴殘部,如高車等,他們力量很弱。柔然可汗社侖就攻破了高車部,使得漠北各部落紛紛投降,於是漠北很快就統一在柔然的武力下了,史稱「西則焉耆之地,東則朝鮮之地,北則渡沙漠,窮瀚海,南則臨大磧」,「盡有匈奴故庭,威服西域」。402年,社侖自稱丘豆伐可汗,仿照北魏建立了軍事制度,定都鹿渾海(和林),從此,柔然汗國正式建立了起來。

二,北魏和柔然的戰爭

柔然崛起後,必然會南侵中原,對北魏造成極大的威脅。最初,柔然主要是選擇和中原其他政權結盟一起對抗北魏,配合以軍事騷擾。410年,拓跋嗣任命

長孫嵩等北伐柔然,然而被柔然圍困在牛川。於是拓跋嗣御駕親徵,柔然聽說後倉惶逃走,不久柔然斛律黨羽吐牴於等歸順北魏,這是北魏初期對柔然取得了一些小規模的軍事勝利,但是無法真正打擊柔然的力量。

到了拓跋燾時期,北魏迅速統一了北方,而柔然也發展到了頂峰,於是兩大勢力就開始公開對峙了。424年,拓跋嗣去世,柔然可汗大檀帶領6萬騎兵進攻北魏雲中(和林格爾),殺掠吏民,甚至攻陷故都盛樂,將前來抵禦的拓跋燾重重包圍,只因出現了內亂才解圍北去。這件事拉開了北魏和柔然全面戰爭的序幕。第二年,拓跋燾就開始反擊,突襲柔然,大破柔然主力。

拓跋燾

429年,為了消滅柔然的主力軍,解決後顧之憂,拓跋燾親徵柔然。柔然可汗覺得自己無法正面對抗,於是選擇堅壁清野的方針,乃「將其族黨,焚燒廬舍,絕跡西走,莫知所至。於是國落四散,竄伏山谷,畜產野布,無人收視」。拓跋燾則縱橫大漠,分兵尋找其主力,所謂「分軍搜討,東至瀚海,西接張掖水,北度燕然山,東西五千餘裡,南北三千裡」。在北魏大軍的瘋狂掃蕩下,高車等30萬部落紛紛投降於北魏,之後拓跋燾又進攻到貝加爾湖一帶,招降10萬高車部落。一時間,柔然分崩離析,幾乎瓦解,柔然大汗大檀至恚恨發病而死。

大檀去世後,吳提即位,自號「敕連可汗」。當時柔然衰落,於是選擇和北魏和親,北魏將西海公主嫁與吳提為妻,吳提也進妹於拓跋燾。不過柔然的和親也只是緩兵之計。439年,拓跋燾西徵北涼沮渠氏,這是北魏統一中原的最後一戰。而柔然則乘機進攻北魏首都平城。讓吳提沒有想到的是,北涼很快就滅亡了,也就只好趕緊麾兵北返。443年,拓跋燾再次對柔然發動了全面戰爭,柔然再次慘敗,吳提倉皇北逃,不久去世。

吳提去世後,子吐賀真即位,自號「處可汗」。449年,拓跋燾乘吐賀真新立,國勢未固之機,再一次帶領大軍北伐,「收其人戶畜產百餘萬」。此後吐賀真「怖威北竄,不敢復南」,北魏和柔然的大規模戰爭就此停止了。此後拓跋燾得以南徵劉宋,打得劉義隆倉皇北顧。

花木蘭

464年,吐賀真死,子予成立,自號「受羅部真可汗」。這時候柔然汗開始模仿中原,學習中原的先進生產技術,甚至建年號,予成初立時自號永康元年。從予開始,柔然對北魏的政策轉為外交手段為主,也就是拉攏南朝共同對付北魏。478年,劉宋和柔然約定共同進攻北魏。第二年,北魏發兵30萬大軍南侵,而劉宋陷入內亂沒有出兵,柔然只能「縱獵而歸」。共同對付北魏的計劃也宣告失敗。

北魏為什麼能夠在戰爭中輕鬆擊敗柔然呢?主要的原因不是因為柔然弱,而是北魏太了解柔然了。拓跋鮮卑本來就來自於大漠,對大漠的情況了如指掌;拓跋鮮卑在統一過程中還處於半農半牧的狀態,能夠完全適應遊牧民族的作戰方式。加上北魏有中原的人力、財力作為支撐,柔然當然無法阻礙。著名的《木蘭辭》的故事可能就發生於北魏拓跋燾時期。

三,柔然的中興和滅亡

拓跋燾不僅多次出兵北伐柔然,還在軍事防禦方面下功夫。他在漠南地區設置了六個軍事重鎮,布置了重兵,以此來防禦柔然。北魏還不斷在陰山一帶修建長城,讓漠南成為了對付柔然的堅固堡壘。之後,孝文帝遷都洛陽,而六鎮的軍事力量依然存在,柔然無機可乘。

柔然看到北魏實在太強盛,於是就開始轉移兵鋒,遠徵西域,開始了西遷。460年,柔然就徵服了高昌,接著又徵服了焉耆、鄯善、龜茲、姑墨等國。徵服了西域各國後,柔然又開始從進攻吐谷渾,企圖完成對北魏的「大包圍」。467年,于闐國王上書給北魏孝文帝,說明了當時西域的局:「西方諸國,今皆已屬蠕蠕……今蠕軍馬到城下,奴聚兵自保……遙望救援」。

472年,柔然開始進攻敦煌,試圖佔據河西走廊,阻斷北魏通往西域的交通。北魏則發動了9次反擊,使得柔然再一次遭到了打擊。於是,柔然不得不再一次「求通婚娉」。此時北魏處於馮太后執政時期,正在進行改革,於是也選擇了和親,雙方互遣使者,「歲貢不絕」。

在柔然擴張的過程中,其內部的矛盾也開始爆發出來。487年,敕勒副伏羅部阿伏至羅率10餘萬落西遷,到達準噶爾盆地,建立高車國。此後柔然和高車進行了30年的戰爭,開始走向衰亡。488年,伊吾國王投降於北魏。此時,嚈噠也強大起來,和柔然爭霸,焉耆、鄯善、龜茲、姑墨等國也紛紛脫離柔然的控制,投入了嚈噠懷抱中。

進入了6世紀後,北魏也走向了衰落。520年,柔然發生了內亂:可汗醜奴為其母及大臣所殺,其弟阿那瓌剛繼位就被族兄示發戰敗,於是阿那瓌選擇投歸北魏。此後阿那瓌從兄婆羅門擊潰示發,自號稱偶可社句可汗,可又被高車擊敗,婆羅門帶領10萬人歸降北魏。北魏也不希望高車過去強盛,於是將他們安置在漠南,以抗擊高車。

兩年後,婆羅門和阿那瓌又叛離北魏,再一次成為了北魏的敵人。524年,北魏六鎮爆發了起義,阿那瓌率10萬大軍進攻六鎮,佔據了長城以北的漠南之地。得到了漠南之地,柔然稍微恢復了實力,「部落既和,士馬稍盛」,於是阿那瓌自稱敕連頭兵豆伐可汗,柔然汗國再次強盛 。不久,他又擊敗了高車國,再一次稱雄大漠。而六鎮起義後不久,北魏就滅亡了,中原陷入了高歡和宇文泰的對峙之中,他們紛紛與阿那瓌結好,相互通婚。

不過阿那瓌可汗復興柔然只是短暫的。在6世紀中葉,阿爾泰山一帶的突厥部逐漸強盛,對柔然產生了新的威脅。552年,突厥首領土門(伊利可汗)因求婚於阿那瓌被拒絕,於是聯合高車進攻柔然,阿那瓌兵敗自殺,柔然就此分為東西兩部。東部柔然隨後遭到了北齊和突厥的進攻,很快就瓦解了;西部柔然於555年被突厥木桿可汗俟斤擊潰,柔然汗國最終滅亡。有人認為柔然殘餘部落遷徙到了歐洲,形成了阿瓦爾人,不過目前沒有證據。大部分柔然人應該是留在了漠北,融入了突厥之中。

相關焦點

  • 《木蘭辭》背後的鮮卑漢化與柔然戰爭
    《木蘭辭》可以算得上最為著名的北朝民歌了。《木蘭辭》不是產生於「五胡亂華」之前,也不會產生在陳之後。這一點在學界已經形成共識。因為在陳代人智匠編的《古今樂錄》中已經提到了這首詩的題目。一般認為,《木蘭辭》「產生於北魏對柔然的戰爭,因為與詩中的地名相吻合」(餘冠英《樂府詩選·木蘭詩注》)。
  • 花木蘭效忠的北魏太武帝,是鮮卑族的民族英雄
    花木蘭的事見於 《木蘭辭》,是根據民間的傳說寫成,敘述了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的故事。最早見於南朝陳僧人智匠所編的《古今樂錄》,後郭茂倩《樂府詩集》收入。此詩大約產生於北魏後期,在流傳中可能有文人的加工潤色,但基本上保持著民歌的情調。大家都知道北魏是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建立者就是「五胡亂華」之一的鮮卑。
  • 花木蘭效忠的皇帝是北魏太武帝,鮮卑人的民族英雄
    別說外國人了,就連土生土長的中國人,也未必真的知曉花木蘭替父從軍的孝,為國殺敵的忠。比如下面的問題,花木蘭的忠,是對誰的忠?電影中的木蘭有一把父親傳下來的劍,正面是忠勇真,背面是孝。 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忠孝一定是有的,忠君愛國孝順都是儒家思想的重點體現,勇敢和真實是否存在主流文化中?
  • 六鎮風雲:北魏射鵰群雄恩仇錄
    上面兩句分別出自中國人耳熟能詳的民歌《敕勒歌》和《木蘭辭》。《敕勒歌》裡迷人的草原風光令人神往,而代父從軍的傳奇女英雄花木蘭的故事更是因《木蘭辭》的傳唱而家喻戶曉。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陰山腳下的敕勒川,南北朝時自西向東曾經存在過6個著名的軍鎮,史稱六鎮。木蘭辭和敕勒歌裡的故事,甚至隋唐帝國的歷史都與六鎮息息相關。讓我們一起追尋一下北魏六鎮興衰起伏的歷史故事。
  • 電影《花木蘭》中的兩個民族之戰
    9月11日,由劉亦菲主演的電影《花木蘭》在國內上映,關於電影的劇情觀眾們對其褒貶不一。其實花木蘭的故事來源於南北朝時期的北朝的民歌《木蘭辭》。《木蘭辭》這首五言詩,全文三百餘字,寫出了一個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生動故事,塑造了一個淳樸、勇敢、機智、孝敬父母、熱愛生活、不求浮名的女英雄。它連續運用復疊和排比,造成節奏和音樂性,堪稱千古傑作。
  • 鮮卑之後的草原霸主,花木蘭從軍的敵人,突厥曾經竟是其煉鐵奴
    柔然崛起之後,讓北魏如芒在背,成為北魏進取中原的後顧之憂;而北魏強大,又是柔然南進的阻礙,於是雙方矛盾不可調和。一方面,柔然汗國採取遠交近攻之策,,聯合後秦、北燕、北涼,共同對付北魏,不斷入侵騷擾北魏,此後八十年中入侵北魏達20次,平均四年一次;一方面,北魏則對柔然採取「討伐」方針,以解除北邊威脅,此後八十年中也北伐20次,平均四年一次。
  • 軍事 | 六鎮風雲:北魏陰山下的射鵰群雄恩仇錄
    上面兩句分別出自中國人耳熟能詳的民歌《敕勒歌》和《木蘭辭》。《敕勒歌》裡迷人的草原風光令人神往,而代父從軍的傳奇女英雄花木蘭的故事更是因《木蘭辭》的傳唱而家喻戶曉。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陰山腳下的敕勒川,南北朝時自西向東曾經存在過6個著名的軍鎮,史稱六鎮。
  • 北魏和明抗擊柔然長城: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
    政治上重用漢族人士,整頓政治,軍事上同時,大力徵伐,10餘年後,黃河以北的州郡都被新建立的魏國佔領。公元398年,魏建都平城,第二年改稱皇帝。這就是北魏政權。北魏政權本質上是漢化的鮮卑政權,政治上由漢人做主,軍事上由鮮卑人說了算。鮮卑人也在學習漢人的一切。在拓跋氏和北方各州郡大戰的時候,它的北方逐漸成長出了一個新勢力----柔然。
  • 《木蘭辭》中尚武精神的淵源和時代背景
    鮮卑騎兵除此之外,由於鮮卑、柔然等北族母系氏族社會的殘餘之風,讓女性大量參與政治和軍事活動之中,北魏的太后和她的母系幹政就體現了女性在北朝政治中的崇高地位和巨大影響力。木蘭辭南北方女性的普遍善戰,就是《木蘭辭》誕生的時代背景。4.《木蘭辭》的時代和歷史背景木蘭從軍誠如梁啓超在《中國地理歷史概論》中所言,「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吳楚多放誕纖麗之文,自古然矣。
  • 柔然與北魏跨世紀的恩怨情仇,到底誰是草原狼,誰是待宰羊
    柔然在歷史長河中也存活了幾百年,但終究沒有起什麼大的風浪,至於最後的亡國也是相當的平靜,要麼向西部遷移,要麼被其他民族所兼併。在《花木蘭》的影視劇中,處於影視效果的需要,柔然也被刻畫的盛氣凌人,強大無比。這也完全符合遊牧民族的氣勢。柔然把魏軍稱為羔羊,把自己稱為狼群,看似是真的一樣。
  • 柔然帝國與茹姓起源
    此外,歐洲歷史著作中有稱柔然為「阿哇爾人」(Avars),其實為公元八世紀中葉由亞洲遷到歐洲的柔然人,並在今巴伐利亞東部建立了阿瓦爾汗國。公元788—796年,阿瓦爾汗國在與法蘭克國王查理進行了8年戰爭後覆滅。
  • 五代十國時期,西域霸主柔然是如何興起的?最後又是因何而亡的?
    但據《魏書》、《北史》等史書所載,柔然的上層統治者應是從拓跋鮮卑部落聯盟中分離出的支脈,歸順北魏的柔然可汗阿曾對魏孝明帝元詡說:「臣先世源由,出於大魏」,元詡回答:「朕已具之」,以表示認可。柔然興起於三世紀中葉。
  • 《木蘭辭》裡戰爭的殘酷性和電影花木蘭的去殘酷性
    《木蘭辭》之所以這樣強調,我想作者們不獨是想表達木蘭的保家衛國英雄氣概,和孝敬父親的女兒情懷。更想表達戰爭的殘酷性和底層人民的無奈——就連這樣一位柔情似水,正處豆蔻年華的弱女子,都不得不放下織布機,收好心愛的「花黃」(花黃是古代婦女的一種面飾。用黃粉畫或用金黃色紙剪成星月花鳥等形貼在額上,或在額上塗點黃色。
  • 花木蘭的死敵柔然人到底有多強?
    北魏北邊六鎮柔然汗國的肇基者是拓跋鮮卑首領拓跋力微的奴隸木骨閭。①木骨閭的族系不詳,只可確定出自東胡,後來他逃出拓跋部,建立柔然部落,活動於蒙古草原東部,其部眾也以東胡為主。柔然汗國版圖(非巔峰狀態)社侖統一蒙古高原後,與北魏攻戰,曾圍困北魏名將長孫嵩於牛川。此後柔然與北魏攻戰二十餘年,到吳提可汗在位時,正式成為北魏帝國的噩夢。
  • 木蘭辭與電影中的花木蘭:古代遊牧與農耕文明碰撞下的文化異同
    西方人視角和價值觀下的電影花木蘭真的能在國內大賣嗎?從最新數據來看,無論是評分還是觀影人數都大幅低於八佰等影視作品的。首先說說迪士尼版本的花木蘭,可以說從製作質量來看水準很高。但是價值觀和劇情卻很難讓國內接受。
  • 歷史上,真有花木蘭這個巾幗女英雄嗎?女扮男裝真的不會被發現?
    花木蘭是一個藝術形象,存在於北朝民歌《木蘭辭》之中。北朝是中國歷史上相當混亂的一個時期,各種割據政權在中國北方地區擁兵自立,這些割據政權很多都是少數民族政權,這些少數民族政權之所以會產生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
  • 被東晉稱之為蠻夷,卻自稱正統,視柔然為蠕蠕,它就是北魏皇朝
    今天筆者講一下北魏皇朝,它不被東晉這樣所謂的正統所接受,但它立國148年,更是催生出隋、唐這樣的大一統皇朝。它在我國南北朝時期,以一己之力鍛造北朝,是筆者非常喜愛的皇朝之一。筆者之所以想寫這篇文章,是因為最近看了電視節目《演員請就位》有感而發。在節目中導演大鵬拍了一部短片,跟花木蘭有關。
  • 花木蘭是哪朝人,為何稱呼天子為可汗?可汗是敵是君?
    因此花木蘭是漢人還是鮮卑人就很難說了。不過《木蘭辭》中的可汗是北魏的皇帝。這位皇帝很可能就是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提到的那個鮮卑皇帝。這和當年的北魏一樣。對於漢民族來說,北魏和金國一樣都是來自北方的異族。二、北魏與柔然的幾次重要戰役花木蘭大約生活在拓跋燾統治時期,她參加的很可能就是北魏與柔然之間的戰爭。
  • 被花木蘭打敗的柔然,為什麼又被叫作「蠕蠕」「芮芮」「茹茹」
    大家都學過《木蘭辭》,知道花木蘭是中國南北朝時期北朝的一個巾幗英雄。南北朝時期國家林立,戰爭頻仍,那麼,花木蘭參加的是哪場戰爭,打敗的是哪個敵人呢?根據《木蘭辭》中相關描述和史書記載,我們一般認為木蘭參加的是公元429年的北魏破柔然之戰,即木蘭打敗的是柔然。而柔然和拓跋鮮卑其實都是說古蒙古語的,它在歷史上還有許多別名——「蠕蠕」、「芮芮」、「茹茹」、「蝚蠕」,那麼為什麼這些名字都是它呢?
  • 被花木蘭打敗的柔然,為什麼又被叫作「蠕蠕」「芮芮」「茹茹」「蝚蠕」……
    大家都學過《木蘭辭》,知道花木蘭是中國南北朝時期北朝的一個巾幗英雄。南北朝時期國家林立,戰爭頻仍,那麼,花木蘭參加的是哪場戰爭,打敗的是哪個敵人呢?北魏時期,北方遊牧民族柔然不斷南下侵擾,於是北魏規定了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線。根據《木蘭辭》中相關描述和史書記載,我們一般認為木蘭參加的是公元429年的北魏破柔然之戰,即木蘭打敗的是柔然。